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下半年教师资格高中生物面试真题及答案.pdf
《2017下半年教师资格高中生物面试真题及答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下半年教师资格高中生物面试真题及答案.pdf(2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17 下半年教师资格高中生物面试真题及答案第一批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马拉松长跑的视频,教师旁白:马拉松长跑是赛程超过 40km、历时 2h 以上的极限运动,运动员每小时至少要消耗 300g 糖类。血糖可以补充肌肉因运动而消耗的糖类。正常人的血糖含量是 0.81.2g/L(80120mg/dL),全身的血量大约为 5L。提问:(1)根据材料计算,如果仅靠血液中的葡萄糖,运动员能跑多长时间?(2)长跑时消耗了大量的葡萄糖,你认为血糖的浓度会下降吗?(3)研究表明,在长跑过程中,尽管血糖在不断被消耗,但它的含量基本维持在 0.9 g/L 左右。血糖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得到补充?
2、(4)饭后,大量的葡萄糖被吸收到了体内,但是正常人的血糖含量只有短暂的升高,很快就恢复正常,是为什么?学生思考计算,之后讨论交流。各学习小组代表汇报结果,师生共同评价、分析、完善,得出正确答案。提出问题:机体调节血糖的来源和去向有哪些呢?顺势板书课题。(二)新课教学1.血糖的来源和去向引导学生根据前面探讨的结果,尝试自主归纳总结,之后 ppt 展示“血糖的来源和去路”图,教师精讲。过渡:当机体处于长期饥饿或肝功能不强时,血糖浓度会降低。血糖含量过低时,体内细胞缺少能量供应,就会出现头昏、心慌、四肢无力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导致死亡。血糖浓度过高时,会使葡萄糖从肾脏排出,形成糖尿,造成体内营养物质流
3、失,同样有损健康。因而,血糖的平衡对于保证人体各组织和器官能量的供应,维持人体的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那么人体内血糖是怎样保持平衡的呢?2.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对血糖平衡的调节提问:初中我们学习过哪种激素能影响血糖的含量?(胰岛素)过渡:除了胰岛素,胰高血糖素也与血糖的调节密切相关。投影胰岛,展示胰岛 A 细胞和胰岛 B 细胞,说明它们所分泌的激素。提问: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是如何通过控制血糖的来源和去路来调节血糖的平衡呢?归纳总结:胰岛素通过抑制来源和促进去路来降低血糖。胰高血糖素通过促进来源和抑制去路来升高血糖。(三)巩固提高要求小组讨论并绘制血糖调节机制示意图,将其投影展示。(四)小结作业
4、师生共同总结本节所学,留作业:搜集相关资料了解糖尿病的症状与治疗方法。【板书设计】略【答辩题目解析】1.血糖的来源和去向都有哪些?【参考答案】三个来源: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肝糖原的分解;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三个去向: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变成脂肪和某些氨基酸等。2.胰岛素为什么只能注射,不宜口服?【参考答案】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口服会被消化道中的蛋白酶消化分解为氨基酸,而没有了胰岛素的功能,只能注射,不能口服。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课题导入首先提问:我们的身体无时无刻不被病原体所包围,但是多数情况下我们并未感到不适,这是为什么?通过该问题引导学生复习人体的三道防线,由第三道
5、防线引出体液免疫,从而导入新课。(二)探究学习(系统讲解强调核心)1.观看 flash 动画,得到感性认识让学生带着问题:体液免疫可划分为哪几个阶段?观看 flash 动画,对体液免疫有整体感知。2.分阶段学习体液免疫的过程提出问题:你能描述这三个阶段的具体过程吗?让学生带着这一问题进行自主学习,之后可以同桌间交流合作。5min 后,教师就三个阶段依次提问学生,教师补充强调。3.认识二次免疫提出问题:生过天花或麻疹的人为什么一般终生不会再次患上这种病呢?你们认为是与哪种细胞有关?从而引出对二次免疫的讲解。引导学生归纳概括较为完整的体液免疫的概念。(三)巩固提升布置任务:画体液免疫的概念图。先独
6、立构建概念图,完成后组内互相修改完善,之后选优秀作品展示评价。(四)小结作业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总结,谈一谈今日课上的收获。以一道思考题为下节课细胞免疫做铺垫。思考题:如果病原体侵入细胞内,我们怎么消灭它呢?布置作业,请以第一人称的方式,描述天花病毒从空气侵入人体并被抗体消灭的整个过程。【板书设计】略【答辩题目解析】1.体液免疫和体液调节是一回事吗?【参考答案】不是一回事。体液调节是指体内的一些细胞能生成并分泌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如激素、代谢产物等),经体液(血液、组织液等)运输,到达全身的组织细胞或某些特殊的组织细胞,通过作用于细胞上相应的受体,对这些细胞的活动进行调节。体液免疫是在体液中,B
7、细胞主要靠产生抗体消灭抗原的特异性免疫。2.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参考答案】我制定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1.概述体液免疫的过程及概念。2.通过借助 flash 动画、挂图和教材文字,归纳体液免疫的过程,提高分析、归纳和表达的能力;通过绘制体液免疫过程图,提高构建概念图的能力。3.增进对自身的了解,关注体液免疫与人类健康的关系。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所学:染色体组、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等重要概念。设疑:多倍体是怎样形成的呢?在实践中有何应用价值呢?从而导入新课。(二)新课教学1.多倍体育种教师投影展示:二倍体草莓、多倍体草莓的图片。提问:多倍体的自然成因是什么?具
