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福建省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doc(3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福建省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乡村产业内涵丰富、类型多样,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农业价值,乡村特色产业拓宽产业门类,休闲农业拓展农业功能,乡村新型服务业丰富业态类型,是提升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产业。多年来,我省持续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围绕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一系列决策部署,积极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提升乡村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乡村产业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然而,依然存在产业链条较短、融合层次较浅、农业结构性矛盾突出、要素活力不足等问题,亟待加强引导、加
2、快发展。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加快发展乡村产业,制定本规划。规划期限2021-2025年。第一章 规划背景第一节 重要意义 近年来,城乡居民对乡村优质绿色农产品、优美生态环境、优秀传统文化需求快速上升。乡村作为兼具自然、社会和经济的区域综合体特征日益突出,发展乡村产业意义重大。发展乡村产业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根基。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要聚集更多资源要素,发掘更多功能价值,丰富更多业态类型,形成城乡要素顺畅流动、产业优势互补、市场有效对接格局,乡村振兴的基础才牢固。 发展乡村产业是巩固提升全面小康成果的重要支撑。发展乡村产业,让更多的农民就地就近就业,把产业链增值
3、收益更多地留给农民,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和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才有基础、提升才有空间。 发展乡村产业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引擎。发展乡村产业,将现代工业标准理念和服务业人本理念引入农业农村,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纵向延长产业链条,横向拓展产业形态,助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第二节 发展现状近年来,我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要切实加快特色现代农业建设”的嘱托,坚定不移地走特色路、打特色牌,全力以赴做好特色现代农业这篇大文章,努力走出一条具有福建特色的乡村产业振兴之路。一、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2020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901亿元,“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3.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
4、入20880元,“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8.6%。2020年茶叶、蔬菜、水果、畜禽、水产、林竹、花卉苗木、食用菌、乡村旅游、乡村物流等十个乡村特色产业全产业链总产值超过2万亿元。二、特色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坚持产业集聚,“十三五”期间创建了11个国家特色农产品优势区、4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全国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7个全国农业产业强镇,推动了特色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培育了安溪铁观音、平和蜜柚、古田食用菌、福鼎白茶、光泽肉鸡等特色产业百亿强县,“福字号”福建绿色优质农产品影响力、竞争力不断增强。三、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势头良好。实施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968”工程,突出优化一产、深化二产、强化三
5、产,全产业链推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大力推进产地加工,2020年规模以上加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34万亿元,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高到72%。加快发展农产品电商,2020年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27.3%。实施一批农村三产融合示范项目,培育一批休闲旅游村,规模以上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到3706家。四、农业技术装备水平明显增强。设施农业快速发展,设施农业总面积达220多万亩。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加快实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0%。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2%。信息化与农业深度融合进展明显,现代信息技术和装备在“三农”领域得到有效推广。五、农业产业化深入推进
