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全册第六单元23.pdf
《2022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全册第六单元23.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全册第六单元23.pdf(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 3.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学习目标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翻译全文。2.反复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懂得战争中“人和”的重要作用。3.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孟子说理的特点。预习新知【积累精彩语句】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2.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4.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了解文学文化常识】1.作者作品孟 子(约 前372前289),山东邹城人,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说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2.写作背景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
2、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3.知识链接 孟子 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全书共七篇,是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等合著的。与 论语 大学 中庸合称四书。与 论语一样,孟子也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但它比 论语又有明显的发展。论语的文字简约、含蓄,孟子却有许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如 果 说 论语给人的感觉是仁者的谆谆告诫,那 么 孟子 给人的感觉就是侃侃而谈,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掌握基础知识】1 .给加点字注音米 塞(su)筹 助(g u G)亲
3、 戚(q i )2 .理解词义。环而攻之而不胜。国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池非不深也护城河兵革非不坚利也泛指武器装备委而去之放弃;离开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到;极点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3.文学文化常识填空。(1)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说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2)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全书共七篇,是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等合著的。与 论语 大学 中庸合称四书。【初步感知文本】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开篇提出了中心论点:天时不如
4、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作者认为,在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条件中,“人和”最重要。【探究重点难点】一、文言现象探究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寡助之至,亲 戚 呼 之(“畔”同“叛”,背叛。)2.指出加点词的古今义。三里之越,七里之郢古义:内城 今义:城市古义:处城 今义:姓氏委而去之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亲戚畔之,占义: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成员或其他成员。旭非不深也古义:护城河 今义:指池塘。3.辨析加点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以天下之所顺(用)(2)三里 之 城(的)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它)(3)地利不如人和(有利)兵
5、革非不坚利也(锐利)4.解释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困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巩 固)感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 慑)二、重点句子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2.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翻译: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6、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翻译: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翻译:能 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 施 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5.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翻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6.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翻译: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
7、利。三、内容探究1.本文得出怎样的推论?体现了孟子怎样的主张?答案: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体现了孟子的“仁政”主张。2 .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反复朗读,从中举两个例子做具体分析。答案:(1)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赏析:用双重否定的排比句,极言地理条件的优越,但 占 尽“地利”却弃城而逃,从守的一方失利阐明“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赏析:用排比否定句,从反面进一步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3.现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义,请结
8、合你的生活,谈 谈 对“道”的理解。答案:(1)以国家外部而言,“道”指国家间和平共处、互不侵犯;(2)以国家内部而言,“道”指爱民,为老百姓着想;(3)以个人而言,“道”指与人为善,仁义道德。【拓展延伸】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 贡 日:“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日:“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选 自 论语)本 文 与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提出的观点密切相关,请你简要说一说两篇文章强调的观点有何关系。答案示例:本文强调“民无信不立”,即“取信于民”;课文强调 人和”(“得道”)。“民
9、信”是“人和”的重要条件之一。译文:子贡向孔子请教治理国家的办法。孔子说:“备足粮食,充足军备,获得人民的信任。”子贡问:“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又问:“如果迫不得已还要去掉一项,在这两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充足的食物。自古以来谁都会死,但如果没有百姓的信任,国家就不能够立足了。”富贵不能淫学习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成诵。2.熟读文本,小组互助学习,能够准确疏通文意。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概。预习新知【积累精彩语句】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2.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3.富贵
10、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了解文学文化常识】知识链接纵横家:战国时期割据分争,王权不能稳固统一,各国需要在政治军事上获得收益。于是就产生了凭辩才进行政治活动者一 一“纵横家”。他们善揣摩,通辩辞,会机变,朝秦暮楚,事无定主,反复无常,设计谋划多以国家政治需要出发。文中的公孙衍、苏秦、张仪都是当时的纵横家。【掌握基础知识】1.给加点字注音。公 孙 年(y o n)往之文家(r u)无违末子(f u)丈夫之年(g ua n)2 .理解词义。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子:你J残之曰:告诫。必敬必残:谨慎。女:同“汝”,你。淫:使.迷惑。移:使改变。屈:使.屈 月 艮。【初步感知
11、文本】富贵不能淫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阐释了“大丈夫”的内涵。【探究重点难点】一、文言现象探究(1)通假字。往 之 玄 家 同“汝”,你。(2)一词多义。戒 之 日(告诫)戒Y 必 敬 必 戒(谨慎)居天下之广居(居住)居 妾妇之道也(道理)道I行天下之大道(道路)、独 行 其 道(原则,行为准则)是焉得为大丈夫乎(能够)得I居天下之广居(住宅)I得志,与民由之戒(得到、实现)二、重点句子翻译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翻译: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年部编版八 年级 语文 上册 导学案全册 第六 单元 23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