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曹刿论战》一等奖创新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0课《曹刿论战》一等奖创新教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20课曹刿论战一等奖创新教案第六单元 第20课 曹刿论战 一、学习目标 朗读课文,借助注释疏通文意,并能够背诵。重点 积累文言词语与特殊句式,理解词语古今意义的差别。 学习文章合理安排详略的写法。 感知人物形象,感受古人的政治智慧,体会他们的责任感与担当精神。 课文预习资料速查 【一】作者简介 左传,即春秋左氏传,又称左氏春秋,是一部古代编年体史书,是中国古代的史学和文学名著。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书中记述了各诸侯国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情况,揭露了统治阶级的残暴和荒淫,赞美了杰出人物的历史功绩,表达了重视人民的民本思想。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合称“春秋
2、三传”。 左传长于记事,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动作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二】背景资料 齐与鲁是春秋时期的邻国,都在山东省,齐在东北部,鲁在西南部。 齐襄公即位后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公元前686年,齐襄公被公孙无知等人杀死。次年春天,公孙无知被人杀死,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君位。稍后,鲁庄公也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国争夺君位。鲁军与齐军交战时鲁军大败。鲁庄公十年春,齐再次兴兵攻鲁,两军战于长勺。在这次战役中,鲁国以弱胜强。这就是文章中记叙的齐鲁长勺之战。 【三】文体知识 编年体、编年体史书 编
3、年体是我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它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编年体史书按年、月、日的顺序记述事件。它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编年体史书有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 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整理修订而成。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旧传为春秋时期的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资治通鉴是我国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它是我国编年体通史中的杰作,由北宋的司马光主编。 纪传体 纪传体是我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主要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叙述当时的史实。“纪”是帝王本纪,列在全书的前面,传是其他人物的列传。 【四】必考字词知识
4、速查重点字 曹刿(gu) 又何间(jin)焉 小信未孚(f) 玉帛(b) 辙(zh) 登轼(sh) 望其旗靡(m ) 弗(f)敢专也 【五】一词多义 1.故 故逐之(连词,所以) 公问其故(名词,原因,缘故) 2.从 民弗从也(动词,听从) 战则请从(动词,跟随) 3.以 何以战(介词,凭、靠) 必以分人(介词,把) 必以情(介词,按照,根据) 4.之 肉食者谋之(代词,指迎战齐军这件事) 公与之乘(代词,指曹刿) 登轼而望之(代词,指齐军) 【六】古今异义 齐师伐我(古义:军队;今义:老师) 又何间焉(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 肉食者鄙(古义: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义:粗俗,低下)
5、 牺牲玉帛(古义: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今义:为正义献出生命) 忠之属也(古义:尽力做好分内的事;今义:忠诚) 可以一战(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行) 再而衰(古义:第二次;今义:表示又一次) 小大之狱(古义:指诉讼事件;今义:监狱) 弗敢加也(古义:虚夸,夸大;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 虽不能察,必以情(古义:诚,诚实。这里指诚心;今义:感情) 衣食所安(古义:指安身;今义:安全) 【七】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名词用作动词,赐福,保佑) 2.公将鼓之(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 3.下视其辙(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 【八】文言句式 判断句 夫战,勇气也(“也”表判断)