6、。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超过17万家,形成了50万人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农业产业化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926家,其中国家级63家,永辉超市等3家龙头企业上榜“2020年财富中国500强”,超大集团等3家荣获“2020年中国最具价值品牌”,天马科技跻身“亚洲品牌500强”,圣农集团等5家入选“全国农产品加工百强企业”,20家企业入选“全国农业企业500强”。第三节 机遇挑战 乡村产业是在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的一个新词,以农产品加工和乡村手工业为主的二产,以乡村休闲旅游为主的三产,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特别是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
7、战略并写入党章,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了根本政治保障。省委和省政府高度重视乡村产业发展,省委十届十次全会提出实施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3212”工程,十届十一次全会对“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作了全面部署,为进一步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政策保障。近年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向纵深推进,新发展理念在农业生产领域更加深入人心,为进一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个性化、多样化、优质化农产品和农业多种功能需求日益旺盛,为拓展农业发展空间释放了巨大潜力。乡村产业振兴开局良好,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不断完善,资
8、金、人才、技术等要素持续投向农业农村,为乡村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我省乡村产业发展仍然面临一系列问题和挑战。主要是:产业链条延伸还不够充分,第一产业向后端延伸不够,第二产业向两端拓展不足,第三产业向高端开发滞后;农业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部分农产品供求结构性失衡比较明显,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精端产品不足,还难以满足群众对绿色优质农产品的需求;农业组织化程度仍然不高,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还不够规范,对小农户的带动能力还不强;农业发展要素支撑不足,从业人员素质偏低,产业发展人才短缺,创新能力总体不强。第二章 总体要求第一节 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9、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以来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全产业链发展为路径,发掘乡村功能价值,强化创新引领,突出集群成链,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聚焦重点产业,聚集资源要素,推动乡村产业升级,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立农为农。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发展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乡村产业。把二三产业留在乡村,把就业创业机会和产业链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 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活要素、激活市场、激活主体,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载体,引导资源要素更
10、多地向乡村产业汇聚。 坚持融合发展。发展全产业链模式,推进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高端,加快农业与现代产业要素跨界配置。 坚持绿色引领。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促进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健全质量标准体系,培育绿色优质品牌。 坚持创新驱动。利用现代科技进步成果,改造提升乡村产业。创新机制和业态模式,增强乡村产业发展活力。第三节 发展目标到2025年,乡村产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乡村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农业持续增效、农民增收渠道持续拓宽,乡村产业发展内生动力持续增强。 特色产业优势不断增强。茶叶、水果、畜禽、蔬菜、食用菌、水产、烤烟等七个优势特色产业全产业链总产值
