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403∕T 47-2020 公共汽车运营企业双重预防机制建设指南.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DB4403∕T 47-2020 公共汽车运营企业双重预防机制建设指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4403∕T 47-2020 公共汽车运营企业双重预防机制建设指南.docx(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DB4403ICS03.220R80DB4403/T472020深圳市地方标准DB4403/T472020公共汽车运营企业双重预防机制建设指南GeneralRulesforDoublePreventionMechanisminBusOperatingEnterprises2020-04-07发布2020-05-01实施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DB4403/T472020目次前言.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原则和要求.15机构和职责.26程序.27制度化管理.38教育培训.49风险点识别.510危险源辨识.511风险评价.612风险分级管控.713隐患排查治理.814持
2、续改进.915体系融合.10附录A(资料性附录)作业条件风险程度评价法(LEC).11附录B(资料性附录)风险清单示例.14参考文献.15IDB4403/T472020前言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深圳市交通运输局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深圳巴士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品牌建设促进中心、深圳市标准技术研究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高波、杨志花、李冠标、孙莹莹、焦志敏、贾艳丽、吕飞、周鹏、杨寓涵、谭韵、赵云龙、吴萍、王丽丽、颜方沁、李霄霞。IIDB4403/T472020公共汽车运营企业双重预防机制建设指南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公共汽车运营企业双重预防机制建立的原则和要求
3、、机构和职责、程序、制度化管理、教育培训、风险点识别、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持续改进、体系融合要素的核心要求。本标准适用于深圳市公共汽车运营企业开展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以及对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的咨询、服务、评审、管理和规划等。2规范性引用文件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未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2894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GB6441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T13861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18218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T2369
4、4风险管理术语GB/T27921风险管理风险评估技术GB/T2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GB/T33000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DB4403/T5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通则3术语和定义DB4403/T5中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4原则和要求4.1原则公共汽车运营企业开展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应突出以公交车驾驶员、公交车、线路环境、公交场站为重点的工作机制,保证全员参与,全面辨识危险源,客观分析、评价风险,采取一切合理可行措施消除或控制风险,强化隐患排查、治理、验收闭环管理,防止生产安全事故,持续升安全绩效。4.2要求公共汽车运营企业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应
5、满足实现以要求:建立风险分级管控制度;制定每一条公交线路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方案;1DB4403/T472020建立覆盖场站、线路途经环境、作业活动等的风险清单;设置较大以上风险公告栏;制作岗位风险告知卡;绘制风险四色分布图;绘制作业风险比较图;建立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建立隐患排查治理台帐;制定重大隐患治理实施方案。5机构和职责5.1机构5.1.1公共汽车运营企业应明确牵头开展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的工作机构,及机构和相关成员的工作职责。5.1.2公共汽车运营企业可聘请专业技术机构或专家协助指导开展双重预防机制建设。5.1.3公共汽车运营企业的基层车队是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实施的主体。5.2职责5.2.1公
6、共汽车运营企业主要负责人全面负责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应组织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并履行相应的职责和义务。5.2.2公共汽车运营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应按照安全生产责任制的相关要求,负责职责范围内的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和运行工作。5.2.3公共汽车运营企业的驾驶员等一线从业人员应参与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和运行工作。6程序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程序主要包括机构和职责确定,教育培训,资料收集,风险点识别,危险源辨识、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管控措施制定,风险管控层级确定,风险清单编制,风险公告,风险分级管控运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运行,持续改进。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程序如图1所示:2DB4403/T472020
7、图1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程序7制度化管理7.1规章制度7.1.1公共汽车运营企业应建立风险分级管控制度,明确风险分级管控工作的程序、内容和方法,明确风险点识别、危险源辨识、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管控措施制定、风险管控层级确定、风险清单编制、风险公告、运行考核的工作要求。7.1.2公共汽车运营企业应建立隐患排查治理制度,明确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程序、内容和方法,明确隐患排查范围、排查内容、排查频次、隐患治理、隐患治理验收、隐患台帐建立、隐患信息通报的工作要求。7.1.3公共汽车运营企业应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纳入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和岗位人员的责任范围和责任内容,并定期对其履职情况进行评
