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上半年教师资格高中生物面试真题及答案.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19上半年教师资格高中生物面试真题及答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上半年教师资格高中生物面试真题及答案.pdf(2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19 上半年教师资格高中生物面试真题及答案第一批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游戏导入:多张人物图像,找出其中的一对父子。提问:1.你是依据什么找出的这对父子?(外貌。)2.在亲子之间遗传信息通过什么方式传递?设置疑问导入新课。(二)新课教学1.克里克提出的中心法则。提问:同学们根据以前只是的学习,能否将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过程以流程图的形式表示出来?(提示学生:主要分哪两个步骤?让学生到讲台上进行演示。)展示蛋白质的合成过程。3.讲解中心法则的提出,并简单介绍克里克。1957 年,科学家克里克首先预见了我们现在总结的这样遗传信息传递的一般规律,并将这一规律命名
2、为“中心法则”:遗传信息可以从 DNA 流向 DNA,即 DNA 的自我复制;也可以从 DNA流向 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但是遗传信息不能从蛋白质传递到蛋白质,也不能从蛋白质流向 RNA 或 DNA。与学生一起共同体验克里克对中心法则的研究和总结,让学生理解到科学家对科学的追求精神。4.分析资料,对传统中心法则进行补充。资料一:RNA 病毒里含有 RNA 复制酶,RNA 复制酶能对 RNA 进行复制。资料二:科学家在致癌的 RNA 病毒里发现了逆转录酶,它能以 RNA 为模板合成 DNA。分析得出:遗传信息从 RNA 流向 RNA 以及从 RNA 流向 DNA 这两条
3、途径。(三)能力展示,巩固提高科学家将含人的-抗胰蛋白酶的 DNA 片段,注射到羊的受精卵中,该受精卵发育的羊能分泌含-抗胰蛋白酶的奶。这一过程不涉及()。A.DNA 以其一条链为模板合成 RNAB.DNA 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自我复制C.RNA 以自身为模板自我复制D.按照 RNA 密码子的排列顺序合成蛋白质。(四)小结作业学生回顾本节课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中心法则包含的遗传信息的传递路线。课后以小组为单位,进一步探究中心法则:蛋白质能否进行自我复制?【板书设计】略【答辩题目解析】1.这节课你是怎么导入的?【参考答案】对于本节课,我采用的是生活实例导入的方式,我会在课件中展示几幅图片,请学
4、生辨认哪一对属于父子,从性状出发进而探究遗传信息是怎样传递的。通过提出启发性问题,既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2.谈谈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方式及实例?【参考答案】(1)间接控制:通过控制酶或激素的合成来影响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如豌豆粒型、白化病。(2)直接控制:通过控制蛋白质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囊性纤维病。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复习旧识,设疑导入温故知新导入:组织学生共同回顾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什么?(核酸。)核酸的种类有几种?(2种。)设疑:由什么组成?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引出课题。(二)新课讲授教师展示核酸的两种模型 DNA
5、 和 RNA,组织学生观察,DNA 和 RNA 的形态特征。提出问题:DNA 和 RNA 有什么特点?(DNA 由两条脱氧核苷酸链构成。RNA 由一条核糖核苷酸链构成。)教师演示拆模型,展示核酸的基本单位核苷酸,教师展示脱氧核糖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图片,组织学生观察图片总结:根据五碳糖的不同,可以将核苷酸分为脱氧核糖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教师组织学生将下发的模型初步拆卸,观察并提问:核苷酸的种类有哪些?(脱氧核糖核苷酸有四种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胸腺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核糖核苷酸包括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尿嘧啶核糖核苷酸。)继续追问:核苷酸的化学组成?(一个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的含氮碱基、一分子五
6、碳糖和一分子磷酸组成的。)教师组织学生再次拆卸模型,设置小组讨论,观察其它组成的不同点与相同点,学生归纳总结后进行对比。(不同点:DNA 特有脱氧核糖、胸腺嘧啶;RNA 特有核糖、尿嘧啶;共同点:磷酸、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三)巩固提高快问快答,总结 2、5、8 分别代表的内容。(核酸分为 2 种,含有 5 种含氮碱基,共有 8 种核苷酸。)(四)小结作业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所学。作业:课后利用废旧物品制作 DNA 与 RNA 的模型。【板书设计】略【答辩题目解析】1.如何观察 DNA 和 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简述基本原理。【参考答案】DNA 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内,RNA 大部分存在
