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中历史学科名词释义(中国史部分,适用于人民版必修一、二、三)(素材).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3年高中历史学科名词释义(中国史部分,适用于人民版必修一、二、三)(素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高中历史学科名词释义(中国史部分,适用于人民版必修一、二、三)(素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名词说明(中国史部分,适用于人民版必修一、二、三)一、原始社会时期1、氏族:氏族是原始社会确定发展阶段上的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的基本单位。氏族大约产生于旧石器时 代晚期,其主要特征是:靠血缘纽带维系;生产资料归氏族公有,成员共同劳动,平均支配产品;公共 事务由选举出的氏族长管理,重大问题由氏族成员会议确定。在共同经济生活的基础上,形成氏族共同 的语言、习惯和原始的宗教信仰。几个氏族可以联合为部落;氏族人口繁殖后,可以分化为多个氏族; 氏族人口锐减后,也可能并入、依附其他氏族。2、禅让制:“禅让”(sh&n rng)制度,“禅”意为“在祖宗面前大力举荐”,“让”指“让出帝位”。 它是中国上古“五帝
2、时代”(公元前2337年一公元前2110年)产生国家领导人的制度。这是一种“非血 统继承制”产生国家领导人的制度。尧舜禹“禅让”的历史传闻,反映了上古中国的民主制度。禅让制 之后的制度被称为:王位世袭制,主要是为“家天下”。形式上,禅让是在位君主自愿进行的,是为了让 更贤能的人统治国家。通常,禅让是将权力让给异姓,这会导致朝代更替,称为“外禅”;而让给自己的 同姓血亲,则被称为“内禅”,让位者通常称“太上皇”,不导致朝代更替。二、夏、商、西周时期1、王位世袭制:世袭或世袭制度是指某专权一代继一代地保持在某个血缘家庭中的一种社会概念。王位 在一家一姓中传承,这是王位世袭制的主要特点,是以嫡长子继
3、承制为基本特点的权力支配制度。禹到 了晚年,便四处查访,确定推举夷人首领皋陶为继承人。但是皋陶却先他而逝,无奈,又推举伯益。当 禹死后,伯益依据禅让的传统,躲到另一地方表示熊让,由部落联盟中一些有权势的大家族确定继承人, 由于伯益的威望和权力都比不上启(禹的儿子),启即位,并传给自己的后代。这样,政治权力由“传贤” 变成“传子”,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公天下变为家天下。有时兄终弟及,多数父子相传飞王位世袭 制代替禅让制,标记着中国氏族社会基本瓦解,奴隶制社会已经确立。这是中国历史上一场重大的社会 变革。随着王位世袭制的确立,以国王为中心的国家机构体制也随之建立起来。2、内外服制度:商王朝的主要
4、制度是内服与外服制度。内服是王畿(ji),即商王干脆统治的地区,外 服则是附属国管辖的地区。商王在不同程度上具有支配内服与外服的实际权利。周灭商后,西周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建立稳定的政治制度,支撑周朝天下的有四大制度:井用 制、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名词释义如下:(3-7)3、井田制:井田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出现于商朝,到西周时己发展成熟。到春秋时期, 由于铁制农具的和牛耕的普及等诸多缘由井田制慢慢瓦解。实质是一种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全部制。 西周时期,道路和渠道犬牙交织,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态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井田属周 王全部,支配给庶民运用。领主不得买卖和转让
5、井田,还要交确定的贡赋。领主强迫庶民集体耕种井田, 周边为私田,中间为公田。而其实质是一种土地私有制度(夏商西周,一切土地属于国家)。4、分封制: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心王朝给宗族姻亲、功臣子 弟、前朝遗民分封领地和相当的治权,属于政治制度范畴。是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的目的是为了巩固 奴隶主国家政权,分封的对象和做法是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异姓功臣贵族、同姓王室贵族、先 代帝王后代和远氏族部落首领)分封到各地去做诸侯,建立诸侯国;被封诸侯的义务是:要听从国王的 叮嘱,要向周王贡献财物,要派兵随从周王作战:周王先后分封的重要诸侯国有:鲁、齐、燕、卫、宋、 晋
6、等;分封的作用是:巩固了西周的统治,拓展了疆域。春秋时期,分封制崩溃。崩溃的缘由是周王室 日益衰微,大诸侯国为争夺土地、人口及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不断进行兼并斗争,形成了诸侯争砺 的局面。葵丘会盟,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得到正式承认,标记着分封制崩溃。秦朝统一后,建立郡县制, 分封制结束。(备注:“封建亲成,以藩屏周”语出左传,隋唐间儒家学者孔颖达将其注释为“封立 亲戚为诸侯之君,以为藩簿,屏蔽周室”。“封建”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以落屏周”是“拱卫 周王室”的意思,因此这句话反映了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状况,指出了实行分封的方法和目的。)5、宗法制: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化而来的,是王族
