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综合测试卷(解析版)-教案-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docx





《第一单元 综合测试卷(解析版)-教案-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单元 综合测试卷(解析版)-教案-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单元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综合测试卷(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1 .人类如何起源,历史上有过各种各样的说法。考古学者认为,人类是由古猿逐渐进化而来的。最能支撑这 一观点的证据是()A.长期的传说B.网络的资料C.古籍的记载D.发掘的化石【答案】D【解析】人类如何起源,历史上有过各种各样的说法。考古学者认为,人类是由古猿逐渐进化而来的。最 能支撑这一观点的证据是发掘的化石。远古时代的化石可以通过考古发掘还原当时的真实情况,是研究远 古人类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2 .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韩非子”从材料中不能推断出()A.远
2、古人类的生存环境很恶劣B.单个的人类很难生存下去B.C.人类可以用火来驱赶野兽D.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很低【答案】C【解析】“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韩非子”从材料中不能推断出人类可以 用火来驱赶野兽。题干材料中未提及火的使用。3 .吕氏春秋记载:“昔太古常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妇男女之别,无上下 长幼之道。”这反映了远古哪一时期的社会现实?()A.原始社会B.氏族社会C.母系氏族社会 D.父系氏族社会【答案】C【解析】吕氏春秋记载:“昔太古常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妇男女之别, 无上下长幼之道。”这反映了远古母系氏族社会的社会现实
3、。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出现了氏 族,由于群婚的缘故,“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妇女的采集和家务劳动中举足轻重,在社会生活中占主导 地位,因此最初人们生活在母系氏族社会里。那时财产公有,生产和分配都以集体为基础。大地女神该亚 的故事反映母系氏族社会的特点。4 . “随着生产工具的进步和新的生产方式的出现,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男子成为经济生产的中坚,成为 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因而他们在财产的分配上就具有较大的发言权。男子必须确认自己的子女,并按 男性世系,将财产传给自己的亲生儿子。男女在生产中所处地位的变化,导致父权制最终取代了母权制。” 上述材料阐述的是()可以归纳出评价:促进东西经
4、济、贸易往来;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战 争的破坏作用和进步作用思考,可以答出:战争与征服往往充满暴力和血腥,会给被征服地区和人民带来 深重灾难,但它客观上又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古代丝绸之路的影响。(5分)【答案】(4)古代丝绸之路的影响:促进东西方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和经贸文化交流。【解析】(4)本题考查古代丝绸之路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根据材 料三“亚欧大陆长距离贸易与文化交流的交通大动脉”,“是东西方文明的融合、交流之路”可以得出答案。(5)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哪种文明
5、交往方式更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请结合史 实简要说明理由。(5分)【答案】(5)和平的经济文化交往更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理由:正面: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先进 文化,促进中日友好交往等;反面:亚历山大东征伴随着奴役杀戮战乱,客观上促进不同民族国家间的往 来和文化交流,但破坏巨大,不是文明交往主流方式。【解析】(5)本题考查对文明交往方式的认识,旨在考查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和平的友好交往更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因为战争毕竟充满着血腥和杀戮。举例时 可以结合中国古代中外交往的相关史实列举,如:马可波罗来华、郑和下西洋、鉴真东渡、遣唐使来华等。 反面:亚历山大
