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科创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科创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docx(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区科创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根据年初工作安排,3月下旬,我们在人大常委会徐光华副主任带领下,对我区科创平台建设情况开展调研,听取区科技局我区科创平台建设情况的介绍,实地踏看浙大网新.上虞科技园、照明电器、崧厦伞件等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召开由经信局、科技局、财政局等部门分管领导及部分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企业研究院负责人等参加的座谈会,后又根据我区科创平台建设实际,延迟到10-11月份进行了补充调研,全面了解全区科创平台建设工作。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主要做法近几年来,区政府及相关部门把加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作为科技工作的重要抓手,坚持高标准定位,高强度推进,从政府、产业、企业三个层面全面推进科创平
2、台建设,基本形成了符合上虞实际的科技创新平台框架体系。(一)大力构建以政府为主体的区域创新平台区政府及相关部门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目标,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1.强化政策驱动。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研究制定了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奖励办法和相应实施意见,根据上虞产业实际,将公共科技基础平台和专业(行业)科技服务平台作为建设重点,依托具备丰富优质科技基础条件、较强的科研开发与服务优势的科研机构、行业重点企业、科技中介机构联合组建。区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按照平台运行启动、基础建设、正常运作以及提质升级
3、四个阶段分别给予启动补助、投入奖励、绩效奖励、提升奖励,重点支持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2.搭建服务平台。2011年1月,正式设立上虞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中心依托政策导向和入驻机构的服务优势,通过政策推介、资金补助奖励、投融资、产学研合作、公共服务平台技术支持、科技中介等多方位的服务,培育扶持初创型中小微科技企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进一步改善我区的创业环境,推进我区传统产业提升发展、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截止目前,中心内已引进高校技术转移中心8所,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5家。中心运作以来,已接洽企业530多家、接洽项目150余项,签约科技合作项目37项,合同金额1134.4万元;达
4、成金融服务意向50余项,为7家企业解决融资1350万元;帮助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家,绍兴高新技术企业6家,申请新产品鉴定27项;代理专利780多件,开展科技培训(讲座)6场次。3.打造“科技超市”。为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载体,区政府及相关部门大力推进与浙大网新集团合作,积极谋划建设集企业总部、产业研发、人才培育、电子商务等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功能性智慧园区上虞科技园。项目自2010年初确定以来,经方案提出,反复修改,与浙大网新多次协商和反复酝酿后,于2011年7月签订了框架协议。再经过多次深入友好地洽谈,于今年8月与浙大网新集团正式签约,并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项目计划投资10亿元,建设包括科创服
5、务中心、企业研究院总部、海外人才创业园、浙大上虞创新研究院、软件信息产业培育基地等。建成投用后,必将对我区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推进“四个”上虞建设产生积极作用。(二)着力构建以公共服务为主体的产业创新平台区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一个优势产业建成一个公共服务平台”的目标,围绕“整合、共享、创新、服务”的基本思路,全面推进公共科创平台建设,并不断地创新和探索建设模式。1.以企业为主体的建设模式。2007年,由四家企业联合牵头,组建了浙江省上虞绿色精细化工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并于2008年列入省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目前,平台已累计投资8459万元,建成服务场地23320平方米,整合各类仪器设备总值1.
6、6亿元。4年来,平台兼承“整合、共享、服务、创新”的原则,构建了医药化工、染料颜料、表面活性剂和新型高分子材料为一体的绿色精细化工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发展了企业会员230余家,成立了4个研发中心、4个中试基地和3个服务中心,提供科技信息、咨询服务1330家(次),开展各类培训、讲座、学习1950人次,科技中介服务228项,检测分析1982批(次),技术转移、推广应用工艺27项,工艺绿化改造21项。完成了国家和省部级项目18项,承担重大共性关键技术攻关项目24项,获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8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91项,参与制定国家标准7项,行业标准14项,社会经济效益显著。2.以政府为主导的建设模式。
7、照明电器是上虞具有显著区域经济特色的重要产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并拥有浙江阳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大中型照明电器生产企业。为更好的整合和提升照明电器产业,2010年,按照“政府支持平台,平台服务企业,企业自主创新”的建设原则,由区政府牵头组建了上虞国家照明电器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并于6月得到科技部的批复同意。平台以科研研发、信息服务和检测检验三大体系建设为主要内容,致力于推进照明电器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竞争实力的增强。目前平台已投入资金3370万,建设完成了省级照明电器质量检测中心。基地内已有照明电器企业257家,其中5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75家,销售超