7、贵族按血缘关系支配国家权力,以便 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样。这 种制度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影响于后来的各封建王朝。依据周代的宗法制度,宗族 中分为大宗和小宗。周王自称天子,称为天下的大宗。天子的除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被封为诸侯。诸 侯对天子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封国内却是大宗。诸侯的其它儿子被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对诸侯而言 是小宗,但在他的采邑内却是大宗。从卿大夫到士也是如此。因此贵族的嫡长子总是不同等级的大宗。6、礼乐制:礼乐制是维护封建制度的文化制度。周朝通过礼乐制度来规范贵族的身份地位,要求贵族在 衣、食、住、行
8、等方面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贵贱长幼之间要有明显的差别。就连如何称呼“死”,不 同等级的贵族也不一样:天子一一驾崩:诸侯一一薨:卿大夫一一卒:士一一不禄:平民、奴隶一一去 世;相传周朝的礼乐制度是周公制定的。周公制礼作乐,对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影响深远。7、家国同构:家族是家庭的扩大,国家则是家族的扩大和延长。在家国同构的格局下,家是小国,国是 大家。在家庭、家族内,父家长地位至尊,权力至大:在国内,君王地位至尊,权力至大。父家长因其 血统上的宗主地位,天经地义地统率其族众家人,而且这一宗主地位并不因其生命的中止而停辍,而是 通过血脉遗传,代代相继。同样,君王自命“天子”,龙种珍贵,君王驾崩,
9、君统不辍,由其嫡长子自 然承袭,如是者不绝。家长在家庭内是一把手,君王是国家的一把手,是全国子民的严父。不仅国君如 父,而且各级地方政权的首脑亦被视为百姓的“父母官”。简言之,父为“家君”,君为“国父”,君 父同伦,家国同构,宗法制度因而渗透于社会整体,甚至掩盖了阶级和等级关系。由于古代中国经济基 础始终是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所以与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家族制度深深根植于数千年中国社会结构 之中,家族结构扩大至国家结构。家与国的系统组织与权力配置都是严格的家长制。家庭观念在中国传 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家庭一家族一国家”,这种“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模式是儒家文化赖以 存在的社会渊源,占人“修
10、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个人志向,反映了 “家”与“国”之间这种同 质联系。在农业社会衍生出的这种“家国同构”的政治文化、管理文化,在当代照旧“余音不绝”,在 现实中这种文化传统根深蒂固。8、工商食官:工,百工;商,官贾;食官,靠官府所给的粮食而生活。工商食官是周朝的官营手工业制 度,指当时的手工业者和商贾都是官府管的奴仆,他们必需依据官府的规定和要求从事生产和贸易。在 这种制度下,周王室和诸侯都有官府管理的各种手工业作坊,属司空管辖。三、春秋、战国时期1、初税亩:初税亩是中国古代春秋时期鲁国在宣公卜五年(公元前594年)实行的按亩征税的III赋制度, 从字面上说明,初,即起先的意思:税亩,
11、指按土地亩数对土地征税。它是承认土地私有合法化的起先。“初税苗”从律法的角度确定了土地的私有制,使我国历史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发展迈出了关键的 一步。初税亩的实施使生产关系发生了变革,使其更加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进步的详细表现。案 国商鞅变法标记着井田制的彻底崩溃,中国的持续两千多年私有土地制度由此而生。演化历程:齐国“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春秋时期,管仲在齐国进行改革,实行“相地而衰征”, 是指依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全部权。公元前594年,鲁国的“初 税亩“,国家法律规定把公用交给耕者,“履亩而税”,即是承认了耕者对所耕土地的私有权。编户制度:
12、两汉对百姓的管理,实行编户制度。那些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自耕农、佣工、雇农等, 称为编户齐民。编户齐民具有独立的身份,依据资产多少担当国家的赋税和徭役、兵役,资产多的,要 多纳税。编户齐民对封建国家的义务有田租、算赋或口赋(人口税)、徭役、兵役等。汉代的田租较轻,但 人口税和更赋(代役税)很重。租调制:西晋的占III法内容包括“户调制”,规定每户每年向政府交纳确定数量的绢、帛。北魏租调制规 定:受田农夫担当定额租调,一夫一妇每年纳粟2石、调帛或布1匹。丁男还要负担确定的徭役。租庸调制:唐朝在隋的基础上,以轻徭薄赋的思想改革赋役制度,实行租庸调制。租庸调制规定:成年 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确定量的谷