6、 省略句 必以分人【省略了宾语,应为“必以(之)分人” 倒装句 1.何以战(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以何战”) 2.战于长勺(介词结构后置,正常语序为“于长勺战”) 【九】成语积累 一鼓作气:课文中指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后来指趁劲头大的时候抓紧做,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2.再衰三竭:形容士气逐渐低落,不能再振作。 3.辙乱旗靡:车迹杂乱,军旗倒下。形容军队溃败状。 4.彼竭我盈:对方的士气已枯竭,己方的士气正旺盛。 【十】名句积累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5.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十一】教
7、材预习问题速查 问题1:我国古代有很多以弱胜强的战例,长勺之战就是其中之一。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战例? 【示例】 战例 结果: 官渡之战 曹操以弱胜强,击溃了袁军的主力,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赤壁之战 曹操自负轻敌,加上水军不强,终致战败。孙权、刘备在强敌面前,冷静分析形势,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淝水之战 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的前秦向南方的东晋发起了侵略战争,双方在淝水交战。最终东晋以弱胜强。 问题2: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好停顿,结合注释了解课文大意。 【示例】朗读课文 课文大意: 鲁庄公十年春,齐国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鲁国人曹刿见国
8、难当头,挺身而出,建议鲁庄公要取信于民。鲁庄公在曹刿的协助下选择了有利于打仗的地点长勺,有利于攻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有利于追击齐军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结果鲁军大获全胜。鲁庄公问曹刿其中的奥妙,曹刿论述了鲁胜齐败的原因。 三、课文精读 曹刿论战 【标题的重点不在于描述于战斗过程,而在于曹刿论说明战争发生的时间、述战略、战术。】 十年春,齐师伐我。【说明战争发生的时间与交战双方和战争性质。】公将战,曹刿请见。【初显其弊,引出下文】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文眼】【对比】【交代乡人和曹刿的对话有什么作用?乡人和曹刿的对话交代了曹刿“请见”的原因,肯定了“请
9、见”的必要性,为下文写曹刿的“远谋”和鲁庄公的“鄙”张本。曹刿的积极主动与乡人的见识短浅开发了鲜明对比,突出了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保卫国家的政治热忱。】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第一部分():写曹刿对战前准备的分析。 鲁庄公三答鄙 对比,突出曹刿的远见卓识。 曹刿三答远谋 【分析鲁庄公这一人物形象。鲁庄公一开始将作战取胜的希望寄托于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保佑上,这反映了他政治见识
10、的鄙陋;后面的回答似有所悟:认识到了民心的重要性。这说明他是一个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人。】 【曹刿为什么要求“战则请从”?曹刿见鲁庄公前已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尽管兽庄公明白了民心的重要性,但如果在战场上不能抓住战机,鲁国还是会陷入不利局面。曹刿要求“战则请从”,以确保战争的胜利,这样也自然过渡到下文写曹刿在战场上的“远谋”。】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鲁庄公的“将鼓”“将驰”又见其之“鄙”,可见他未曾谨慎考虑就出击追敌,暴露了他在军事上的轻率,曹刿的“未可
11、”“可矣”表现出他的从容镇定、果断与胸有成竹。前者的“鄙”与后者的“远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下视其辙望之”表现了曹刿认真细致、冷静谨慎、懂战术、有谋略的特点。】 第二部分():叙述长勺之战的全过程。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战后的论述,层次应怎样划分?两个“夫”字领起两层意思:第一层以“夫战,勇气也”为依据,提出了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进攻的观点,说明了一定要等“齐人三鼓”以后才说“可矣”的原因;第二层以“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为依据,提出了作战中以须随时注意判
12、断敌方意图的观点,说明了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以后才认为可以追击的原因。】 第三部分():写曹刿论述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胜的原因:士气和战机。 【注释】: (1)曹刿(gu):春秋时鲁国大夫。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2)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3)齐师:齐国的军队。齐,在今山东省中部。师,军队。 (4)伐:攻打。 (5)我:指鲁国。左传根据鲁史而写,故称鲁国为“我”。 (6)公:诸侯的通称,这里指鲁庄公。 (7)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居高位、享俸禄的人。 (8)谋:谋议。 (9)间(jin):参与。 (10)鄙:鄙陋,目光短浅。 (11)乃:于是,就。 (12)何以战:就是“以何
