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018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试行).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06—2018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试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6—2018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试行).docx(6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T/CAGHP 0062018前言in引言v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 术语和定义14 基本规定24. 1 勘查目的和任务24.2勘查阶段划分 25泥石流类型划分及危害性分级35.1泥石流类型划分35.2 泥石流规模分级36泥石流治理工程勘查46. 1 初步勘查 46.2 详细勘查:96. 3 补充勘查107勘查工作方法117. 1 资料收集 117.2 遥感解译117.3地形测量与工程地质测绘127.4地质环境条件(工程地质)调查127.5 勘探137.6工程物探157.7 试验158资料整理及成果编制158.1原始资料整理的基本要求158.2编制勘查设计书及成果报告的基本要求168.3
2、图件编制的基本要求188.4附件编制的基本要求18附录A (规范性附录)泥石流类型划分 20附录B (资料性附录)泥石流沟发展阶段的识别22附录C (资料性附录)泥石流物源计算23附录D (资料性附录)暴雨强度指标R 29附录E (资料性附录)泥石流调查表30附录F (资料性附录)泥石流危险区范围预测32附录G (资料性附录)勘探记录表格式 35附录H (资料性附录)泥石流试验方法 39附录I (资料性附录)泥石流沟的数量化综合评判及易发程度分级标准42附录J (资料性附录)泥石流特征值的确定45附录K (资料性附录)堵溃型泥石流调查评判及溃决流量计算60附录L (规范性附录)泥石流勘查基本工
3、作量表62附录M (资料性附录)勘查设计书编制提纲63附录N (资料性附录)勘查报告编写提纲65口T/CAGHP 006201833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试行)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泥石流防治工程勘查阶段的划分、勘查基本工作量、勘查方法与手段、成果报告编 制,以及泥石流物源调查、堵溃型泥石流的判定计算等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自然或人为因素引发的危及城镇人口集中区、工矿企业、风景名胜区、乡村集聚 地、学校等公共安全的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工作;水利水电、公路、铁路等其他行业泥石流灾害 防治工程勘查工作可参照执行。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对于本标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
4、注日期的版本适用 于本标准。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GB 50007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2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6 工程测量规范GB 50487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J 27铁路工程地质泥石流勘测规则GB/T 50123GB/T 50266GB/T 50805DZ/T 0190DZ/T 0220DZ/T 0261DL/T 5010DL/T 5152土工试验方法标准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区域环境地质勘查遥感技术规定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调查规范(1 : 50 000)水利水电工程物
