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2020年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湖北省武汉市2020年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武汉市2020年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秘密2020年7月20日2020年武汉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卷亲爱的同学:在你答题前,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注意事项。1.本试卷由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组成。全卷共8页,七大题,满分12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2.答题前,请将你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并在“答题卡”背面左上角填写姓名和座位号。3.答第卷(选择题)时,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答在“试卷”上无效。4.答第卷(非选择题)时,答案用0.5毫米黑色笔迹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无效。5.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预祝你
2、取得优异成绩!第卷(选择题 共30分)一、(共9分,每小题3分)1.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它自己的新词语,有些被时光的河流所_,有些则_下来,_与生动了平稳的语言之湖,更能_新时代的观念与行动方式。A. 冲散 沉淀 丰富 贴合B. 冲刷 沉淀 丰富 适合C. 冲散 沉没 丰厚 贴合D. 冲刷 沉没 丰厚 适合【答案】A【解析】【详解】冲散,是指受冲击而分离散开;冲刷,是指水流作用于河床引起土石流失或剥蚀的现象。句中形容新词语受冲击被淘汰,“冲散”恰当。沉淀,比喻凝聚,积累;沉没,意为从水面上往下至水面下的过程或处在水面下的状态。句中形容语言的积累,“沉淀”
3、恰当。丰富,指(物质财富、学识经验等)种类多或数量大;丰厚,指密而厚,丰富,富裕。句中形容语言,“丰富”恰当。贴合,贴切吻合;适合,适宜,符合(客观条件或需要)。句中指沉淀下来的新词语与新时代的观念与行动方式贴切吻合,“贴合”恰当。综合分析,故选A。2.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 中央对武汉的政策支持,为疫后经济重振和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一股强劲动力。B. 北斗系统在其“收官星”发射后成功布阵太空,将为全球用户提供高精度定位导航服务。C. 疫情期间严格而专业的信息发布制度,第一时间有效地回应了公众关切和社会共识。D. 为解决因管网“肠梗阻”导致的渍水问题,我市一批排水明渠的改造工程相继
4、上马。【答案】C【解析】【详解】C搭配不当,应该改成“有效地回应了公众关切,凝聚了社会共识”,故选C。3.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A. 文学的条件很简单:有话值得说,说得恰到好处。有话值得说,内容才充实;说得恰到好处,形式才完美。B. 雪花六角,晶莹且轻盈,可谓天之魂魄,雨之精灵。自高天降落,即是一生;雪者,天下之奇也。C. 风大起来了,湖畔的树木花草开始摇动起来。树叶的摩擦声响起来,一直响到整个世界都充满它们的喧哗、呼啸。D. 大自然给予人类的诗意是缤纷多姿的。如果你愿意去寻找,去感受,它就会时时出现在你的眼帘,荡漾在你的心胸。【答案】B【解析】【详解】分号表并列,“自高天降
5、落,即是一生”和“雪者,天下之奇也”两句并非并列关系,不能用分号,把分号改成句号,故B错误,选B。二、(共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读书就是要“过河拆桥”我的读书经验总结起来有四点: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先说第一点,古今中外,积累起来的书真是浩如烟海,书虽多,有价值的还是少数。可以把书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要精读的,第二类是可以泛读的,第三类是仅供翻阅的。哪些书是值得精读的呢?自古以来,已经有一位最公正的评选家,有许多推荐者向它推荐好书。这个评选家就是时间,这些推荐者就是群众。历来的群众,把他们认为有价值的书推荐给时间,时间照着他们的推荐,把那些没有永久价值的书都刷
6、下去了,让那些有永久价值的书流传下来,现在我们所读的古典著作都是经过时间考验的,这一类的书都是应该精读的。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发展,这些书之中有些还要被刷下去,不过直到现在为止,它们都是榜上有名的。在读书的时候,先要解其言,就是要攻破语言文宇关。攻这道关的时候,要先做许多准备,用许多工具,如字典和词典等工具书之类。有句老话“言不尽意”,意思是说,他所说的话总比他的意思少,因为语言总离不了概念,概念对于具体事物来说,总不会完全合适,不过是一个大概轮廓而已,有些意是语言文字所不能完全表达出来的。所以在读书的时候,即使书中的字都认得,话全懂了,还未必能知道作者的意思。从前有人说,读书要注意字里
