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五四制)语文八年级上册 23《孟子》三章 一等奖创新教案.docx
《统编版(五四制)语文八年级上册 23《孟子》三章 一等奖创新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五四制)语文八年级上册 23《孟子》三章 一等奖创新教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统编版(五四制)语文八年级上册 23孟子三章 一等奖创新教案23 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教学重点】 1背诵默写名句。 2正确认识“天时”“地利”“人和”的时代意义。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文常了解 1
2、孟子,名轲,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2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记述了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内容包括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论争。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发展有很大影响。孟子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 3孟子生活在战国,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当时,各大国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对此,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兼爱”“非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孟子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作用;主张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推翻;
3、强烈反对不义战争,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孟子向往历史上尧舜功绩,到处游说,宣传他的“仁政”“王道”,并把这寄希望于封建统治发“仁心”,力图维护原始井田制度,使天下归顺,以成就王业,“黎民不饥不寒”。这反映孟子继承并发展前代政治家提出民本思想,对恢复经济,发展生产,使人民休养生息,有一定作用。今天看,孟子思想虽有阶级时代局限性,唯心倒退,但许多间接主张,客观上对人民有利,值得肯定。 (二)朗读课文 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注意排比句的节奏,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二、合作探
4、究 1翻译课文。注意下列重点词句。 (1)通假字。 亲戚畔之(“畔”同“叛”,背叛) (2)古今异义词。 三里之城(古义:内城。今义:城市。) 委而去之(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池非不深(古义:护城河。今义:水塘。) (3)一词多义。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 天时不如地利(有利) 三里之城(的) 以天下之所顺(用) 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 环而攻之(代词) 多助之至(到) (4)重点句子的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也。(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
5、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 2思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 明确: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文章开篇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明了“人和”的实质,即“多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论据 进攻天时不如地利 防御
6、地利不如人和 战争中需要“人和” 类推 域民 固国 威天下_ 治国需要“人和” 结论 得道多助顺之 失道寡助畔之 3学习文言文,要注意联系现实,古为今用,赋予经典作品以时代意义。对于人和得道你是怎样认识的?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和”是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是团结,共渡难关,是齐家强国的根本。 三、反馈与检测 1本文的主旨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解释加线的字词。 委而去之:离开 池非不深:护城河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 以天下之所顺:用 三里之城:的 环而攻之:代词 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 3翻译句子。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
7、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也。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 富贵不能淫 【教学目标】 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义。 2通过朗读、默读、品味、批注等多种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方式来理解作品的内涵及作者的情感。 3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义。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意思,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我们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二、教学
8、新课: (一)了解作者,感知背景。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但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政治主张未被采纳。 2解释下列的词。 (1)移:使改变。 (2)威武:威胁
9、暴力。 (3)屈:使屈服。 (4)焉:怎么,哪里。 3翻译课文。 先对照课文及工具书自主学习,疑难之处做标记,然后组内交流,还有不明白的地方班内交流,互助学习。 (二)合作探究,分析内容。 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2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力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三、课堂小结
10、 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这段名言,句句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在历史上曾鼓励了不少仁人志士,成为他们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座右铭,直到今天,当我们再读课文时,似乎仍然可以听到他那金声玉振的声音,但在灿若星河的古代文化中,也隐藏着某些封建思想的糟粕,比如妻妾制度,三从四德等,所以我们要学习辩证地看待问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四、扩展延伸 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标准,肯定珍藏着许多大丈夫的光辉形象,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举例说明。 五、板书设计: 富贵不能淫 妾妇之道: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 大丈夫之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教材分析】
11、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八下所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历代传诵的议论文名篇,全文逻辑严谨,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的论证,使结构清晰,辞采飞扬,富有说服力。文章所说明的道理在今天仍具有很强的历史意义,是传承和弘扬人类精神文明成果的好材料。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文言文的经验和基础,前几个学期学习过一些简单的议论文,但接触文言议论文是首次,本文是文言文中的经典议论文,但部分语句比较晦涩,给学习本文带来了一定困难。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适当降低难度,把重点放在“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理解论证方法”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孟子 统编版五四制语文八年级上册 23孟子三章 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 五四 语文 年级 上册 23 一等奖 创新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