5、探规程水工混凝土水质分析试验规程JTG C20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GJ 94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79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CJ/T 87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SL 44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洪水计算规范YS 5214注水试验规程 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 1泥石流 debris flow山区沟谷或坡面在降雨、融冰、溃决等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发生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或 巨砾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3. 2泥石流灾害 debris flow hazard对人类生命财产或生存环境已经造成危害或损失的泥石流活动过程。3. 3潜在泥石流沟 potential debris
6、valley经调查无近期泥石流活动史,但具备形成泥石流条件(主要是物源条件),且一旦发生泥石流可 能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或生存环境破坏的沟谷。3.4泥石流勘查 debris flow investigation采用调查测绘、勘探试验等合适的技术方法,查明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活动特征,评价泥石流的 危险区及危害性,提供防治工程设计所需地质参数及图件资料的工作过程。3. 5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 prevention project for debris flow disaster采取恰当的工程措施消除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控制泥石流的规模,约束或引导泥石流的路径,使 泥石流活动不再对受威胁的区域造成危害的
7、人类工程活动。3. 6泥石流监测 debris flow monitoring采用人工测量、仪器观测等技术方法,对泥石流活动过程的相关参数进行现场观测,查明泥 石流的活动特征,为泥石流勘查设计、防灾预警和防治工程效果评价提供直接证据资料的工作 过程。4基本规定4. 1勘查目的和任务查明泥石流发育的地质环境、形成条件,泥石流的基本特征和危害,为泥石流防治方案的选择和 防治工程设计提供基础资料。4.2勘查阶段划分泥石流防治工程勘查阶段分为初步勘查、详细勘查、补充勘查。在条件简单或应急抢险治理时, 可合并相关阶段进行勘查。4. 2. 1 初步勘查初步查明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基本特征和危害。提出两个或两
8、个以上防治工程方案,并针对所 提方案拟建工程区进行工程地质条件初步勘查,精度应满足可行性研究工作需要。4. 2.2详细勘查在初步勘查成果基础上,针对可行性研究阶段确定的治理方案,详细查明泥石流形成、流通和堆 积区地质条件、物质特征及拟建工程区工程地质条件及岩土物理力学参数,精度应满足初步设计工 作需要。4. 2.3补充勘查在详细勘查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查明拟建工程区岩土工程地质特征及施工条件,精度应满足 施工图设计工作需要。在施工过程中因地质环境条件和施工条件发生变化,且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进行补充勘查, 精度应满足施工图设计变更需要。因极端暴雨等特殊情况,造成沟道地形、物源等条件发生重大变
9、化,待实施的治理方案需要进行 重大调整时,应进行补充勘查,勘查工作量可参照初步勘查和详细勘查工作要求合并执行。5泥石流类型划分及危害性分级5.1泥石流类型划分5. 1. 1按水源成因分为暴雨型、冰川型和溃决型泥石流;按物源特征分为坡面侵蚀型、崩滑型、沟床 冲刷型、冰磺型和弃渣型泥石流等(附录A表A. 1)05. 1. 2按集水区流域形态可分为沟谷型和坡面型泥石流(附录A表A. 2)。5. 1. 3按暴发频率可分为极低频、低频、中频和高频泥石流(附录A表A. 3)05. 1.4按泥石流物质组成可分为泥流型、泥石型和水石(沙)型泥石流(附录A表A.4)。5.1.5按流体性质可分为黏性泥石流和稀性泥
10、石流。(附录A表A. 5)05. 1. 6按发育阶段可分为形成期泥石流、发展期泥石流、衰退期泥石流和停歇期泥石流(附录B)o5.2泥石流规模分级5. 2. 1按泥石流暴发一次冲出固体物质量或泥石流峰值流量可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和小型4个 等级(表Do表1按泥石流一次冲出固体物质量或峰值流量分级表分级指标规模等级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一次冲出固体物质量/(X104 m3)5020 V502 V2020010020020 V10020注:“ 一次冲出固体物质量”和“峰值流量”不在同级时,按就高原则确定规模等级。5. 2.2按已发生泥石流灾害一次造成的死亡人数或直接经济损失,泥石流规模可分为特大型、大