13、战”,凭借什么作战?以,用,凭,靠。 (13)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用。安:有“养”的意思。弗:不。专:独自专有,个人专有。 (14)必以分人:省略句,省略了之,完整的句子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以,把。人:指鲁庄公身边的近臣或贵族。 (15)遍:一作“徧”,遍及,普遍。 (16)牺牲玉帛(b):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玉,玉器。帛,丝织品。 (17)加:虚报。 (18)小信未孚(f):(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孚,使人信服。 (19)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20)狱:(诉讼)案件。 (21)察:明察。 (22)情:
14、诚心。 (23)忠之属也: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属,种类。 (24)可以一战:就是“可以之一战”,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可,可以。以,凭借。 (25)战则请从:(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从去。从:随行,跟从。 (26)公与之乘: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之,指曹刿。 (27)长勺:鲁国地名,今山东莱芜东北。 (28)败绩:军队溃败。 (29)驰:驱车追赶。 (30)辙(zh):车轮碾出的痕迹。 (31)轼:古代车厢前做扶手的横木。 (32)遂:于是,就。 (33)逐:追赶,这里指追击。 (34)既克:已经战胜。既,已经。 (35)夫战,勇气也: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
15、不畏惧的气概。夫(f),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没有实际意义。 (36)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作,振作。 (37)再:第二次。 (38)三:第三次。 (39)彼竭我盈:他们的勇气已尽,我们的勇气正盛。彼,代词,指齐军方面。盈,充沛,饱满,这里指士气旺盛。 (40)难测:难以推测。测,推测,估计。 (41)伏:埋伏。 (42)靡(m):倒下。 (43)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题目是(教材编写者)后加的。 【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
16、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回答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诚心(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
17、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还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打了 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
18、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怎样评价曹判战居的论述?曹刿战后的论述是在当时的条件下对弱国战胜强国的经验总结。他在长勺之战中的正确指挥是建立在科学的战略、战术的基础之上的,体现了其过人的谋略。】 四、课文整体点拨 【一】课文主旨 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把握战机才是取胜的先决条件,体现了曹刿的爱国精神、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及取信于民的政治思想。 【二】课文结构 请见肉食者鄙爱国热忱 问战三答取信于民政治远见 公将鼓之 齐师败绩 参战_未可 军事才能 公将驰之 遂逐齐师 远谋 攻击勇气彼竭我盈 论战_ 谋略过人 追击惧伏辙乱旗靡 【二】特色总结 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中心
19、。 本文紧扣“论战”来写,以曹刿为中心,详细写了曹别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言论,充分表现了曹刿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对于无助于表现“论战”的事,如战争的起因、战斗的状况、战后的处理等则略写或不写。 精练的“春秋笔法”。 中国传统历史叙事讲求“实录”,褒贬之意并不直接流露,而是寓于字里行间,即“春秋笔法”。例如描写鲁庄公与曹刿在战场上的情景时,下笔极为简洁,公将鼓之公将驰之”,以及曹刿所说的“未可”“可矣”,简单几个字,却传达出曹刿的果断和胜券在握之志,也表现了鲁庄公的急躁冒进。 【三】全篇问题探究 【发散思维】你认为鲁庄公究竟鄙不鄙?说说你的观点。 参考示例: 示例一:我认为“鄙
20、”。 战前仓促应战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 政治上缺乏战略眼光最初,他将战争的胜利寄托在施行“小惠”、祈求神灵保佑上,这表明他政治见识的鄙陋。 战中盲目指挥在时机来到时,急于攻击(公将鼓之);在未确定是否有“埋伏”时急于追击(“公将驰之”);表明他缺乏军事才能、轻率。 示例二:我认为“不鄙”。 积极应战外敌来犯,不假思索应战,满腔热情。 亲自应战打仗时,深入战场。 做事尽心尽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广开言路,礼贤下士接见曹刿,听取曹刿的意见,耐心回答其问题。 谦虚好问战后询问曹刿取胜的原因。 【四】教材习题答案速查思考探究 1、阅读课文,梳理故事情节,仿照示例,完成下面的图表,并据此复
