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考一轮复习讲练测 (部编版) 14文言文课内阅读(解析卷).pdf
《2021年中考一轮复习讲练测 (部编版) 14文言文课内阅读(解析卷).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中考一轮复习讲练测 (部编版) 14文言文课内阅读(解析卷).pdf(6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专题1 4 文言文课内及课内对比阅读【课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考点透视】(1)识记作家作品;(2)理解常见文言词语意思;(3)理解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4)熟练掌握常见文言现象;(5)熟练掌握常见文言句式;(6)翻译文中重点语句;(7)断 句(划分句子节奏);(8)概括主要内容(或事件);(9)理解分析文章内容;(1 0)分析人物形象;(1 1)评价人物;(1 2)人物对比;(1 3)理解作者(或主人公)思想感情;(1 4)写法鉴赏;(1 5)观点表述。(1 6)阅读拓展【题型概述】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
2、【真题精讲】一、文言文课内阅读例【一】(2 0 2 0 北京)阅 读 曹刿论战,完成下面小题。曹刿论战 左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 曰:【甲】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
3、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乙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A.曹刿请见见多识广见义勇为各抒己见B.小宿未孚言而有信杳无音信宿手拈来C.公与之集泉风破浪藐虚而入泉兴而来D.遂逐齐而出师未捷百万雄师仁义之而【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A项,“见”的意思依次为:觐见;看见;看见和见解,解释不同;B项,“信”的意思依次为:信用;信用、消息;随便,放任,解释不同;C项,“乘”的意思依次为:坐(车);凭借,依仗:利用、趁/利用、趁,解释不同;D项,“
4、师的解释”都 是“军队”的意思。故选D。第I页 共6 5页2.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甲】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翻译:(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可 凭 借(这个条件)打一仗。理解:曹刿认为鲁庄公能够公正处理百姓的诉讼事件,与“小惠”和“小信”相比,更能赢得百姓的信任,具备了迎战的条件。【乙】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翻译: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理解:曹刿能敏锐地观察战场形势的变化,他根据“辙乱”“旗靡”判断齐师撤走了伏兵,认为可以追击敌人了。【答案】【甲】【解析】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其中 乙 句 判断齐
5、师撤走了伏兵”翻译错误。原文是“惧有伏焉”,意思应是“恐 怕(齐军)设伏”,并非齐军真的设了伏兵。3.“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意思是虽然身份低微,仍然不忘担忧国事。曹刿一介平民,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为国解忧。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简要说明“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在弦高和卜式身上是如何体现的。材料一秦穆公兴兵袭 郑,过周而东。郑贾人弦高将西贩牛,道遇秦师于周、郑之间,乃矫郑伯之命,犒以十二牛,宾秦师而却之,以存郑国。(取 材 于 淮南子 氾论训)材料二时汉方事匈奴,式 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久上使使问式:“欲为官乎?”式曰:“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使者曰:“子何欲?”式曰:“天子诛勾奴,愚以
6、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而匈奴可灭也。”(取 材 于 汉 书 公孙弘卜式兄宽传)注:袭 偷袭。贾人 商人,在当时社会地位不高。矫 假托。犒 犒劳。宾 以客礼对待。却之使秦军撤退 事 这里指抵抗。式卜式。人名。输 交纳。边 边防.【答案】弦高本是普通商人(位卑),却在面对秦军侵略时挺身而出,以他的智慧和财产令秦军撤退,保住了郑国。卜式作为普通百姓,虽无为官的才能与意愿,但也愿意捐出一半家产资助边防事业,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解析】本题考查本题考查拓展阅读思维能力。首先要理解“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含义,即答题时要紧扣两个要素,一是身份低微,二是不忘担忧国事。材料一中,“郑贾人弦高将西贩牛”
7、写弦高本是普通商人,即位卑;“乃矫郑伯之命,犒以十二牛,宾秦师而却之,以存郑国”写面对秦军侵略时挺身而出,以他的智慧和财产令秦军撤退,保住/郑 国,即未敢忘忧国。材料二中,“自小牧羊”写卜式只是一个普通百姓,即位卑;“愿输家财半助边”“天子诛第2页 共6 5页勾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而匈奴可灭也”写他愿意捐出一半家产资助边防事业,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即未敢忘忧国。【参考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
8、:“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 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 定 对 上 天 说 实 话 曹 刿 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 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
9、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J。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 击 了 于 是 追 击 齐 军。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
