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阳明学的理论结构、根本精神与当代启示宁波会议) 2).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论阳明学的理论结构、根本精神与当代启示宁波会议)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阳明学的理论结构、根本精神与当代启示宁波会议) 2).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论阳明学的理论结构、根本精神与当代启示(宁波会议) (2)第一篇:论阳明学的理论结构、根本精神与当代启示(宁波会议)(2)阳明学的理论结构、根本精神及其当代启示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吴光【内容提要】本文从王阳明在上世纪到本世纪的两种不同命运谈起,具体阐述了阳明学的内涵定位以及阳明学的理论结构、基本精神,并结合矫正时代弊端阐述了阳明学的当代意义。【关键词】阳明良知学、致良知、知行合一、亲民。【作者简介】吴光,浙江淳安人。现任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兼任浙江省儒学学会执行会长、中国孔子基金会副会长、浙江大学国际马一浮人文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等职。【以下正文】王阳明一生文治武功俱称于世,而对儒学的理论贡
2、献尤其卓著。其学远承孟子,近继象山,而自成一家,影响超越明代而及于后世,风靡一时而传播中外。近年以来,由于最高领导的重视与提倡,阳明学似乎成了“显学”,然而,对于阳明学的学术定位、理论结构、根本精神及其当代意义等问题,仍存在诸多分歧。本文拟对这些问题作一简略论述,以求教于方家。小引:从挨骂到受赞王阳明在当代的命运转变回顾上世纪80至90年代(19861995),国际著名阳明学家、日本九州大学名誉教授冈田武彦先生(19082004)先后组织了七次王阳明遗迹考察活动,对浙江、贵州、广西、广东、江西、江苏、安徽、湖南及上海“八省一市”的王阳明遗迹进行了系统考察,可以说是当代中日文化学术交流的一大创举
3、。我有幸参与了其中四次考察。其首次考察之旅,是在1986年7-8月,考察了江、浙两省的王阳明遗迹。浙江境内到了杭州、绍兴、余姚、宁波等地。当时,经过长期对王阳明及其思想的批判否定,学术界对王阳明的研究刚刚复苏,甚至心有余悸,民间老百姓对王阳明不是无知便是误解,政府官员则对王阳明抱着观望存疑、模棱两可的态度。那个时候,有三顶大帽子扣在王阳明头上,即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镇压少数民族起义的刽子手。当时,我陪同冈田先生到绍兴,接待我们的是绍兴国际旅行社的导游。我们问:“知道王阳明吗。”回答说:“不知道。”我说:“他的名字叫王守仁。墓地在绍兴。”回答说:“这里倒是有个明代文学家王思
4、任,是不是他。”可见当时普通老百姓对王阳明的疏离与无知。后来我们是通过绍兴县文物局(文管会)才找到王阳明墓址的。1时移世异,30年后的今天,绍兴的老百姓,对王阳明几乎是家喻户晓。过去扣在王阳明头上的帽子被摘掉了。就连习近平总书记都说“王阳明既是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也是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王阳明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这是为什么。最主要的原因是时代不同了,人们的观念起了变化。过去是批儒反孔骂阳明的时代,现在是崇儒、尊孔、敬阳明的时代了。王阳明是儒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命运也随着时代思潮的转化从挨骂变为受赞,其道德文章也就受到普遍的重视、传播与发扬光大。一、阳明学的学术定位王阳明是中国明代最伟
5、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军事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也是孔、孟、朱熹之后中国最有影响的儒家思想家与教育家。他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浙江余姚,死于江西南安,葬于绍兴兰亭。他身前屡受毁谤,所谓“功髙而见忌,学古而人不识”(黄绾评语)者也,甚至被褫夺了“新建伯”封爵。死后三十八年即明隆庆元年获得“平反”,被追赠为新建侯,谥“文成”。王阳明文武双全。他在学术上建立了独具风格的思想学说,创立了遍布全国的阳明学派(明儒学案记载了王门七派:浙中、江右、泰州、北方、楚中、闽越、南中。今人张新民又考定“黔中王门”可立一派)。他有四大事功:一是平定了湖南、江西、福建、广东四省交界地区的寇乱和广西思恩、田州少数民族土司的武装叛
