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区)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区)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区)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docx(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福州八县(市、区)一中期末联考高中二年语文科试卷完卷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气象” 一词,在唐人笔下已经出现。王湾江南意结联作“从来观气象,惟向此中 偏”,是指山川的气象。杜甫秋兴八首之八“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指朝 政的气象。皎然诗式说“气象氤氤,由深于体势”,则是指诗歌的气象。从以上用法可 以看出,“气象”之词多用于宏伟壮阔的事物。严羽认为:“盛唐诸公之诗,如颜鲁公书,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盛唐气象”这 个概念便是由他奠定下来
2、的。把盛唐诗歌的风貌归结为“雄壮”与“浑厚”,究竟有什么根 据呢?在我看来,厚实来源于作品充实的内容,没有这种刚劲有力、明朗阔大的精神气魄, 没有丰富的社会生活体验和饱满的政治激情,就谈不上唐诗的“厚”与“雄”;至于浑成, 则跟作品的艺术表现有关。正是由于唐代诗人创造出了一种精练、含蓄、自然、清新的诗的 语言,用以概括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构成外形鲜明而又内蕴深沉的艺术境界,雄厚才能返 归于浑成。照这样看来,气象浑厚并不是什么不可捉摸的东西,它就是唐诗诸要素的结合体, 是唐诗的最基本的质态。这种浑厚的气象在盛唐诗中表现得特别充分,所以人们常用“盛唐 气象”作为唐诗风貌的典型。贞元、元和之际,诗风
3、有了急遽的转变。李肇国史补云:“贞元之风尚荡,元和之 风尚怪。”“荡”是狂放,“怪”是险怪,这确是当时诗风的显著特点。不过我以为,奇险与 恣纵似还不能完全包括元和诗坛的精神面貌,像元稹、白居易诗歌里的平易流畅的作风,就 很难归入“荡”与“怪”的范畴里去。虽然如此,元和诗人的致力于独辟蹊径、开拓诗境, 则是不容否认的事实。他们在题材、结构、语言、体制各方面都有大胆的实践与创新,可以 说是千汇万状,尽入笔底。借用“雄厚博大”四个字来称许这一时期的诗风,应该是比较恰 当的,“荡”与“怪”不过是它的极端表现罢了。晚唐以后,流派歧出,风气庞杂,而作为晚唐诗的大宗,自应以李商隐、温庭筠一派为 代表。温、李
4、的诗风,装绩层深而命意婉曲,文辞精美而音韵谐和,正是唐诗重韵味、讲声 律、求“兴寄”的结晶;而境界狭小,笔力荏弱,情长气短,文浮于质,则是他们的致命伤。 以温、李为代表的晚唐诗,自然达不到气象浑厚的胜境,那种精深婉丽的作风,恰恰成了宋 词(以婉约派为正宗)的先导,从而构成了唐诗质变的另一种形态。由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唐诗的气象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它以盛唐气象作为自己的典 型形态,而在其他历史阶段又会有种种变形。而盛唐气象之足以代表唐诗,是因为它实现了 唐诗各个要素的比较圆满的结合,是唐诗自身风格发展成熟的标志。(摘编自陈伯海唐诗学引论)材料二:盛唐气象的形成,主要决定于盛唐时代的政治、经济、文
5、化所孕育出来的当时人们特定 的心理状态和审美趣味。唐朝自建国到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经济高度繁荣,社会安定,国力强大,政治也比较 开明,思想禁锢很少,思想文化领域比较自由。而且科举制度的实行,给土人提供晋身之阶。 唐代国力强盛,疆域辽阔,中外文化交流频繁,上人们眼界开阔,所有这些因素,便形成了 盛唐文人士子情绪积极、抱负宏大、气魄豪迈、胸襟开阔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并形成一 种开朗、乐观、健康、雄壮的审美理想。不过,文学有其独立性,文学的发展有时并非与政治盛衰的阶段完全合拍。从政治意义 真无知、理应充满希望的,以孩子们出于天性的无心之举结尾,更凸显吉光屯未来的悲凉无 望,包含着鲁迅极为深广的忧愤