10、,所以下令追击他们【材料一译文】秦穆公发兵偷袭郑国时,经过东周向东进发,郑国的商人弦高恰往西去贩牛,在东周和郑国之间碰到了秦军,于是弦高假托郑国君的命令,用卜二头牛犒劳秦军、礼待秦军,使秦军以为郑国已知道这次偷袭计划而不敢贸然前进,只得撤退,从而保存 郑国。【材料二译文】当时汉正在抵抗匈奴入侵,卜式上书,愿意捐出一半的家财资助边事。皇帝派人问卜式:“想当官吗?”卜 式说:“从小牧羊,不熟悉怎样当官,不愿意做官。”使者说:“你想要什么呢?”卜式说:“皇上讨伐匈奴,我认为贤能的人应该为大节而死,有钱的人应该捐出来,这样的话匈奴就可以灭掉了。”例【二】(2 0 2 0 甘肃天水)阅 读 送东阳马生序
11、(节选),完 成 第1一4题。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 慕 圣 贤 之 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软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第3页 共6 5页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12、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炸然若神人:余则缢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1 .解释句中加点词语。(1)持汤沃灌(2)同舍生皆然绮绣(3)型白玉之环(4)弗之怠_【答案】(1)热水;(2)“被”同“披”,穿;(3)在腰间佩戴;(4)代词,指抄书。【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释文言实词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句的意思:拿着热水为我洗浴。其 中“汤”是古今异义词。古代是:热水的意思:今天是菜汤的意思。句的意思:
13、同客舍的人都穿着华丽的衣服。其 中“被”同“披”,穿。句的意思:腰间挂着白玉环。“腰”:名词活用为动词,在腰间佩戴。句的意思:也不放松读书。“之”,代词,指抄书。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答案】住在旅店里,主人每天只提供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食物可以享受。【解析】本题考查翻译重点语句的能力。句意:住在旅店里,主人每天只提供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食物可以享受。注意句中重点词的翻译:寓,住。再,两次。之,的。(2)余则缢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答案】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中间,毫无羡慕的意思。【解析】本题考查翻译重点语句的能力。句意:我
14、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中间,毫无羡慕的意思。注意句中重点词的翻译:重点词:余,我。敝衣,破衣服。3 .宋濂求学如此艰难,但他为何没有放弃?结合文中句子,说说你的理解。【答案】“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宋濂心中有他认为最快乐的事情一读书、学习,其他的他都不在意。他以学为乐,学习中的苦自然就算不上什么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重要语句能力。根据句意,我们可以知道,在宋濂心中,最快乐的事情就是读书、学习,其他的他都不在意。所以,他能够不怕艰苦,以学为乐。4 .与当年作者的学习条件相比,今天的你有哪些优越的地方?说说现代中学生应树立怎样的苦乐观。【答案】优越条件:吃穿无忧,有
15、国家、学校、家长、老师的全力支持,设备先进,资源丰富,信息灵通等等。苦乐观:珍惜时间,虚心善学,苦中作乐,以苦为乐。【解析】本题考查拓展阅读能力。解答此题,需结合文本内容,在准确理解文章意思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本第4页 共6 5页文作者在学习条件不好的情况下,仍然勤奋刻苦,不要注重外在的物质财富,不去跟别人攀比;吃穿无忧,国家、学校、家长、老师的全力支持,设备先进,资源广泛,信息灵通等。现代中学生应从珍惜时间,虚心善学,苦中作乐,以苦为乐等方面树立苦乐观。【参考译文】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家里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冬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
16、墨汁都结了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抄录书。抄写完毕后,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经赶到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反驳;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获得不少教益。当我外出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
17、深山峡谷之中。隆冬时节,刮着猛烈的寒风,雪有好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回到客舍,四肢僵硬动弹不得。服侍的人拿着热水为我洗浴,用被子裹着我,很久才暖和起来。寄居在旅店里,旅店老板每天供应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客舍的人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用红色帽带和珠宝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宝刀,右边挂着香囊,光彩鲜明,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处于他们之间,但我毫无羡慕的心。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别人。我求学的辛勤和艰苦就是像这个样子。例【三】(2 0 2 0 广东)阅读富贵不能淫景春日:“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候惧,安居