7、于细胞质中。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 DNA和 RNA 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 DNA 呈现绿色,吡罗红使 RNA 呈现红色。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 DNA 和 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质中的 DNA 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 DNA 与染色剂结合。2.运用表格式板书的好处是什么?【参考答案】表格式板书有利于帮助学生清晰直观的进行比较学习,明确 DNA 与 RNA 的区别,与其他形式板书相比,更利于学习思路的形成。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出示上届学生制作的真核细胞三维结构模型。设问:1.你
8、能认出它们中的哪些结构?2.这些细胞器相互合作,如同工厂的各个车间和部门,这些细胞器如何确保合作无间呢?学生根据模型识别细胞器,并经讨论回答:需要一个控制中心。顺势导入新课。(二)合作探究,资料分析结合初中所学知识初步认识细胞核的重要性。过渡:对于细胞核的认识必须要通过实验来证明,不能靠猜测,科学家是如何认识细胞核的功能呢?资料 1:美西螈核移植实验问:(1)美西螈的体色由什么决定?说明了什么结论?(提供细胞核的美西螈决定,生物肤色由细胞核决定。)(2)回顾初中克隆羊多莉的产生过程,生物性状由谁控制?(是由细胞核控制的。)动画展示资料 2:蝾螈受精卵横缢实验问:(1)分隔后蝾螈受精卵的两半有什
9、么不同?出现的不同结果说明什么问题?(一半有核,一半无核的;有核的一半能分裂,无核的一半则停止分裂;细胞核与细胞分裂有关。)(2)这个实验结论的得出是体现了实验的什么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图片展示资料 3:变形虫去核及核移植实验问:(1)如果让你设计实验探究细胞核的功能,该如何设计实验?(介绍变形虫去核和核移植实验。)(2)该实验的结果说明了什么结论?对照实验完善吗?(细胞核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视频展示资料 4:伞藻嫁接与核移植实验问:(1)切去帽后长出来的新帽的形状是由柄决定的?还是由假根决定的?(假根。)(2)该实验能否说明伞帽的形状由细胞核控制?(能。)(三)归纳总结师生共同总
10、结:资料 1 和资料 4 主要体现了生物性状的遗传由细胞核控制。资料 2 和资料 3 主要体现了细胞代谢是由细胞核控制的。最后,学生总结细胞核的功能: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四)小结作业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提出问题:结构决定功能,细胞核具有怎样的结构才能具有这样的功能呢?引出下节课对细胞核结构的学习。【板书设计】略【答辩题目解析】1.在教材中这节课提到了制作真核细胞的模型,请问是哪种类型的模型?你能再列举一些例子吗?【参考答案】教材中尝试制作的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属于物理模型。物理模型的概念是指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特征的模型。比如:制作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减
11、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血糖调节的模型等都是物理模型。物理模型操作简便,形象并且可以多次重复加深印象;而且物理模型建构的同时训练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另外,生物教学中所涉及的模型还有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2.简单说说染色体和染色质的异同点。【参考答案】染色质是细胞核内能被碱性染料染色的物质,它与染色体是在细胞周期不同阶段相互转变的形态结构。染色质指间期细胞内由 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及少量 RNA 组成的线性复合结构,是间期细胞遗传物质的存在形式。染色体是指细胞在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过程中,由染色质凝聚而成的棒状结构。二者之间的区别不是在化学组成上,而是在构型上,反映出它们处于细胞周期的不同阶
12、段。第二批高中生物分离定律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之前学习过对分离现象是怎样解释的?(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显性因子用 D 表示,隐性因子用 d 表示;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生物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解释是假说,但是一种正确的假说仅能解释已有的实验结果是不够的,设疑:怎样才能验证假说是正确的呢?以此导入新课。(二)新课教学1.测交实验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问:孟德尔怎样对假说内容进行验证的?(孟德尔用杂交子一代高茎豌豆(Dd)与隐性纯合子矮茎豌豆(dd)进行测交