11、 型、中型和小型4个等级(表2)。5. 2.3对潜在的泥石流,根据受威胁人数或可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可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和 小型4个等级(表3)。表2按已发生泥石流一次造成的死亡人数或财产损失分级表分级指标规模等级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死亡人数/人N3010 29391 000500VI 000100 5001 000500VI 000100500100威胁财产/万元A。ooo5 000 10 0001 000V5 0001 000注:“威胁人数”和“威胁财产”不在同级时,按就高原则确定规模等级。6泥石流治理工程勘查6. 1初步勘查6. 1. 1 基本规定在全流域遥感解译的基础上开展工程地质
12、测绘,对重点物源区、拟设治理工程区开展大比例尺 工程地质测绘及工程地质勘探。6. 1.2遥感解译从卫星影像和航空相片解译泥石流的区域性宏观分布、形成条件、活动特征和危害范围等;有 条件可用不同时相的影像图解译,对比泥石流发展过程、演化趋势;编制遥感图象解译图,比例尺 宜为1 : 50 000-1 : 10 000;需采用无人机航空摄像进行遥感解译时,无人机航空摄像比例尺宜 为 1 : 10 0001 : 2 000。6. 1.3地形测量6. 1.3. 1全沟域调查用图宜收集已有地形图,必要时进行修测。6. 1.3.2针对拟建工程区和重点物源区应开展大比例尺测图。6. 1.3.3地形图测图平面控
13、制网的建立,可采用卫星定位测量、导线测量、三角形网测量、水准测量 等方法。6. 1.3.4坐标网宜采用国家坐标网和高程系,当泥石流治理与城镇、重大工程建设有关时,应采用 相同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特殊情况时可采用独立坐标系统和假设高程系。6. 1. 3.5泥石流沟全域及重点区地形测量比例尺按表4确定。6. 1.4工程地质测绘6. 1.4. 1调查与泥石流有关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土壤植被及人类工程活动等沟域地 质环境背景条件。表4地形测量比例尺精度要求地形类型泥石流沟全域泥石流沟重点区(物源点、沟道段、堆积扇)拟设工程区拦砂坝库区谷坊坝库区排导槽沿线比例尺1 : 50 0001 : 2
14、0001 : 2 000 1 : 5001 : 5001 : 1001 : 2001 : 501 - 1 0001 : 100注:比例尺精度选取可根据流域面积大小及地质环境复杂程度确定。6. 1. 4. 2物源调查6. 1.4. 2. 1对全沟域物源开展调查和测绘,查明其分布范围、数量、规模。分区评价物源堆积体的 稳定性和启动模式。6. 1.4. 2. 2对泥石流形成贡献较大的重点物源应开展大比例尺的平面、剖面测绘,并有勘探工作控 制,测绘剖面与勘探线布置应一致。6.1.4. 2.3各类物源静储量及动储量计算方法参照附录C。6. 1.4.3 沟道条件调查重点调查测绘沟道的纵坡、卡口、跌水、弯道
15、、集中揭底和主支沟交汇等微地貌特征及其对泥石 流运动的影响,泥石流历史淹没区范围、沟道冲淤特征、桥涵过流断面、主河输沙能力等。宜采用纵、 横剖面测绘辅以适当勘探工作控制。6. 1.4.4水源条件调查6. 1.4. 4. 1 降雨调查主要收集沟域及临近的雨量站建站以来的雨量观测资料,以及区域其他雨量站历史观测资料, 特别对已发生泥石流期间的降雨资料应加强访问和收集,必要时可设置自动雨量站进行观测;雨量 站资料重点是1 h、6 h的降雨和历史最大降雨资料的收集。根据暴雨强度指标R综合判别泥石流发 育程度,见附录D。同时,应收集区域内历年的气象资料。6. 1. 4. 4. 2 地表水调查对沟域内的溪
16、沟、水库、山坪塘、堰塞湖、冰湖、冰川以及引、调水工程等开展调查测绘,主要查明 水体的分布、蓄水量、流量及动态变化,并评价水体参与泥石流活动的可能性。高海拔沟域应调查雪 线以上和雪线以下降水类型及其产流量转化关系。6. 1.4. 4.3 地下水调查重点对沟域内地下水溢出带进行调查,分析其对斜坡松散堆积物稳定性的影响,对大泉、暗河的 流量进行观测。对岩溶发育的沟道及松散堆积层较厚的沟道堆积区,应调查洪水、泥石流水体沿沟 向地下渗漏情况,包括渗漏地段及渗漏量、渗透系数等。6. 1.4. 5 拟建工程治理区6. 1.4. 5. 1对拟设拦固工程(拦砂坝、谷坊坝等)区工程地质条件进行测绘,划分岩土体类型
