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新高考浙江省生物高考真题(解析版).pdf





《2022年1月新高考浙江省生物高考真题(解析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1月新高考浙江省生物高考真题(解析版).pdf(2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 年年 1 月浙江省选考科目考试生物试题月浙江省选考科目考试生物试题生物试题生物试题一、选择题一、选择题1.在某些因素诱导下,人体造血干细胞能在体外培养成神经细胞和肝细胞。此过程主要涉及细胞的()A.分裂与分化B.分化与癌变C.癌变与衰老D.衰老与分裂【答案】A【解析】【分析】造血干细胞是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的鼻祖,由造血干细胞定向分化、增殖为不同的血细胞系,并进一步生成血细胞。造血干细胞是高度未分化细胞,具有良好的分化增殖能力。【详解】在正常情况下,经过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在遗传物质的作用下,其形态、结构、功能随着细胞的生长出现了差异,就是细胞的分化,在某些因素诱导下
2、,人体造血干细胞能在体外培养成神经细胞和肝细胞。此过程主要涉及细胞的分裂和分化,A 正确,BCD 错误。故选 A。2.以黑藻为材料进行“观察叶绿体”活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基部成熟叶片是最佳观察材料B.叶绿体均匀分布于叶肉细胞中心C.叶绿体形态呈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D.不同条件下叶绿体的位置不变【答案】C【解析】【分析】观察叶绿体(1)制片:在洁净的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用镊子取一片藓类的小叶或取菠菜叶稍带些叶肉的下表皮,放入水滴中,盖上盖玻片。(2)低倍镜观察:在低倍镜下找到叶片细胞,然后换用高倍镜。(3)高倍镜观察:调清晰物像,仔细观察叶片细胞内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情况。【详解】A、黑藻
3、基部成熟叶片含有的叶绿体多,不易观察叶绿体的形态,应选用黑藻的幼嫩的小叶,A 错误;B、叶绿体呈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围绕液泡沿细胞边缘分布,B 错误;C、观察到的叶绿体呈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C 正确;D、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可随光照强度和方向的改变而改变,D 错误。故选 C。3.下列关于腺苷三磷酸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A.由 1 个脱氧核糖、1 个腺嘌呤和 3 个磷酸基团组成B.分子中与磷酸基团相连接的化学键称为高能磷酸键C.在水解酶的作用下不断地合成和水解D.是细胞中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的纽带【答案】D【解析】【分析】ATP 是三磷酸腺苷的英文名称缩写。ATP 分子的结构 式可以简写成 APP
4、P,其中 A 代表腺苷,P 代表磷酸基团,代表一种特殊的化学键,ATP 分子中大量的能量就储存在特殊的化学键中。ATP 可以水解,这实际上是指 ATP 分子中特殊的化学键水解。【详解】A、1 分子的 ATP 是由 1 分子腺嘌呤、1 分子核糖和 3 分子磷酸基团组成,A 错误;B、ATP 分子的结构式可以简写成 APPP,磷酸基团与磷酸基团相连接的化学键是一种特殊的化学键,B 错误;C、ATP 在水解酶的作用下水解,在合成酶的作用下 ADP 和磷酸吸收能量合成 ATP,C 错误;D、吸能反应一般与 ATP 的分解相联系,放能反应一般与 ATP 的合成相联系,故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之间的纽带就是
5、ATP,D 正确。故选 D。4.某种植物激素能延缓离体叶片的衰老,可用于叶菜类的保鲜。该激素最可能是()A.细胞分裂素B.生长素C.脱落酸D.赤霉素【答案】A【解析】【分析】生长素的主要生理功能:生长素的作用表现为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赤霉素的主要生理功能:促进细胞的伸长;解除种子、块茎的休眠并促进萌发的作用。细胞分裂素的主要生理功能:促进细胞分裂;诱导芽的分化;防止植物衰老。脱落酸的主要生理功能:抑制植物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促进植物进入休眠;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脱落。乙烯的主要生理功能:促进果实成熟;促进器官的脱落;促进多开雌花。【详解】根据上述分析可知,细胞分裂素
6、可促进细胞分裂,延缓衰老,因此可用于叶菜类的保鲜,A 正确,BCD 错误。故选 A。5.垃圾分类是废弃物综合利用的基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有害垃圾填埋处理可消除环境污染B.厨余垃圾加工后可作为鱼类养殖的饵料C.生活垃圾发酵能产生清洁可再生能源D.禽畜粪便作为花卉肥料有利于物质的良性循环【答案】A【解析】【分析】将垃圾资源化、无害处理处理可以利用有机垃圾中的能量外,还充分地分层次多级利用了垃圾中的物质,减少了环境污染。【详解】A、有害垃圾主要包括废旧电池、过期药物等,此类垃圾若进入土壤或水体中,其中的重金属离子等物质会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逐级积累,还会污染环境,A 错误;B、厨余垃圾含有大量