18、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日: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妻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成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岂不诚大丈夫哉/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B.不得有/寻向所有C.此之谓大丈夫/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D.威武不能履/狠自枉国【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词语辨析能力。B 项 中“不得志”中 的“志”意 为“志向,抱负”:“寻向所志”中 的“志”意为“做标志 ,名词作
19、动词用。C项中第一个“谓”意 为“叫做”;第二个“谓”意 为 认 为 D项中第一个“屈”意为“使屈服”;第二个“屈”意 为“委屈”;A项,“诚”都 是“的确”、“真的”意思。故选A。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第5页 共6 5页(1)一怒而诸候惧,安居而天下熄。【答案】(他们)一旦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安静静地待着,天下就平安无事。【解析】本题考查翻译重点语句的能力。句意:(他们)一旦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安静静地待着,天下就平安无事。注意句中重点词的翻译:居,待着。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2)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答案】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走天下(最
20、)光明的道路上。【解析】本题考查翻译重点语句的能力。句意: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走天下(最)光明的道路上。注意句中重点词的翻译:正位,指礼节。大道,指“义”。3.结合选文,概括孟子心目中“大丈夫”的标准。【答案】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放弃做人的原则;富贵不迷乱,贫贱不动摇,威逼不屈服。【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主要内容的能力。根据对全文的理解,“大丈夫”是全文论说的重点。“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是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是无论得志与否,都不放弃做人的原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迷乱,贫贱
21、不动摇,城逼不屈服。三个标准,考生要将三个标准与文中具体内容相对应,才会理解得透彻。【参考译文】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一旦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
22、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例【四】(2020 广西贵港)阅读文言文,回答13题。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杨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第6页 共6 5页1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一食吸尽粟一石 吸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B.案求其
23、能千里也 尔去敢轻吾射(卖油翁)C.骈死于槽杨之间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穿井得一人)D.基真不知马也 基西南诸峰(醉翁亭记)【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理解句意,辨析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加点词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结合句子的翻译可知:A项,前者是副词,“有时”的意思;后者是副词,“或许”的意思。B项,前者是代词,“怎么”的意思;后者是代词,“怎么”的意思。C项,前者是介词,“在、于”的意思:后者是介词,“对 的意思。D 项,助词,前者是表推测语气;后者是代词,“它(的)故选B。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策之不以其道
24、A.斗折蜡行(小石潭记 B.横柯上蔽(与朱元思书)C.不蔓不枝(爱莲说)D.箕舂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词类活用现象的辨析能力。例句中的“策”:名词活用作动词,鞭打的意思。根据各句句意分析:A项,蛇:名词活用作状语,像蛇那样;B项,上:名词活用作状语,在上面;C项,蔓:名词活用作动词,生枝蔓;D项,箕畚:名词活用作动词,用箕畚装土石。故选C。3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用的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B.本文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开头,一开篇就奇峰突起,发人之所未发,点明
25、全文主旨,突出千里马的重要作用。C.“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一句运用了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刻画出“食马者”愚昧专横的形象。D.最后一段把“真无马”和“真不知马”对照起来,“无马”一句用“邪”字轻轻带过,而“不知马”一句则用“也”字收住,对“食马者”的深刻嘲讽跃然纸上。【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 解“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句话的作用。经分析,其中B 项表述有误,应为:突出了伯乐的重要作用。故选B。【参考译文】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也只能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杨之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年中考一轮复习讲练测 部编版 14文言文课内阅读解析卷 2021 年中 一轮 复习 讲练测 部编版 14 文言文 阅读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