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一语文期末模拟卷及答案.pdf
《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一语文期末模拟卷及答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一语文期末模拟卷及答案.pdf(3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一语文期末模拟卷及答案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 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 成1-5题。材料一:一个政权的巩固和发展,离不开各项制度的建设,科举制度便是突出的一例。科举制度历经隋唐宋元明清诸朝,推行时间长达1300年之久,其选官功能经久而未衰,是中国古代最有效的选官制度。回顾科举制度建设的全过程,可以看到以下特点。科举是通过设科考试来选拔官员的制度,涉及诸多方面、诸多环节。因此,从唐代开始就注重制度建设的全面性,以确保该制度的有效实施,如对考试科目的设置、考生资格的确定、考官的选任、考场的管理、阅卷的程序、主管部门
2、的确定等,都做了详细规定。科举制度自创建以来,不断在改进、完善之中。可以说,科举制度的建设在1300年间从未间断,即使在废除科举前,清廷为改革考试科目,还特开经济特科,以破格求才。在科举制度的建设中,历代对公平取士的努力一直没有停止过。科举制度的发展,也是其本身不断规范化的过程。唐玄宗时,科举主管部门由吏部改为礼部,标志着科举考试机构完全从官员钱选机构中脱离出来,取得相对的独立性,这是科举制度向规范化发展迈进的重要一步。历经宋元,自明代始,科举制度的发展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即各级考试的规范化,这也是科举制度成熟的标志。科举制度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过各种情况,如朝代更迭的动荡,王朝的对峙,少数
3、民族政权的统治等,但它始终表现出惊人的适应性,科举制度不但没有停下发展的脚步,反而形成诸多适应性的特点,例如,元、清等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他们在科举制度的建设上体现了浓厚的民族特色。(摘编自李世愉、贺晓燕 从制度建设看科举制度的历史意义)材料二:科举功名又称为“出身”或“科名”,是指士人通过科举考试获取的特定身份和资格。获此者,可由此走向或走上仕进之路、享受相应待遇。科举功名也就自然成为唐以后历代政权选拔人才特别是凝聚和稳定社会最为得力的工具,且这些功能随着科举功名体系的日趋完备而不断强化。首先,科举功名的影响和吸引力不断提高。科举功名通过科举考试而获得,科举成为当时社会公认的“至公之典”,其
4、所具备的客观公正性和所有男性良民都可报考的开放性,使天下士子都对由此实现自身价值及家族地位的上升充满希望,都持续加强了科举对天下士子的吸引力。其次,科举功名体系的不断变化,既有其内在的必然逻辑,又体现出明显的合理性。其中,科举功名由唐代的“平行多元”发展为宋元的“一体多层”,提高了进士的尊贵度及其“综合素质”的适用性,明清功名层级的显著增多,不仅进一步提高了进士的选拔质量和更好满足了选官对不同层级人才的需要,而且还为低级功名的士子通过逐级考试不断提高功名层次提供了制度保证,由此大大提升了其活力、吸引力和社会认可度,再次,科举功名凝聚社会、巩固统治的功能不断增强。科举考试竞争十分激烈,故统治者必
5、须处理好落第士子的问题。宋代设立“特奏名进士”,明清举人、监生、生员都成为固定功名,就是统治者不断扩大对落第者优抚政策的结果。(摘编自郭培贵 科举功名制度的变迁及其政治和社会功能)材料三:隋唐盛世的形成主要得益于制度创新,科举制度创建直接推动了贵族官僚政治向文官政治的转变。隋唐科举制相较汉魏察举制,在选举内容、公平和方式等方面都有质的变化。一是选举内容实现了察举重“德行”向科举考“才能”的变化。察举制的核心是由州郡长官、中正等考察士人的“德行”,“以德取人”,辅之以中央“经学”考试。由 于“德行”很难考察,“才能”则可以通过考试定等,有利于公平选才,创建科举制就成了人才选拔的必然选择,科举制分
6、科考举子的“才能”,“以文取士”,兼 及“时舆”即社会评价。“舍德行而趋文艺”,反映了唐代科举考试、吏部铃选的突出特点。二是逐步建立了考试“至公”的取人制度。唐代进士科三百年取士基本做到了“喻之明镜,喻之平衡,未尝不以至公为之主二唐代科举制开创的考试“至公”原则,成为后世科举考试追求的基本原则和理念,从根本上改变了出身决定命运的社会痼疾。三是科举考试科目多样,以选拔各类人才。唐代科举科目多样,大致可分为文举、武举两大类。文举又可分为常举、制举和吏部科目选,有近三百个科目,还有献书、献策授官等取人之法。科举制的创建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制度创新,使得唐朝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获得发展,显示了制度创新、选