6、东征伴随着奴役杀戮战乱,客观上促进不同民族国家间的往来和文化交流,但破坏巨大, 不是文明交往主流方式。32. (25分)在世界古代史上,各地区各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其发展异彩纷呈,各具魅力,并为近代 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据此探究下列问题。梳理知识(1)将下列“上古文明对比表”补充完整。(在横线处作替)(12分)文明古国文明形式产生地区主要文明成果古埃及大河文明古巴比伦古中国黄河流域甲骨文、青铜器等古印度印度河流域阿拉伯数字等古希腊地中海地区古罗马地中海地区基督教(或罗马法,儒略历)、【答案】(1)尼罗河流域;金字塔(或太阳历等);两河流域;汉谟拉比法典(或楔形文 字等);雅典民主
7、政治(或荷马史诗等);海洋文明。【解析】(1)本题考查人类文明古国,要求具备知识的识记和解读表格信息的能力。根据本题的表格和 所学知识,古埃及文明诞生于非洲的尼罗河,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故填写尼罗河流域,填写 金字塔(或太阳历等)。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的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 权的奴隶制国家,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汉谟拉比制定汉谟拉比法典,故填写两河流域, 填写汉谟拉比法典(或楔形文字等)。古代希腊和罗马诞生于地中海地区,属于海洋文明,雅典通过 伯利克里改革,扩大公民的权利,把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顶峰,故填写雅典民主政治(或 荷马史诗等),填写海洋
8、文明。解决问题(2)雅典民主政治的核心是什么? (4分)【答案】(2)广大公民直接参与。【解析】(2)本题考查雅典的民主政治,要求具备知识的识记能力。公元前五世纪后半期,伯利克里改 革,扩大公民的权利,广大公民直接参加最高权力机构公民大会,决定内政、外交等重大问题。(3)促使西亚的阿拉伯地区走向文明社会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3分)【答案】(3)伊斯兰教的兴起。【解析】(3)本题考查伊斯兰教的兴起,要求具备知识的识记能力。7世纪的时候阿拉伯半岛四分五裂, 民族矛盾丛生,人民民不聊生,渴望统一。穆罕默德顺应历史的发展需求而创立了伊斯兰教。伊斯兰教成 为西亚乃至世界许多地方人们信仰的宗教之一。思考感
9、悟(4)通过你对古代文明的学习与以上探究,你有什么感悟? (6分)【答案】(4)文明的产生与自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只有民主、开放的政治制度才能使国家强盛等。【解析】(4)本题考查对古代文明的感悟,要求具备综合分析归纳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不同文明的 产生与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今天,我们的民主政治起源于古希腊的雅典,只有民主、开放的政 治制度才能使国家强盛。言之有理即可。A.母系氏族社会产生的背景B.父系氏族社会产生的原因B.C.母系氏族社会的特点D.父系氏族社会的特点【答案】B【解析】“随着生产工具的进步和新的生产方式的出现,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男子成为经济生产的中 坚,成为社会财富
10、的主要创造者,因而他们在财产的分配上就具有较大的发言权.男子必须确认自己的子 女,并按男性世系,将财产传给自己的亲生儿子.男女在生产中所处地位的变化,导致父权制最终取代了 母权制.”上述材料阐述的是父系氏族社会产生的原因.随着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男子主要从事犁耕农 业和畜牧业,在经济中开始占主导地位.婚姻关系相对固定,人们开始“既知其母,又知其父家族长和 氏族首领都是男性.男子开始支配社会,父系氏族逐渐取代母系氏族.5 . 2019年5月12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主题纪录片亚洲文明之光,生动再现了 亚洲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悠久灿烂、多元共生、交流互鉴的文明图景。以下文明成就可以在
11、片中展现的是 金字塔汉谟拉比法典佛教基督教A.B.C.D.【答案】A【解析】A.根据所学可知,汉谟拉比法典、佛教、基督教是亚洲文明的体现,汉谟拉比法典是两 河流域的文明,佛教是印度文明的体现,基督教发源于亚洲的西部,故符合题意,A项正确;BCD. 金字塔是非洲文明的代表,不符合题意,排除BC, D项概括不全面,排除。6 .某旅行社为配合中学生研学旅行,制作了下面的旅行广告,其中符合历史事实的一句广告词是()A.沿尼罗河而行,了解象形文字,领略胡夫金字塔的壮美B.B.在两河流域驻足,了解佛教文化,欣赏古巴比伦城遗址C. C.在恒河沿岸观光,了解楔形文字,感受古代印度的风采D.D.参观罗马历史博物
