画杨桃板书教学设计精选10篇.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画杨桃板书教学设计精选10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画杨桃板书教学设计精选10篇.docx(6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画杨桃板书教学设计精选10篇画杨桃教学设计 篇一 一、以唱引读,激起兴趣 1.会唱歌吗?你知道有哪些唱歌的形式? (板书:齐唱独唱轮唱合唱伴唱快唱) 用抢答的形式了解唱歌的形式: 请听题: 以下六种唱法分别是什么唱? 大家一齐开始,速度一致,一齐结束。 一个人放开声音唱。 分两三批,一批先唱,两拍后第二批唱,再两拍后第三批唱。 一个人唱得比较响,其他人声音放得比较轻。 有些地方大家一齐唱,有些地方部分人唱。 唱的速度很快很快。 2.其实读书也一样,也可以有不同的读。(板书:读。) (板书:画杨桃。) 3.用实物或图片介绍杨桃。 设计意图:朗读不仅仅是理解课文的一种手段,各种不同方式的朗读本身就
2、是一种艺术享受。而唱歌正好与语文朗读有许多共同之处,各种不同唱法可以给朗读作借鉴。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养成给自然段画序号的习惯。请给课文每小节画上序号。 2.主伴读全文。(几位朗读能力棒的学生为“主”,其他同学为“伴”。) 3.课文中有几个词特别难读难记,你们认为是哪几个呢? 辨析生字: 叮嘱(右下易错) 教诲(辨认“诲”和“悔”的音和形) 学习生词:审视、严肃、半晌、和颜悦色。 多音字:教我画画、倒不如、角度、相似。 设计意图:开始接触课文,把朗读实践的好机会留给学生,不以教师的范读来替代。同时结合学习生字词,这是一种具有实效性的安排。 三、速读比赛(贯口读) 1.试讲:课文讲一件
3、什么事?(画杨桃,我实事求是画,画成了“五角星”,同学们嘲笑我,老师教育了我们。) 2.画杨桃是哪一部分?(“有一次学校上图画课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比赛快读(贯口读)。 3.这一段,我们可以用两个词来说明“我”画画的态度。(板书:我的画认认真真,老老实实。) 设计意图:“贯口”,是表演的一种艺术技巧,是演员以很快的速度歌唱、背诵唱词或连续叙述许多事情,一般在不换气或不明显换气的情况下进行。朗读要训练学生的口齿伶俐清晰,贯口读是一种好形式,而且极具竞技性。 四、演读课文,引起思考 过渡:正因为父亲说得很有道理,我才听从了父亲的教诲认认真真、老老实实地画。但是,我万万没有想到,当我把这幅画交出
4、去的时候,发生了怎样的事情呢?(有几个同学看见了,却哈哈大笑起来。) 1.分配角色,演读课文。指名一朗读较好的同学作“我”读课文的介绍性语言。老师做“老师”,其他同学自由作另外角色,并自选文中的台词和各种笑。注意文中规定的动作神态都要表现出来。 2.角色交换再演读。教师作“我”,一学生做老师,其他学生可以选课文提供的台词,更可以自己创作相应的台词。 设计意图:表演读是学生“喜闻乐动”的好形式,又是潜移默化理解词句意思的好途径。通过两次演读,两次情境再现,学生对各种对象的表现有了真切的感受。 五、课内作业 1.选词填空:严肃、严格,教诲、教育。 2.积少成多:写带有“看”、“想”意思的词语。 第
5、二课时 一、语态想像(填空读) 1.引入:议论画画是哪一部分?这些话大部分没有交待谁说的,如,“杨桃是这个样子的吗?”到底是谁问的?请说理由。(从后面老师的话语可以看出,老师是不会这样问的,肯定是学生问的,而且是无疑而问,带有嘲笑的味道。) 2.区分角色。后面这些对话又是谁说的呢?(在对话的后面注明角色。) 3.语态想像。这篇课文的对话很有特点,既没有交代说话人,更没有描写说话人的动作神态,但是,我们可以想像出当时的情景,说话人是怎样的动作神态。请继续在话语后面注明神态动作的词语。例: “杨桃是这个样子的吗?”(有个学生怪声怪气地问。) “倒不如说是五角星吧?”(有个学生取笑说。) 4.领悟写
6、法。写人物的对话有多种方法,省略说话的对象和说话时的动作神态,有时效果会更好。但有个前提:读者不会误解。因此,还可以用分行排列的形式来区分。 设计意图:省略说话的对象和说话时的动作神态,是本文写法上的一个重要特点。以上安排,一方面是领会课文意思的需要,一方面也是训练学生的多元想像,同时为学习写人物的对话打一个基础。 二、主旨领会(背诵读) 在议论杨桃画得像不像的过程中,老师的神情态度值得我们注意。 1.重点解读“严肃”、“半晌”:想像一下,老师为什么神情严肃?在这“半晌”沉默的时间里,老师心里会有些什么想法?(对随意嘲笑别人的孩子的不满;要想办法教育孩子;知道这些同学没从“我”这个角度来看杨桃
7、) 2.理解老师说的那段话。老师的神情有了怎样的变化?这段话中你觉得最重要的是哪句话?(“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的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板书:老师的教诲是什么样,画成什么样 3.朗读、背诵这段话。 4.主旨领会:老师是个善于用小事来教育学生的人,还有谁也是这样的人,他是怎样说的?(齐读第一段。) 板书:爸爸的叮嘱是什么样,画成什么样 5.加深印象。齐读最后一段话,理解“教诲”、“受用”的意思。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的话与父亲的话的对比出现,运用背诵的手段,让学生明白话中重要语句的教育意义,感知课文前后呼应的特点。 三、多元拓展,深化意义 1.学了这篇课文,你读懂了些什么?请交流。
8、(学生可能会从以下方面交流:词语意思;课文写法;教育意义。) 2.道具迁移。当有学生交流到画画要“看到的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时,顺势迁移,用茶杯、眼镜、手指等作为道具,画成特别角度的简笔画让学生猜,然后实物观察。 3.学生交流的教育意义可能还有:不要自以为是;凡事要亲自动手才能获得真知;小事中也有做人的道理。 画杨桃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及新词。 2、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4、能用“叮嘱”、“严肃”造句。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第18自然段老师的话,明白“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