7、的有机物,经加工后可作为鱼类养殖的饵料,B 正确;C、微生物通过分解作用可将垃圾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或沼气,此过程可再生能源,C正确;D、分解者可以将禽畜粪便分解为无机物,作为花卉肥料,而释放的 CO2可向无机环境归还碳元素,有利于物质的良性循环,D 正确。故选 A。6.线粒体结构模式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结构 1 和 2 中的蛋白质种类不同B.结构 3 增大了线粒体内膜的表面积C.厌氧呼吸生成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结构 4 中D.电子传递链阻断剂会影响结构 2 中水的形成【答案】C【解析】【分析】线粒体是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外膜光滑,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增大了内膜面积。线粒体是有
8、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有氧呼吸第三阶段。【详解】A、结构 1 外膜和 2 内膜的功能不同,所含的蛋白质种类和数量不同,A 正确;B、内膜向内折叠形成 3(嵴),增大了内膜面积,B 正确;C、厌氧呼吸生成乳酸的过程发生细胞质基质中,C 错误;D、2 内膜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场所,电子传递链阻断剂会影响结构 2 中水的形成,D 正确。故选 C。7.农作物秸秆的回收利用方式很多,其中之一是将秸秆碎化后作为食用菌的栽培基质。碎化秸秆中纤维所起的作用,相当于植物组织培养中固体培养基的()A.琼脂+蔗糖B.蔗糖+激素C.激素+无机盐D.无机盐+琼脂【答案】
9、A【解析】【分析】植物组织培养基的主要成分是无机营养物(主要由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两部分组成)、有机物(维生素、蔗糖、琼脂等)和生长调节物质(植物生长素类、细胞分裂素、赤霉素等)。培养基中的碳水化合物通常是蔗糖,作为培养基内的碳源和能源外,对维持培养基的渗透压也起重要作用。培养基中添加了琼脂,主要是作为培养基的支持物,使培养基呈固体状态,而成为固体培养基。秸秆是食用菌栽培的主要基质,其中的纤维素和木质素在食用菌菌丝生长过程中大量降解,秸秆栽培食用菌是秸秆利用的最佳途径。【详解】据题干的信息,“秸秆碎化后作为食用菌的栽培基质”,秸秆中的纤维素在食用菌菌丝生长过程中大量降解,提供碳源和能源,这相当于
10、植物组织培养基中添加的蔗糖;秸秆中的纤维素是固体,可以作为培养基的支持物,使培养基呈固体状态,这相当于植物组织培养基中添加的琼脂。故选 A。【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植物组织培养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和辨析的能力。8.膜蛋白的种类和功能复杂多样,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质膜内、外侧的蛋白质呈对称分布B.温度变化会影响膜蛋白的运动速度C.叶绿体内膜上存在与水分解有关的酶D.神经元质膜上存在与 K+、Na+主动转运有关的通道蛋白【答案】B【解析】【分析】1、膜的流动性:膜蛋白和磷脂均可侧向移动;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蛋白质有的镶嵌在膜的内或外表面,有的嵌入或横跨磷脂双分子层。2、光反应
11、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进行,暗反应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3、在神经细胞中,静息电位是钾离子外流形成的,动作电位是钠离子内流形成的,这两种流动都属于被动运输中的协助扩散。【详解】A、蛋白质分子以不同的方式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中,在膜内外两侧分布不对称,A 错误;B、由于蛋白质分子和磷脂分子是可以运动的,因此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温度可以影响生物膜的流动性,所以温度变化会影响膜蛋白的运动速度,B 正确;C、水的分解是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C 错误;D、神经元质膜上存在与 K+、Na+主动转运有关的载体蛋白,而通道蛋白参与的是协助扩散的物质跨膜运输方式,D 错误。故选 B。9.植物体内果糖与 X 物质形
12、成蔗糖的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X 与果糖的分子式都是 C6H12O6B.X 是植物体内的主要贮能物质C.X 是植物体内重要的单糖D.X 是纤维素的结构单元【答案】B【解析】【分析】蔗糖是由一分子果糖和一分子葡萄糖脱去一分子水形成的二糖。【详解】A、X 应为葡萄糖,葡萄糖和果糖都是六碳糖,分子式均为 C6H12O6,A 正确;B、X 应为葡萄糖,是生物体内重要的能源物质,植物体的主要储能物质为淀粉和脂肪,B错误;C、X 是葡萄糖,是生物体内重要的能源物质,C 正确;D、X 是葡萄糖,是构成淀粉、纤维素等多糖的基本单位,D 正确。故选 B。10.孟德尔杂交试验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是选
