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考物理复习实验.pdf
《2021年中考物理复习实验.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中考物理复习实验.pdf(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热学实验实 验1:探究水的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L某小组在做“探究水的沸腾”实验时,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水不在沸腾,但打开锅盖,水又会重新沸腾,原因是。补充:(4)由图像乙可知,水的沸点为久;实验加盖纸板的作用是。(5)实验中某时刻观察到烧杯中出现如图丙所示现象,表明水(选 填“正在”或“还未”)沸 腾,气泡在上升过程中受到水的压强。(6)实验小组在实验前给烧杯中倒入热水而不用冷水,这种做法的优点是一(7)实验结束后,小组的同学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为图丁中曲线a,如果实验前将烧杯中的热水倒出一部分后在进行实验,则绘制的图像可能是图丁中的曲线。甲Z丙(2)根据表格中的实验数据,在
2、图乙中画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3)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水的沸点是。C,为了说明水沸腾过程中是否需要吸热,应,观察水是否继续沸腾。(4)实验收集8组数据比收集5组的好处是(只填自母)。A.只有8组数据才能得到结论B.取平均值,减小误差C.得到可靠的结论(5)另小组将水加热到沸腾共用1 5mi n,导致加热时间过长的原因是。补充:(6)除了图甲所示的实验器材外,实验还用到测量的工具是,实验是通过方式增加水的内能。(7)该小组的小明同学想提高水的沸点,换用了火力更大的酒精灯加热,这 种 做 法(选 填“可行”或“不可行”)2 .为了探究水的沸腾,科学小组进行了下面的实验:(1)如图甲所示,安
3、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上而下”)的顺序进行,温度计的示数是。(2)加热时,杯 底 有“气泡”形成,上升到水面破裂,有“白雾”冒出,“白雾”是水蒸气 形成的。由图乙可知,水沸腾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3)实验结束后,移开酒精灯,发现烧杯内的水没有立即停止沸腾,可能的原因是。把水在沸腾的高压锅从灶上拿下来以后,实验2: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3 .如图甲是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1)冰熔化前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其温度是(2)由图丙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可知,冰熔化时的特点是持续吸热、;第6mi n时,试管内的物质为 态。(3)若不考虑热量损
4、失,第l 3 m i n冰吸收的热量第9 Um i n水吸收的热量。A B段与C D段倾斜程度不同的原因是。(4)待冰完全熔化后,对烧杯中的水继续加热,试管中水最终沸腾。补充:(5由图丙可知,冰的比热容是J/(k g.)(已知 c 水=4.2 x 1 0 3 j/(k g.)(6)实验前,将碎冰装入试管中,试管的外壁出现水珠,水珠的形成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实验中加热一段时间后,温度计的示数变模糊,这是由形成的(均填物态变化)。7)另一小组的同学发现,在冰熔化过程中撤去酒精灯冰可以继续熔化原因冰可以继续上选填“吸收”或“放出”)实验3:不同物质吸热能力4.如图甲,在 比 较“不同液体吸热本领大小”
5、的实验中,小虎将两只温度传感器和两个相同的试管(分别盛有初温相同、质量相同的甲、乙两种液体)分别固定在铁架台上,两个试管放入同一个红外加热器中,两个温度传感器的探头部分与两试管内的液体接触良好,两只温度传感器通过数据采集线与计算机相连接,对两试管内的液体加热.这两种液体在沸腾前,在计算机上得到图乙所示的温度一一时间实验图线.根据图线可知:(1)如果升高相同的温度,两种液体吸收的热量(填“相同”或“不同”).如果加热时间相同,甲液体吸收的热量乙液体吸收的热量(填“大于”“等于”或“小于”).(2)如图丙是某一沿海城市和某一内陆城市年气温变化曲线,从图象可以看出,在一年中,曲线a 所示的城市气温变
6、化较 (填“大”或“小”);根据上面探究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可知,曲线a 表示的是一(填“沿海”或“内陆”)城市的年气温变化曲线.(c舲c次)5.如图所示,甲、乙、丙三图中的装置完全相同,燃料的质量都是 10g,烧杯内的液体质量和初温也相同。甲 乙 丙 丁(1)比较不同燃料的热值,应选择 两图进行实验,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通过 来反映的(选“温度计上升示数”或“加热时间”)。(2)比较不同物质吸热升温的特点:应选择 两图进行实验;需 要 的 测 量 器 材:、不同物质吸热的多少是通过 来反映的(选 填“温度计示数”或“加热时间”)。如果质量和初始温度均相同的4、B两种液体,吸热后它们的温度
