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练习:第一单元 测试卷.pdf
《高一历史练习:第一单元 测试卷.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练习:第一单元 测试卷.pdf(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 第一单元测试卷第一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1 先秦时期祭祀活动按照一定亲疏贵贱规则,通常情况下宗族地位高的政治权力也高。但后来礼记 记载中出现了宗子只是士而平民却成了政治地位较高的大夫的现象,这种情况下祭祀顺序不好安排。这种局面()A说明祭祀活动是封建迷信 B巩固了分封制度 C表明宗法制度已被破坏 D导致平民将相大量出现 答案:C 解析:材料中宗子是士,而平民却成为大夫,宗子政治地位低于平民,这与祭祀活动中宗子高于平民的宗法次序相冲突。这反映出宗法制已被破坏。2 礼记 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
2、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A分封制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礼记”“诸侯”“诸伯”“诸子”以及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等信息可以推断出,这与西周时期的分封制有关,故 A 项正确。三公九卿制始于秦朝,故 B 项错误;郡县制不是贵族政治,故 C 项错误;郡国并行制属于西汉时的地方行政制度,故 D 项错误。3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对于官吏的任用,一般都以俸禄制度代替过去的食邑制度。俸禄制度的实行在当时的主要影响是()A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B肯定郡县制的进步性 C促进分封制的瓦解 D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 答案:C 解析:中国古代诸侯封赐
3、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在内)称为食邑。食邑制是分封制的产物。战国时各国任用官吏时给予官吏薪俸的制度促进了分封制的瓦解,故本题选 C。4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 中评论说:“使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下列材料信息的本质理解,最准确的是()A肯定了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B肯定了秦朝地方行政制度的作用 C敏锐地指出了分封制的弊端 D指出了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本质区别 答案:B 解析:依据“无尺土之封”,可知是指秦朝的郡县制,“使后无战攻之患”则是对郡县制的肯定。5 全球通史 中载:“秦始皇一举废除了分封制度,不过,继秦而起的汉皇帝更重实际且谨慎,他先
4、略微恢复一点分封制,然后再将其削弱到微不足道的地步。”下列属于秦汉时期实行的是()2 A B C D 答案:C 解析:图依据齐、鲁、宋、卫等分析可知其为西周时的分封制;图依据长城和咸阳、九原郡等分析可知其为秦朝的郡县制;图依据“济南郡”“高密国”等分析可知其为汉代的郡国并行制;图依据“中书省”“大都”等分析可知其为元朝的行省制。基于以上分析可知,本题选 C。6“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反映了()A分封制的巩固 B中央集权的加强 C宗法制的消亡 D君主专制的削弱 答案:B 解析:题干中的现象说明了诸侯权力的削弱,其依据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因此 B 项正确,A、C、D 三项说法
5、错误,排除。7汉景帝中期,“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改丞相曰相,省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官,大夫、谒者、郎诸官长丞皆损其员”。这表明()A汉代已解决王国问题 B汉代改王国为郡县 C此时王国出现郡县化倾向 D“推恩令”的实行取得一定效果 答案:C 解析:依据“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可知,中央控制了王国官吏的任免权,加强了对王国的控制,但王国并没有被废除,因此 A、B 两项错误,C 项正确。“推恩令”是汉武帝颁布的,D 项与题意不符。8从两汉到明清,“封建”藩王的复合制国家结构形式始终镶嵌在单一制的大一统帝国内,时断时续地与中央集权制并存着。下列对这一阶段藩王的说法,错
6、误的是()A“封建”藩王更多的时候是皇权至高无上的象征 B藩王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分封诸王 C从总体看藩王越来越难以撼动中央君主的权威 D从总体看藩王越来越失去对地方政治、经济的控制权 答案:B 解析:随着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加强,藩王的权力日益萎缩,对地方的政治、经济、军事等的控制力逐步减弱,渐渐沦落为仅仅“衣食租税”。由此可知,A、C、D 三项说法正确。B 项说法与史实不符。基于以上分析可知,本题选 B 项。9“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A西汉中朝制度 B唐朝三省六部制度 C宋代二府三司
7、制度 D明朝内阁制度 答案:B 3 解析:A、C、D 三项虽然都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但是却没有起到增强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行政效率的效果,B 项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既增强了决策的合理性,又提高了行政效率。10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A唐朝的门下省 B宋朝的枢密院 C明朝的内阁 D清朝的军机处 答案:A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门下省负责宰核政令,有不可行的可驳回,据此可知答案为 A。宋朝的枢密院主管军事,明朝的内阁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清明的军机大臣跪受笔录传达皇帝的