13、择了严格自花授粉的豌豆作为材料。自然条件下豌豆大多数是纯合子,主要原因是()A.杂合子豌豆的繁殖能力低B.豌豆的基因突变具有可逆性C.豌豆的性状大多数是隐性性状D.豌豆连续自交,杂合子比例逐渐减小【答案】D【解析】【分析】连续自交可以提高纯合子的纯合度。【详解】孟德尔杂交试验选择了严格自花授粉的豌豆作为材料,而连续自交可以提高纯合子的纯合度,因此,自然条件下豌豆经过连续数代严格自花授粉后,大多数都是纯合子,D 正确。故选 D。【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掌握杂合子连续自交后代的情况,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11.膝反射是一种简单反射,其反射弧为二
14、元反射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感受器将刺激转换成神经冲动并沿神经纤维单向传导B.神经肌肉接点的神经冲动传递伴随信号形式的转换C.突触后膜去极化形成的电位累加至阈值后引起动作电位D.抑制突触间隙中递质分解的药物可抑制膝反射【答案】D【解析】【分析】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的,突触小体含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受到刺激以后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运输到突触前膜与其融合,递质以胞吐的方式排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详解】A、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是单向的,只能从感受器通过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传到效应器,感受器接受一定
15、的刺激后,产生兴奋,兴奋以神经冲动或电信号的形式沿着传入神经向神经中枢单向传导,A 正确;B、神经肌肉接点相当于一个突触结构,故神经肌肉接点处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B 正确;C、突触后膜去极化,由外正内负转为外负内正,当电位达到一定阈值时,可在突触后神经细胞膜上引起一个动作电位,C 正确;D、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就会失活,若药物能抑制神经递质分解,使神经递质持续发挥作用,导致突触后膜持续兴奋,因此抑制突触间隙中递质分解的药物可促进膝反射持续进行,D 错误。故选 D。12.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拯救长江水域的江豚等濒危物种、我国自 2021 年 1 月 1 日零时起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下列
16、措施与该计划的目标不符的是()A.管控船舶进出禁渔区域,以减少对水生生物的干扰B.对禁渔区域定期开展抽样调查,以评估物种资源现状C.建立江豚的基因库,以保护江豚遗传多样性D.清理淤泥、疏浚河道,以拓展水生动物的生存空间【答案】D【解析】【分析】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禁渔计划,有利于长江鱼类资源的恢复,为江豚提供更多的食物来源,使江豚获得更多能量;禁渔措施亦可避免被人类误捕误杀,从而降低江豚的死亡率,减少能量流向人类或流向分解者。【详解】A、管控船舶进出禁渔区域,可以减少人类活动对禁渔区域内水生生物的干扰,A不符合题意;B、对禁渔区域定期开展抽样调查,了解其物种多
17、样性,可以评估物种资源现状,B 不符合题意;C、基因的多样性是指物种的种内个体或种群间的基因变化,因此建立江豚的基因库,可以保护江豚遗传(基因)多样性,C 不符合题意;D、自 2021 年 1 月 1 日零时起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目的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拯救长江水域的江豚等濒危物种,而不是清理淤泥、疏浚河道,以拓展水生动物的生存空间,D 符合题意。故选 D。13.在“减数分裂模型的制作研究”活动中,先制作 4 个蓝色(2 个 5cm、2 个 8cm)和 4个红色(2 个 5cm,2 个 8cm)的橡皮泥条,再结合细铁丝等材料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将 2 个 5cm 蓝色橡皮
18、泥条扎在一起,模拟 1 个已经复制的染色体B.将 4 个 8cm 橡皮泥条按同颜色扎在一起再并排,模拟 1 对同源染色体的配对C.模拟减数分裂后期 I 时,细胞同极的橡皮泥条颜色要不同D.模拟减数分裂后期 II 时,细胞一极的橡皮泥条数要与另一极的相同【答案】C【解析】【分析】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