7、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丁所示,液体的比热容较大。若液体B的比热容是4.0 x 103/(kp),液体4 的比热容是-/(如 )。通过实验可以发现,不同物质吸热的能力不同,相同条件下吸热升温较快的物质,其 吸 热 的 能 力 较(选 填“强”或“弱”)。光学实验实验4:探究光反射的规律6.“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标有刻度(图中未画出)的白色纸板ABCD能绕垂直于C D的 ON轴翻转,在纸板上安装一支可在纸板平面内自由移动的激光笔。(1)实验前,应将纸板 放置平面镜上;移动激光笔,使入射光束绕入射点O 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可观察到反射光束沿时针方向转动;(2)移
8、动激光笔,使入射角为45。,测得反射角也为45。,由此就得出“光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结论你认为有何不妥之处?(3)如图乙所示,将纸板右半部分绕ON向后翻转任意角度,发现纸板上均无反射光束呈现此现象说明了:;(4)在图甲中,若将纸板(连同激光笔)绕 CD向后倾斜,此时反射光束(选填字母符号)。A.仍 在 纸 板 上 呈 现 8.被纸板挡住 C.在纸板前方(5)实验结束后,同组的小明和小刚都想从镜子中看到对方的眼睛,而不想让对方看到自己的眼睛,结果他俩谁都没有能做到,你认为 没 有 能 做 到 的 原 因 是。实验4:平面镜成像特点7.小 彤 同 学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时:(1)
9、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实验时,会看到两个不重合的像,分别是玻璃板前后两个面反射形成的,为消除此影响可选用(选 填“厚”或“薄”)一些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将玻璃板垂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这样做是为了便于确定像的_ _ _。为了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所用的两只蜡烛A、B,应选择外形(选 填“相同”或“不相同”)的。(2)将点燃的蜡烛A 竖立在玻璃板的前面,将(选 填“点燃”或“不点燃”)的蜡烛B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蜡烛B跟蜡烛A 的像完全重合。(3)标记蜡烛A、B的位置,测得蜡烛B到镜面的距离(选填“小于”、“等于”或“大于”)蜡烛A到镜面的距离。(4)当蜡烛A远离玻璃板时,像会_(选
10、 填“靠近”或“远离”)玻璃板,像 的 大 小 一(选 填“变小”、“不变”或“变大”)。(5)将光屏竖立在像的位置(与玻璃板平行),光屏上无法呈现蜡烛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像。补充:(6)如图乙所示,是小彤在实验中观察该实验装置时的俯视图,利用平面镜成像特点,在图乙中画出小彤看到A蜡烛的像的光路图(C点为小彤眼睛所在位置)。(1)小明正确安装并调节实验装置后,各元件位置如图所示,此时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生活中的(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工作的。(7)实验中对着玻璃板既可以看到前面蜡烛A在玻璃板后成的像,同时又可以看到放在玻璃板后的蜡烛B,前者是由于光的
11、形成的,后者是由于光的形成的。(8)如图丙所示,若保持图中玻璃板的下端不动,将玻璃板的上端向蜡烛A 一侧倾斜,则移动蜡烛B (选填“仍然”或“不能”)与蜡烛A的像重合,这是由于此时蜡烛A所成的像的位置与之前相 比(选 填“变高”“不变”或“变低”)。8.小 明 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将玻璃板竖直立在水平桌面上,在白纸上画出表示玻璃板前后两表面的位(1)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量玻璃板的厚度,其 读 数 为(2)在玻璃板前放棋子A,观察到棋子在玻璃板中有两个像,一个较亮、另一个较暗,较亮的像是光线经(选 填“M M,”或“NN ”)面反射形成的。(3)为 验 证“像是虚像”的猜想,小明将
12、一张白卡片放在的位置乙(选 填“直接”或“透过玻璃板”)观察卡片上有无棋子4的像。(4)将棋子庾图中未画出)放到玻璃板后,使它与较亮的像重合,并测量棋子A的右端到照f的 距 离 和 棋 子6的左端到AM的距离 实验数据记录在下表中。分析数据可得:像到反射面的距离(选 填“小于”或“大于”)物到反射面的距离。(5)实验中,像与物到反射面的距离存在差值。小明对此很感兴趣,他想探究影响这一差值大小的因素。请帮小明提出一条有价值且可探究的问题:次数1234Z f/c m5.4 07.1 59.8 01 2.5 0/J e m5.2 06.9 69.6 11 2.32(2)接着小明在不改变各元件位置的情
