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教育理论.docx
《教学论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教育理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论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教育理论.docx(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最新)教学论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教化理论教学论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 【内容提要】教学论既不是纯 然思辨的理论学科,也不是完全处方式的应用学科,它要探讨的基 本问题既包括做好教学这件事的行事依据,又涉及如何提高教和学 的合理性与有效性;教学论在理论上的基本逻辑结构是:目标假定对象假定内容和方法假定。教学论与课程论之间的关系在目前看是交叉的,但最终是整合 的。要使我国教学论获得更为健康的发展,必需关注课程和教学理 论性质的相识起点,现实的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实践起点,以及探讨 教学论问题的方法论起点。一、教学论是什么性质的学科教学论是基础学科还是应 用学科? 这样的提问在今日听起来已经非常类似当年
2、人们探问光 是粒子还是波。苏联教学论的舶来,让人以为教学论就应当是非常系统和完整 的基础理论学科,但是,大量西方教学理论的传入,又给人以非常 剧烈的应用学科印象。其实,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各自内部以及相互之间朝着相互 渗透方向发展的今日,这种非此即彼的两分式的归类和提问已经显 得机械刻板和毫无意义了。我们有必要超越这种两分法,回到原来的地方重新提问:教学论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国学者也受其影响,倾向于大教学(论)、小课程(论)的体系。西方学者在课程论与教学论关系问题上也看法不一。例如,闻名课程论学者塔巴(HildaTaba)认为课程与教学是有 区分的,课程的范围大于教学
3、,课程的重要性也高于教学。哈利 布朗迪(HarryBroudy)和蔡斯(Roberts. Zais)也认为课程 是个更广义的概念,课程是母系统,教学是子系统。闻名课程学者坦纳夫妇(Tanners)则认为课程和教学是不行分 割的整体。布鲁纳和麦克唐纳德认为,课程与教学是两个同等重要的不同 教化领域,尽管有时二者是结合在一起的,但它们仍保持着各自固 有的特点和独立性。比彻姆(G.A. Beauchamp)更为明确地提出,课程理论和教学理 论是教化学的并列的下位理论。有人把西方学者关于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概括成五种主见:教学(论)包含课程(论)模式 二元独立模式 相互交叉模 式 课程(论)包含教学(
4、论)模式二元循环联系模 式。(注:Oliva, P. F. DevelopingtheCurriculum(3rded). NewYork:Harperco HingsPublishersInc. p. 11.)但从整体上看,西方学者持大课程 观者还是居多,即普遍认为课程论是教学论的上位概念,课程论 包含着教学论。(注:田慧生,李如密.教学论M.石家庄:河北教化出版社,1996.持类似观点的还有刘要悟,他提出:课程与教学:教化实践的两个领域,课程论与教学论:现代教化学的两个分支见教化探讨1996年第4期。)西方学者经过课程与教学、课程论与教学论关系问题的探讨,已形成如下共识。(注:施良方,崔允
5、h u。.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 与探讨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24.)第一,课程与教学虽然有关联, 但又是各不相同的两个探讨领域。课程强调每一个学生及其学习的范围(学问或活动或阅历),教 学强调老师的行为(教授、对话或导游)。其次,课程与教学确定存在着相互依存的交叉关系,而且这 种交叉不仅仅是平面的单向的。第三,课程与教学虽是可以进行分开探讨与分析的领域,但 是不行能在相互独立的状况下各自运作。第四,鉴于课程与教学有着胎联式的关系,课程教学一词也 已经被人们接受。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对课程问题的探讨热忱日益高涨,对 这个关系问题的相识也越来越多样化。有学者概括出五种关系模式,
