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期中检测卷(带答案).docx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期中检测卷(带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期中检测卷(带答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期中检测卷(带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中国古代最富诗意的职业中国自古就是“诗的国度”。上下五千年,灿烂悠久的历史文明中,留下了诸如诗经、 楚辞、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等各种诗歌形式。其中有许多经典名篇名句,至今仍广为流 传。然而,不为人知的是,在我国古代还有一种最富诗意的职业。而正是这个职业的出现, 才让我们今天品读到更多当时精彩的诗篇。这个职业有个动听的名字一一采诗官。在所有和文化有关的职业中,采诗官是最古老的一种。中国的采诗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 夏书胤征已有采诗的记录。流传至今的诗经,当初就算是一部官方颁布并为社会 认可的标准选本。春秋以后,
2、因为长年征战不休,采诗制度无法贯彻。秦朝虽然已有乐府官 署之名,但仍然没有采诗之实。西汉刚刚建立之时,经济凋敝,乐府机关也只能习常肄旧, 无所增更,勉强维持而已。直到汉武帝时期,国力变得大为雄厚,乃扩大乐府的规模,采诗 夜诵。到了东汉,采诗成为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光武帝曾“广求民瘦,观纳风谣”,汉 和帝则派遣使者“微服单行,各至州县,观采风谣”。采诗官的工作主要是巡游各地,采集民间歌谣,以体察民俗风情、政治得失。采诗官在 属于他们的时代里,事实上担当了国家民意调查员、新闻记者和国家诗歌记录者。汉书艺 文志日:“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诵其言谓之诗,咏其声谓之歌。故古有采诗之官, 王者所以观风
3、俗、知得失、自考政也。”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采诗官一诗中也写道:“周 灭秦兴至隋氏,十代采诗官不置。郊庙登歌赞君美,乐府艳词悦君意。若求兴谕规刺言,万 句千章无一字”由此可见,采诗官为古代诗篇的流传和采集做出了很大贡献。采诗官是一个以诗歌的名义走遍天下的职业,因此其本身也充满着诗意。民间的疾苦往 往通过采诗官收集整理的民歌为统治者所了解。可惜,历史久远,我们已无法知道这些采诗 官的名字,他们已经在历史的深处浓缩为一个名词,我们无法看清他们的脸。但是他们或许 想不到,他们在那些沉沉的夜里刻下的象形文字,将会成为一个古老国度的文学头,正如蜜 蜂在采花的时候也从没有想到过,它们会带一个声势浩大的人间的
4、春天。1.下面关于“采诗官”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在我国古代如果没有这种最富诗意的职业“采诗官”,我们今天就很难品读到更多当时 本题从“夔州是三峡里的山城,这里的山川既雄壮又险恶,杜甫一到这里,便开始爱用惊险 的文字描画它们” “峡中的人民大部分过着穷苦可怜的生活,而夔州却是阔绰的估客胡商必 经之地,这两种生活的对照杜甫也写得很清楚”“他在偏僻的山城与外边广大的世界隔绝, 朋友稀少,生活平静,因此过去的一切经历在他面前活动起来”“但是到了夔州,他又把一 部分的精力用到雕琢字句、推敲音律上边去了”等句中加以概括即可得出答案。【9题详解】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某些问题的能力。解答时需要
5、抓住全文的内容和字里行间透露出的观点 态度。抓住第段中关键句“但是到了夔州,他又把一部分的精力用到雕琢字句、推敲音律上边去 了”展开,结合文本中具体的例子阐析。如“并且在指导儿子宗武学诗时,也教他熟读文 选,以便从中采撷辞藻” “与此相反,反倒是在写怀里毫不费力地写出来的读起 来觉得亲切动人;而像宿江边阁里”等。二、古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 辄能语其要。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 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谓入河,经砥柱之险
6、,衙吏踵破家。 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 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 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泥水)吾侪小 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铺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 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 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徒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围。御史李定等摭 其表语,并媒薨所为
7、诗以为讪谤,建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 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四年知杭州。杭本近海,地泉成苦,居民稀少。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 于水。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清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股富。湖水多药,自唐及钱 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蔚积为田,水无几矣。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 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闸,以为湖水富蓄泄之限,江湖不复入市。以余力复完 六井。又取封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提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 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画