13、物,叫作“租”;缴纳定量的绢或布,叫作“调”;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 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作“庸”。唐朝的庸不再有年龄限制。租庸调制使农夫的生产时间较有保证,赋 役负担相对减轻,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两税法: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两税法规定:由中心政府确定总的税额, 支配到各地征收: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役、杂税:一年分夏季和 秋季两次纳税。两税法的作用在于a、使唐朝中期以来极端混乱的税制得到统一,在确定时期内,保证了 国家的财政税收;b、变更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表明封建政府对农夫的人身限制有所放 松:c、两税法规定贵
14、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税,这就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也相对减轻 了农夫的负担。这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推行。募役法规定,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按贫 富等级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这就减轻了农夫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 产时间。方用均税法规定,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核实每户占有土地的数量,依据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 赋税,官僚、地主不得例外。这就增加了封建国家的田赋收入。一条鞭法:1581年,明朝内阁苜辅张居正,鉴于赋役沉重,农夫铤而走险的历史教训,改革赋役制度, 下令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将原来的田赋、徭
15、役、杂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把从前按户、丁征收的 役银,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这就大大增加了赋税中的货币比重。一条鞭法是我 国赋役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役归于地量地计丁”,纳银代役的规定,相对减轻了农夫负担,同时说明 农夫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赋役征银的方法,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须要,促进了货币地租 的发展,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摊丁入亩:171 2年,清政府规定以康熙五十年的人J.数,作为征收J.税的固定J.数,以后“滋生人J、 永不加赋”。雍正帝时又推行“摊丁人亩”的方法,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这样,汉 唐以来长期实行的人头税
16、废除了。封建国家对农夫的人身限制进一步松弛,隐藏人口的现象也慢慢削减。 摊丁人亩对我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特点: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慢慢向以山亩为主过渡,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少,可以两 税法为标记;由实物地租慢慢向货币地租发展,可以一条鞭法为标记;征税时间由不定时慢慢发展为基本定时,可以两税法为标记:农夫由必需服确定时间的徭役和兵役发展为可以代役,以“庸”制为标记:税种由繁多慢慢削减,可以一条鞭法为标记;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品征收重税。这种演化说明,随着历史的进步,封建国家对农夫的人身限 制松弛;用银两收税则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活跃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相应反映。9、
17、三从四德:三从”与“四德”的合称。“三从”指幼从父、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 妇工(妇女的品德、辞令、仪态、女工)。“三从四德”,是一种中国古代女性的道德规范,是为适应家庭 稳定、维护父权一夫权家庭(族)利益须要,依据“内外有别、男尊女卑”的原则,由儒家礼教对妇女的 一生在道德、行为、修养的进行的规范要求。10、妇功:亦作“妇工工旧时指纺织、刺绣、缝纫等事,为妇女四德之一。友情赠送:1、粗放经营:粗放经营是指数量扩张型,高投入高产出、高投入低产出,或者是在资源耗费和占用偏大 的条件下的一种经济增长方式。泛指技术和管理水平不高,生产要素利用效率低,产品粗制滥造,物质 和劳动
18、消耗高的生产经营方式。原指农业生产中把确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分散地投在较多的土地上, 进行粗耕简作的农业经营方式。在这种农业经营方式中,主要的生产要素是劳动和土地,增加农作物总 产量主要靠扩大耕地面积,因而粗放经营是与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后来,这一概念被引申到其 他领域。2、集约经营:指在确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接受新的技术措施,进行精耕细作的 农根经营方式。集约经营是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方法来增加产品总量。接受集约经营方式以发展农、忆 称“农业集约化工2、平汆(dl )法:公元前476年进入战国时期。三家分晋后,于公元前M5年,魏国的君主魏文侯即 位。不久他就任命李悝
