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配套练习:3.3.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配套练习:3.3.pdf(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 新提升新提升课时作业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一、选择题 1 洛阳伽蓝记中记载:洛阳伽蓝记中记载:“自晋宋以来,视洛阳土为荒。自晋宋以来,视洛阳土为荒。昨至洛阳,始知衣冠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材料主要反映了材料主要反映了()A北魏迁都洛阳,促进其繁荣北魏迁都洛阳,促进其繁荣 B士族制度在中原得到发展士族制度在中原得到发展 C南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得到恢复南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得到恢复 D5 世纪洛阳商业盛极一时世纪洛阳商业盛极一时【答案】【答案】A 2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对于加速鲜卑族社会封建化进程起决定作用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措
2、施中,对于加速鲜卑族社会封建化进程起决定作用的是()A实行均田制实行均田制 B鲜卑族改穿汉族服装鲜卑族改穿汉族服装 C迁都到洛阳迁都到洛阳 D鲜卑族采用汉族姓氏鲜卑族采用汉族姓氏【解析】【解析】北魏孝文帝改革诸多措施中,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制,采用封建生产方式对北魏孝文帝改革诸多措施中,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制,采用封建生产方式对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起决定作用。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起决定作用。【答案】【答案】A 3关于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关于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改革都取得成功改革都取得成功 B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C改革的进展很顺
3、利改革的进展很顺利 D都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关系都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关系【解析】【解析】改革的进展都受到旧势力的阻挠,并不顺利。改革的进展都受到旧势力的阻挠,并不顺利。【答案】【答案】C 4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作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作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加速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进程加速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B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C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D促进了黄河流域的统一促进了黄河流域的统一【解析】【解析】黄河流域的统一发生在孝文帝改革前。黄河流域的统一发生在孝文帝改革前。【答案】【答案】D 5下列北魏孝文帝改
4、革的措施中与民族融合无关的是下列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与民族融合无关的是()A“诏断北语,一从正音诏断北语,一从正音”B制定官员的俸禄制制定官员的俸禄制 C颁布均田令颁布均田令 D迁都洛阳迁都洛阳【解析】【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各项改革措施的影响,此题主要考查各项改革措施的影响,只有只有 B 项符合题干要求。项符合题干要求。【答案】【答案】B 6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模仿汉族官制,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模仿汉族官制,“定考课,明黜陟定考课,明黜陟”,将北魏官制定为,将北魏官制定为()A三公三公 B科举制科举制 C九品九品 D三公九卿三公九卿【解析】【解析】孝文帝模仿汉族官制,将北魏官制定为九品,改变官职名称。
5、孝文帝模仿汉族官制,将北魏官制定为九品,改变官职名称。【答案】【答案】C 7下列事件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下列事件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均田制的实行均田制的实行俸禄制的实行俸禄制的实行迁都洛阳迁都洛阳孝文帝亲政孝文帝亲政北魏统一黄河流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域 A B C D【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排列先后顺序的能力。关键要明确具体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排列先后顺序的能力。关键要明确具体史实的时间及先后顺序。孝文帝改革在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史实的时间及先后顺序。孝文帝改革在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故排除故排除 A、B。490 年孝文帝年孝文帝亲政,此前在冯太后的主持下,亲
6、政,此前在冯太后的主持下,已实行。已实行。是在孝文帝亲政后发生的。是在孝文帝亲政后发生的。【答案】【答案】D 2 8我们肯定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是因为改革我们肯定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是因为改革()A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 B得到了汉族地主的支持得到了汉族地主的支持 C解除了南朝的威胁解除了南朝的威胁 D巩固了鲜卑贵族的统治巩固了鲜卑贵族的统治【解析】【解析】北魏孝文帝改革最大的功绩就是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北方出现了魏晋北魏孝文帝改革最大的功绩就是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北方出现了魏晋以来空前的繁荣景象。以来空前的繁荣景象。【答案】【答案】A 二、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
7、列材料,回答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一冬十月丁未,冬十月丁未,诏曰诏曰:“今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今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争亩畔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民无余财。或争亩畔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魏书魏书高祖纪高祖纪 材料二材料二我国北方草原历史上是游牧民族的家园,他们以部落为基本的社会组织,时我国北方草原历史上是游牧民族的家园,他们以部落为基本的社会组织,时而因其共同利益结成部落联盟,各部落在草原上迁徙不定,往往为争夺草地、水源相互仇而因其共同利益结成
8、部落联盟,各部落在草原上迁徙不定,往往为争夺草地、水源相互仇杀。清朝入关前,统一漠南蒙古,开始分定各地部界,严禁互相侵越;入关后仿八旗制度杀。清朝入关前,统一漠南蒙古,开始分定各地部界,严禁互相侵越;入关后仿八旗制度形式逐步改造蒙古社会,形成盟旗制度。蒙古各部大者被分为数旗,小者自为一旗,旗长形式逐步改造蒙古社会,形成盟旗制度。蒙古各部大者被分为数旗,小者自为一旗,旗长由蒙古各部首领世袭担任。各旗有固定的牧地,不相统属,旗民不得越界放牧,日常往来由蒙古各部首领世袭担任。各旗有固定的牧地,不相统属,旗民不得越界放牧,日常往来亦受限制。合数旗为一盟,盟长、副盟长以及会盟地由朝廷指定,对各旗进行监督