13、况下,将原凸透镜更换成一个焦距稍小的心透镜,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模糊,这是在模拟(选 填“近视眼”或“远视眼”)的形成原因;此时,在不改 变“尸光屏和凸透镜(包括位置)的情况下,要使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 将 光 屏 向(选 填“靠近”或“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3)小明完成实验后,又找来一个装有水的圆柱形玻璃瓶,把“广 光屏放在玻璃瓶的一侧,透过瓶和水可以看到“尸,如图所示(圆圈中的“广 与光屏上的“尸 实际大小相等)。将 尸光屏由靠近玻璃瓶的位置向远处慢慢移动的过程中,他所看到的像可能是_ _ _ _ _ _O(1)小文想知道实验中某块透镜的焦距,于是做了实验甲,镜面垂直于阳光,在透镜下面放
14、上白纸(纸、镜平行),测出透镜与白纸间距s/cm与对应的白纸被烤焦的时间t/机讥,绘出图像乙,可判断该透镜的焦距,为 cm.(2)实验前组装并调整实验器材时,应使烛焰和光屏的中心位于凸透镜的 上.找 像时,要前后多移动几次光屏,找出成最 的像时光屏的位置;如果实验中固定好透镜和蜡烛后,发现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光屏上只有一个与透镜大小几乎相同的光斑,其原因可能是(3)如图丙,当把块焦距为1 5 cm的凸透镜固定在5 0cm刻度线位 置,蜡 烛 固 定 在1 5面 刻 度 线 位 置 时,光 屏 应在(I/1 1/山)区域内左右移动,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放大/等大/缩小)实像.(4)在上述操作的
15、基础上,老师取下自己戴的眼镜放于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光屏上的像又变得模糊,小文发现当光屏向左移动适当距 离 后 像 又 清 晰,由 此 可 知,老 师 的 视 力 情 况 属于(近视/远视/正常).T(5)实验过程中,燃烧的蜡烛在不断缩短,导致光屏上的像向(上/下)移动;为了使烛焰的像能成在光屏中央,在不更换实验器材的情况下,请写出一种可行的方法: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6)小文在实验中将蜡烛从略大于一倍焦
16、距处逐渐远离凸透镜,该过 程 中 像 的 大 小 将(变 大/变 小/等 大),物距u随时间t的变化图像如丁图所示,则像距 与t的大致变化关系为图中的()1 1 .同学们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请回答以下问题:乙(1)要调整凸透镜、光屏和烛焰,使它们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你认为 下 面 几 种 调 整 方 法 最 方 便 合 理 的 是.4眼睛平视,视线与光具座平行,利 用“三点一线”把“三心”调整到同一高度8用刻度尺一个一个的测量,可以很准确地控制“三心”在同一高度C.把蜡烛、透镜、光屏在光具座上移到一起,调 整“三心”在同一高度,然后再分开(2)同学们测量并绘制出物距和像距r关系图象如
17、图甲所示,该凸透镜的焦是 C 0;(3)当蜡烛、凸透镜和光屏按如图乙所示的位置放置时,光屏上得到(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像,生活中的(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应用了这个成像规律.若要使光屏上的像变得再大些,在不改变凸透镜位置的情况下,应 将 蜡 烛 向(选 填“左”或“右”)适当移动一段距离,再调整光屏的位置.(4)实验过程中,蜡烛在燃烧时不断缩短,导致光屏上的像向(填“上”或“下”)移动.(5)实验过程中,若用手挡住凸透镜的上半边,则光屏上的像(填只有下半边”、“只有上半边”或“大小不变只是变暗了”)实验6:测量物质的密度12.小明在实验室测量一块不规则石块的
18、密度。(1)小明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如图甲所示,其做法错误之处是没有把放在正确的位置。甲 乙 丙(2)小明纠正上述错误后,应 向(选 填“左”或“右”)端调节平衡螺母,才能使天平横梁重新平衡。(3)用调节好的天平测石块的质量,当右盘中所加祛码和游码位置如图乙所示,天平横梁平衡,则石块质量为g在量筒内倒入适量的水,该石块放入前后的情况如图丙所示,则石块的体积是c m3,此石块的密度是k g/m3.(4)整理实验器材时发现,5 g的祛码底部占有污渍,则所测石块的密度。13.在做测量液体密度的实验中,小明想知道食用油的密度,于是他用天平和量筒做了如图所示的实