7、贤用能的重要性,从而奠定了中国后世选官制度和文化传统,其中的经验与智慧具有重要历史启示意义。(摘编自金湮坤 科举制度创建对选官制度变革的影响)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元、清等少数民族定鼎中原后,在科举制度的建设上体现出浓厚的民族特色,这表现了科举制度的适应性。B.科举的客观公正性和所有男性公民都可以报考的开放性等,持续加强了其对天下士子的吸引力。C.科举功名具有凝聚社会、巩固统治的功能,历代统治者都设法使所有落第士子都拥有固定功名。D.汉魏时期形成并长期使用的察举制,由州郡长官等考察士人“德行”,“以德取人”不看才学。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
8、的一项是(3分)()A.唐代将科举的主管部门由吏部改为礼部,使科举考试机构完全脱离官员锋选机构,这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成熟。B.明清的功名层级可以通过考试由低向高流动且制度化,体现出科举功名体系内在的必然逻辑和明显的合理性。C.唐代科举制开创的考试“至公”原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出身决定命运的社会痼疾,但于今而言缺少现实意义。D.历史上,李白、杜甫等人都不是进士出身,但凭进献颂、赋而获得授官,这说明唐代的科举制度还不够完善。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分析了封建科举制度的建设对封建政权的巩固和发展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及其历经千余年而不衰的重要原因。B.材料二重点阐
9、述了科举功名的内涵,同时通过列举事例分析了科举功名的功能日趋完备和不断强化的具体表现。C.材料三认为科举制度的创建直接推动了贵族官僚政治向文官政治转变,较之于察举制,科举制在选举内容等方面有质的变化。D.材料一提纲挈领,总说科举制度建设的历史意义,材料二、材料三进而阐述其功能和影响,三则材料呈现层进式结构。4.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建设的特点。(4分)5.孙中山认为:“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是从中国学过去的,中国的考试(科举)制度,就是世界中最古、最好的制度,”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则直言:“科举使中国被摒弃于西方伟大科学工艺发明和工业革命的门
10、外。”请结合材料内容及你对科举制度的理解,简要说明孙中山和李光耀评价科举制度的出发点和影响。(4分)(二)现代文阅读 (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误会柳青那是落雪季节。我在一次考察旅行中,到了一个乡镇,是在后方,当我在八路军兵站医院和那里的政治委员谈毕话,已是黄昏。天气很冷,我想吃一点东西,就跑到一家小饭铺里:在那里,我和他初次相遇他年约二十四五岁,瘦长的脸上长着一张长嘴巴,不单嘴巴长,而且似乎很多嘴,能同各种的人谈各样的话,看他那憔悴的容颜,一身灰布棉军衣整齐的样子,我想他可能是兵站医院的休养员。坐在饭铺小坑凳时一,我咒骂这令人生厌的雪天。山头上、街道上、院子里到处
11、是白茫茫的。“好同志,就这天气,前方一样要打!”那个长嘴巴漠然地说着。他 开 始 问 我“贵 姓”和“哪一部分”一类的见面话。我看他的样子,并 不 懂 我 说 的“部 分 二 因 为 在 这 个 偌 大 的 战 争 中,“部 分”实在多极了。不过,他好像由我出身的地方判断,我并非什么坏蛋,因此,他很高兴和我谈。“很辛苦吧,嘿嘿”当他知道我长足旅行时,他不甚健康的脸和善地笑着。开始筹饭时,我递给他一支烟,他谦逊地接受了。吸着烟,我们渐渐谈得很亲热,仿佛老友相遇。“你哪部分的,同志?我 问。“一一五 师!”他 说。“一一五师哪部分?我接着问。“听说现在归陈支队了。他 看 我 的 脸,吸了两口烟。“
12、那么,”我说,“你是挂了彩在这里休养的。”“对!”他点头说,“快好了,个把月工夫就回前方去。”一切都表现得很直率,我想:假若问他是怎样挂彩的,也许可听到一个有趣的故事。但是他等待的两碗水饺,这时端来了。他扔掉烟头子,就将一碗摆到我这边来,示意我吃。我坚持不扰他。他也就安然地吃起来。他身体很虚弱,吃着吃着就满头汗珠。他用手揩一揩额头,擦一擦眼窝,向我解释着:他开刀才十多天。大腿上子弹是取出去了,可身体还没复原。他想多吃点好东西,早点好了就回部队去。吃过饭,他就比山说水地回答我怎样挂彩的问题。那是一九三八年九月十四日。他们一营人在薛公岭截击日本汽车。薛公岭是座乱石山,汽车路一转一弯、一上一下地盘着
13、这座山。这一回,日本汽车要从东边到西边去。“这儿,你看!”他用食指在桌上画着,“这边一道沟,这边又一道沟,汽车路就在这中间通过。我们占领了这两道沟旁边的这个山头,这 个 山 头 日 本 汽 车 过 来 了,这边沟里就打;往这边冲,这边也打;往山头上冲,山头也打。这样,他们就上了我们的摆布”他停了,缓了一口气说,“这回搞到的东西可多啦,枪呀,炮呀,白米呀”“那么,你是怎么挂的彩呢?我问,忍不住笑,“你不要忙啊!”他改变了坐姿说,“战斗快解决时,我听见渠里有人呻吟,原来是一个同志挂了彩、我就背他往上走。猛然觉得大腿上一痛,血就淌出来了”血就淌出来了”“个把月工夫就回前方去”“就这天气,前方一样 要