8、像,饮食必祝。又作生 祠以报。(节选自宋史苏轼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日/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 吾侪小人当效命。B.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 潦吾侪小人当效命。C.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 吾侪小人当效命。D.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 吾侪小人当效命。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除”“拜”,均
9、指授予官职。“迁”,指调动官职,一般是升官。“左迁,指贬官、 降职。B.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 年少,故称“弱冠”。C.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苏轼属大夫,故死为“卒”。D.生祠是古代信仰民俗,指为活着的人建立祠庙,而加以奉祀。12.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A.苏轼家教良好,聪慧。母亲程氏亲自把书上知识传授他,他听到古今成败得失的故事, 常能说出其中的关键。B.苏轼恪尽职守,不因循守旧。任职大理评事签书凤期府判官时,百姓贫图差役繁重,衙 吏相继破产。苏轼访察其利弊所在,
10、修订衙规,从此害处减少了一半。C.苏轼虽受小人陷害,却随缘自适。苏轼遭受陷害,被捕入狱,但出狱被贬黄州后,却能 与农夫老翁融治相处,并自号“东坡居士”。D.苏轼一心为民,政绩卓著。在杭州首次任职时,苏轼就疏通茅山、盐桥二河来通航运, 建造了坝堰闸门,用来作为只积蓄湖水的枢纽。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2)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答案】10. A 11. B 12. D13. (1)等到二十岁时,就精通经传史书,每天写文章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籍。苏轼筑屋住在堤上,路过家门也不进去,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
11、全了这座城。【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应对此类问题,要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 对称,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相反的两个事件 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武卫营”为名词,作“诣”的宾语,其后断句,排除C、D; “事”为名词,作主语,谓 语为“急”,其前断句,排除B。句子翻译为:苏轼到武卫营去,对卒长说:“河水将要冲 坏城墙,事情紧急,你们虽是禁军,姑且给我出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躲避水患,我 等小人,应当效命。故选Ao【11题详解】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12、对文化常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古代的称谓、 官职的变迁、人才的选拔、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 礼节、朝廷的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域划分、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与课 本注释相关的内容。B项,“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错误,古代男子20岁时举行加冠礼。故选Bo【12题详解】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 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 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手法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 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
13、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D项,“在杭州首次任职时”错误,从“再莅杭”可以看出来不是首次任职;“用来作为只 积蓄湖水的枢纽”错误,依据“以为湖水富蓄泄之限”可知,还用来排泄湖水。故选Do【13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 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 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 落实。赋分点:(1)比,等到;冠,二十岁;属,写;日,每天;言,字。(2)庐,名词作动词,建屋;使,派;卒,最终;全,保全。【点睛】课外文言文的阅读理解题目
14、四步骤: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 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 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留意并仔细分析文 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 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 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
15、,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 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解题方法。答题时需要根据具体的题型选择对应的答题方法,这样才能 事半功倍。译文:苏轼字叫子瞻,是眉州眉山人。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 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关键。等到二十岁时,就精通经传史书,每天写文章 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籍。任职大理评事签书风翔府判官。关中自从元昊叛乱后,百 姓贫困差役繁重,岐山下每年输送到南山的木筏,从渭河进入黄河,经过砥柱的险处,衙门 役人相继破产。苏轼访察到其利弊所在,为他们修订衙规,让他们自己选择水