6、乱;二是平定了明朝宁王朱宸濠的宗室叛乱;三是在平乱之后,奏请朝廷设立了福建平和县、广东和平县、江西崇义县三个新县,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与文化的进步;四是在贵州、江西、浙江、南京等地聚徒讲学、兴办教育,促进了当地文教事业的发展。因此,王阳明被尊称为立德、立言、立功的“真三不朽”者。王阳明的学说自成一家,影响超越明代而及于后世,风靡一时而传播中外。在当代仍有其普遍性的价值与现实意义。其学被称为王学、阳明学、阳明心学等等。那么,我们在当代,应该对王阳明的学说如何定位。我认为,所谓阳明学,就是由王阳明所奠定、其弟子后学所传承发展,形成于明代中叶、兴盛于明末、转型于明清之际、开新于近现代的良知之学。这个
7、良知学,是以良知为德性本体(心体),以致良知为修养方法,以知行合一为实践工夫,以经世致用为为学目的的道德人文主义哲学。它和陆九渊、陈白沙、湛甘泉心学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以“良知”为心之本体的良知心学。二、阳明良知学的理论结构关于阳明学的理论结构问题,历来有不同的概括,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不一。主要有三种概括:一种认为其思想结构包含知行合一、亲民论、致良知三大门类参见习近平。在贵州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与师生的谈话(2011年5月9日)。2(黄绾等);一种认为其思想包括“心即理”论、“知行合一”论、“致良知”论(陈来、钱明、余怀彦等),一种认为包含良知本体论、“致良知”方法论、”知行合
8、一”实践论、“亲亲仁民的”民本论等四大部分。本人持后一种说法,兹论述如下:一是良知本体论。学者通常以主张“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的陆九渊为“心本体论”,故称象山心学。王阳明也多次肯定“心即理”的命题(见传习录),但他进一步探索了“心之本体”的问题,如答徐爱问题时说:“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徳到至精至一处便是。”,又说:“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隠,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又说:“学是学存天理,心之本体即是天理。”这是很明确地说明了“心之本体”即良知,良知即天理的观点。王阳明的“良知”本体论主要有两层含义:第一,“良知”既是主观的,又是
9、客观的,是统一主观与客观的认识主体。第二,“良知”既是“知是知非”的“知识心”,又是“知善知恶”的“道德心”,但主要是指道德心。简言之,良知既是知识智慧,又是道德自觉,而从根本上讲是道德自觉,是德性本体。二是致良知的方法论。在王阳明看来,所谓“天理”就是内存于心的“良知”,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是“致良知”,就是用良知做标尺去衡量一切事物,这样就自然能认识事物的道理所在,这就叫“致良知”。王阳明说:若鄙人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王阳明的咏良知诗说: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
10、莫疑。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王阳明又说:千思万虑,只是要致良知。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这说明,致良知是王阳明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也是阳明学的根本宗旨。三是“知行合一”的实践论陆九渊:象山集巻二,与吴显仲书。王阳明。传习录上,见王阳明全集上册卷一,吴光、钱明等编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简体字本,第2页(以下简称上古本)。同上,第6页。同上,第24页。王阳明:传习录中答顾东桥书,见王阳明全集上册卷二,上古本,第39页。王阳明:咏良知四首示诸生,见王阳明全集中册卷二十,上古本,第652653页。王阳明:传习录下,见王阳明全集上册卷三,上古简体字本,
11、第96页。王阳明:又与克璋太叔书,见王阳明全集中册卷二十六,上古本,第818页。3王阳明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工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概括地说,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有三个要点:第一,知行只是一个工夫,不能割裂。所谓“工夫”,就是认知与实践的过程。第二,知行关系是辩证的统一:知是行的出发点,是指导行的,而真正的“知”不但能“行”,而且是已在“行”了;行是知的归宿,是实现知的,而真切笃实的“行”已自有明觉精察的“知”在起作用了。第三,知行工夫中“行”的根本目的,只是要彻底克服那“不善的念”而达于至善,这实质上是个道德修养与实践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论阳明学的理论结构、根本精神与当代启示宁波会议 2 论阳明学 理论 结构 根本 精神 当代 启示 宁波 会议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