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下册文言翻译挖空、理解性默写汇编.docx
《必修下册文言翻译挖空、理解性默写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下册文言翻译挖空、理解性默写汇编.docx(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下文言文挖空训练、理解性默写汇编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原文及易错字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日:“以(介词,因为)吾II长乎(介词,“于”,译为“比”)尔,毋(不要)吾 以(同“已”,止)也。居则日: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译文: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因我(年长)就不敢说话了。(你 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子路率尔(急遽而不加考虑的样子。尔,助词,表状态,相当于“然”)而对日“千乘 (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之国,箜_ (夹、夹处)乎(介词,在)大国之间,加之 以师旅,因(接着,接续)之以饥
2、矍_:由也为之,比(等)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 方(合乎礼的行事准则)也。”夫子哂之。“求!尔(你)何如?”对日:“方(方圆、纵横)六七如(或者)”六卜,求也为之,比及:年,可 使足民.如(至于)其礼乐,以俟(等待)出子“ ”译文: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后, 就可以使人民富足。至于礼乐教化,(自己的能力是不够的,)那就得等待君子(来推 行了)。“赤!尔何如? ”对日:“非日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拿回_(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会,诸 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天子。同,诸侯一起朝见天子),端(古代的一种礼服。这里做动 词,“穿着礼服”)篁前(古代的一种礼帽
3、。这里做动词,“戴着礼帽”),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 ”鼓瑟希.(同“稀”,稀疏),铿尔,舍瑟而作(起),对日:“异乎三子者之撰(才能)。”子日:“何伤.(妨,妨碍)乎?亦各言其志也。”日:“莫(同“暮”)作者,作服既成,冠者(成年人。古代男子在二十岁时行加冠礼, 表示成年)五六人,童r六匕人,浴(沐浴,洗澡)乎(在)沂,风(动词,吹风, 乘凉)乎舞零,咏(唱歌)向归。”译文:暮春时节(天气暖和),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我和)五六个成年人, 六七个少年,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雪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走回家。夫子喟(叹息)然叹F1:“吾与(赞成)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日:“夫三子
4、者之言何如?”或(有人)曰:六国互丧,军(一律,一概。)赂秦耶?曰:不赂者以(因为) 赂者(的国家)丧,鼠(因为)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用)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它 实际上)百倍;诸侯之所亡(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译文: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 大的就获得城池。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实际 多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 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圆(本来)不在战矣。思随(相当于“其”)先
5、祖 父(泛指祖辈、父辈),墨(同“曝”,暴露)霜露,斩荆棘,以(才)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生(拿)以王(送给)人,如弃草 花_。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 城,然后得一夕安置。起视四境,而秦兵乂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满 足),奉之甄(越)繁,侵之愈.(越)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制.(确定,断定) 矣。至于 颠覆(覆灭),理固直(应该)然。古人云:“以地事秦,我(好像)抱 薪(柴火)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正确)之。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且(亲附、亲近)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 (已经)丧,齐亦不免臭。燕赵之君,姬(起初)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坚持正 义)不
6、赂秦。是故(因此)燕虽小国而后亡,斯(这)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 计,始(才)速(招致)祸焉。赵尝(曾经)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山赵 者再(两次),李牧连却(动词的使动用法)之。译文: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 亡的)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次攻打 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渔(及,等到)牧以(因为)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 革灭死.(快要,几乎)尽之际,可谓 智力(智谋和力量)孤危,战败而亡,遮(实 在)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
7、数 (天数),存亡之理,当(倘若)与秦相较,或(也许)未易量(衡量,估量)。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礼遇)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被)秦人枳威之所劫,口削月 割,以趋于亡。为(治理)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译文:真可悲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 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如果)以天下 之大,下(降低身份)而从(追随)六国破。之故事(旧事),是又在六国下(之 下,低于)矣。 译文:如果凭借偌大国家
8、,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比不上六 国了。二、理解性默写1 .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苏洵六国论: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 所劫”,日削月害U,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用六国破灭的教训 讽刺北宋赂辽。2 .六国论的中心论点是“ 六国破灭, 非兵不利, 战不善, 弊在赂3六国论在夹叙夹议的文字中,也流溢着作者的情感,如对以地事秦的憎恶,对“义 不赂秦”的药卷,对“ 用武而不终”的惋惜,对为国者“ 为积威之所劫”痛惜、激愤,都溢于言表。4 .六国论中作者借“赂秦而力亏, 破灭之道也”两句指出了贿赂的危 害,言简意赅,要言不烦。5 .作者首先引出“六国互丧, 率赂秦耶”
9、的设问,紧接着指出“不赂者以赂 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就使得文章逻辑严密,无懈可击。6 .苏洵在六国论中借助“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敏显地指出了对抗秦国的办法,此举会让对方寝食难安。7 .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 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8、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但古人对此也有非议,如苏洵就在六国论里这样评论“刺秦事件”: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9苏涧在六国论中用“弊在赂秦”四个字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六国灭亡的根本 原因。10六国论中论述齐国灭亡根源的一句是“与赢而不助五国也:11苏洵在
10、六国论中以“暴霜露,斩荆棘”两句回忆了先辈开辟事业的艰辛。12苏洵在六国论中指出,没有贿赂秦国的国家最终也走向了灭亡,其原因是“盖失强援,不能独完13在六国论中,苏洵认为“苟以天下之大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的做法是在六国之下,借此警示勿重蹈前人覆辙,愤郁激切。古诗词四首登岳阳楼(杜甫)一、原文及易错字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曳(分裂),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遨马关山北,凭_(倚着)比(窗子)涕泗_(鼻涕) 流。二、理解性默写1、杜甫登岳阳楼中借“昔”、“今”二字展开思路,拉开时间的帷幕,为全诗浩大的气 势奠定基础的诗句是: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2、登岳阳楼中“吴楚东
11、南诉,乾坤日夜浮”两句,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3、登岳阳楼3“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两句,写诗人年老多病,远离亲友,以舟为家,流落在外,表现了诗人的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4、登岳阳楼中“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两句,写诗人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凭倚窗轩,胸怀家国,不禁涕泪交 流。5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由个人身世转写国事危难,感伤涕零的诗句是:“ 戎马关 山北,凭轩涕泗流。”6岳阳楼真是幸运,有过杜甫“ 吴楚东南诉,乾坤日夜浮。 ,”(登岳阳楼) 的苍凉,有过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豪情。范仲淹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
12、 后天下之乐而乐”更为山水添色,使岳阳楼名震天下。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一、原文及易错字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应(肃爽,天高气爽)。千里篷(清澈)江似 然(白色的绢),翠峰如簇.(箭头。归_ (归来)帆去最(划船的一种工具,形 似桨,也可引申为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一(直立)。彩舟云淡,星河鹭一(白 鹭,一种水鸟)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童_(竞相(同“漫”,徒然)嗟荣辱。 后庭遗曲。)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塞二千古里(登临)高对此,遗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篆草连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二、理解性默写1 .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用比喻描写江山壮美的句子“千里澄江似练,翠峰 如簇。“
13、2 .桂枝香金陵怀古归帆去棹残阳里,_背西风,酒旗斜量_。”写出了行旅匆匆,人事活动并交代了时节及景物特点。3 .桂枝香金陵怀古借用色彩对比,动静相生的手法并收束上阙写景的诗句是: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4、桂枝香金陵怀古一句“念往昔_,繁华竞逐 , 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先引出对历尽的感慨,接着化用典故提示亡国悲剧或可重演。5,桂枝香金陵怀古“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J一句借六朝旧事及眼前景日需宾内心惆怅之情。6.桂枝香金陵怀古化用杜牧泊秦淮一诗“至今商女,时时犹唱 _后庭遗曲,”提醒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念奴娇过洞庭(张孝祥)一、原文及易错字洞庭青草,近中秋、里无一点风色