6、。处境对比,增强讽刺意味。与“他熄灯”失败后被囚禁 于庙房幽暗处的孤独、寂寞的处境形成对比的,是结尾天下泰平、孩子们一起笑吟吟唱歌的 情形,觉醒者一切的努力都显得那样空洞无力,讽刺意味不言而喻。歌词内容,引发读者 深思。歌词内容将“他”先后“吹熄、”“放火”的灭灯方式都编派进来,悲壮的革命努力在 儿歌中都成了娱乐,其意义被“哈哈哈”消解殆尽,以余音不绝的儿歌结尾,引发读者深思。(评分细则:每一点2分,写出3点即可。注意审题,思考角度即题干所指:“孩子们”“笑 唱” “随口编派的歌”,以及“结尾: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10. B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名:命名
7、。名词作动词。A.故老:元老、旧臣,形容词作名词;B .“宴”:吃饭,名 词作动词。C.蕃,使繁盛,形容词的使动用法;D.舟:乘船,冬词作状语。故选Bo11. A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 “见”:用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B.“相”:互相;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态度,此处可译为“我二C. “以”:介词,把;因。D.“为”:被;作为。故选Ao12.BDG (每对一处给1分。涂四处及以上不得分。原文标点:汝等位列藩王,家食实封, 更能克修德行,岂不具美也。译文:你们位列王公,衣食丰足,更应加强德行修养,这岂不 两全其美?)13. A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言实词的能力。
8、“凡稼木啬艰难”的“凡”是“凡是”的意 思,“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项脊轩志)中的“凡”是“总共”的意思,两个 字的意思不同。故选Ao14. C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并不常见”错,应该是并不固定不变。15. 学习好的就能有好的名声,改正错误就没有什么过失。(这)都关系着国家的兴 亡,哪能不以此勉励自己呢!臣想接受诏命赶路(就职、或快速上任),但刘氏的病一天比一天沉重,想姑且迁就 私情,但申诉(苦衷)不被许可。(评分细则:(1)“兴亡是系”,宾语前置;“勉”,勉励;此两处每译对一处得1分,“从善 则有誉”“可不勉欤”两句大意各1分,若“从善则有誉,改过则无咎”译为“学习
9、好的就 会获得赞誉,改正错误就不会被批评”意思也对,也可得分。(2)奔驰:赶路、就职、快速上任;“日”,一天比一天;”则告诉不许”,被动句。此三处每译对一处得1分,大意1分)16. 第一问:弯曲的树木受到约束就能变正,人能听人规劝就会明智。第二问:告诫太 子要虚心纳谏,教育侍臣要勇于进谏。(评分细则:第一问1分,第二问2分,一句1分。)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第一问:结合“此木虽曲,得绳则正,为人君虽无道,受谏则圣”可知,弯曲的树木受 到约束就能变正,人能听人规劝就会明智。第二问:结合“此傅说所言,可以自鉴”可知告诫太子要虚心纳谏;而从太宗谓侍臣日: “古有胎教世子日:此木虽曲,
10、得绳则正,为人君虽无道,受谏则圣。此傅说所 言,可以自鉴。”来看,这段话是太宗对侍臣所说,他还希望侍臣能够尽心辅佐太子,要勇 于进谏。17. A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语言、形象、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能力。本词的首句“空城晓角”写的是在江北的合肥清晨清寂萧条的氛围,扬州慢中“清 角吹寒,都在空城”写的是江南扬州黄昏清寂萧条的氛围。故选Ao18.想象燕子归来时寻春无着,只看到池塘碧水的情景,流露出孤寂感伤的客居之愁(或 家国隐恨)。设问、拟人,借燕子的询问生动形象地写出伤春之情(或孤寂感伤的客居之愁或家国隐恨)。以景衬情,以归燕和池塘碧色衬托出作者孤寂感伤的客居之愁(或家国隐恨)。“自”,只有池塘
11、的水是碧绿的,写出了池水无情,表现出环境的凄清以及作者的孤寂感伤之 情(或家国隐恨)。(评分细则:6分,每点2分,其中手法1分,分析1分,意思答对即可。第点中“设 问、拟人”答出1个即可。若学生从叠词的角度分析“燕燕”这一词,也可得分。如有其它 合理的答案也可酌情给分。)19. (1)日月忽其不淹兮(2)(3)重湖叠口清嘉 其蔚也若子(4)(5)闻人声亦惊起肯与邻翁相对饮春与秋其代序尽葬麦青青其置也若弃磔磔云霄间隔篱呼取尽余杯20. C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点符号作用的能力。原文“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是直接引用了蜀道难中的句子,引号表示直接引用。A.表示强调。B.讽刺否定。C.引号和语段中“上有六