9、有不同的结果”的道理。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利用各种方式,学会10个生字及新词,结合课文理解字义。 2、熟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的生字,结合课文理解字义。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选择字义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大家见过杨桃吗?老师这里有几幅关于杨桃的图片,欣赏一下。 二、新授: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不丢字,不加字。) 2、指名读。(纠正学生的字音,指导三个多音字的读音,能够读出自己的语气。)。 3、小组互相读一读,进行评议。 4、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5、说一说,“我”是怎样画杨桃
10、的,同学们对“我”画的杨桃是怎么看的? (1)同学们开始是怎么看的? (2)后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结合上述两方面理解。 (二)学习生字。 1、指名读一读本课的生字、词语。 2、在预习中,你认为哪些字比较难,记起来有困难?自由发言。 3、指导“肃”的书写。 4、试着把本课的生字都写一写,着重练习写“肃”。 (三)听写本课生字。加强生字的掌握。 (四)练习朗读课文。多种形式读:小组读,评出好的读,自选段落读 (练习朗读的同时,小组互相交流不理解的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从而进一步了解课文。) 三、作业: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抄写词语。 教学反思:“肃”字的处理被老师忽略,结果部分学生写错。 第
11、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 2、在理解课文的内容的基础上,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3、能够用“叮嘱”、“严肃”造句。 教学重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 教学难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作者在画杨桃时发生了什么事,其中包含着一个道理,究竟是什么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逐段深入理解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指名读。(困) (1)这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板书是就不要) (2)“想当然”是什么意思?你能不能举个例子说说什么叫“想当然”? (3)指导朗读。 2、学
12、习第二至三自然段,指名读。 提问:这两个自然段讲了什么? 讨论:“我”为什么把杨桃画成五角星?(重点理解作者为什么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 (1)老师根据桌上的杨桃讲解现在看到的杨桃就象五角星一样。 (2)出示投影片,一椭圆形带棱的杨桃。 (3)说出作者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 (4)“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是否还有其他原因?结合父亲的话讲一讲什么是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这是通过提示,帮助学生理解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第二个原因。) 让学生把两个原因结合起来讲。(再一次加深理解。) 3、学习第四至六自然段 默读第四至九自然段。 (1)讨论:开始同学们认为这幅画画得怎么样?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13、?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把有关的句子画下来。 (2)指导朗读,注意语气的变化。 (3)用上“因为所以”说一说同学们的认识为什么发生了变化?(进一步明确学生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 4、学习第十自然段,自由读这一自然段。 (l)老师的话里共有几句话? (2)前两句告诉了我们什么? (3)举例子说说怎么就叫角度不同,样子不一。(板书角度不同,样子不一。) (4)同一事物,当别人和自己看到的不同时,应该怎样做? (5)什么叫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什么,就是什么,不要受别人影响。) 在逐句分析这一自然段的基础上,再读,并试着背诵。 5、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齐读。 (1)老师和父亲的话哪些地方相似? (2
14、)为什么说老师和父亲的话对我来说一生受用?(板书:一生受用) (3)父亲和老师所讲的画画上的事。当别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样时,应当怎么做?(板书要不要,是就) 三、总结全文 1、当别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样时,不要先认为别人错了,要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还要相信自己的眼睛,要实事求是。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这样做,能使我们每个人一生都得到好处,我们要牢记这个道理。 2、齐读倒数第一、二自然段并试背诵。 四、探究:在你身边每天会发生很多事,你遇到过类似的事吗?讲给同学们听。要把事情经过说清楚,重点地方说具体,语句要连贯。要把从中明白的道理说出来。 画杨桃板书教学设计 篇三 1、知识和能力:学