19、为相,主持变法。这是战国时期最早进行的一次变法运动。变法的一项主要内容 就是“平氽法”。李悝推行的重农抑商的“平氽法”,由国家限制粮食的购销和价格:政府在丰年以平 价收购农夫余粮,防止商人压价伤农;在灾年则平价出售储备粮,防止商人抬价伤民,防止“谷贱伤农, 谷贵伤民(城市居民)”。这次变法(变法中不只“平汆法” 一项内容)使魏国的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封 建政权得以巩固,成为战国初年最强盛的国家。3、垄作法:垄由高凸的垄台和低凹的垄沟组成。其优点:垄台土层厚,土壤空隙度大,不易板结,利于 作物根系生长:垄作地表面积比平地增加20%30乐昼间上温比平地增高23,昼夜温差大,有利于 光合产物积累;垄台
20、与垄沟位差大,利于排水防涝,干旱时可顺沟灌水以免受旱;垄台能阻风和降低风 速;利于集中施肥。垄的凹凸、垄距、垄向因作物种类、土质、气候和地势而异。它的特点是:在高田 里,将作物种在沟里,而不种在垄上,这就叫做“上田弃亩”。在低田里,将作物种在垄上,而不种在 沟内,这就叫“下田弃联” (quan,田地中间的沟)。高田种沟不种垄,有利于抗旱保埔(sh G ng田地 里土煤的湿度):低田种垄不种沟,有利于排水防涝,且有利于通风透光。四、秦汉时期1、朝议制度:朝议制度是指皇帝临朝听政与朝会口期的制度。朝议制度是由氏族社会时的氏族会议发展 而来的。秦始皇虽然以极权专制著称,但朝议制度并未废弃。据史记秦始
21、皇本纪记载,在秦王更 号为皇帝,以及实行分封制度还是郡县制度,有关封禅和“焚书”等重大问题上,秦始皇都交给群臣探 讨,争议很激烈,最终由皇帝裁断。这种朝议制度对君主专制有确定的制约作用,制约作用的大小与皇 帝个人的品质有关。2、三公九卿:秦朝的中心行政机关实行三公九卿制。(1)三公:丞相,政府最高行政长官,有一个秘书 处十三曹,下辖九卿;太尉,最高军政长官,负责管理全国军事事务,但他平常没有军权,战时也要听 从皇帝的叮嘱,而且要有皇帝的符节才能调动军队,军权事实上也是驾驭在皇帝手里;御史大夫,主要 管理记事,其地位相当于副丞相,主要职责是管理图籍、奏章,监察文武百官。御史大夫下设御史中丞, 驻
22、在皇宫;侍御史,弹劾中心和皇宫一切事:监御史,中心派到地方各郡负责监督郡守的御史。(2)九 卿是指古时中心政府的多个高级官员,指官位很高的人。秦汉时期的卿,不确定是九个人,九卿言其官 职完备。奉常,掌管宗庙礼仪,地位很高,属九卿之首;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卫尉,掌管宫门警卫; 太仆,掌管宫廷御马和国家马政;廷尉,掌管司法审判: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务;宗正,掌管皇族、 宗室事务;治粟内史,掌管租税钱谷和财政收支:少府,掌管专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泽之税及官府手工 业。3、重农抑商: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见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 制工商业的发展。从李悝变法、商鞅变法规
23、定的嘉奖耕战,到汉文帝的重农措施,直到清初复原经济的 调整,都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重农抑商政策与封建制度相始终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封建自然经济的 必定产物。一个国家或政权实行什么样的经济政策,归根原委是由其经济基础和统治阶级利益所确定的。 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于人们来说拥有土地可以榨取巨额财宝,且地租收 入较稳定,是发家致富的最好手段;同时对封建国家而言,农业的发展可使人民成家立业,人丁兴盛, 使国库粮仓充盈,既可内无粮荒、动乱之虞,也可外无侵扰之虑。因此历代统治者都把发展农业当作“立 国之本”,而把商业(有时也包括手工业)当成“末业”来加以抑制。与此同时,在封建帝王
24、看来,私 人工商业主一方面通过商品交换与高利贷盘剥农夫,另一方面商业活动丰厚的利益回报又吸引着相当一 部分农夫“舍本趋末”,从而大大减弱了王朝的统治基础。此外,最新探讨认为:“重农抑商”政策的 出现,除了其经济缘由或物质方面的缘由外,还有文化方面的缘由,即“重义轻利”观念的影响。古代重农抑商政策主要表现在:(1)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业,商业为末业;(2)在土地问题上, 实行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夫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3)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淌:(4) 从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限制商人的政治权利,堵仕途之路,不许其后代做官;利用税收制度惩 处商人;对重要行业实行官营,不许商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年高 历史 学科 名词 释义 中国史 部分 适用于 人民 必修 素材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