14、 打”我几乎把他的话都在脑子里转了一遍。我竭力想了解他。“你参加八路军几年了?”“四年了。”他 说。“四 年 了!你是不是”我考虑着词句地问,“你是一个党员,是不是?”看他的眼色,他见怪我了。“不是”他迟疑了一下回答。我觉得空气很不自然,想找别的话头来改换一下。“陈支队里有多少人呢?我问:“咱也不晓得。咱下火线多时了。”他简单地说了这一句,看了看我的脸。这样,空气依然是不愉快的。我自认我的态度是无邪的,一个想写点文章的人要求知道得更多更清楚的态度,而他却好像有了什么心事。当我用八路军生活很苦一类的话对他表示同情时,他竟开始说起反话来,说着一些同起初显然矛盾的话。“八路军太苦,真不想干了”说话完
15、全没有讲他挂彩时的庄重。一会 儿,我要的面条也端来了。他看了看天色说:“天黑了。你吃 饭,我要回去了。院部还要查房哩。”他付过饺子钱就走了。当我正要起身回住室时,一道电光直向饭铺的门,接着进来一群人。我看他们一共五个人:一个拿电筒的,好像是头目;两个背步抢的;还有两个徒手,其中一个就是长嘴巴。他这时做出凶狠的样子,长嘴巴更长了。拿电筒的将电光在屋里兜了一圈,问长嘴巴:“在哪里?在这里?”“就这个!”他两只眼睛死盯着我回答。我是有根有底的一一哪里来哪里去,办什么事,带护照可没办法,那个长嘴巴又乡嘴起来了,好像我们结了冤仇一样。“带护照不干正经事的可多啦!”他那长嘴巴很快地煽动着。拿电筒的很稳健,
16、用半命令式的口气说;“既然你讲认识我们的政治委员,就麻烦你踏踏雪,跟我们去院部一趟吧!”我们披着雪花,踏进院部门槛时,那天同我谈了一下午的政治委员就从桌前站起来,惊奇地叫着:“啊一一捉了这样一个汉奸!”“哈哈”他和我的笑声重叠着。政治委员向我解释误会,说有个休养员报告街上有个人,可能是汉奸。他表示他恨极了,说非把他抓住不可。“没关系。”我一直微笑着,感到这误会很使我愉快。不久,我要辞别了。当我转到门口大院子时,后边雪上有些微小动静,转头一看,那个长嘴巴不声不响地赶上来了。我听见他说话的声音一一很小声的抱歉音调,他说完,还继续跟我一齐走着,暗中找寻着我的手,找到一只就握住它。在那落雪的夜间,我只
17、感到他的手才是温暖的一一不,是我的心感到他的心是温暖的!一九三八年(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来后方考察旅行的目的是写点文章,因 此“我”对长嘴巴挂彩的故事饶有兴趣。B.吃饭时满头汗珠、讲故事时缓了 口气,表明长嘴巴伤情不轻,身体依然虚弱。C.面 对“我”的不断追问,长嘴巴说起反话来,这表明他开始对“我”的身份产生怀疑。D.这次误会让“我”看到了后方战士的斗争风貌,给了“我”别样体验,因此心生愉快。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以长嘴巴来称呼休养员,既强化了人物的外貌特征,又使他的告密行为显得合理。B.长嘴巴讲
18、述薛公岭战斗时,破碎的语言配上比划的动作,贴合人物的身份与心情。C.小说中人物对话占较大篇幅,使情节更为集中紧凑,同时又有助于人物形象刻画。D.小说表现敌我斗争,回避正面战场的描写,而选择叙写后方平凡小事,选材独特。8 .在接触过程中,长嘴巴对“我”的情感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9 .请谈谈小说是如何围绕“误会”把故事讲得曲折生动的。(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 5 分)(-)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 0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 成 I o-1 4题。魏斯者,魏桓子之孙也,是为文侯。文侯以卜子夏、田子方为师,每过段干木之庐必式。四方贤士多归之。韩借师于魏以伐赵文
19、侯曰寡人与赵兄弟也不敢闻命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已而知文侯以讲于己也,皆朝于魏。魏于是始大于三晋,诸侯莫能与之争。文侯与田子方饮,文侯曰:“钟声不比乎?左高。”田子方笑,文侯日:“何笑?”子方曰:“臣闻之,君明乐官,不明乐音。今君审于音,臣恐其聋于官也。”文侯曰:“善J 文侯谓李克曰:“先生尝有言曰: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今所置非成则璜,二子何如?”对日:“卑不谋尊,疏不谋戚。臣在阙门之外,不敢当命。”文侯日:“先生临事勿让!克 曰:“君弗察故也。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文侯曰:“先生就舍,吾之相定矣。”李