15、习课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表现角色的不同性格,学会本课生字词语,理解“叮嘱”、“教诲”、“受用”等词语。 2、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自主阅读,合作学习,体会出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应该实事求是,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 3、情感和态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事实,尊重他人的好习惯。 本课教学重点是学习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难点是从课文内容体会做什么事都要实事求是的道理。 杨桃、图片、课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真实体验 1、(教师在黑板上作画)先画一个圆,中间再画一个圆,里面再画一个圆,两边还各有个小角,这是什么东西,你们能看出来
16、吗? 师:你们为什么猜不到,看不出我画的什么画?因为你们用的是习惯的,常用的,常看到的那种观察角度。你们在喝早茶的时候,茶桌上有茶壶没有? 2、(教师出示杨桃)谁知道这种水果叫什么?观察一下,它有什么特点。 3、请同学们在自己的座位上观察杨桃,把你看到的杨桃实事求是地画下来。 4、展示中间与前排旁边同学的画,看看有什么不同。或者让同学从前排靠边的座位上实际观察一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作者小时候也画过一次杨桃,并给他留下深刻印象。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看看你已经读懂了什么? 2、学生交流。 三、研读课文,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仔细研读第二大段,
17、选择其中一个人物研究一下。我们可以怎样研究?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变化来研究。 2、学生寻找研究同一人物的学习伙伴,合作学习,共同研究。 (二)学生交流,相机引导 (三)引导学生抓住“我”的动作,神态,体会“我”的实事求是与情感变化。 1、“我”之所以把杨桃画成了“五个角的什么东西。”,是因为_。 (1)、我的座位在前排的地方。(2)、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3)、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2、自由轻读,体会我的情感变化。我遵从父亲的教诲,认真地看,老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满以为能够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扬,但我怎么也
18、想不到会被同学们误解和嘲笑。在老师的教育下,同学们又理解了我。课文,没有直接描写“我”被同学们嘲笑与误解时的迷惑不解,伤心委屈;得到同学们理解时的轻松愉快与欣慰满足。但是可以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与“我”感同身受,深刻体会“我”的思想感情,从而体会以事实为依据的重要性。 (四)引导学生抓住“同学们”的语言变化,体会“同学们”从误解“我”到理解“我”的变化过程。 1、对比朗读教师与同学们的两次对话,体会“同学们”态度的变化。 (1)出示两段对话,学生自由对比读两段对话。你有什么发现?(第一段话中同学们的答句后面都是感叹号,表示想当然不假思索的语气;第二段话语中多了两处省略号,说明同学们的回答支支吾吾,
19、结结巴巴,迟迟疑疑。)“这幅画画得像不像?”“不像!”“它像什么?”“像五角星!”“现在你看看还像杨桃吗?”“不像。”“那么,像什么呢?”“像五五角星。”“好,下一个。” (2)补充提示语,在体验中表情朗读同学们嘲笑我的话语。鼓励学生个性化朗读,可以用肢体语言,如神态,手势,抓重点词、标点、语势等,同时说说为什么要这么朗读?学生互相评价。“这幅画画得像不像?”“不像!”同学们_。(不假思索地大声说)“它像什么?”“像五角星!”大家_。(异口同声地回答)现在你看看还像杨桃吗?”“不像。”_。(那个同学发现他这时候看到的杨桃真像个五角星,有点难以置信)“那么,像什么呢?”“像五五角星。”_。(他迟
20、迟疑疑地说)“好,下一个。” 2、想象说话。老师请同学们坐到我的座位上看杨桃,是老师巧妙设计的教育学生的时机。请你想象当时的情景,同学们这一看,看出了怎样的结果?这一看,_;这一看,_;这一看,_。 (1)这一看,同学们发现从“我”的角度看杨桃,它确实像个五角星。 (2)这一看,同学们知道嘲笑“我”是错的。他们的神态发生了变化,一个个脸色通红,说话结结巴巴。(学生表演朗读) (3)这一看,同学们都不好意思了,一个个脸羞得红红的。他们请求我的原谅。他们说:“对不起,我们不应该嘲笑你。你能实事求是地画出你看到的,是多么不容易。原谅我们吧!”。 (4)这一看,同学们懂得不能想当然地嘲笑别人。要实事求
21、是,设身处地,尊重别人的看法。 (5)这一看,同学们理解了我。他们嘲笑我的时候,我没有流泪,而这时候,我却热泪盈眶,我的心里感到暖融融的,因为我得到了同学们的理解和尊重。“我”从被误解到被理解,同学们从误解我到理解我,这个过程的变化,起主导作用的是老师的教育。谁来说说你们对“老师”的研究? (五)抓住教师的神态变化,体会“老师”的循循善诱。老师的神态为什么从严肃变得和颜悦色? 1、出示课文,读“审视”句:“老师看了看这幅画,走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然后回到讲台,举起我的画问大家:“这幅画画得像不像?”理解“审视”和老师为什么审视。“审视”是指审慎地观察。老师之所以要走到我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杨桃 板书 教学 设计 精选 10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