9、,处理亦受限制。合数旗为一盟,盟长、副盟长以及会盟地由朝廷指定,对各旗进行监督,处理各旗不能解决的事务,盟不是一级行政机构,盟长不得干涉各旗事务、发布政令。各旗直各旗不能解决的事务,盟不是一级行政机构,盟长不得干涉各旗事务、发布政令。各旗直接受中央政府管理接受中央政府管理。一切重大军政事务的裁决权属于理藩院一切重大军政事务的裁决权属于理藩院,各旗旗长有义务率旗下兵丁各旗旗长有义务率旗下兵丁,应诏出征。蒙古族旧有的部名义上保存下来,不具有行政功能。应诏出征。蒙古族旧有的部名义上保存下来,不具有行政功能。摘编自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等摘编自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等(1)依据材料一指出北魏的社会
10、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孝文帝为解决这些问题所采取依据材料一指出北魏的社会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孝文帝为解决这些问题所采取的措施。的措施。(2)指出旗、盟与草原传统部落、部落联盟的区别。并简析盟旗制度的历史作用。指出旗、盟与草原传统部落、部落联盟的区别。并简析盟旗制度的历史作用。【解析】【解析】第第(1)问依据材料回答改革前的社会问题问依据材料回答改革前的社会问题,并评述孝文帝所采取的措施并评述孝文帝所采取的措施;第第(2)问主要考查盟旗制度。属于考查能力题,难度中等。第问主要考查盟旗制度。属于考查能力题,难度中等。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不难看出:旗、问根据材料信息不难看出:旗、盟是政府管理制度
11、,部落是自发的社会组织。第盟是政府管理制度,部落是自发的社会组织。第(2)问作用根据材料信息可以从政治面貌的问作用根据材料信息可以从政治面貌的变化、加强政府控制、稳定社会秩序、巩固国家统一等方面分析。变化、加强政府控制、稳定社会秩序、巩固国家统一等方面分析。【答案】【答案】(1)土地兼并严重;百姓贫饥流亡;政府赋税得不到保障。土地兼并严重;百姓贫饥流亡;政府赋税得不到保障。孝文帝实行均田制;均田制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保孝文帝实行均田制;均田制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保证了政府赋税徭役的来源,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但没有改变土地私有制,土
12、地证了政府赋税徭役的来源,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但没有改变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等社会问题又会重新出现。兼并等社会问题又会重新出现。(2)旗、盟是清政府针对蒙古地区制定的一种管理体制;部落、部落联盟是草原游牧民旗、盟是清政府针对蒙古地区制定的一种管理体制;部落、部落联盟是草原游牧民族自身的社会、政治组织。族自身的社会、政治组织。历史作用:在尊重蒙古族社会传统的基础上,改造了草原的社会政治面貌;削弱了蒙历史作用:在尊重蒙古族社会传统的基础上,改造了草原的社会政治面貌;削弱了蒙古贵族的权力,加强了清政府对草原的管理;有利于当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加强了清古贵族的权力,加强了清政府对草原的管理;
13、有利于当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加强了清朝统治的基础;使统一多民族国家更为巩固。朝统治的基础;使统一多民族国家更为巩固。10阅读下列材料: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材料一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夫关中土沃物丰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戎晋不杂,并得其所得其所,上合往古既叙之义上合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下为盛世永久之规。纵有猾夏之心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风尘之警,则绝远中国则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隔阂
14、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西晋西晋)江统徙戎论江统徙戎论 材料二材料二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洛阳伽蓝记洛阳伽蓝记 材料三材料三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交替的“胡化胡化”和和“汉化汉化”扭转了魏晋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3 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
15、政治制度研究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谈谈你对当时民族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谈谈你对当时民族关系的认识。关系的认识。【答案】【答案】(1)主张:夷夏有别,少数民族应远离中原。理由:儒家的传统观念;夷夏风俗习性不主张:夷夏有别,少数民族应远离中原。理由:儒家的传统观念;夷夏风俗习性不同;可以减轻对中原的危害。同;可以减轻对中原的危害。(2)作用:促进洛阳的繁盛;推动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促
16、进民族融合;奠定隋唐国作用:促进洛阳的繁盛;推动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促进民族融合;奠定隋唐国家统一的基础。家统一的基础。认识认识: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给中原文明带来了鲜活的元素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给中原文明带来了鲜活的元素;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互补,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避免民族对立,消除民族隔阂,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保互补,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避免民族对立,消除民族隔阂,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保证。证。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一九年九年(公元公元 485 年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诸男夫十五
17、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人二十亩以供耕作以供耕作于是海内安之。于是海内安之。魏书魏书食货志食货志 材料二材料二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以致汉族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以致汉族年轻女子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飘逝的岁月飘逝的岁月中国社会史中国社会史(1)材料一中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什么?有何积极作用?材料一中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什么?有何积极作用?(2)材料二反映了民族间相互影响的融合的现象,据此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中国历史材料二反映了民族间相互影响的融合的现象,据此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发展的影响。【答案】【答案】(1)措施:均田制。积极作用:均田制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措施:均田制。积极作用:均田制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役;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吸引农民农耕定居吸引农民农耕定居(加速政权封建化进程加速政权封建化进程);促进北方经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等。济的恢复和发展等。(2)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促进了北方社会的发展促进了北方社会的发展,为国家重新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为国家重新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