6、即:大教学论模式;交叉论模式;二元独立模式;二元相互联系 模式和大课程论模式。(注:黄甫全,王本陆.现代教学论学程国.北京:教化科 学出版社,1998.)国内持二元相互联系模式论者认为,教学论与课程论是两个关系亲密、部分内容相互交叉但同 时又有各自独立的探讨领域和特地对象的平行的教化分支学科,是 教化学的下位学科。无论是将教学论纳入课程论还是将课程论纳入教学论都是不 妥的。都不利于这两门学科自身的发展。比较实际的看法应当是既留意二者的区分性和独立性,承认它 们同等的学科地位,同时又重视它们之间的亲密关系。(注:田慧生,李如密.教学论M.石家庄:河北教化出版社,1996.持类似观点的还有刘要悟,
7、他提出:课程与教学:教化实践的两个领域,课程论与教学论:现代教化学的两个分支见教化探讨1996年第4期。)主见大课程模式论者对这种两分法 提出了异议。认为这种使课程与教学、课程论与教学论相互独立而分开的观 点,可能产生一种误导,致使人们走向极端,出现教学探讨与课 程探讨相互独立、相互脱离,教学实践与课程实践相互独立、相 互脱离,最终给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课程事业和教学事业的健康 发展带来严峻的负面影响。他还强调,课程本质上是一种教化进程,课程作为教化进程 包含了教学过程; 课程的属性和类型是多方面的,包含了学科课 程与活动课程、显在课程与隐藏课程,也就包含了课堂教学与课外 教学、仿照教学与陶冶
8、教学。他意识到课程论已经形成了一个浩大的学科体系,这个体系 的基本结构为,大课程论下分为课程论、教学论、分支课程论、分 支教学论和教化技术学,每个下位学科又包含着大量的次下位学 科。(注:黄甫全.大课程论初探兼论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J. 课程教材教法,2000, (5).)令人缺憾的是,这位学者在指责分 别论的同时,自己又一再地将课程探讨和教学探讨层层分别,骨子 里仍未脱去二元论的束缚。揭去大课程论这件外套,人们望见的还是一袋马铃薯。另有学者指出,20世纪的教化是以课程与教学的分别为特征的,造成这种分别的根源是二元论思维方式以及支撑这种思维方式 的社会背景和科技理性。在制度层面,课程与
9、教学极易成为两个分别的领域,二者的 关系也被视为一种线性关系。课程就成为学校教化的实体和内容,它规定着学校教化教什 么。教学是学校教化的过程和手段,它规定着学校教化怎样教。课程是教学的方向或目标,是在教学过程之前和教学情境之外 预先规定好的。教学的过程就是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的过程,而不应对课程 作出任何变革。(注:张华.课程与教学整合论J.教化探讨,2000, (2).)这样就造 成了课程与教学的割裂,这也就意味着内容与过程、目标与手段的 二元对立。20世纪初,杜威以相识论的连续性原则反对传统教化的二元 论错误,努力消解课程与教学的僵硬对立,通过强调教材与方法的 内在连续性、目标与手段的内在
10、连续性以及通过主动作业 这种具体 活动方式,实现课程与教学的统一。20世纪末,在现象学、存在主义、法兰克福学派、哲学说 明学、后现代哲学等思潮的影响下,以解放爱好 为核心,起先了 课程与教学的重新整合。当制度课程 转变为体验课程的时候,课程的内涵发生了质的 改变,课程是一个情境化的社会过程,是一系列事务,是学 生有机会学的东西,是由师生交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不断生成的建 构。这样,课程与教学不再是社会对老师与学生施加限制的手段, 而是老师和学生追寻主体性、获得解放与自由的过程。原来处于分别状态的课程与教学也就通过师生不断的变革课 程和共同开发课程而重新整合起来。(注:张华.课程与教学整合论J.教