21、述课文。请见 参战 参考答案: 请见论战参战释疑 复述课文:参考“课文精讲”中的“译文”来复述。 2、齐鲁长勺之战,鲁国能够以弱胜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试结合课文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政治上取信于民:鲁庄公和曹刿的战前对话说明曹刿的军事思想是以民心所向为基础的。 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把握时机。曹刿根据齐军来势凶猛、人数占优的实际情况,采取坚守不出、挫其锐气的策略。通过双方勇力的此消彼长,很快就扭转了双方力量对比的优劣关系,结果一举溃敌。取胜之后,曹刿并不急于追击,这表明他时刻保持高度警惕,以防对方用计。曹刿在战争中可谓是知己知彼,运筹帷幄。 3、课文仅用二百多字就叙述了长勺之战的全过程。说说课
22、文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好在哪里。 参考答案: 本文紧扣论战来写,详写曹刿的言论。如第一段中曹岁与鲁庄公论“何以战”的两次对话,将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第三段论述战争取胜的原因,则把曹刿作战必须依靠士气、抓住时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略思想表现出来。这两段文字,完整地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对于无助于表现人物性格的事,如战争起因、战斗状况、战后处理等一概不提,这样的裁剪,使文章叙事清楚、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4、熟读并背诵课文。 参考答案:略。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体会其古今意义的不同。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
23、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参考答案: (1)古义: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今义:为正义献出生命。 (2)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行。 (3)古义:第二次;今义:表示又一次。 6、课文篇幅不长,却展示了曹刿多方面的品质。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谈谈你对曹刿这个人物的认识。 参考答案:曹刿具有卓越的军事识见和高超的作战指挥才能。 他非常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认为民从才是战争取胜的重要保证,只有具备了“民从”这个条件,“可以一战”,否则,不可以战。他指挥作战谋虑周密,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他深知军队士气在战争中的作用,善于选择有利的时机发动反攻,既不畏强敌,又步步谨慎,
24、终于战胜齐军。另外,曹刿能在国家危亡的时候,挺身而出,积极向鲁庄公出谋献策,说明他有以国家安危为己任的献身精神与爱国情怀。 一课一德取信于民 古人言 行之以躬,不言而信。欧阳修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牧民 古人行 清代乾隆年间,南昌城有一家点心店,最初以货真价实赢得顾客满门,但店主李沙庚赚钱后便在点心中掺假,对顾客也怠慢起来,顾客不再信任他,他的生意日渐清淡。一日,书画名家郑板桥来到店内,李沙庚惊喜万分,恭请郑板桥题写店名,郑板桥挥毫题写了李沙庚点心店六字,墨宝苍劲有力,引来众人观看,但还是无人到店里购买点心。原来是心字少写了一点。李沙庚请求
25、郑板桥补写一点,郑板桥却说:“没有错啊,以前生意兴隆是因为心有这一点,而今生意清淡,正是因为心少了这一点。”李沙庚这才知道取信于民的重要性,从此痛改前非,又重新赢得了人心,赢得了市场。 今人行 焦裕禄于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2年被调到河南省兰考县担任县委书记。时值该县遭受严重的内涝、风沙、盐碱三害,他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同全县干部和群众一起,与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努力改变兰考的面貌。 有一天,焦裕禄冒着风雪,忍着剧烈的肝痛,一连走访了九个村子,访问了几十户群众。但是,他却没烤群众一把火,没喝群众一口水。他来到梁孙庄梁俊才的家里,老大爷卧床不起,老大娘双目失明。老大爷问:你是谁呀?大雪天来干啥?焦裕禄说:我是您的儿子,毛主席叫我来看望您老人家的。”老大爷感动得热泪盈眶,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大雪封门,地主逼租,撵得我蹿人家的房檐,住人家的牛屋。还是党好,社会主义好。焦裕禄真正做到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他是亿万人民心中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 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应发扬“焦裕禄精神”,做到求真务实。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