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诗词五首——春望》一等奖创新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docx
《第26课《诗词五首——春望》一等奖创新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6课《诗词五首——春望》一等奖创新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docx(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26课诗词五首春望一等奖创新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春望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诗歌,读懂古体诗韵律特点,理解诗歌的内容。 2、体会蕴含在诗作中的思想感情以及诗作的“诗史”特点。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诗歌,读懂古体诗韵律特点,理解诗歌的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蕴含在诗作中的思想感情以及诗作的“诗史”特点。 一、课前对话,导入新课 师:公元756年7月,爱国诗人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好,去投奔肃宗。可是途中被安史之乱的叛军俘虏,带到已经失守的长安,他亲眼目睹了沦陷后的长安之萧条零落,身历逆境,忧国思家,不免感慨万端,于第二年的三月写下了春望。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春望这
2、首古诗。 二、探索新知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朝河南府巩县(河南郑州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集为杜工部集,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写作背景 选自杜诗详注卷四(中华书局1979年版)。这是杜甫安史之乱期间在长安所作的。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八月,杜甫从鄜州(今陕西富县)前往灵武(今属宁夏)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后困居长安。该诗作于次年三月。认准字音 搔(so)、簪(zn) 词类
3、活用 城春草木深(名词做动词,到了春天) 词语解释 (1)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破:陷落。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2)城:长安城。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3)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 (4)溅泪:流泪。 (5)恨别:怅恨离别。 (6)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7)抵:值,相当。 (8)白头:这里指白头发。 (9)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10)浑:简直。 (11)欲:想,要,就要。 (12)胜:受不住,不能。 (13)簪:一种束发的首饰。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二、整体感知 1、师:注意朗读
4、节奏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师提示:读出诗歌韵味 重音:强调的字词读得重、响。如春望中“破、深、溅泪、惊心、三月、万金、搔、不”需重读。 语气:依据诗歌的内容、感情。 师:试着翻译古诗 预设: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到了现在,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插不了簪了。 仔细研读 1、诗歌描写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状况? 预设:战火不
5、断,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 2、师:诗歌的首联写了哪些形象?这些形象各有什么特点?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预设:写了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国破,山河依旧;城春,草木深。这是一幅沦陷中的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使人满目凄然。 3、师:作者都“望”到了什么呢?请发挥想象,简要概括。 预设:远景:山河城郭中景:荒草残木近景:春花飞鸟特写:稀疏白发 4、结合全诗内容,说出试题中的“望”字包含哪几层意思? 预设:“望”有“观望”“希望”“盼望”之意。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希望战火平息;盼望能与亲人团聚。 5、师:面对安史之乱造成的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诗词五首春望 第26课诗词五首春望一等奖创新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26 诗词 春望 一等奖 创新 教案 部编版 语文 年级 上册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