8、亿元企业7家。有高新技术企业15家,国家知识产权试点企业1家,浙江省专利示范企业6家。2012年创产值105亿元,利税15.8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6%。并承担了1项国家创新基金项目,9项国家火炬计划项目和5项省重大科技专项建设。基地已有研发(技术)中心研究所35家,拥有国家级技术中心1家,国家认可照明电器实验室1家,博士后工作站1个,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4家,有科研人员300余人。平台核心单位“浙江阳光”近年来共开发新产品、新材料200多项,获专利66项,是国内电光源行业获专利最多的企业。3.以科技中介牵头的建设模式。70年代以来,我区在机电产业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形成了发动机连杆、曲轴
9、、汽车油封、制动蹄等汽车配件的生产线,目前我区已有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约79家,涉及电路及线束系统和汽车辅助件等多个领域,其中亿元以上企业8家,2012年汽车零部件产业产值达到65亿元。作为我区的战略新兴产业,近几年通过加大新产品研发投入,引进大项目、拓展销售网络等手段,汽车产业的配套协作、资源共享优势逐步呈现,产业集群集聚效应加速放大。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平台的建设,将以上虞区汽车零部件协会所属企业为基础,建立以上虞区汽车零部件行业协会,世纪华通,春晖集团,太阳股份,博众汽车,诚信机电,职教中心等为核心层,以上虞地区相关企业为服务层的平台构架。将建成车用模具、车用传动件、汽车空调系统三个研发中心,
10、一个实验基地,一个科技咨询中心和一个培训服务中心。通过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实现平台“自我造血功能”,做到平台与企业共同发展,基本上能达到“自负盈亏,略有盈余,政府支持,自我发展”的目标。4.以乡镇工业区为依托的建设模式。块状经济是上虞极富特色的产业经济。小越的消防及压力容器、汤浦的铜管、童装、丰惠的手套袜业、上浦的风机、崧厦的伞件等都已形成了各具特色,并有极大发展潜力的块状经济,在当地经济总量中占有重要地位。如崧厦的伞件块状经济,2012年产值达86亿元,有20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31家,销售亿元以上企业7家,伞业经济占到全镇经济总量的44%以上。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不断发展,伞件这种技术含量低
11、、机械化水平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面临着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品竞争力不强的严峻问题。面对企业需求,积极着手建设“崧厦伞业科创服务中心”。中心的建设由镇政府主导,企业牵头,紧密联合高校院所,通过优化和整合各类科技资源,建立一个集设计研发、产品展示、伞具检验检测、商务信息以及行政服务为一体的伞业区域性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提升伞件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增强区域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促进行业转型升级。(三)合力推进以产学研结合为主体的企业创新平台区政府及相关部门以全面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区域竞争力为核心,以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为重点,以有利于创新、创业发展为主线,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积极开展模式创新、分类提升
12、、多元化发展的平台建设模式。1.推进省企业研究院建设。重点围绕全区产业科技创新需求,引导符合条件的省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升格建设企业研究院,着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截止2012年底,我区已有浙江省卧龙电机、浙江龙盛、闰土化工、阳光照明、浙江皇马以及国邦药物等6家省级企业研究院,且建设成效显著。如卧龙电机及控制技术研究院,共实施研发项目24个,授权专利62项,其中发明专利12项;参与制定国家(行业)标准8项,完成省级新产品鉴定12项。如:龙盛精细化工研究院,创建以来共实施科研项目15项,其中国家级火炬计划2项,授权发明专利10项,牵头制订国家标准1项。从运作的实际情况来看,企业研究院
13、已成为集技术研发、人才队伍建设、产学研合作于一体的企业创新动力源泉,在全区企业行业创新中起到了引领和带动的重要作用。2.扶持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引导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加强现有研发中心的建设和升格。按照梯队发展思路,引导初创型科技企业申报上虞区级科技开发中心建设,xx市级高新技术企业申报xx市级研发中心,国家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申报省级研发中心。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等研究机构开展广泛的合作,以“中心+项目”为基本形式,组织实施一批科技项目,通过研发中心的建设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重点技术攻关等。2007年以来,共引进大院名校共建科技创新载体32家,截止2012年底,我区已有省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45家、
14、xx市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136家,上虞区级科技开发中心157家。3.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强化科技人才支撑,设立1个亿的专项资金,制定出台了领军型人才创业和扶持引领型高新技术项目发展等系列政策,每年组织开展“引智强企”活动,促进高层次人才加快集聚,区政府先后与清华大学科研院等8所高校院所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目前全区已有400余家骨干企业与240多家高校院所开展了各个领域的产学研合作,共引进大院名校共建科技创新载体32家。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两措并举,促进需求、人才、项目联动,有效发挥创新平台服务、研发、转化和产业化四大功能。目前,上虞区已有阳光等博士后工作站4个,全区共有各类人才10467