13、实验,在得到的 64 株后代中,30 株是高茎,34株是矮茎,这两种性状的分离比接近 1:1,验证了假说是正确的。)追问:你能根据之前的学习,利用图解来分析测交实验么?(高茎豌豆(Dd)产生配子分别是 D和 d,隐性纯合子矮茎豌豆(dd)只产生配子 d。测交后,产生高茎豌豆(Dd)和矮茎豌豆(dd)的比例为 1:1。)2.假说-演绎法思考:什么是假说-演绎法,结合孟德尔的研究历程,说一说分为哪几个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演绎推理、检验推理、得出结论。)3.得出结论请同学讨论总结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
14、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教师提问:孟德尔的分离定律是指()?A.子二代出现性状分离,分离比为 3:1。B.测交后代分离比是 1:1。C.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三)巩固提高如果想知道一个生物是否为纯种,可以用什么方法呢?(自交、测交。植物可以自交,动物无法自交就用测交。测交可以用来纯合子和杂合子的鉴定。)(四)小结作业小结:请同学回顾本节课学到的知识。作业:设计实验程序“怎样才能获得开紫花的纯种呢?”【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1.在本节课中孟德尔是怎么进行测交实验的?【参考答案】孟德尔用杂交子一代高茎豌豆(Dd)与隐性纯合子矮茎豌豆(dd)杂交,在得到
15、的 64 株后代中,30 株是高茎,34 株是矮茎,这两种性状的分离比接近 1:1。孟德尔所做的测交实验结果验证了他的假说。2.本节课的难点是什么?你是怎么突破的?【参考答案】本节课的难点是:分离定律的推导过程。在这个部分采用图解式教学,通过一步步讲解和引导让学生不仅可以直观形象的看到豌豆的性状变化更直观看到分离中基因型的分离过程。最后巩固阶段通过具体习题更加加深学生对本节课难点的学习和理解。高中生物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引起兴趣引导学生回忆细胞膜的功能有哪些?(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保障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的
16、信息交流。)细胞膜的组成是怎样的呢?(细胞膜以由磷脂、蛋白质和糖类组成。)设疑:各组成成分怎样构成细胞膜的结构呢?引入课题。(二)创造情境,讲授新课1.播放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的简短视频,展示 1972 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流动镶嵌模型示意图及动画,提出问题:问题 1: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什么?(磷脂双分子层。)问题 2:蛋白质分子在磷脂双分子层上如何排布?(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贯穿于整个磷脂双分子层。)问题 3: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特点?(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功能特点:具有选择透过性。)问题 4:那么细胞上的糖蛋白是怎样识别物质的?
17、(通过糖蛋白与被识别物质特异性的结合。)学生通过观察动画、结合教材内容,归纳总结流动镶嵌模型的主要内容。教师最后结合流动镶嵌模型动画,并对本实验进行补充讲解。(三)动手操作,构建模型提供材料,各小组合作制作模型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模型制作结束后,各小组派代表展示自己的模型。其他小组进行评价,最后教师总结各小组归纳流动镶嵌模型存在的问题。(四)小结作业,课外延伸师生共同总结本节所学。留思考题:流动镶嵌模型完美无缺吗?课下查阅资料。【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1.细胞膜与其他生物膜的区别是什么?【参考答案】生物中除某些病毒外,都具有生物膜。真核细胞除质膜(细胞膜)外,还有细胞核、线粒体、内质网、溶
18、酶体、高尔基体、叶绿体等细胞器膜。生物膜形态上都呈双分子层的片层结构,即磷脂双分子层构成基本骨架,蛋白质分子位于其表面或镶嵌其中,另有少量糖类通过共价键结合在脂质或蛋白质分子上。不同的生物膜有不同的功能。质膜和物质的选择性通透、细胞对外界的信号的识别作用、免疫作用等密切相关;神经细胞膜和肌肉细胞膜是高度分化的可兴奋性膜,起着电兴奋、化学兴奋的产生和传递作用;叶绿体内的类囊体膜和光合细菌膜可将光能分化为化学能;线粒体内膜可将细胞呼吸中释放的能量合成 ATP;内质网膜是蛋白质及脂类生物合成的场所。所以生物膜在活细胞的物质、能量及信息的形成、转换和传递等生命活动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结构。生物膜包括细