17、并描述 其工程地质特性,至少布设一纵一横实测剖面,拦砂坝应有钻孔控制。6. 1.4. 5.2排停工程(防护堤、排导槽、停淤堤)区工程地质条件进行测绘,划分岩土体类型并描述 其工程地质特性,至少布设一条纵剖面,进口、出口、弯道、桥涵等关键节点应实测横剖面,并有钻孔 或探井、探槽控制。6. 1. 4. 6施工条件6. 1.4. 6. 1调查沟域内交通路网现状,评价施工可利用程度,提出施工临时道路布设、索道线路和 塔基位置建议。6. 1.4. 6.2 选择施工场地、工地临时建筑布设位置,并对选址区的地质环境条件进行调查。6. 1.4. 6. 3调查沟域及临近的水源,评价其水量水质及利用条件,提出生产
18、生活用水建议。6. 1.4. 6.4调查沟域及周边电网情况,提出施工用电下线点位置、线路布设等用电方案建议。6. 1.4. 6. 5调查沟域内的天然建筑材料,评价其分布、质量、储量及开采利用条件;如不能满足需求 时,应对临近的料场进行调查。6. 1.4. 6.6 对拟设工程区的沟道水文条件进行调查,提出施工排水和导流措施建议。6. 1.4. 6. 7对施工可能产生的弃渣,应选择弃渣场并对其地形地质条件进行调查,提出弃渣堆放处 置建议。6. 1.4. 6.8施工条件测绘内容和精度应在工程地质测绘图上同精度表达。6.1.5泥石流活动调查6. 1.5. 1泥石流过流特征调查6. 1.5. 1. 1历
19、次泥石流活动时间、激发雨强、爆发频率、过流特征、一次冲出量、冲刷及淤积区,对应 的危险区范围。调查表见附录E。6. 1.5. 1.2物源区重点调查历次泥石流物源启动部位、方式、规模,流通区重点调查堵溃点(段)及 堵塞方式,堆积区重点调查冲刷淤积及大河堵塞情况。6. 1.5. 1.3泥痕调查:选择支沟汇入主沟、主沟汇入主河、拟设工程入口部位等代表性沟道断面,尽 量选择弯道段沟道,测量两岸泥痕液面高度、弯道曲率半径、沟道宽度及纵坡值,用以计算流速、 流量。6. 1. 5. 1. 4沟道堆积物粒度调查:沿主沟、支沟径流方向沿途全面调查和分段采样,应进行全粒度 试验分析和堆积物颗粒岩性鉴别,尤其是对拟
20、设格栅坝、缝隙坝、梳齿坝等工程上游库区粗大颗粒的 分布、来源、块度、占比等进行详细调查。6. 1.5. 1.5堆积扇区调查:调查扇形地大小,堆积扇与主河的关系,堆积扇面冲淤变幅,扇区堆积物 颗粒大小。6. 1.5. 2泥石流灾情险情调查6. 1.5. 2. 1调查统计历次泥石流造成的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情况,包括人口户数、房屋、耕林地、桥 梁、电站、道路、通讯等设施及财产。调查表见附录E。6. 1.5. 2.2测绘已发生泥石流实际淹没和淤埋范围,预测泥石流危险区范围,方法可参考附 录F。6. 1.5. 3 既有防治工程调查6. 1.5. 3. 1调查沟域内已有工程类型、分布位置、建设单位、建设时
21、间,收集勘查、设计、评价等相关 资料。6. 1.5. 3.2调查已有防治工程的防灾减灾效果,对受损工程应查明损坏情况及原因,评价已有工程 可利用性。6. 1.5. 3.3对可利用的工程应调查其结构、尺寸、地基基础等情况,评价和提出修复、加固、加高等 的可行性建议。6. 1. 6勘探6. 1.6. 1 一般规定6. 1. 6. 1. 1勘探工作有钻探、探井、探槽、物探等勘探方法,用于查明泥石流主要物源特征及拟设治 理工程部位工程地质条件。6. 1.6. 1.2勘探线布置原则:重点物源可布置1条纵向勘探线,拟设拦砂坝、谷坊坝等应布置一纵 一横两条勘探线,排导槽及防护堤沿中轴线布置1条勘探线,拟建或
22、需改造的既有构筑物可布置一 条横向勘探线。6. 1.6. 1. 3勘探点布置原则:重点物源勘探宜采用探井、探槽,一条勘探线应不少于2个勘探点;拦 砂坝、格栅坝宜采用钻探、探井,1条勘探线应有12个勘探点;拟设高坝(高度H210 m)应至少有 1个钻孔控制;谷坊坝宜采用探槽、探井,1条勘探线应有12个勘探点;排导槽及防护堤宜采用探 槽、探井,勘探点间距宜为50 m100 m,并不少于2个。6. 1.6. 1.4勘探深度控制原则:重点物源区勘探深度应控制在潜在滑移面以下2 m3 m,拟建工 程区勘探深度应根据具体条件满足稳定性验算及符合地基变形计算深度,拦砂坝勘探深度根据实际 条件不小于拟设坝高的
23、1.5倍。6. 1.6.2 钻探6. 1.6. 2. 1钻探应编制单孔结构设计书,对水文地质钻孔结构尚应满足水文试验要求。6. 1. 6. 2. 2对松散堆积层宜采用植物胶护壁跟管钻进,岩芯采取率不低于85% ,并应满足取样试验 要求。6. 1.6. 2. 3对有地下水的钻孔均应进行提下钻、冲洗液漏失等简易水文地质观测和记录,一般钻孔 终孔后应进行简易抽水试验,对拦砂坝需进行渗透变形评价的钻孔尚应进行抽(注、压)水试验,采取 水样。6. 1. 6. 2.4对需要确定承载力的坝基,钻孔应配合进行现场动力触探试验。6. 1.6. 2. 5必要时坝肩可采用水平孔或斜孔进行勘探。6.1.6. 2.6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06 2018 泥石流 灾害 防治 工程 勘查 规范 试行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