14、。玉丝.(镜子)皇田三万显,灌_ (附着) 我扁舟一叶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送(全,都)澄澈 。悠然(闲适自 得的样子)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应念岭海 经年(经过一年或若干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 萧骚 (稀 疏 )襟 袖冷,稳泛渔浪空阔。尽J唱_ (舀)西江,细 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扣 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二、理解性默写1 .念奴娇过洞庭写水天辉映一片晶莹,点出此词主旨的句子“素月分辉,_ 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2 .念奴娇过洞庭中“应念岭海经年, 孤光自照, 肝肺皆冰雪. 一句由忆往事到内心抒怀,襄现作者襟怀坦荡问心无愧。3 .念奴娇过洞庭写自己虽
15、然年老孤寂但是却安稳地泛舟于洞庭之上,没有一点 动摇的句子是:“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4 .念奴娇过洞庭“尽挹西江,细斟北斗,_万象为宾客 . ”用比喻夸张的手法,表现美善豪迈的饮酒情景,成为全词的感情高潮。5 .念奴娇过洞庭化用苏轼文词击节叹咏夜色美好的诗句:“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参考答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1 .端章甫愿为小相焉2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3 .浴乎沂风乎舞雪咏而归4 .以吾一日长乎尔 毋吾以也5 .夫子喟然叹日吾与点也6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7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谏逐客书(李斯)1 .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2 .是以太山不让土壤,
16、故能成其大涧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3 .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4 .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5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1.1. 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7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8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9 .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10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谏太宗十思疏(魏征)1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2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3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4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5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6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17、塞源而欲流长者也7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8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9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10 .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1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2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3 .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4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5 .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6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7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8 .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9 .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10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阿房宫
18、赋(杜牧)1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2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3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4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5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6 .奈何取之尽锚铢,用之如泥沙?7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8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9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10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11 .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12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13 .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14 .鼎铛玉
19、石,金块珠砾15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叫,可怜焦土!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16 .借古讽今;天下兴亡;小李杜17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18 .千城绝,长城列。秦民竭,秦君灭。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19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六国论(苏洵)1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2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3 .用武而不终为积威之所劫4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5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6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7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8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9 .弊在赂秦10 .与赢而不助五
20、国也11 .暴霜露斩荆棘12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13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登岳阳楼(杜甫)1、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2、吴楚东南拆,乾坤日夜浮3、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4、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5、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6、吴楚东南拆,乾坤日夜浮。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1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2 .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3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4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5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6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念奴娇过洞庭(张孝祥)1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2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
21、雪3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4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5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霞(笑)由也? ”曰:“为国(治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因此,所以)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译文:宗庙祭祀、朝见天子,不是诸侯国的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 做一个小相,那么谁能做大相呢?二、理解性默写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点)认为自己能力不 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之事,他说“端章甫,愿为小
22、相焉。”2 .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嗤 笑子路是因为子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3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 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浴乎沂,风乎舞雪,咏而归。”4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 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以吾一日长乎 尔, 毋吾以也 “5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最赞同曾皙的回答,从“夫子喟然叹日: 吾与点也”这句话可以看出来。6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写
23、孔子哂笑子路的原因的句子是:“为国以礼,其 言不让. “7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四个学生不同的 性格特点。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中可以看出。谏逐客书一、原文及易错字臣闻吏议逐客,窃(私下)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 宛,迎蹇叔于宋,来(使来,招来)邳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 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改变)俗,民以(因此) 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占领,攻下)地千里,至 今治(政治安定)强。译文: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新法,移风易俗,人民因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必修 下册 文言 翻译 挖空 理解 默写 汇编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