19、胞中的所有的膜包括细胞膜、细胞器膜以及核膜。2.针对本节课,你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什么?【参考答案】根据我对本节课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细胞膜成分的探究历程,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网络,在分析实验的过程总结知识点,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归纳探究学习法:让学生去发现生物膜的探索历程,从而培养了学生自学、总结归纳的能力。模型学习法:流动镶嵌模型的构建,直观有效的呈现知识点,便于学生理解掌握。高中生物细胞骨架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人之所以有着一定的形态是为什么呢?(有骨骼、肌肉等支撑着身体。)2.那么一个细胞又是通过什么来维持着一定的形态的
20、呢?从而引出细胞的骨架。设疑:那么究竟什么是细胞骨架,它又有什么功能呢?引入课题。(二)新课展开1.细胞骨架的概念出示细胞骨架的图片,让学生类比人体骨骼尝试归纳细胞骨架的概念。师生共同概括细胞骨架的概念:广义的细胞骨架包括细胞质骨架、核骨架、膜骨架及细胞外基质。细胞骨架指真核细胞中与保持细胞形态结构和细胞运动有关的蛋白质纤维网架体系(包括微管、微丝、中间丝)。)出示考马斯亮蓝 R250 染色后的细胞骨架图片,提出问题:从图片中能看到什么呢?(细胞骨架被染成深蓝色,呈放射状从细胞核向周围延伸。)2.细胞骨架的类型及功能播放电镜下微管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在自主阅读教材的基础上思
21、考如下问题:微管的形态结构是怎样的?外径、内经分别是多少?主要构成成分有哪些?(微管是一种中空的管状蛋白质纤维结构,其外径平均为 25nm 左右,内经约为 15nm,一般仅长几微米。)播放纤毛、鞭毛、神经突起、中心粒、纺锤体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图片是什么呢?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点呢?(纤毛、鞭毛、神经突起、中心粒、纺锤体,共同点这些结构的主要构成成分是微管。)设疑:微管的功能是什么?遇到高压或秋水仙素等物理、化学因素作用时有什么变化?(其功能是保持细胞形状(如细胞质微管)、引起细胞运动(如纤毛、鞭毛)和协助细胞内的物质运输(神经突起)、维持细胞内细胞器的定位和分布(中心体等)等。在高压或秋水仙
22、素等物理、化学因素作用下微管结构容易发生解体。)2.继续播放电镜下的微丝及中间纤维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小组讨论微丝的结构、主要成分和功能,并完善表格。(微丝在电镜下呈细丝状,比微管短的多,但在细胞中微丝多数成束排列,主要成分是球形肌动蛋白,故又称肌动蛋白纤维。微丝与肌肉收缩和细胞运动有关。中间纤维介于微管和微丝之间,又称中间丝,直径 7-10nm,具有支持和抗张力的功能。)3.继续播放电镜下的肌肉的组成,提问学生:肌肉组成成分包括哪些?(微丝、肌球蛋白、肌钙蛋白和原肌球蛋白。)引出微丝参与肌肉收缩的功能。(三)巩固新知在细胞中被称为“细胞的骨骼和肌肉”的是什么结构?(微管和微丝
23、。)(四)小结作业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收获。作业:思考并搜集微管、微丝与物质的运输的关系。【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1.微管、微丝与物质运输有什么关系?【参考答案】微管参与细胞内的物质运输,特别是大分子颗粒物质的运送,有定向运输的作用。例如病毒和色素颗粒在细胞内,可沿微管进行快速移动。细胞核周围微管分布特别密集,这表明核孔的生理功能也与微管有密切的关系。有些微管可直接连于高尔基体的小泡上,说明微管与小泡的物质运输有关。细胞中细胞质溶胶的流动与微丝有密切关系。细胞移动、细胞质环流、细胞的吞噬、分泌物的排出和神经递质的释放等功能都与微丝相关。2.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参考答案】根据我对
24、本节课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1.描述细胞骨架的概念、细胞骨架的类型及其特点、功能。2.通过观察和分析细胞骨架图片,提高概括能力和归纳能力。3.认同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第三批高中生物基因突变的原因和特点1.题目:基因突变的原因和特点2.内容:基因突变的原因和特点基因突变是如何产生的呢?1927 年,美国遗传学家缪勒(H.J.Muller.1890-1967)发现,用 X 射线照射果蝇,后代发生突变的个体数大大增加。同年,又有科学家用 X 射线和射线照射玉米和大麦的种子,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此后,人们逐渐发现,易诱发生物发生基因突变并提高突变频率的因素可分为三类:物理
25、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例如,紫外线、X 射线及其他辐射能损伤细胞内的 DNA;亚硝酸、碱基类似物等能改变核酸的碱基;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能影响宿主细胞的 DNA 等。但是,在没有这些外来因素的影响时,基因突变也会由于 DNA 分子复制偶尔发生错误、DNA 的碱基组成发生改变等原因自发产生。基因突变有什么特点呢?由于自然界诱发基因突变的因素很多,基因突变还可以自发产生,因此,基因突变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无论是低等生物,还是高等动植物以及人,都会由于基因突变而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例如,棉花的短果枝,水稻的矮秆,牛犊的白色毛皮(图 5-3),果蝇的白眼,鸡的卷羽,以及人的红绿色盲、白化病等。由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上半年 教师资格 高中生物 面试 答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