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同步练习: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 测试卷.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高中历史同步练习: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 测试卷.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同步练习: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 测试卷.pdf(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 第二单元测试卷第二单元测试卷 时间:90 分钟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1李悝说:治理国家应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这一主张的实行打击了()A奴隶主贵族B商人 C新兴地主 D农民【解析】材料中李悝指出只有对国家有功劳才能享受高的待遇,并且提出要赏罚分明。这一主张使得原先靠世袭享有特权的奴隶主贵族受到打击。【答案】A 2在研究商鞅变法时,有学者引用“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旧俗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出赘:做上门女婿)”。此现象对秦政权的积极意义在于
2、()A有利于推动土地私有制以调动劳动积极性 B有利于实行连坐法以加强政府对人民的控制 C有利于增加户口数以提高政府的赋税收入 D有利于刺激兵士斗志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材料的能力。题干材料反映了秦民子弟分家立户,这是典型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形态,户口数的增多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税收入。【答案】C 3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后世产生过消极影响的是()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实行什伍连坐焚烧诗书 A B C D【解析】有利于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对后世没有产生消极影响,故应排除。中的“抑商”不利于商业的发展,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属于文化专制,所以本题选
3、 B。【答案】B 4 魏书食货志载:“魏初至于太和,钱货无所流通,高祖(元宏)始诏天下用焉。”对这一现象理解最正确的是()A鲜卑族从孝文帝改革后进入封建社会 B北魏政府重视商品经济的发展 C商业由萎缩而渐趋活跃 D南北方商品经济发展缓慢【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的能力。材料反映了北魏初商品经济萎缩,孝文帝改革后,商业得到较大的发展,商品经济渐趋活跃。【答案】C 5(公元 499 年,孝文帝自邺城返回洛阳)又引见王公卿士,责留京之官曰:“昨望见妇女之服,仍为夹领小袖卿等何为而违前诏?”这说明阻碍北魏孝文帝改革最大的障碍是()A人的传统观念 B北魏中央官员不作为 C洛阳的地理环境 D动荡不安的社
4、会环境【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从材料中妇女的行为可以看出她们仍有怀旧的传统观念,B、C、D 与题干无关,故选 A。【答案】A 6青苗法实行之后,韩琦从大名府上书宋神宗,指出青苗法的实行给社会带来的巨大2 危害。对此,宋神宗说:“琦真忠臣,虽在外,不忘王室。朕始谓可以利民,不意乃害民如此,出令不可不审。”宋神宗的态度表明他()A重视收集地方官员对变法的看法 B对推行青苗法的态度发生了动摇 C已经对王安石的变法失去了信心 D对保守派的反对意见仍置之不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考查宋神宗对变法的态度。本题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从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害民如此”“出令不可不审”等,
5、可知宋神宗要对变法措施采取审慎的态度,对推行青苗法的态度发生了动摇。所以选 B。【答案】B 7 元初统治者认为“汉人无补于国,可悉令空其人以为牧地”。但后来又不得不采用“以农桑为急务”的政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统治者重视缓和阶级矛盾 B统治者重视缓和民族矛盾 C统治者重视调整政策、发展经济 D落后民族最终被较高文明的中原地区所征服【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现象和本质的认识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弄清政策内容的变化,明确这一政策变化是放弃游牧民族传统的政策,学习借鉴中原封建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答案】D 8一条鞭法的推行,“一举而官民积重之弊皆反(返)”。这是因为()维护了官僚特权减轻了农民负
6、担增加了国家收入减少了税收舞弊 A B C 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一条鞭法”主要是政府从掌握大量田地的地主手中增加赋税,因此触及了地主豪强的利益,不可能选。用排除法可选出 B。【答案】B 9以银代役、计亩征银的规定()稳定了农业生产,促进了农产品商品化刺激了商品生产和货币流通促进了城镇手工业雇佣劳动的发展有利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 A B C 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措施的具体作用。银两作为商品货币,它的广泛流通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都符合题目要求。故选 D。【答案】D 10张居正的下列措施遭到官僚地主反对的是
7、()考成法内修守备清查田亩一条鞭法 A B C 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掌握各个措施的具体意义与局限性。考成法、清查田亩和一条鞭法损害了官僚地主的政治经济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内修守备主要是有利于增强明朝的军事力量,无损官僚地主的利益。故选 C。【答案】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80 分)11(15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人,其生民也狭厄(生路狭隘),其使民也酷烈忸(因袭)之以庆赏,鰌(钳制)之以刑罚,使民所以要利于上者,非斗无由也。厄而用之,得而后功之,使以功赏相长。荀况荀子议兵 材料二“令民为什伍”,把普通老百姓用军事组织形式
8、编制起来,平时组织生产,一旦战争爆发就随时随地地征发。3 雷依群秦军法论述 材料三魏氏之武卒,以度取之(按一定标准挑选):衣三属(层)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个,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背)二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中试(合格的武卒)则复其户(免除徭役),利其田宅。是其气力数年而衰,而复利未可夺也(其特权不能剥夺)是故地虽大,其税必寡,是危国之兵也。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司马光资治通鉴(1)据材料一、二,概括商鞅兵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7 分)(2)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对比分析“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的原因。(8 分)【解析】第(1)题依据“得而后功之,使以功赏相长”“令民
9、为什伍”分析回答第一问,特点结合材料归纳。第(2)题魏国方面的原因可从魏国士兵永享特权、国家税收减少等方面分析,秦国方面的原因可从军队纪律严格、奖惩制度、什伍组织、奖励耕织等方面分析。【答案】(1)内容:奖励军功,建立什伍组织。特点:赏罚分明;兵民(农)合一。(2)原因:魏国:经严格挑选合格的魏国士兵,永享特权,无法维护战斗力的常盛,国家税收减少,军队的物资保障削弱。秦国:严格的军队纪律和奖惩制度使秦军战斗力大大提高;什伍组织的推行使秦国兵源得到保证;奖励耕织促进农业发展,为秦军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12(12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九年(公元 485 年),下诏均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
10、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以供耕作于是海内安之。魏书食货志 材料二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魏书李冲传 材料三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以致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飘逝的岁月中国社会史(1)材料一中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什么?其实行的基本条件是什么?有何积极作用?(4 分)(2)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问题?(4 分)(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据此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4 分)【解析】材料中“九年(公元 485 年),
11、魏书食货志”可判断是孝文帝改革中实行的均田制,它是把国家掌握的荒地进行分配;“外名南伐,其实迁也”,说明改革面临很大的阻力;“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反映了民族间的融合,影响从对民族发展和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方面分析。【答案】(1)措施:均田制。基本条件:政府能够掌握、支配大批的无主荒地。积极作用:均田制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吸引农民农耕定居(加速封建化进程);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等。(2)问题:改革面临很大的的阻力(或答迁都洛阳,阻力重重)。(3)现象:民族间的服饰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影响:促进了北方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同步练习: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 测试卷 高中历史 同步 练习 第二 单元 古代 历史上 改革 测试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