16、工按时进送或 停止,从此害处被减少了一半。调任徐州知州。黄河在曹村决口,泛滥到梁山泊,流入南清河,汇集于徐州城下,水位 上涨如不及时接泄,城墙将要被浸坏,富裕的百姓争着出城避水。苏轼说:“富人出去了, 百姓都动摇,我和谁守城?我在这里,一定不能让水冲塌城墙。”又把富人重新赶进城去。 苏轼到武卫营去,对卒长说:“河水将要冲坏城墙,事情紧急,你们虽是禁军,姑且给我出 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躲避水患,我等小人,应当效命。”他就率领兵卒拿着畚箕铁 锹出去,筑起东南长堤,从戏马台开始,直到城墙。雨日夜下个不停,城墙没有被淹没的仅 有三版。苏轼筑屋住在提上,路过家门也不进去,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
17、这座城。他 又请求调发第二年的役人来增筑旧城,又用木头筑堤岸,以防水再来。朝廷同意了他的做法。调任湖州知州,上表谢恩。又因为有些事对百姓不利而不敢说,用诗来讽刺,以求有益 于国家。御史李定等摘取他章表中的话,并且引申附会他所作的诗说是诽谤皇上,逮捕进御 史台监狱,想置他于死地。罗织罪名很久不能判决。神宗独自怜惜他,把他作为黄州团练副 使安置。苏轼与农夫老翁,一起在溪谷山林间生话,在东坡建造房屋,自称“东坡居士”。元佑四年(1089)苏轼任杭州知州。杭州原来近海,当地泉水咸苦,居民稀少。唐代刺史 李泌首先引西湖水造了六口井,百姓用水充足。白居易又疏通西湖水流入运河,从运河流入 田亩。灌溉田地达一
18、千顷,百姓因此殷实富裕。湖水中有很多菱白根,从唐朝到吴越钱氏, 每年都疏浚治理,宋朝立国后,停止了,菱白根积为田,剩下水面没有多少了。苏轼看到茅 山一条河专门接受江中潮水,盐桥一条河专门接受湖水,就疏通二河来通航运。又造了坝堰 闸门,用来作为积蓄和排泄湖水的枢纽,江中的潮水不再流入城市。用剩下的物力人力修复 了六口井,又把菱白根堆积在湖中,筑成南北长三十里的长堤以便通行。堤筑成后,又种了 术芙蓉、杨柳在堤上,看上去就像图西一样,杭州人称之为“苏公堤”。苏轼二十年中第二 次到杭州,对百姓有功德,家家有他画像,人们饮食时一定向他祝福。又造了生祠来报答他。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
19、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浪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14.下面是对杜甫的登高的贫析,不正确的一项是0A.朗读时,读准语调语气很重要。如“风急天高猿啸哀”这一句,朗读时,“风急”要读 得很凄寒;读“天高”时调子要很高并带拖腔,读出那种空旷渺远的感觉。B.诗人开篇用十分凝炼的语言,描写了富有特征的六种景物,绘形、绘声、绘色、绘态, 渲染了秋天的特点。C.颔联采用了拟人、对偶的修辞手法,借“落木”、“长江”喟叹生命短暂,而时间无穷。D.结尾的两句分承“作客”和“多病”。诗人一生颠沛流离,
20、坎坎坷坷。这里既有国家的 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含蕴丰厚。15 .宋代的罗大经指出此诗颈联14字含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意思来?试作分析。【答案】14. C15.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 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的综合能力。应对此类试题,读懂诗歌是关键,同时要掌握常见的考查 角度(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揣摩,手法的分析,结构的把握),将选项回归诗歌进行分析比 较,特别要注意的是,诗歌每一联的内容和情感都要结合全诗,不可孤
21、立理解。C项,“颔联采用了拟人手法”错误,颔联中只有对偶,没有拟人。故选Co【15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情感能力。鉴赏诗歌的情感要结合全诗的语境,同时对于重要的诗人还 要知人论世,全面深入地加以分析鉴赏。颈联中,“悲秋”已让人黯然神伤,“万里悲秋”极言“地之远”,也更是让人凄怆不已。“作客”点出客居异乡的漂泊之苦,而一个“常”字更是道出离乡漂泊之久,悲哀感之强烈 浓重,令人心神寂寥,无可排遣。“百年多病独登台”写自己年老多病,拖着残躯独自登 上高台,异乡怀人、老病孤独形象跃然纸上。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点睛】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
22、, 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 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 色彩喑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 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三)名句名篇默写16 . (1)曹操在短歌行中借诗经中的句子表达了自己对人才的渴望。这两句诗是“苏轼的念奴娇赤璧怀古中词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 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两句是“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杯古一词中,“, 两句表现了刘裕当年
23、率军北伐收复失地时的英雄气概。【答案】(1).青青子衿 (2),悠悠我心 (3).人生如梦 (4). 一尊还酹江月(5) .金戈铁马 (6).气吞万里如虎【解析】【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 不要死记硬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 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 别字形。(1) “借诗经中的句子表达了自己对人才的渴望”是提示,同时注意“衿”的书写;(2) “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是提示,同时注意“尊” “酹”的书写;(3) “刘裕当年率 军北伐收复失地
24、时的英雄气概”是提示,同时注意“戈”的书写。【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 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竹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 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 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 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时节如流。”新的一年已经到了。2019年,我们将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 和国70周年华诞。70年披荆斩棘,70年 o人民是共和国的坚实根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统编 版高一 语文 必修 上册 期中 检测 答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