7、行间,又说读诗要得其“弦外音、味外味”,这都是说要在文字以外体会它的精神实质。这就是知其意。意,是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语言文字是帮助了解书的意思的拐棍。既然知道了那个意思,最好扔了拐棍。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得意忘言”,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过河拆桥是不道德的事。但是,在读书中,就是要过河拆桥。知其意之后,还要明其理,理是客观的道理;意是作者主观的认识和判断,也就是客观的道理在他主观上的反映。理和意既然有主观客观之分,意和理就不能完全相合。人总是人,做不到全知全能。他主观上的反映、体会和判断,和客观的道理总要有一定的差距,所以读书仅至知其意还不行,还要明其理,才不至于为前人所得的意所误。如果明其理,就有
8、自己的意。我的意当然也是主观的,也不完全合乎客观的理,但我还可以把我的意和前人的意互相比较,互相补充,互相纠正,得出的意就可能比较正确,这个意是我的,我就可以用它处理事务,解决问题。读书到这个程度就算是把书读活了,就是书为我所用、读书就算读到家了。(原文/冯友兰,基于命题需要改写)4. 下列对读书“精其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读书要“精其选”是因为书籍虽繁多,但有价值的书还是不多。B. 时间是“精其选”最公正的评选家,相对而言,读者只起推荐作用。C. 我们今天所读的古典著作,都是经过时间考验能够永久流传的。D. 时间精选出来的作品是值得精读的,需要细细品味,反复咀嚼。5. 下列对
9、读书“知其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读书要“知其意”,因为与丰富的意相比,受概念限制的语言,表意是有限的,会出现“言不尽意”的情况。B. 读书要“知其意”,就需要把功夫下在文字之外,扔掉语言文字这个拐杖,才可体会文字以外的精神实质。C. “知其意”需要在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领会字里行间的意思,体会“弦外音”“味外味”。D. 本文的标题是“读书要过河拆桥”,这里的“过河拆桥”指的是“知其意”之后的“得意忘言”。6. 下列对读书“明其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因为作者表达的意与客观的理会存在一定的偏差,所以读书还要进一步“明其理”。B. “明其理”是在把握作者主观认识和判
10、断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他所反映的客观的理。C. “明其理”的过程中,读者之意和作者之意经过比较、补充、纠正,能得到客观的理。D. “明其理”之后,读者会获得较为正确的意,就可以在它指导下处理事务,解决问题。【答案】4. C 5. B 6. C【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分析。结合第三段“现在我们所读的古典著作都是经过时间考验的,这一类的书都是应该精读的。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发展,这些书之中有些还要被刷下去”可知,我们今天所读的古典著作,在未来有些可能要被刷下去,故“我们今天所读的古典著作,都是经过时间考验能够永久流传的”表述错误,故C错误,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分析。结合第七段
11、“意,是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语言文字是帮助了解书的意思的拐棍。既然知道了那个意思,最好扔了拐棍”可知,要在理解了意思的基础上才能扔掉语言文字这个拐棍,进而体会文字以外的精神实质,不能一开始就扔掉语言文字,故“读书要知其意,就需要把功夫下在文字之外,扔掉语言文字这个拐杖,才可体会文字以外的精神实质”表述错误,故B错误,选B。【6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分析。结合第九段“我的意当然也是主观的,也不完全合乎客观的理,但我还可以把我的意和前人的意互相比较,互相补充,互相纠正,得出的意就可能比较正确”可知,读者之意和作者之意经过比较、补充、纠正,得到的是“比较正确”的理,而不是客观的理,故C错误,选C。三、(
12、共12分,每小题3分)7.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题。答人【唐】太上隐者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选自千家诗)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第一句的“偶来”可以看出诗人的随心随性。B. 从第二句“高枕”可以体会到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C. 从三、四句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并不在意生活的窘迫。D. 从整首诗来看,隐者形象是无拘无束、超凡脱俗的。【答案】C【解析】【详解】“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的意思是:深山中没有日历,所以到了寒气消失的时候,我都不知道是哪年哪月。结合三四句翻译可知,这里并没有提到诗人生活的经济情况,也就谈不上“不在意生活的窘迫”,这一联从