12、龙回日之高标”的引号均表示直接引用。D.特殊含义。故选C。21 .西成高铁的开通,在风驰电掣中改变了西南地区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评分细则:改对一处得2分,改对两处得3分。)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两处错误:一是“通过西成高铁的开通”,滥用介词“通过”造成主语残缺,应改成“西成高铁的 开通二二是“提高了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搭配不当,应该是“改变了生活方式和工 作方式”。正确的表述是:西成高铁的开通,在风驰电掣中改变了西南地区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和 工作方式。22 . 展开丰富的想象(或“运用想象手法”)写下了不少咏叹蜀道的诗歌(或“文 章”“作品”等)(评分细则:写对一
13、句得2分,写对两句得4分。第一句若能写出“想象”这一关键词 得1分,句意通顺1分;第二句若能写出“咏叹蜀道的诗歌(或文章、作品)”这一关键点 得1分,句意通顺1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后文”而想象属于文学创作表现手法”提示了第处应填的内容,应该是李白写作诗歌 时运用了 “想象手法”,可以填“展开丰富的想象”或“运用想象手法”之类的内容。从前一句“并引来后世众多文人对蜀道的关注”和后一句“使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少见 的以一条道路为题材的文学活动一一蜀道文学”,可知,中间要补写的这一句应该是过渡句, 内容应与“咏叹蜀道的诗歌”有关,可以填“写下了不少
14、咏叹蜀道的诗歌(或文章作 品等)23 .作文:(一)关于“语料内涵”对于这一材料的分析,应注重对题目的语料进行辩证性的具体分析与思考。试题聚焦选必下篇目中的文学经典作品,以屈原的离骚、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艾 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海明威的老人与海、鲁迅的阿Q正传给读者的阅读感 受为主要内容。其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为国家除污去秽、改变法度的决心,可以感悟作 者对生命和自然的思考,我们也会因作者对劳苦大众的同情、赞美而欣慰,会因老人的沉着 勇敢、不屈不挠而肃然起敬,”给学生提供正向的思维引导,“会因阿Q的自欺欺人、自轻自 贱而唏嘘感慨给学生提供反向的思维引导。“等”和“提示学生不仅可以写材料中 提供
15、的文学经典作品,还可以写其它的文学经典作品。(二)关于“写作任务”以“今天,我们为什么要阅读文学经典”为主题,限定了文章应主要分析阅读文学经典 在当下的重要性,考生可以结合当下的社会现状、文化现象及自身的体验,结合具体的文学 经典作品,探究文学经典在当下的价值。写发言稿,要注意写作的格式。(三)关于“试题立意”在写作中,试题对考生的写作思维及表达能力考查的预设。比如:1,能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围绕“今天,我们为什么要阅读文学经典”这一主题进行阐 述,选择不同的论据加以论证,展开论述,即符合题意。若能既运用正向的事例进行分析, 又能结合反向的事例来正反言说,则更好一些。2 .在此基础上,若能既写
16、到阅读文学经典的正向的意义,又能联系当下人们一味刷抖音、 看视频等现象谈忽视阅读文学经典的后果,阐发今天我们阅读文学经典的必要性的文章则更 具深刻性。在这一立意范畴下,讨论阅读文学经典对传承传统文化、提高中华文化在世界的 地位等方面意义的文章则更佳。3 .在以上基础上,若考生还能结合主客观具体条件加以辩证分析、追问质疑,由表及里, 由单一走向多维,从而提出新的见识与论断,则更为优秀。(四)评分细则建议45分切入。偏离题意的40-42分,完全离题的,评36分左右。关于“等级评分,文章要贴近时代,力求文风端正,文脉清晰,文气顺畅。思想积极向上,符合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内容切合题意,符合试题的材料
17、、情境与任务要求;观点明确,逻辑严密,结 构严谨,论证充分,思考具有独立性;表达准确流畅,合理运用词语、句式、修辞等。1 .本次作文建议分四个等级打分:第一等54-60分;第二等45-53分;第三等36-44 分;第四等0-35分。建议从45分切入。好文章要敢于打高分,差文章也要敢打低分。分数段上中下一等卷(60-54)60-5857-5655-54二等卷(53-45)53-5150-4847-45三等卷(44-36)44-4241-3938-36四等卷(35-0)35-2524-1413-0一类文:6054符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材料典型、丰富、新颖;文体 特征鲜明,论述说理深入,逻辑