15、2名,比“十五”期末增加38509名,年增速在13%左右,其中:专业技术人才52751名,高级工以上技能人才7265名。二、问题困难我区平台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成为我区科技创新主要基地,但仍然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研发能力偏弱,没有形成创新优势对于广大生产企业而言,产品的核心技术与知识产权比较贫乏。我区生产企业受制于产品开发与市场开拓的双重压力之下,企业自主创新空缺,原始创新或二次创新能力偏弱。而我区平台正处于起步阶段,人才、科研条件、信息等科技资源比较薄弱,导致平台自身研发能力偏低,科技优势不明显。(二)科技人才缺乏,没有形成人才优势由于上虞至今还没有一家综合性的大专院校、
16、科研院所。同时,受到地理环境限制,科技人员的工作、生活环境与大中城市相比还存在较大距离,所以在人才引进方面,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引进比较困难,不能满足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三)服务功能偏弱,没有形成辐射优势由于上虞平台建设正处于启动建设阶段,没有现成的模式和经验,在服务功能、服务手段和服务条件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欠缺,因此,迫切需要进一步拓展、完善和提升。三、建议意见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设是一项崭新的工作,需要围绕科技资源的整合、共享和优化,提高科技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使用效益,需要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践摸索,建立和不断完善平台的建设模式和运行机制。为此提出如下建议意见(一)要做好平台的总体规划区域创新平
17、台的建设应坚持“立足现有基础、突出产业需求、整合创新资源、实现共享服务”的原则,使之成为区域科技创新平台服务的总窗口、信息资源集聚的总后台、高新技术及产品交易的总枢纽,形成产业研发联通、要素交易畅通、成果转化融通、中介服务贯通、资源共享互通的,具有上虞特色的立体化、网络化、一体化区域创新公共服务中心。产业创新平台的建设要根据我区产业特色和转型升级需要,着重围绕新能源、新材料、机电、照明、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规划一批对全区经济推动大、影响面广、作用深远的行业创新平台,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科技支撑。企业创新平台的建设要以提高科技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构筑创新创业环境为重点,推
18、进产学研深入合作和成果转化,鼓励大中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做大做强企业研发机构,推动各类科技型企业创建研发中心,真正发挥创新平台对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作用。(二)要确立平台的组织模式在现有法律的组织框架下,继续探索多种组织体制的实践。要鼓励有条件的平台都建立“虚实结合”的平台组织结构,将组织管理机构建成非营利的运作实体,或将子平台、中心建成独立法人实体,明确相互的责权利,实行市场化运作。在人员保障上,各共建单位要抽调一定数量人员负责平台的管理协调工作,不断完善激励、约束和合作机制,整合更多的科技资源集中精力做好平台工作。在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各行业创新平台要
19、联合本行业企业集聚区域的科技资源,设立平台服务站或工作站,把创新服务触角扩展到全行业及全区各地,乃至区外。(三)要完善平台的运行机制良好的平台运行机制,是平台顺畅运行和长效发展的保障。按照“政府支持平台,平台服务企业,企业自主创新”的建设原则,形成科技资源共建、共管、共享机制。将平台建设分为“构建完善做强”三个阶段,建立有效的人才流动、资源共享、竞争高效、自我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一是积极鼓励平台承担企业、政府委托的科技项目,开展各类人才培训,提供检验、检测服务,吸收更多的单位成为平台会员,收取一定会员费,作为平台运作资金。二是在提供公共服务的同时,积极引入市场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平台创办股份制服
20、务公司,组织实施成果产业化工程,衍生出更多企业,为平台带来更多的收入。三是引入竞争机制,对工作不力、积极性不高的共建单位要调整出平台;同时要结合创新服务需要,不断把省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龙头企业吸收为共建单位,整合更多科技资源,强化平台的创新与服务功能,扩大平台辐射面。(四)要加强平台的人才引进积极探索科技创新平台新的人才引进和评价机制,把引进和培养科技领军人才和实用型人才作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重要内容,着力引进全国高端人才及创新团队为企业服务,提供重要智力支撑。坚持引进、培养、使用并重,加强平台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使平台建设与科技人才培养有机结合。一方面,要以平台建设为条件,以重大科技
21、项目为支撑,吸引和凝聚一大批高层次人才,加速培养一批创新型人才,打造一支领军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同时,积极开展从业人员技能培训和实施岗位继续教育,不断提高技术、管理人员的能力水平。另一方面,要建立科学的人才管理和分配制度,做好专业化技术人才队伍的管理工作,给予引进人才创新创业的良好条件,鼓励创新人才之间展开积极的竞争,以其成果所产生的实际效益作为获取物质利益和精神荣誉的衡量标准,做到人职匹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五)要强化平台的激励考核建立科学界定平台建设成效的办法,制定科学、合理的平台成效统计方法。建立分类指导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第一类是服务地方科技创新的区域创新平台;第二类是服务广大企业的行业创新平台;第三类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研发中心。要建立阶段扶持方式。第一阶段以基础设施建设扶持为主,第二阶段以服务运行经费补贴为主。扶持方式建议采用项目扶持和服务补贴两种方式。服务补贴可根据平台所处的阶段和运行绩效考核结果,每年给予一定服务补贴或奖励。随着平台进入第三阶段,服务效果日益显著,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政府的支持资金就逐步减少甚至停止。通过阶段性绩效评估和实质性运行绩效考核的结合,将绩效评估、考核与补贴实行有机统一,进一步推动创新平台面向社会开放服务。要对创新平台实行动态管理,对工作不力的单位及时提出警告甚至淘汰出平台,对脱颖而出的优秀共建单位及时吸纳到平台核心层中来。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