8、估考核。7.2文档管理7.2.1公共汽车运营企业应建立完整的双重预防机制文档记录,便于自身管理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3DB4403/T472020理职责的部门调查取阅,文档记录包括但不限于:公交线路基础信息(车辆信息、驾驶员信息、线路走向、途经站台、途经路段、线路服务时间、线路发车间隔等);危险源辨识台帐;风险分析、评价记录;风险清单;隐患排查治理台帐;重大隐患治理方案;驾驶员、修理工等岗位风险告知卡;较大以上风险公告栏;风险四色分布图;作业风险比较图。7.2.2较大以上风险的辨识、分析、评价及实施管控的记录应单独建档。7.2.3重大隐患的排查、报告、治理、验收记录应单独建档。7.3评估和修订7
9、.3.1公共汽车运营企业应至少每年进行一次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更新识别,评估本企业规章制度和作业规程的适宜性、有效性和执行情况,并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风险分级管控情况、隐患排查治理情况、事故事件情况及时修订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7.3.2公共汽车运营企业宜每月进行一次公交线路的风险评估,根据季节天气特点、道路环境变化、配车、配员变化、服务时间、发车间隔、客流变化等因素,及时修订公交线路的风险分级管控方案。8教育培训8.1主要负责人和管理人员8.1.1公共汽车运营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具备与本企业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相适应的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的知识与能力。8.1.2公共汽车运营企
10、业应定期对各级管理人员进行教育培训,使其具备正确履行岗位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职责的知识与能力。8.1.3法律法规要求考核其安全生产知识与能力的人员,应按照有关规定经考核合格后上岗。8.2从业人员8.2.1公共汽车运营企业应通过专题培训、技能升培训等方式开展从业人员安全教育培训,保证从业人员熟悉有关法规、标准和制度的要求,掌握本岗位危险源辨识、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应急处置的知识和技能。8.2.2从事特种作业和特种设备作业的人员应按照有关规定,经过专门的教育培训,考核合格取得相应的资格后方可上岗作业,并定期接受复审。8.2.3公共汽车运营企业应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
11、材料投入生产使用前,对相关从业人员进行有针对性教育培训,确保其具备相应的风险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及紧急情况的应急处置能力。8.2.4公共汽车运营企业基层单位在修订公交线路风险分级管控方案后,应通过班前会、公告栏等方式及时将修订内容向驾驶员进行告知培训,确保其知悉风险变化后的规范操作要求。8.3外单位人员4DB4403/T472020公共汽车运营企业应对进入本企业管辖区域从事服务作业、检查、参观、学习的外单位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风险宣贯,并保存记录。培训和宣贯内容主要包括进入区域相关的安全规定、作业安全要求、作业或活动可能接触到的风险、应急知识等。9风险点识别9.1风险点确定9.1.1风险点划分应当
12、遵循大小适中、便于分类、功能独立、易于管理、范围清晰的原则。9.1.2公共汽车运营企业作业场所的风险点划分可按照办公场所、公寓、食堂、仓储区域、维修车间、充电站等分区,其中:场站办公楼、公寓、食堂、维修车间、喷漆车间、充电区、车辆停放区、原料堆场、仓、废弃物处理区、配电房、发电机房、充电站等宜划分独立风险点;规模较大、工艺复杂的车间可按照所包含的作业区间、设备设施、装置等进行细分;作业活动风险点的划分,应当涵盖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所有常规和非常规状态的作业活动;电气焊作业、喷漆作业、打磨作业、起重作业、电工作业、高处作业等风险级别相对较高、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作业活动应进行重点管控。9.1.3公交
13、线路的风险点的划分宜按照途经的路口、斑马线、站台、高架桥、临海临河临崖路段、普通道路、快速道路、辅道等进行细分。风险点分类宜包括:拉链式通行路口;圆饼红灯右转路口;事故黑点;违章多发点;人车混行或非机动车经常出没路段;无交通信号灯路口;大客流点;场站进出口。9.1.4运营车辆的风险点的划分宜按照驾驶室、乘坐区域、上车区域、仪表盘、发动机舱、电池舱、车安全应急装置等进行划分。9.2风险点排查9.2.1公共汽车运营企业应按照风险点位划分原则,在管辖的生产活动区域、运营车辆和运行道路上对生产经营全过程进行风险排查,形成风险点统计表。9.2.2风险点统计表应包含区域位置、风险类型、可能导致的事故类型及
14、后果等基本信息。9.2.3风险点排查应按作业活动过程中涉及的场所、设施、装置、作业活动或上述几种方法的结合的方式进行。10危险源辨识10.1辨识方法10.1.1对于作业活动,宜采用工作危害分析法(JHA)进行辨识。10.1.2对于场所环境、设备设施和营运车辆的危险源辨识,宜采用安全检查表法(SCL)进行辨识。10.1.3以上两种方法可以单独使用或联合运用,有能力的单位进行危险源辨识时可不限于以上推荐的5DB4403/T472020方法。10.2辨识范围10.2.1危险源辨识应从生产工艺、设备设施、作业环境、作业活动、物料材料、设备设施、人员行为和管理体系等各个方面进行系统辨识。10.2.2生产
15、过程中的危险源辨识应包括常规和非常规的活动,所有进入作业场所人员的活动,事故及潜在的危害因素和影响,以往活动遗留问题等。10.2.3危险源辨识应充分考虑“正常、异常、紧急”三种状态和“过去、现在、将来”三种时态,以及“机械能、电能、热能、化学能、放射能、生物因素、人机工程因素”种类型。10.2.4危险源辨识宜包括但不限于以内容:项目规划、设计(重点是新、改、扩建项目)和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常规和非常规作业活动;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所有进入作业场所人员的作业活动;原辅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装置等;工艺、设备、管理、人员等变更;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
16、;气候、地质及环境影响;营运车辆的交通、客伤、消防、治安、防疫等。10.3辨识实施10.3.1应对全体员工进行危险源辨识方法的培训,按照确定的辨识范围组织全员有序地开展危险源辨识工作。10.3.2运用工作危害分析法(JHA)对作业活动开展危险源辨识时,应在对作业活动划分为作业步骤或作业内容的基础上,系统地辨识危险源。10.3.3作业活动划分时应以生产(工艺、工作)流程的阶段划分为主,也可以采取按地理区域划分、按作业任务划分的方法,或几种方法的有机结合。10.3.4作业活动的划分既不能太复杂,也不能太简单,划分出的作业活动在功能或目的或性质上相对独立。10.3.5运用安全检查表法(SCL)对通过
17、工作危害分析法不能覆盖的环境场所、设备设施、人员管理、物料材料等进行危险源辨识。10.4危害因素及事故分类10.4.1危害因素的分类可参考GB/T13861的相关要求,主要包括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四大类。10.4.2事故分类可参考GB6441的相关要求,包括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锅炉爆炸、容器爆炸、其它爆炸、中毒和窒息,以及其它伤害等。11风险评价11.1风险评价方法公共汽车运营企业应采用“作业条件风险程度评价(LEC)”进行风险评价,通过事故发生的可能6DB4403/T472020性(L)、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4403T 47-2020 公共汽车运营企业双重预防机制建设指南 DB4403 47 2020 公共汽车 运营 企业 双重 预防 机制 建设 指南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