11、化探讨,2000, (2).) 概括 起来说,在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问题上,完全的各自独立论已经 没有市场,但主见相对独立地开展探讨、同时留意相互照应者不在 少数。试图将二者统整起来的要么用课程论去统合教学论,要么反 之。这些观点的一样性在于把探讨对象课程和教学在现实中的分别 视为当然。而笔者认为,二者的割裂是人为的,必需真正超越二元对立 的立场,开展课程与教学的一体化探讨,无需计较由谁来统整谁。这两门学科,目前依旧可以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关照地向前走一 段时间,但最终是会走到一起来的。终归它们原来就是指向几乎同一个事物,区分只在于视角和侧 重点而已。它们之间的关系目前看是交叉的,但最终是整合的。
12、在2023年全国教学论年会上,对于是用课程论去整合教 学论(说得难听点是吃掉 教学论),还是保持原来的状态大教学论, 抑或课程论教学论都有权利存在最好是并存共生争论纷纷,莫衷一 是,但有一点是一样的:这关系到教学论存在的合理性这一根本问题。非教学论 的观点和行为一方面在相识上反映了教学内容与形 式、目的与手段、教与学的统一的要求,在实践上反映了教学 的任务面临着从学问性教学向发展性教学的转换;另一方面有泛化 课程的概念和忽视教学论学科发展逻辑的基本领实,既不利于教学 论学科的发展,也不利于课程论和学习论的发展。(注:胡定荣.21世纪中国现代教学论发展的应为与难为(全国教学 论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学
13、术年会沟通论文)2023.) 三、重新理 解教学论性质的起点在哪里学术争鸣没有真正的终结,只是人们 都希望在每一轮争鸣之后能达到一个新的境界,为此就须要有探讨 问题的新起点。概言之,至少要在如下三个方面找寻新起点。1 .课程和教学理论性质的相识起点。相识到教学论是一种实践性理论,的确是一种突破,因为在 学科谱系中,与教化学在性质上最接近的学科是医学、法学之类, 它们都是须要以实际效果来证明其价值的,而且,教化学(包括教 学论)是无论如何也提炼不出(也不须要提炼出)一套如物理学般 严密的概念、命题和法则的。叶澜教授将教化学探讨理解为一种事理探讨,(注:叶澜.教化探讨方法论初探国.上海:上海教化出
14、版社,1999.313-321.)给我们相识教学论性质以 新的启发。从教化探讨对象教化活动的性质和教化探讨的目的任务动身, 我们可以做出推断:教化探讨是关于事理的探讨,即探究人所做事情的行事依据和 有效性、合理性的探讨。事理探讨的突出特点在于它的综合性,它既不像自然科学那 样,以说明外在于人的事物是什么为干脆任务,也不像精神科学, 专事说明主体我之状态、改变、性质以及为什么会如此。它以人类自己所创建、所从事的 活动为探讨对象,既探讨 事由与事态、结构与过程、目标与结果等一系列与事情本身干脆相 关的方面,也探讨如何提高活动的合理性、效率、质量与水平,是 一种既要说明是什么,又要说明为什么,还要讲
15、出如何做的探讨, 包含价值、事实和行为等等。事理探讨的另一个特点是动态性,它关注人作用下的事物间的 转化。这里不仅有形态的结构的转化,而且有物质与精神间、不同 主体间、实践阶段与水平间、人所在的外部世界与内部世界、社会 与个体间等多方面、多形态、多时态、多事态、多主体的多重多 次转化,其困难性质是任何物质形态间和任何精神形态间的转化都 不行比拟的。教学论明显既要回答教学是什么、为什么,又要说明怎样教 学;既要说明教学的依据,又要为提高教学的合理性、效率、质 量和水平提出改进的原则和方法上的指导;既要在具体的教学情景、 活动场合绽开综合性探讨,又要关注教学进程中的动态生成。只有这样,教学论作为实
16、践性理论的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才得以 充分揭示。2 .现实的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实践起点。诚然,着眼于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基础理论探讨,是须要有相 当的抽象层次的,但笔者仍旧感到关于教学论探讨对象、任务、学 科性质和逻辑结构的探讨过于抽象,好像慢慢飘离了火热的课程与教 学改革的现实生活,变得枯燥乏味起来,不管你是否情愿承认,无 论第一线的中小学老师,还是将来要做人民老师的师范生,都不 会情愿听我们抽象地谈论什么教学论探讨的对象、任务、学科性质 云云。m n 心自问,每天都在发生的教学革新和正在全国开展 试验的基础教化新课程,莫非不是我们教学论探讨的活生生的对 象?莫非不是我们面临的实实在在的探讨任务?这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学 论是一门 什么样 学问 教育 理论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