12、馆,看万神殿、斗兽场,感叹伊斯兰文明的魅力【答案】A【解析】A.沿尼罗河而行,了解象形文字,领略胡夫金字塔的壮美,说法正确,符合埃及的史实,故A项 正确;B.佛教文化是古印度的文明,与两河流域(古巴比伦)无关,故排除B; C楔形文字是西亚两河流 域文明的代表,与恒河(印度)无关,故排除C; D.伊斯兰文明是阿拉伯的文明,与罗马无关,故排除D。7.世界文明可以分为东西方两大体系,古中国、古印度、古埃及和古巴比伦为东方文明,古希腊、古罗马为 西方文明。以下这两种文明不同点的叙述错误的是()A.东方文明发源于亚洲,西方文明发源于欧洲B.B.东方文明实行中央集权制,西方文明是民主文明C.C.东方文明都
13、发源于大河流域,西方文明都发源于沿海或海洋D.D.东方文明以农业文明为主,西方文明工商业发达【答案】A【解析】A西方文明均发源于欧洲。但东方文明都发源于亚洲I,说法不够严谨,例如古埃及文明发源于尼 罗河,应属亚非文明,故A项叙述错误,符合题意;B东方文明实行中央集权制,西方文明则是民主制, 故B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C东方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西方文明发源于沿海或者海洋,故C项正确, 但不符合题意;D东方文明以农耕为主,而西方的工商业发达,故D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8 .陈毅在1963年访问某国时即兴创作了如下诗篇:“高塔巍巍数十寻,八百万方石砌成。艺术光垂数千载, 雄哉伟哉古文明。”该诗篇赞誉
14、的古代文明历史遗产是A.汉谟拉比法典石柱B.古代埃及金字塔B.C.麦加城中克尔白神庙D.法国巴黎圣母院【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古代埃及金字塔的相关内容。埃及的金字塔(Pyramids)建于4500年前,是古埃 及法老(即国王)和王后的陵墓。陵墓是用巨大石块修砌成的方锥形建筑,因形似汉字“金”字,故译作“金 字塔埃及迄今已发现大大小小的金字塔110座,大多建于埃及古王朝时期。金字塔为誉为世界古代奇 迹之一。古埃及又被成为“金字塔的国度”。结合题干信息分析,故选B。9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他强迫所有的埃及人为他做工他们分成10万人的大群来工作,每一个 大群要工作3个月金字塔本身的
15、建造用了 20年金字塔是用磨光的石块,极其精确地砌筑而成的产 根据材料以下结论不正确的是A.这段材料里的“他”是古埃及法老B.B.金字塔修建的目的是统治者为了显示自己的威严与天上神灵的密切联系c. C.这段材料体现当时劳动人民生活非常痛苦,处境悲惨D.D.金字塔体现了埃及人高超的建筑艺术和卓越的聪明才智,象征着埃及的高度文明【答案】B【解析】A.金字塔是埃及法老的陵墓,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金字塔是埃及法老的陵墓,是统治者为 了显示自己的威严,表述正确,但从材料无法得出,故B符合题意;CD.表述内容从材料中得出,故CD 正确,不符合题意。10.“在肥沃的新月地带,朝气蓬勃的小男孩苏美尔城邦
16、,洋溢着青春的活力,漫步走在两河流域的美索 不达米亚平原上,留下了一个小小的脚印,为近东文明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材料中描述的“小男孩” 是A.古希腊文明B.古巴比伦文明 C.古埃及文明 D.古印度文明【答案】B【解析】B.依据题干信息“新月地带”“苏美尔城邦.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L依据所学知识,可以 看出,这是两河流域文明产生的古巴比伦文明,故选项B符合题意。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CDo 11.罗马共和国时期发动了多次对外扩张战争。罗马诗人贺拉斯说:“被俘虏的希腊人诱使他粗野的征服者成 为俘虏。”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A.扩张战争激化了希腊与罗马的矛盾B.罗马深受希腊
17、文化艺术成就影响B.C.希腊城邦民主政治被罗马人继承D.古希腊雅典民主政治达到极盛【答案】B【解析】B.罗马深受希腊文化艺术成就影响是本题材料反映的。根据材料内容可知,罗马共和国时期发动 了多次对外扩张战争,被俘虏的希腊人诱使他粗野的征服者成为俘虏,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罗马深受希 腊文化艺术成就影响。B符合题意;ACD都不符合题意。12 .汉谟拉比法典规定: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伤害同等地位的自由民的眼睛等,必须遭到同样损害;但如 损害无公民权的自由民的眼睛,则只需赔偿一点钱财。这说明该法典具有()A.等级性B.公平性C.随意性D.民主性【答案】A【解析】由材料“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伤害同等地位的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一单元 综合测试卷解析版-教案-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一 单元 综合测试 解析 教案 部编版 高中历史 必修 中外 历史 纲要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