8、有什么特点?学生看图可知,多倍体植物各器官均较二倍体大,果实中含营养物质多。如四倍体水稻的干粒重是二倍体水稻的二倍,蛋白质含量提高了 5%15%,可见多倍体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过渡:下面,我们以“三倍体西瓜的培育过程”为例,学习多倍体在实践中的应用。师生根据图示学习、讨论三倍体无籽西瓜的培育过程。让学生自主画出染色体的变化情况,并思考如下问题:(1)为什么以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溶液滴在二倍体西瓜幼苗的芽尖?(2)获得的四倍体西瓜为何要和二倍体杂交?联系第一问,你能说出产生多倍体的基本途径吗?(3)三倍体西瓜为什么没有种子?真的一颗都没有吗?(4)每年都要制种,很麻烦,有没有别的替代方法?学生开展小
9、组讨论,之后派代表回答。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补充归纳。最后,用流程图表示多倍体育种的过程。【答辩题目解析】1.获得的四倍体西瓜为何要和二倍体杂交?说说产生多倍体的基本途径。【参考答案】杂交可以获得三倍体植株。多倍体产生的途径为: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2.单倍体中可以只有一个染色体组,但是也可以有多个染色体组,对吗?【参考答案】对,如果本物种是二倍体,则其配子所形成的单倍体中含有一个染色体组;如果本物种是四倍体、六倍体等多倍体,则其配子所形成的单倍体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染色体组。第二批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设疑导入播放影片:非洲草原上鹰捕食兔子的过程,学生观察。根据
10、多媒体影片提出问题:(1)我们的能量来自哪里?(2)照射在草地上的太阳能都被我们吸收吗?(3)我们吸收了太阳能后,这些能量有哪些去向?学生思考,产生兴趣,教师引出课题“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二)提问引导,探索新知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内容,学生开始思考三个问题,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学生归纳总结三个问题答案。【过渡引导设置提问】兔子能把草吃的干干净净吗?(学生思考回答)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兔子有什么问题要问呢?【多媒体展示问题】(1)我们摄入的草的能量都被我们吸收同化了吗?我们体内的能量来源该如何描述?(2)我们吸收了能量后,这些能量有哪些去向?学生思考、讨论、得出结论。并总结能量来源、去向:来源
11、:从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教师讲解摄入量和同化量的关系:同化量=摄入量粪便中所含能量。去路:自身呼吸作用消耗(热能散失,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等等);分解者所利用;被下一营养级同化;未利用。同上学生思考,自主总结展示鹰的能量来源和去路,教师做点评。(三)解决问题,巩固提升【思考问题】孤岛求生,身边有一些玉米,有一只鸡。先吃哪个?学生讨论并总结答案。(四)课堂总结,作业拓展总结:请同学们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作业:回去之后大家寻找一个实例,并用该节课的原理去描述。【板书设计】略【答辩题目解析】1.如何理解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参考答案】地球上生命的生存与发展,完全依赖于生态系统的能
12、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量的单向流动和物质周而复始的循环推动了一切生命活动的进行。因此,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动力核心,也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从能量流动来看:生物个体的生命活动无时无刻不在消耗着能量,能量是推动生物体各种生命活动的动力。不论哪种生物,只有不断地获得能量,才能生活下去。同样,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构成的生态系统,其生存与发展也离不开能量的供应。也就是说,能量必须不断地从无机环境输入到生物群落中,并沿食物链(网)这个渠道进行传递,才能维持群落中各种生物正常的生命活动。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消失就构成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只有深入分析能量流动的过程,才能发现并深刻理解能量流动的特
13、点,并运用能量流动的特点和规律指导生产实践。2.本节课的教学应用了探究性学习方法,探究性学习具体有哪些步骤和特征?【参考答案】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主要包括:(1)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制定计划;(4)实施计划;(5)得出结论;(6)表达、交流等几个步骤。而探究性学习的特征则体现在:(1)学生对自然事物与现象主动地去研究,经过探究自然的过程获得知识;(2)为了研究自然而培养所需要的探究能力;(3)有效地形成认识自然基础的科学概念;(4)培养探究未知自然的积极态度;(5)通过探究活动而学得的知识是科学概念而不是文字知识。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