11、突破1.8万亿元,毛茶、食用菌等产量继续保持全国前列。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壮大。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水平整体提升,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达到1.78万亿元,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83%。乡村新型服务业类型丰富。农村现代流通网络进一步健全,农资、农产品和消费品经营网点覆盖全省所有较大村,力争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500亿元。休闲农业优化升级。农业多种功能和乡村多重价值深度发掘,休闲农业业态类型不断丰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年接待游客超过1.3亿人次。乡村特色产业深度拓展。建设一批重点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打造一批农业产业强镇(乡)、“一村一品”专业村,创响一批“乡字号”“土字号”乡土品牌。农村创
12、业创新更加活跃。培育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3万人以上,农业重点县的行政村基本实现全覆盖。 农业农民持续增效增收。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增幅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专栏1 2025年乡村产业发展目标指标名称计量单位2020年2025年年均增长七个优势特色产业全产业链总产值万亿元1.321.86.4%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万亿元1.341.785.8%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13.2:13.3:10.1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728311农产品网络零售额亿元3465007.6%休闲农业年接待旅游人次亿人次/年0.51.321%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万人0.832.2注
13、: 为累计增加数。1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其中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以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数据为基础计算。第三章 做强乡村特色产业第一节 突出优势产业茶叶产业。坚持绿色发展方向,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优化品种结构,大力推广高香型、制优率高、适制性好的茶树品种,扶持茶树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建设一批绿色高效标准化茶叶生产基地,示范推广茶树高优良种配套栽培技术、茶园绿色防控综合技术、茶园土壤环境优化技术等。积极发展生态茶园,每年建设一批相对集中连片生态茶园,不断提高生态茶园占比。着力推进茶叶初精制加工清洁化、连续化、智能化,提高加工水平。加快系列化
14、开发速溶茶、保健功能茶、新式茶饮等加工产品,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着力提升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福鼎白茶、坦洋工夫、福州茉莉花茶、政和白茶等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形成一批具有全国影响的茶叶企业品牌,增强“多彩闽茶”知名度、美誉度。到2025年,全省茶园面积稳定在350万亩左右,产量达47万吨,保持茶叶品质、产量、单产、全产业链产值及产业整体竞争力继续保持全国前列。水果产业。优化水果区域布局,在闽南、闽东沿海地区发展柑橘、晚熟龙眼、晚熟荔枝、白肉枇杷等常绿果树,在闽西北、闽东山区发展早熟梨、猕猴桃、黄桃等落叶果树和柑橘,因地制宜发展百香果、蓝莓等新兴特色水果产业。着力改善果园道路、蓄水池等基础设施
15、,积极推广水肥一体化、微喷(滴)灌等设施,提高现代化生产要素集成应用和抵御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强化技术组装配套与推广,在葡萄、猕猴桃、桃、梨、杨梅、枇杷等果树生产上推广应用设施避雨栽培,扩大生草栽培、增施有机肥等技术应用,推进果树按标生产,进一步提高水果品质。建设一批水果采后商品化处理中心,配备完善生产线,补足鲜果采后商品化处理短板,促进产后增值。加强果品物流基础设施规划和配套建设,完善水果运输冷链体系,增强现代物流公共服务能力,提高果品商品率。到2025年,全省水果面积达530万亩左右,产量达720万吨,果树区域布局、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优势特色水果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全面提升。蔬菜产业。巩固
16、福建全国冬春蔬菜优势产区和南菜北运、主要蔬菜出口基地地位,推进蔬菜产业提质增效。重点在闽江口以南冬春蔬菜优势区域,扩大西红柿、辣椒、茄子等茄果类,花椰菜、甘蓝等十字花科类,以及苦瓜、黄瓜等瓜类蔬菜面积。充分利用鹫峰山、戴云山脉等中高海拔地区夏秋冷凉气候,大力发展夏秋高山蔬菜,提高我省夏秋蔬菜保障能力。积极发展设施蔬菜,着力打造高优设施蔬菜优势产区,提高设施蔬菜在我省蔬菜产业中的比重和全国冬春季蔬菜市场占有率。扶持蔬菜主产县建设一批高标准钢架温室大棚,不断完善水肥一体化、温控、机械化作业等设施装备,增强抗风险性能。推动蔬菜育苗向专业化、商品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加强蔬菜集约化育苗基地建设,打造一批
17、集约化专业育供苗中心,推广蔬菜新品种和优质种苗,减轻连作障碍影响,提高蔬菜产量、质量和效益。加快完善以大型销地批发市场为中心、产地蔬菜批发市场为依托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新建和改造一批产地蔬菜批发市场。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蔬菜分级、包装、保鲜等采后商品化处理,支持发展速冻蔬菜和蔬菜汁等深加工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完善蔬菜运输冷链体系,减少运输损耗,提高蔬菜采后保值率、增值率。到2025年,省定标准的设施农业温室大棚达到20万亩以上,全省蔬菜播种面积达到930万亩,蔬菜产量达到1550万吨,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50万亩,蔬菜出口量和出口额保持全国前列,产业竞争优势进一步增强。畜禽产业。按照