19、验。甲 乙 丙(1)将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发现指针静止时,位置如图甲所示,则应将平衡螺母向(选填“左”或“右”)调节使横梁平衡。(2)天平调节平衡后,测出空烧杯的质量为28 g,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食用油,测出烧杯和食用油的总质量如图乙所示,将烧杯中的食用油全部倒入量筒中,食用油的体枳如图丙所示。则烧杯中食用油的质量为 g,食用油的密度为_ kg/m3(3)小明用这种方法测出的食用油密度与真实值相比(选填“偏大”或 偏小”)。(4)同桌小华又想到了另一种测量食用油的方法,如图丁所示,他借助一个透明玻璃U形管、铁架台、刻度尺、滴管、和水也测出了食用油的密度,请你
20、将实验步骤补充完整。把透明的U形管固定在铁架台上,在玻璃管左右两侧分别倒入水和食用油;如图丁所示,当液面静止时,在处做出标记A;用刻度尺分别测出U形管左侧水面到U形管底部的距离为h l,食用油液面到标记A处的距离为h 2,标记A处到U形管底部的距离h 3.食用油的密度p 1m M (p*已知)图丁补充:如图戊所示,小明想在不利于天平和量筒的情况下,利用柱形容器(底面积为S)和足够多的水来测量食用油的密度,请将实验步骤补充完整。在柱形容器内盛有适量的水,将大杯放入容器内,大杯漂浮如图A,用刻度尺测出此时容器内水面额高度h l;用小杯盛满水倒入大杯内(大杯仍然漂浮)如图B o 测出此时容器内水面的
21、高度h 2,则小杯的容积丫杯=将大杯内的水到尽并擦干,用小杯盛满食用油,将食用油倒入大杯,在将大杯放入柱形容器中(大杯仍然漂浮)如图C,测出此时容器内水面的高度h 3;食用油密度的表达式P(水的密度用pG1 4 .下面是小刚同学测量木块密度的实验。(1)请你将“测量木块密度”的实验过程补充完整。HI把天平放到水平桌面上,游码调到标尺左端零刻线处,再将平衡螺母向右调节,可使天平平衡,说明游码刚归零时,指针静止时指在分度盘中线的_(填“左”或“右”)侧。如图甲用天平测出木块的质量为g.小刚将木块放入装有4 0 c m-水的量筒中,用细铁丝将木块向下压(忽略铁丝体积),使其全部浸没在水中,读出此时水
22、面对应的刻度为c m ,该木块的密度为_k g/m3.实验后,发现木块具有一定的吸水性,分析实验过程发现,利用该方法测量的木块密度会(填“偏大”或“偏小”)。(2)另一组的小明用同样的方法测量质量为m的木块的密度时,他忘记了读出量筒中水的体积,但是他记下来将木块放入量筒中漂浮时,水面对应的刻度为V”用细铁丝将木块向下压使其全部浸没在水中时,水面对应的刻度为.那么,小明测量木块的密度应为P*=(用字母表示,水的密度为P*)。补充:(3)小明在实验时,利用原有的量筒、适量的水,又找来一个大小合适的实心铁块,细线等,不用天平也测出了木块的密度,如图丁所示。她的测量步骤如下:如图A在量筒中装入适量的水
23、,并将铁块放入,静止时,读出体积Vi;用细线系住木块和铁块,将木块和铁块,读出水、铁块和木块的总体积V(如图B所示)如图C剪断细线,待液面静止时,读出体积1;则小木块密度的表达式:P*=。(用测量的物理量符号表示,水的密度用P 次 表示)1 5 .小明和小亮都很喜欢喝绿茶饮料,学完了密度知识后他们分别用不同的方法测量饮料的密度。(1)小明的实验操作如下:把天平放在_ 上,将 拨至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并调节_ 使天平平衡;把饮料倒入烧杯中一部分,用天平测出烧杯和饮料的总质量是9 3.8 g;把烧杯中的一部分饮料倒入量筒中,如图甲所示,饮料的体积是_ c m3;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饮料的质量,如
24、图乙所示,量筒内饮料质量是 g,饮料密度是 k g/m3;(2)小亮用量筒、小试管、水、记号笔测出了饮料的密度,请将实验步骤补充完整: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将小试管放入量筒中使其竖直漂浮,读出量筒内水面所对的刻度在试管内倒入适量的水,先用记号笔记录试管内水面的位置,然后将试管放入量筒内的水中使其竖直漂浮,读出量筒内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匕将试管中的水倒尽,_,然后将试管放入量筒内的水中使其竖直漂浮,读出量筒内水面所对的刻度处饮料密度的表达式:P=_o (用已知量和测量量符号来表示,己知水的密度为P Q补充:(3)实验后小明将一物块放入汽油中时下沉,放入水中时漂浮,于是他又设计出了下面的方法测出了汽油
25、的密度,已知整个过程中木块均未触碰到容器,请补全实验步骤并写出汽油密度的表达式:将物块用细线挂在测力计下,测出物块的重力为G;将挂在测力计下的物块放入汽油中使其 一并静止后,读出测力计示数F1;采用图丙所示方法,使物块在一(填“图中位置”或“浸没后”)静止时,读出测力计的示数为F2;汽油的密度表达式为P =_。(用字母表示,P 木已知)。实验7: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1 6.如图所示是“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装置。长方体小木块正面和侧面面积不同而且粗糙程度相同,长木板一面为较光滑的木板面,另一面是较粗糙的布面。选择不同的接触面,改变木块对木板的压力,依次实验,将每次测量结果填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 年中 物理 复习 实验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