20、克出,见翟璜。翟璜日:“今者闻君召先生而卜相,果谁为之?克曰:“魏成。”翟璜忿然作色曰:“西河守吴起,臣所进也。君内以邺为忧,臣进西门豹。君欲伐中山,臣进乐羊。中山已拔,无使守之,臣进先生。君之子无傅,臣进屈侯鲍。以耳目之所睹记,臣何负于魏成!李 克 曰:“子言克于子之君者,岂将比周以求大官哉?君问相于克,克之对如是。所以知君之必相魏成者,魏成食禄千钟,什九在外,什一在内,是以东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此三人者,君皆师之。子所进五人者,君皆臣之。子恶得与魏成比也!”翟璜逡巡再拜日:“璜,鄙人也,失对,愿卒为弟子!”(节 选 自 资治通鉴周纪)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1、3分)()A.韩借师于魏以伐赵文侯/日/寡人与赵/兄弟也不敢闻命/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B.韩借师于魏以伐/赵文侯/日/寡人与赵/兄弟也/不敢闻命/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C.韩借师于魏以伐赵文侯/日/寡人与赵/兄弟也/不敢闻命/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D.韩借师于魏以伐赵/文侯曰/寡人与赵/兄弟也/不敢闻命/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侯,“文”是魏斯的谥号。谥号是一种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用来称颂死者的功绩。B.阙门,古代指皇宫门前
22、两边供瞭望的楼之间的位置,“阙门之外”就是朝堂之外的意思。C.拔,和“擢”、“迁”、“晋”、“进”、“加”、“陟”一样,有“官职升迁”之意;“势拔五岳掩赤城”中 的“拔”指”突出、超出”;此文 中 的“拔”去!指“攻打、攻下”。D.千钟,指优厚的俸禄。钟是古代的一种称量单位,与前文中出现的“钟”意义不同,与“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魏文侯礼贤尊士,视卜子夏、田子方为师,即使经过段干木的家也要行礼,天下的很多贤士都前来归附,魏国由此成为三晋中的大国。B.魏文侯听出钟声不协调,而田子方认为君王不必精通音乐,应当注重选拔任用官员,担负
23、起国君应有的职责,魏文侯对此表示认同。C.李克以自己地位卑疏为借口,不愿就宰相人选一事表明看法,但是在得到魏文侯的劝勉后,他提出了选人的标准,发挥了重要作用。D虽然翟璜对李克有举荐之恩,但是李克并没有因此偏袒翟璜,而是委婉地向魏文侯推荐魏成担任宰相,翟璜知道这件事后非常愤怒。1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今者闻君召先生而卜相,果谁为之?(2)子所进五人者,君皆臣之。子恶得与魏成比也!1 4.魏文侯在听取李克的建言之后,为什么会选择魏成担任宰相?(3分)(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 成15-16题。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岑 参鸡鸣紫陌曙
24、光寒,莺嘴皇州春色阑。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独有凤凰池上客,阳春一曲和皆难。【注】此诗作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春天,时官军击败安史叛军并收复洛阳及中原太片土地。贾至先作 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岑参以此诗和之。紫陌:京城的道路。剑佩,亦 作“剑,o指上朝官员佩戴的剑和佩饰。凤凰池:在大明宫内,中书省所在地。1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 句 用“鸡鸣”“曙光”“寒”等词语交待早朝上路的时间,照应题目,巧妙自然。B.颔联正面写早朝场面:伴随着朝钟声,宫门依次而开;台阶两侧,仪仗排列,百官朝见。C.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内
25、心的真实感受,充满对当今皇上的赞颂之情和恭敬之态。D.全诗通过描绘早朝场面,暗示天下大治的兴旺繁华,反映诗人渴望唐朝中兴的心境。1 6.杨万里曾说:“和诗者,岑诗云 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最好。”请结合全诗对这两句进行赏析。(6 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 小题,6 分)1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1)阿房宫赋中 以“,”两句描写阿房宫嫔妃的美丽,她们伫立远眺,盼望着皇帝临幸。(2)登岳阳楼中“,”两句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3)桂 枝 香 金陵怀古中“,点明了地点和季节,瑟瑟秋风,万物凋零,呈现出一种“悲秋”的氛围。第 卷(表达题)三、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2023 学年 下学 期高一 语文期末 模拟 答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