18、资源禀赋、生态环境、产业基础、市场供求等因素,调整优化区域布局和产业结构,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及美丽牧场示范创建,推进畜禽产业转型升级,向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信息化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养殖基地,重点支持发展规模养殖场,引导养殖场因地制宜改造提升,合理扩大养殖规模,支持建设多层养殖设施建筑。推广“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带动中小养殖场(户)专业化生产。加快培育壮大一批畜禽养殖龙头企业,建设一批现代畜禽产业园区、产业集群。稳定生猪生产,新建一批现代化规模生猪养殖场,做优做强南平、三明、宁德、龙岩主产区,提升福州、厦门、泉州主销区,稳定漳州、莆田、平潭产销平衡区。鼓励规模化家禽养殖,加快
19、发展地方特色家禽,扩大优质牛羊兔生产,提升黄羽肉鸡、水禽、草食动物和蛋禽比例。加强规模化、标准化奶牛养殖场基础设施设备升级改造,提高奶业生产水平。持续推进生猪屠宰场标准化建设,提升屠宰行业整体水平,引导屠宰加工企业向养殖主产区转移,推动畜禽就近就地屠宰,健全畜产品加工体系。实施品牌培育行动,推行畜牧业“三品”认证,打造一批知名企业品牌和特色产品品牌。到2025年,新改扩建160个以上生猪标准化养殖项目,新改扩建一批蛋禽项目,牛羊兔等草食动物产业项目,主要畜禽规模化率达90%以上,猪肉保持基本自给、禽肉自给有余、禽蛋自给率达90%以上,奶和牛羊肉自给率明显提高,肉蛋奶结构进一步优化,畜禽规模化水
20、平和产业竞争优势居全国前列。食用菌产业。按照“专业化、工厂化、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方向,坚持全产业链发展路径,建设一批菌包(培养料)集中生产配送中心,打造一批食用菌强县、强镇、强村,推动银耳、海鲜菇等优势种类集群发展。推广食用菌设施化工厂化栽培模式,促进食用菌设施化、自动化、智能化生产。发展食用菌精深加工,改进生产工艺,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高附加值产品。培育壮大食用菌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原辅料供应、机械装备制造、菌渣资源化再利用等配套产业。打响“福菌”品牌,打造一批区域特征明显、产业优势突出、市场知名度高的食用菌区域公用品牌。鼓励产学研协作,支持开展食用菌品种资源挖掘利用等关键技术研究,促
21、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到2025年,重点培育100个食用菌生产设施化智能化生产基地、100个食用菌标准化示范基地,全省食用菌产量突破470万吨(鲜重),食用菌产量、出口额、全产业链产值保持全国前列。水产产业。进一步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方式,优化渔业产业结构,延伸做强渔业产业链,全面提升现代渔业发展水平和竞争能力。加快海上养殖转型升级,在福鼎、霞浦、蕉城、连江、福清、泉港、东山等养殖主产区建立生态养殖集聚区。加快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在水产业的推广应用,有序推进深远海养殖示范发展,大力实施水产养殖尾水达标排放或资源化利用,建设一批集约化、产业化、智能化水产养殖基地。稳步发展远洋渔业、建设境外水产
22、养殖基地。深化水产品精深加工,开拓水产品电子商务,完善水产冷链物流体系,形成水产品加工产业集群,2025年培育形成年产值超20亿元水产品加工产业集群12个。加快产业融合,培育渔业品牌,壮大渔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领军企业,进一步夯实全国渔业强省地位。烟叶产业。充分发挥福建烟叶在自然生态、特色品种、科技创新、基层管理的优势,稳定烟叶种植规模,稳固福建作为全国重点烟叶产区的地位。坚持市场需求导向,调整和优化烟叶产区布局,逐步做大质量特色明显、市场需求旺盛的核心产烟县。稳定烟稻水旱轮作模式,推进133.5万亩永久烟田与水稻生产功能区相融合,做好烟叶与水稻产业的政策协同、设施共享和
23、技术互利,建设烟稻双优基地。加快推进永久烟田保护机制建设。深化特色品种“翠碧一号”配套生产技术和工业原料使用研究,实现“翠碧一号”年产量100万担以上,占全省烟叶总产量的50%以上。专栏2 优势特色农产品发展目标指标名称计量单位2020年2025年年均增长蔬菜万吨1492.30155057.7食用菌万吨(鲜重)45247018园林水果万吨717.057202.95茶叶万吨46.14470.86肉类万吨259.3927010.61禽蛋万吨54.01602.1%奶类万吨17.48235.6%水产万吨830.3490069.66烟叶万吨8.6103.1%注: 为累计增加数。第二节 构建全产业链以拓展
24、二三产业为重点,延伸产业链条,开发特色化、多样化产品,提升乡村特色产业的附加值,促进农业多环节增效、农民多渠道增收。延伸产业链。做强产品加工,鼓励大型龙头企业建设标准化、清洁化、智能化加工厂,在继续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加工业的同时,引导农户、家庭农场建设一批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用标准化技术改造提升豆制品、腊肉腊肠、火腿、剪纸、刺绣、蜡染、编织、制陶等乡土产品。做活商贸物流,鼓励地方在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布局产地批发市场、物流配送中心、商品采购中心、大型特产超市,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农产品批发市场等建设产地仓储保鲜设施,发展网上商店、连锁门店。 打造供应链。对接终端市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促进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福建省 乡村 产业 发展规划 2021 2025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