13、时间上写出了诗人的无拘无束,塑造隐者形象,故选C。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寇恂字子翼,上谷昌平人也,世为著姓,恂初为郡功曹,太守耿况甚重之。王莽败,更始立,使使者徇郡国,曰:“先降者复爵位。”恂从耿况迎使者于界上,况上印绶,使者纳之,一宿无还意,恂勒兵入见使者,就请之。使者不与,曰:“天王使者,功曹欲胁之邪?”恂曰:“非敢胁使君,窃伤计之不详也,今天下初定,国信未宣,使君建节衔命,以临四方,那国莫不延颈倾耳,望风归命,今始至上谷而先堕大信,沮向化之心,生离畔之隙,将复何以号令它郡乎?且耿府君在上谷久为吏人所亲今易之得贤则造次未安不贤则只更生乱。为使君计,莫若复之以安百姓。”使者不应,
14、恂叱左右以使者命召况。况至,恂进取印带况。使者不得已,乃承制诏之,况受而归。(节选自后汉书寇恂列传)【注释】更始:指“更始帝”刘玄,他夺取王莽政权,登上帝位,建节:执持符节,沮:毁坏。8.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使者纳之 纳:收下B. 恂勒兵入见使者 勒:率领C. 窃伤计之不详也 伤:担忧D. 国信未宣 宣:宣布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且耿府君在上谷久为吏人所亲今易之得贤则造次未安不贤则只更生乱A. 且耿府君在上谷/久为吏人所亲/今易之/得贤则造次未安/不贤则只更生乱B. 且耿府君/在上谷久为吏人所亲/今易之得贤/则造次未安/不贤则只更
15、生乱C. 且耿府君在上谷/久为吏人/所亲今易之/得贤则造次未安/不贤则只更生乱D. 且耿府君/在上谷久为吏人/所亲今易之/得贤则造次/未安不贤则只更生乱10. 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寇恂出身名门望族,起初担任上谷郡功曹时,很受太守的器重。B. 使者拒绝了寇恂提出的发还耿况印绶的请求,指责他威胁自己。C. 寇恂指出使者的行为会毁掉国家信义,将无法再号令其他郡国。D. 经过寇恂的劝说,使者下令召来耿况,以新帝的名义任命了他。11. 将文言语段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为使君计,莫若复之以安百姓。【答案】8. D 9. A 10. D 11. (我)替您考虑,不如恢复耿况
16、的爵位来安定百姓。【解析】【8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国信未宣:国家的信用还未宣扬。宣:宣扬。故D错误,选D。【9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技巧:把握文章翻译,根据分句意思断句。且耿府君在上谷(况且耿府君在上谷郡)/久为吏人所亲(一直都被官吏百姓所拥戴)/今易之(现在如果更换太守)/得贤则造次未安(即使能找到贤才也不能在仓促之间安定局面)/不贤则只更生乱(用了不贤能的人就只会更加混乱),故选A。【10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分析。结合“使者不应,恂叱左右以使者命召况。况至,恂进取印带况。使者不得已,乃承制诏之,况受而归”可知,寇恂劝说后,使者沉默,并没有下令召来耿况,是寇恂叱令左右的人用使者的命
17、令召见耿况,寇恂上前拿了印绶给耿况带上,使者不得已,只好用更始帝的名义任命耿况,故D错误,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为了,替。计,考虑。莫若,不如。复,恢复。以,来。安,安定。【点睛】译文:寇恂字子冀,是上谷郡昌平县人,其家世代都是有名望的大姓。寇恂最初曾担任郡里的功曹,太守耿况很器重他。王莽灭亡后,更始登上帝位,派使者去收取郡囯,说:“先投降的人就保存他的爵位。”寇恂跟随耿况在上谷郡的边界上迎接使者,耿况把印绶上交给使者,使者收下了,过了一个晚上还没有归还的意思。寇恂带兵进去面见使者请求将印绶交还给耿况。使者不还,说:“我是天子的使者,功曹想威胁我
18、吗?”寇恂说:“不敢威胁使臣,只是暗自担忧您的计划不周全,现在天下刚刚平定,国家的信用还未宣扬,您接受了帝王的使命,带着符节俯临四方,郡国的人无不伸长了脖子竖起了耳朵,望风而动,准备归顺。如今刚刚到了上谷郡就要先毁弃信义,打击归服之心,催生叛离的裂痕,又将凭借什么来号令其他的郡国呢?况且耿府君在上谷郡,一直都为官吏百姓所拥戴,现在如果更换太守,即使能找到贤才,也不能在仓促之间安定局面,用了不贤能的人,则只会更加混乱,我替您考虑,不如恢复耿况的官位来安定百姓。”使者不吭声,寇恂叱令左右的人用使者的命令召见耿况。耿况到了以后,寇恂上前拿了印绶给耿况带上,使者不得已,只好用更始帝的名义任命耿况,耿况
19、接受后就回去了。五、(26分)阅读水浒传的节选部分,完成下面小题。张教头叫酒保安排案酒果子,管待两个公人。酒至数杯,只见张教头将出银两,赍发他两个防送公人已了,林冲执手对丈人说道:“泰山在上,年灾月厄,撞了高衙内,吃了一场屈官司,今日有句话说,上禀泰山:自蒙泰山错爱,将令爱嫁事小人,已至三载,不曾有半些儿差池,虽不曾生半个儿女,未曾面红耳赤,半点相争,今小人遭这场横事,配去沧州,生死存亡未保,娘子在家,小人心去不稳,诚恐高衙内威逼这头亲事,况兼青春年少,休为林冲误了前程,却是林冲自行主张,非他人逼迫。小人今日就高邻在此,明白立纸休书,任从改嫁,并无争执。如此林冲去的心稳,免得高衙内陷害。”张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湖北省 武汉市 2020 年中 语文试题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