8、旨意,均无封驳权,排除。11宋朝“收乡长、镇将之权悉归于县,收县之权悉归于州,收州之权悉归于监司,收监司之权悉归于朝廷。”说明宋朝()A中央集权加强 B中央集权削弱 C政治局面不稳 D郡县制度取消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了宋朝收地方之权尽归中央,从而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12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B选官须注意才学 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选官应注重品行 答案:D 解析:材料中“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说明当时的选官只重才学;“不悉其行,至后败职”强调选官还要注重品行,否则会导致官员滥用
9、职权,危害百姓。13中国封建社会中皇帝被称为“君父”,各地官吏被称为各地的“父母官”。这说明了我国封建社会()A家国同构的建国理念和天下一家的文化认同 B封建君主专制深入人心,得到普遍拥护 C封建剥削沉重,民众处境艰难,民不聊生 D君民关系和谐融洽,统治稳固 答案:A 解析:由“封建社会中皇帝被称为君父,各地官吏被称为各地的父母官”可知,中国古代政治具有鲜明的家国一体的理念,所以 A 项正确。B、D 两项不符合史实。C 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14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的解释是无法说清楚的
10、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该材料()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 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 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 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 答案:C 解析:本题以传教士明恩溥的记述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学子坚持不懈参与科举考试的情况,而“功名利禄一类的解释是无法说清楚的”表明,明恩溥认为学子的目的不是为追求名利,而是他们天生的忍耐性,这反映了学子的价值追求,A 项错误,C 项正确;该材料主要说明中国学子对考取科举的价值追求,并未体现学子的愚昧无知和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的功能,B、D 两项错误。15一个王朝几百年
11、中绝大部分君主“非暴即暗,非暗即僻,非僻即懦”。一方面需要4 最杰出和最有能力的君主,另一方面“产生”的却是大量的平庸无能之辈。出现这种情况的最主要原因是()A君权至高无上 B君权不可转移,在一家一姓中传承 C君主立贤不以长 D君主立嫡不以长,立长不以贤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封建君主制的特点。在君主制下,君主实行“家天下”,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故较少贤能。A 项不是后世君主无能的原因,C 项说法错误,D 项并非普遍适用且从属于 B 项。据以上分析可知,本题选 B。16开皇三年(583 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诏举“贤良”。开皇十八年(598 年)又下诏:“京官五品以上及总管、刺史,并以志
12、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下列关于开皇年间选官、用官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有()下诏举“贤良”等说明隋朝将官吏选拔权收归中央重视官员的品德和修养等首创了武举和殿试等选拔方法能促进尚学学风的兴起 A B C D 答案:D 解析:依据“下诏举贤良”“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可知,正确;武则天时首创了武举和殿试,由此可知错误;由“志行修谨、清平干济”可知,正确。基于以上分析可知,本题选 D。17据历史大脉络载:14 世纪以后,中欧和西欧建立了民族国家的列国体制。中国却丧失了走向改弦更张的方向中国始终是一个整体。中国在政治上不能“改弦更张”的主要表现为()A多民族国家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强化和发
13、展 B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C统治者实施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 D中央各机构分权制衡,体系稳固 答案:A 解析:14 世纪以后,欧洲出现了较大的变动:经济上表现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政治上表现为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和民族国家的发展;思想上表现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的兴起。中国与西方相比在政治上的发展主要体现为中国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发展和强化,A 项正确。14 世纪,中国处于元末明初,B 项说法错误;C 项体现的是统治者在经济和外交方面的政策;D 项说法与史实不符。18从秦朝到清朝两千多年的吏治发展中,地方官员的选任制度不断演变,但有一点始终未变,那就
14、是地方主官一律由中央任免。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A维护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统治 B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C体现君权至上和皇恩浩荡 D确保选官、用官制度的连续性和一贯性 答案:A 解析:依据“地方主官一律由中央任免”可知,中央把地方主官的任免权控制在中央,其根本目的是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即加强中央集权。基于以上分析可知,本题选 A 项。B 项与题意不符,C 项属于表面现象,D 项不是其根本目的。19“后世之法,藏天下于筐箧者也。利不欲其遗于下,福必欲其敛于上;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终夕未尝敢安枕而卧也”。这种现象发展到顶峰便出现了()A分封制的实行 B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C行省制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一历史练习:第一单元 测试卷 历史 练习 第一 单元 测试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