18、严密,能辨明关系型话题;语言流畅,有文采。二类文:53-45二类上:符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材料典型、丰富; 文体特征鲜明,论述说理深入;语言流畅。二类中:符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 材料丰富;文体特征鲜明;语言流畅。二类下:基本符合题意,中心明确,内容较充 实,个别材料不切题;文体特征较鲜明,结构完整;语言通顺。三类文:4436偏离题;中心松散,内容单薄;文体特征不鲜明,结构松散; 病句较多。四类文:35-0四类上:完全偏离题意,中心分散,内容空洞,材料不切题;文 体特征不鲜明,结构混乱;语言不通,错别字多。四类中:完全偏离题意,中心分散, 内容空洞,材料不切题;文体特征不鲜明,结
19、构混乱;语言不通,错别字多。或字数不 够。四类下:大段抄袭、完全抄袭、字数不够等。2 .书写与卷面应该作为赋分的一种参考标准。书写美观,卷面漂亮,在赋分区间可酌情 加2分;书写清楚,卷面整洁,在赋分区间可酌情加1分左右;书写潦草,卷面不洁,在赋 分区间可酌情扣1-2分左右。书写潦草、卷面不洁者一般不宜评54分以上。3 .发言稿格式错误,扣2分;缺标题扣2分;不足字数,每少50个字扣1分;每1个 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扣满3分为止;标点错误多的,酌情扣分,不超过2分。4 .书写字数600字左右,在整体赋分的基础上,减4分;字数500字左右25分,400 字左右20分;300字左右15分;30
20、0字以下不超过10分。只写标题的,给2分。(四)其他问题1 .对于疑似抄袭或套作的试卷,不能轻易下判断,需有明确的材料证明。2 .抄袭本次考试阅读部分试题内容的文章视其篇幅与程度区别对待。属于化用引用的 情况不扣分,整段照抄作文降一档评分,如果照抄文字超过两段以上,占考生文章篇幅比例 较大,酌情评分为0-35分,全文抄袭比例过半控制在20分以内。3 .是否离题,应依据全文详细考查其完成材料任务的情况,慎重加以判定。上来看,唐代自唐太宗贞观年代开始就很兴盛了,史学家羡称“贞观之治”,但诗歌的发展 比起政治慢了一拍,在此时尚未呈现出“盛唐气象欧阳修说:“予尝考前世文章政理之盛 衰,而怪唐太宗致治几
21、乎三王之盛,而文章不能革五代之余习。”在这个时期,六朝骈俪习 气仍非常浓厚并顽强地笼罩着诗坛。所以贞观这个政治意义上的盛唐,只能列入诗史分期的 初唐。真正反映出盛唐气象的诗歌,是自开元中期开始的,离贞观(政治上的盛唐)相差几 乎一百年之久!再说自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开始,唐朝已由盛极而转衰了,但传统的文学批 评,却把安史之乱以至大历初年的诗歌都列为盛唐诗。的确,盛唐诗人崇高的理想、伟大的 抱负、不凡的气度和艺术上高华壮丽的审美趣向,是在盛唐强大的政治、经济、文化长期影 响的积淀中形成的,它来自太平盛世,然而盛唐诗人的审美理想一旦形成,就具有某种历史 惯性。安史之乱后,政治上的盛唐时代结束了,但诗
22、歌上的盛唐气象还在延续。盛唐诗人的 理想、才包负和气度,他们高尚健康的审美情趣,并没有立即消失。乱世残酷的现实,还刺激 着许多诗人写出雄浑悲壮的作品,而杜甫的诗歌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呈现了最夺目的光芒。(摘编自吴承学中国古典文学风格学)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唐诗有了刚劲有力、明朗阔大的精神气魄,有了丰富的社会生活体验和饱满的政治激情, 才有了 “厚”与“雄B.贞元、元和之际的唐诗虽有“荡” “怪”之特点,但作者认为此时的诗风用“雄厚博大” 来形容比较适合。C.温、李的诗境界狭小,笔力荏弱,但以温、李为代表的晚唐诗精深婉丽的作风,恰恰成 了以婉约派为正宗
23、的宋词的先导。D.盛唐气象作为唐诗气象的典型形态,它实现了唐诗各个要素比较圆满的结合,是诗歌风 格发展成熟的标志,因而盛唐气象足以代表唐诗。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唐代诗人陆龟蒙的诗句“时当暑雨后,气象仍郁密”中的“气象”与皎然诗式中“气 象氤氯,由深于体势”的“气象”含义不同。B.内容空泛、骈俪对仗的六朝诗风仍笼罩着贞观诗坛,这表明文学发展有时与政治兴衰并 非完全同步。C.安史之乱带来的残酷现实,刺激着许多诗人写出了雄浑悲壮的作品,从而使盛唐气象得 以延续。D.一个时代的诗风,既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相关,又受诗人审美情趣的影响。3,下列诗句不能体现“盛唐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福建省 福州市 一中 2022 2023 学年 高二下 学期 期末 联考 语文试卷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