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政治知识点复习资料9篇.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2年高考政治知识点复习资料9篇.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高考政治知识点复习资料9篇.pdf(3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年高考政治知识点复习资料9 篇国高考政治知 识 点 复 习资料1我们的中华文化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1)汉字: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2)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罕有。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还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性。(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汉字传载、史学典籍存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2)包容性:含
2、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 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 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4、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1)在近代中国,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密切相关。(2)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3)今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中华民族的文化史册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中华文化在继续更加壮丽的篇章。5、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第6、7
3、、8点组合)6、中华文化的独特性:(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2)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地位: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特点: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行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意义: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科技成就,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7、中华文化的区域性:(1)成因:我国幅员辽阔
4、,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2)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8、中华文化的民族性:我国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9、多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意义:(1)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关系: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2)地位:它们都足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3)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
5、促进,共同创造中华文化。(4)意义:它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国高考政治知识点复习资料2一、发展生产、满足消费1、生产与消费(1)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2)消费对生产起着重要的反作用,消费的发展能促进生产 的 发 展(动 力)。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
6、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3)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及各环节间的关系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样相互联系的四个环节。各环节间的关系:A、直接生产过程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B、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对生产和消费有重要的影响;C、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2、大力发展生产力(1)我国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原因。A、解决主要矛盾的要求(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B、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C、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D、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历
7、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上以至超过发达国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E、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2)如何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心一意谋发展。必须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必须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回 高 考 政治知识点复习资料3专题一物质和运动2 0 1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2 0 2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2 0 3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2 0 4 .离
8、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2 0 5.规律不能被改变、消灭、创造。2 0 6人可以创造物质的具体形态,但不能创造物质。专题二物质和意识2 0 7.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2 0 8.物质具有决定作用,意识具有反作用;2 0 9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210.意识既可以正确反映客观存在,也可以错误反映客观存在。211.意识是人脑在客观存在的反映,并不意味着这种反应是被动的反映,而是能动的反映。212.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213.正确的意识和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214.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没有人脑就没有意识。人工智能本质上是对
9、人脑的模仿,不具有主观能动性。215.物质可以脱离意识而独立存在,意识必须依赖于物质。216.意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意识具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217.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218.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219.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220.人可以通过实践把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专题三实践和认识的关系221.实践决定认识。222.认识的 只有一个,即实践,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223.实践和认识的主体都是人。22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科学理论都不能成为检验认识
10、的真理性的标准。225.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改造世界是认识的目的。226.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227.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能动性、客观物质性、社会历史性。专题四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228.真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229.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任何真理都不包含谬误。230.真理的具体的,不能推翻真理,但可以超越真理。231.认识有多个,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具有客观性。232.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233.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2 3 4 .认识并不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11、2 3 5 .实践一认识一实践.2 3 6 .量变一质变一量变.2 3 7 .特殊性一普遍性一特殊性.2 3 8 .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专题五联系观2 3 9 .联系具有普遍性,有条件的,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但并非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2 4 0 .人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2 4 1 .联系具有多样性,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2 4 2 .联系具有客观性,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不等于主观臆造的联系。2 4 3 .整体的功能不一定大于部分功能之和。2 4 4 .我们应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而不是立足的局部。2 4
12、 5 .关键部分的功能甚至对整体的的功能起决定作用。专题六发展观246.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247.发展具有普遍性,但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变化才是发展。248.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发展的途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249.新事物不等于新出现的事物,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远大前途的事物。250.新事物必将战胜旧事物。25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专题七矛盾观252.矛盾双方是具体的、多种多样的,不能把矛盾双方简单理解为好不好、优点与缺点。253.矛
13、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254.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但不能由此认为矛盾越多越好。255.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转化,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256.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257.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矛盾。258.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259.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260.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不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261.解决矛盾并不是消灭矛盾。矛盾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既不能被创
14、造,也不能被消灭,但可以被解决。26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263.矛盾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26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精髓。265.主要矛盾一一改造世界,解决问题:重点、中心、关键、突破口。266.主要方面一一认识世界,评价事物:主流、性质、主体。267.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决定事物的性质。专题八辩证否定观268.辩证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269.辩证否定是发展和联系的环节,是新事物产生和促进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270.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2
15、71.创新是对既有理论、实践的突破,要创新就要有批判和发展。272.创新要求否定,并不是否定一切。273.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274.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专题九社会历史观275.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2 7 6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并不是完全同步的。只有先进的社会意识才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2 7 7 .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2 7 8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2 7 9.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2 8 0 .社
16、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2 8 1.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发展中国g特T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2 8 2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2 8 3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党的生命线和根本的工作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2 8 4 .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专题十价值观285.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社会、他人和自己的需要。286.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287.正确的价值观对人生与社会起着促进作
17、用。288.价值观具有主体差异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观,但并不是说不同的人价值观一定不同。289.价值观对人生起导向作用,但不起决定作用。290.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前提和基础。291.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292.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回高考政治知识点复习资料4【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一、世界文化的多样性1、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1)文化多样性,主要指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民族文化多样性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具体表现。(2)文化多样性,可见诸语言文字、宗教信仰
18、、思想理论、文学艺术、民居建筑、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3)在世界文化多样性中,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最能体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民族节日: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透过传统节日和习俗,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昧。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世界遗产的分类: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2、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如何理
19、解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的差异,即文化的民族性。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即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2)世界文化是由各民族、各国家文化共同构成的。又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即文化的世界性。所以,文化又是世界的。3、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1)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年高 政治 知识点 复习资料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