14、】(一)设计情境,导入新课由本节教材开头提供的“问题探讨”中的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作为情境引入,结合沃森和克里克提出的 DNA 的双螺旋结构特点,设置问题:(1)DNA 有几条链组成?(2)DNA 像我们生活中的哪些物体?(3)DNA 组成单位是什么?(4)想像一下,DNA 的复制,怎样使一个 DNA 变为两个,而且它的遗传物质不改变,那么遵循什么原理?要从一个复制变为两个,DNA 的双链打开吗?需要加入新的碱基吗?(5)如果我们把原来 DNA 两条链作为母链,用 15N 标记,那么新链还是 15N 吗?借此引入新课,接下来学习实验。(二)师生合作,讲授新课DNA 分子的复制方式半保留复制学生自主
15、阅读实验,了解探索 DNA 复制方式的实验。结合课本图示,组织学生讨论,解决以下问题:(1)实验共分几步?(2)每一步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要用 15N 进行标记?(3)实验中的半保留复制如何体现?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注意巡视答疑。讨论结束后,每组派代表讲解流程并回答问题,教师予以总结。(三)图文结合,巩固提升由学生合作,绘制“证明 DNA 进行半保留复制”实验的流程图。习题练习。(四)作业拓展由学生进行总结,谈一谈同位素标记法在生物科学中的应用。之后布置作业,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设计一个实验,题材材料任选,下节课交流谈论。【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1.DNA 分子复制需要哪些条件?【参考答案】D
16、NA 分子复制需要四个基本条件:原料:四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A、T、C、G)模版:DNA 的两条母链酶:解旋酶,DNA 聚合酶能量:ATP2.针对本节课,你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什么?【参考答案】根据我对本节课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导入阶段从学生熟知 DNA 分子结构入手,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合作探究教学法:教师与学生合作交流,完成对 DNA 复制的过程的理解,绘制 DNA 进行半保留复制的模型图,有助于对复杂抽象的复制过程的理解。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与学生共同回忆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并且回忆生物体内 20 种氨基酸,提出问题:我们都知道氨基酸是蛋白质
17、的基本组成单位,那 20 种氨基酸是如何形成多种多样的蛋白质的呢?从而导入新课。(二)探究学习(系统讲解强调核心)1.氨基酸脱水缩合反应让 4 个学生代表 4 种不同的氨基酸,进行角色扮演。尝试怎样才能连接起来。学生会很容易想到“手拉手”。通过此过程引导学生总结出“三肽”、“多肽”、“肽链”,以及一条肽链中“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和“氨基酸数”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继续提出问题:7 个同学手拉手形成一个多肽链,脱去多少水分子呢?12 个同学拉手形成一个多肽链,脱去多少水分子呢?(三)巩固提升要求同学们总结归纳出教材上的思考题。结合学案上的练习,分析两个例题。(四)小结作业师生共同总结本节
18、所学。学生结合课后作业题巩固这节课内容,并且与日常生活、现代相关科学相联系,了解蛋白质的应用价值。【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1.结构决定功能,请举例说说蛋白质都有什么功能?【参考答案】有些蛋白质是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结构成分,如结构蛋白;有些蛋白质能够调节生命活动,如胰岛素;有些蛋白质有催化作用,如绝大多数酶都是蛋白质;有些蛋白质具有运输载体的功能,如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有些蛋白质有免疫功能,如人体内的抗体。2.本节课你采用的哪种导入方式?为什么这样导入?【参考答案】本节课我采用的是复习导入的方式,原因是在学生学习氨基酸的脱水缩合之前已经认识了氨基酸,明确了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并且了解了生物体内
19、的 20 种氨基酸,而且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和氨基酸的结构通式之间是有密不可分的关联的,所以采用复习导入不仅能够让学习回忆之前所学的知识,并且还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第三批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展示提前准备好的鸡蛋,回顾细胞的结构。提问:用光学显微镜最容易观察到细胞的哪个结构?引出细胞核,继续提问:有人把细胞核比喻为“细胞的大脑”,细胞的“控制中心”,细胞核为什么能够成为细胞的“控制中心”呢?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引出新课,细胞核的结构。(二)探究学习(系统讲解强调核心)1.展示关于细胞核的亚显微结构的挂图。与学生共同观察挂图,并认识其中结构。包括:核膜、核孔、染色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7 下半年 教师资格 高中生物 面试 答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