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故乡》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docx
《第15课《故乡》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5课《故乡》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15课故乡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 主备人:任向琴 审核人: 课题 故 乡 课时 第1课时 课 型 新授课 总2课时 授课人 主备教师设计思路 授课教师二次备课 教学目标: 1.找出文章中的三个“故乡”,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2.学会梳理小说情节,理清文章的思路。 教学重点: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 教学难点:小说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方法: 1.自主学习与小组讨论相结合。 2.合作探究、展示分享。 课前自学 自学活动: 一、课前自学课本 1.自主阅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标注自然段,圈画重点词语并识记、积累。 二、知识链接 1.复习回顾小说的有关知识。 2
2、.复习巩固鲁迅的相关资料。 3.结合少年闰土这篇课文,了解闰土少年与中年的变化。 三、自学质疑 我的困难(或问题)是:_ 。 课上研学 一、课堂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四单元,小说单元,什么是小说呢?它是一种通过完成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一部好小说如同一面好的镜子,映照着时代的世态和人生,一部好的小说还像常鸣的警钟,震撼着每个读者的思想和心灵。今天我们通过鲁迅的故乡去了解旧时代人们生活,去研究旧时代人们命运吧! 二、自学反馈 1.检查字词识记与积累情况。 2.学生展示交流“自学活动二”中的内容,教师补充。 小说的相关知识 小说: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
3、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小说分类:按篇幅长短分为长篇、中篇、短篇。还有小小说。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人物塑造的方法: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 故事情节的四个环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序幕、尾声) 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作者及作品 鲁迅(18811936)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 著名作品集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华盖集、坟等。 在初中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 社戏选自呐喊,阿长与山海经选自朝花夕
4、拾。 本文的创作背景: 我于1919年12月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农村的破败和农民凄苦,深切感受到少年的好友与乡邻同“我”的巨大隔膜,引起我内心无法消除的痛苦的感情波澜,同时也激起了我要求改变现状、追求新生活的强烈愿望。一年后作者便以这段经历为素材,写下了这篇小说。 解题: 这篇小说以时间为线索,既交代了事情发生和发展具体地点,又为人物活动提供了场所和环境,作者回忆中“故乡”是一个带有神异色彩美的故乡,而现实的故乡“是社会生活重压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故乡”,所以作者产生了理想的“故乡”的观念。靠大家追求,才能有希望。 三、聚焦问题 1.作者在文章中描写了几个“故乡”?是怎样描写“故乡”
5、的,有何作用? 2.小说是按什么顺序,以什么为线索来展开故事情节? 四、研究分享 【探究活动一】 作者在文章中描写了几个“故乡”?是怎样描写“故乡”的,有何作用?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细致探究) 1.作者在文章中描写了几个“故乡”?画出它们之间转换的语句。作者重点写了哪一个“故乡”? 回忆中的“故乡 现实中的“故乡” 理想中的“故乡” 少年闰土 成年闰土 成年水生 少年“我” 成年“我” 成年宏儿_ 豆腐西施杨二嫂_ 少年水生_ 少年宏儿 作者重点写了现实中的故乡。 2.请学生朗读(1-6)自然段思考:这篇小说是怎样进行环境描写的,有何作用? 文章开头从阴暗的天气,呜呜地冷风,苍黄的天,纵
6、横零落的荒村等方面描绘了农村的凋敝,荒凉及毫无生气,反映出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哀败、萧条、日渐破产的悲惨景气,看到这一切,“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景物描写渲染了荒凉、萧索的气氛,烘托出“我”悲凉的心情。 3.怎样理解“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凉”? 眼前萧索的景象与“我”记忆中的故乡有很大的反差,本已看到故乡变坏,却又自我安慰,实则流露出一种忧愤之情。 【探究活动二】 细读课文,梳理小说的情节,理清文章的思路。 小说按时间顺序,以“我”回到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第一部分:(1-5) “我”回到故乡 回乡时间、回乡原因、所见景象及心情;_ 第二部分:(
7、677)“我”在故乡 母子见面、回忆少年闰土、见到杨二嫂与中年闰土、动身启程; 第三部分:(78结尾)“我”离故乡 船上谈话、“我”的感受。 五、深度构建 1.梳理反思: 这篇小说创作1921年1月,以“我”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叙述“我”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所见所闻,反映了辛亥革命这后农村化现实情况和农民的生活及精神状况,表明作者对现实不满和对未来的希望。 2.总结归纳: 故乡 鲁 迅 开端:我见到故乡的悲凉心情,阴晦、苍黄、萧条、悲凉 发展、高潮:“我”在故乡的见闻感受 结局:“我”离别故乡时的无限感触 3.当堂检测: 选出下列各组中字形、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A萧索(s) 阴晦(hu)
8、 篷隙(x) 寓所(y) B刺猹(zh) 闰土(rn) 祭器(j) 獾猪(hun) C鹁鸪() 玲俐(ln) 潮汛(xn) 脚踝(hui) D鄙夷(b) 嗤笑(ch) 愕然() 髀间(b) 结合句意解释加粗词的意思。 A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 ) B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 ) 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方法。 A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 ) B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 C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 ) D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9、。( ) 【答案】D A看不起 B彼此思想感情不相通 A比喻 B比喻 C借代 D比拟、夸张 课后拓学 巩固知识 1.正确书写本课重点词语。 2.完成“思考探究”二。 二、拓展提升 1.小说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各有什么特点?重点是谁?作者是怎样刻画人物的? 2.完成表格,思考:中年闰土与少年闰土相对照,有哪些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什么? 闰土少年闰土中年闰土外貌语言对我态度对生活态度性格特点 板书设计: 故乡 鲁 迅 回忆中的“故乡 开端:我见到故乡的悲凉心情 现实中的“故乡” 发展 (阴晦、苍黄、萧条) “我”在 故乡的见闻感受 高潮: 结局:“我”离别故乡时的无限感触 理想中的“故乡” 教学反思
10、: 第 四 单元第 14 课 主备人: 任向琴_ 审核人: 陈霞 课题 故乡 课时 第 2 课时 课 型 新授课 总 2 课时 授课人 主备教师设计思路 授课教师二次备课 教学目标: 1.学习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及对比的写法。 2.结合文中议论、抒情的句子,理解小说的主题。 教学重点:学习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及对比的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小说的主题。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与小组讨论相结合 合作探究 课前自学 自学活动: 一、课前自学课本: 1.小说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各有什么特点?重点是谁?作者是怎样刻画人物的? 2.中年闰土与少年闰土相对照有哪些变化 这些变化说明什么? 二、知识链接: 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故乡 第15课故乡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15 一等奖 创新 教学 设计 部编版 语文 九年级 上册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