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阿房宫赋》《六国论》联读(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必修下册.docx
《第16课《阿房宫赋》《六国论》联读(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必修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6课《阿房宫赋》《六国论》联读(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必修下册.docx(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16课阿房宫赋六国论联读(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必修下册文章合为时而著阿房宫赋六国论联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两篇文章的文体、行文结构、论证方法、作者的观点及意图等对文章进行对比阅读。 2.通过结合作者所处时代特征,感受“文章合为时而著”的特点,培养责任与担当精神。(重难点) 二、教学过程 导入: 编委把这两篇文章放到了一起,并设为了一课,那我们势必要思考:编委为什么要把这两篇文本放在一起呢?它们有着怎样的相同之处呢?就让我们通过对比阅读一起来探究以下。 (一)1.比较阅读存异 2.比较阅读存异 (二)比较阅读求同 1.论证/艺术手法的共同选择对比 提示:对比作用:正确错误分
2、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 2.比较阅读求同 史实:六国为秦所灭,秦历二世而亡。 议论:总结教训,提出建议、警示当朝 这种手法叫什么? 明确:借古讽今,借古讽今。通过针砭时弊、反思历史,体现出作者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与担当。也是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天下情怀。 正如白居易所提出的“文章合为时而著”。 预设:“为时而著”相对于作者而言,意味着自己对时代的一种关注,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关切,对改造社会、促进社会进步的一种责任和使命。要使文章“意深义高”,要求作者必须对社会生活有敏锐的感知能力和超强的透视能力,能够对写作素材进行分析综合,关注现实,针砭时弊。 (三)求同责任与担当 杜牧总结秦亡
3、教训,意在针砭时弊;苏洵探究六国灭亡缘由,旨在警示当朝。他们胸怀天下,勇于担当,拳拳之心见于字里行间。 因此有人认为六国论这篇史论文,不仅议论严谨、充满理性,而是情理并重,情深意浓。 请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找出六国论中可以看出作者情感倾向的地方并加以分析。 预设明确: (1)第二段先进行数量对比,韩魏楚因为战败丧失的土地与丧失的全部土地相比,微乎其微。这个层次虽然含有忧患感,却写得不动声色。以下的文字,叙述先人荜路蓝缕,以启山林,有敬佩之情。而子孙毫不珍惜祖先基业,轻易地拱手相送,作者对不肖子孙“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批评。赂秦是一条自我毁灭的不归路,所以“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在这一段,作者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阿房宫赋 六国论 第16课阿房宫赋六国论联读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必修下册 16 阿房宫 联读 一等奖 创新 教学 设计 统编 必修 下册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