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答谢中书书》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
《第11课《答谢中书书》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1课《答谢中书书》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11课答谢中书书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11答谢中书书 一、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弄懂句子的含义。 2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提高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谈话法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有这样一位高人,他被称为“山中宰相,听松仙人”他才高八斗,具宰相之才,却固守山林,他最爱深山,有仙风道骨,听风吹松林。他是谁啊?他就是南朝齐梁时期的思想家陶弘景。 好,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
2、作者信息。解释一下山中宰相。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答谢中书书,深入的了解一下他的为人。(板书)题目,作者 二、初步阅读,整体感知 1、解题: 明确:“答”答复, “谢中书”是一个人的名字。“中书”是一个官职,古代喜欢用一个人的官职来指代一个人的习惯。比如唐代著名诗人杜甫,他曾经担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所以人们常称他为杜工部。 明确:谢中书,即谢征,字玄度,陈郡阳夏人(今河南太康),少有才名,曾任中书舍人,起草诏书,参与机密。 明确:前一个“书”与“谢中”连读指的是一个人,最后一个“书”是指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可以抒情,如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如吴均
3、的与朱元思书。 2、现在给同学播放名师范读,同学们仔细听,注意听准字词读音,句式停顿。现在请大家朗读课文,初步感受文章的音韵美。 3、再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明确: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赏的。(谈 古义:称赞;今义:谈论)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辉:名词作动词,辉映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时 古义:季节;今义:时间)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鸟的叫声此起彼伏;(晓 古义:清晨;今义:知道) (歇 古
4、义:消散;今义:休息)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颓 古义:坠落;今义:消沉,萎靡)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与:参与,这里指欣赏。奇:形容词作名词,指山水奇丽 康乐是谁啊?结合课下注释 明确:谢灵运,是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人,他的母亲是王羲之的外孙女,有一个典故“才高八斗”:魏晋以来,天下的文学之才共有一石,其中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其他人共分一斗。 三、细读文本,深入分析 1、我们来看第一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文章第一句话有什
5、么作用啊 明确:结构上统领全文,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 2、“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最重要的一个字是哪个啊?美,大家把美字圈出来,全文是围绕美字来写的,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一下文章是怎么描绘这个“美”的。 3、写景的句子是哪些啊 明确: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师: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有山、白云、水、石壁、树木、竹、 4、“句子”其实是用了不同的描写景物的方法,展现了这些美景。我们来看“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你感觉是从哪个角度来写景的。给我们的感觉是一会儿抬头一会儿低头,抬头看到了高山插入云霄,低头看到了清澈的河流,那么这八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答谢中书书 11 答谢 中书书 一等奖 创新 教学 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