19、、数目清晰;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详解】A、一条染色体上的两条染色单体是经过复制而来,大小一样,故将 2 个 5cm 蓝色橡皮泥条扎在一起,模拟 1 个已经复制的染色体,A 正确;B、同源染色体一般大小相同,一条来自母方,一条来自父方(用不同颜色表示),故将 4个 8cm 橡皮泥条按同颜色扎在一起再并排,模拟 1 对同源染色体的配对,B 正确;C、减数分裂后期 I 时,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细胞同极的橡皮泥条颜色可能相同,可能不同,C 错误;D、减数分裂后期 II 时,染色体着丝粒分裂,姐妹染
20、色单体分离,均分到细胞两级,故模拟减数分裂后期 II 时,细胞一极的橡皮泥条数要与另一极的相同,D 正确。故选 C。14.沙蝗的活动、迁徙有逐水而居”的倾向。某年,沙蝗从非洲经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国家向中亚迁徙,直到阿富汗以及我国西北边境,扩散和迁徙“戛然而止”。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沙蝗停止扩散的主要原因是种内竞争加剧B.沙蝗种群的数量波动表现为非周期性变化C.天敌对沙蝗的制约作用改变了沙蝗的生殖方式D.若沙蝗进入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将呈现“J”型增长【答案】B【解析】【分析】1.S 型曲线表示在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不同,随着时间的增加,种群增长率先增大后减小,S 型曲
21、线实现的条件是:环境条件是资源和空间有限,存在天敌,种群数量增长受种群密度制约。2、J 型曲线表示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J 型曲线需要的条件是:环境条件是资源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可用数学模型Nt=N0t 表示。【详解】A、沙蝗停止扩散的主要原因是阿富汗以及我国西北边境干旱缺水,不有利于沙蝗的繁殖,A 错误;B、由于沙蝗不断的迁徙活动,使得其生存环境条件具有不确定性,因而蝗虫种群的数量波动表现为非周期性,B 正确;C、天敌对沙蝗的制约作用会影响沙蝗的出生率,但不会改变沙蝗的生殖方式,C 错误;D、在资源无限、空间无限和不受其他生物制约的理想
22、条件下,种群就会呈“J”型增长,显然若沙蝗进入我国西北十旱地区,其种群数量变化不会呈现“J”型增长,D 错误。故选 B。15.某海域甲、乙两种浮游动物昼夜分布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中合理的是()A.甲有趋光性,乙有避光性B.甲、乙主要以浮游植物为食C.乙的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D.甲、乙的沉浮体现了群落的时间结构【答案】D【解析】【分析】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1)垂直结构: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表现垂直方向上的分层性,其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决定了动物的垂直分层。(2)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线明暗、地形起伏、湿度的高低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上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种群。【详解】A、由图可知,甲在图中的每个时
23、间段的数量差不多,故甲即不趋光也不避光,乙在午夜中的数量比中午明显要多,故乙有避光性,A 错误;B、浮游植物一般分布在浅海,根据植物的垂直结构决定了动物的垂直分层,故可推测位于浅海的甲浮游动物主要以浮游植物为食,而乙位于深海,故乙不是主要以浮游植物为食,B错误;C、乙是一种浮游动物,是一个种群,故乙的分布不能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C 错误;D、由图可知,甲、乙在不同时间段在该海域中所处的位置是不同的,甲和乙在午夜都会有所上浮,因此甲、乙的沉浮体现了群落的时间结构,D 正确。故选 D。16.峡谷和高山的阻隔都可能导致新物种形成。两个种的羚松鼠分别生活在某大峡谷的两侧,它们的共同祖先生活在大峡谷形成
24、之前;某高山两侧间存在有限的“通道”,陆地蜗牛和很多不能飞行的昆虫可能会在“通道”处形成新物种。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A.大峡谷分隔形成的两个羚松鼠种群间难以进行基因交流B.能轻易飞越大峡谷的鸟类物种一般不会在大峡谷两侧形成为两个物种C.高山两侧的陆地蜗牛利用“通道”进行充分的基因交流D.某些不能飞行的昆虫在“通道”处形成的新种与原物种存在生殖隔离【答案】C【解析】【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引起生物进化的因素包括突变、自然选择、迁入和迁出、非随机交配、遗传漂变等;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基
25、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导致新物种的形成。【详解】A、大峡谷分隔形成的地理隔离,使两个羚松鼠种群间难以进行基因交流,A 正确;B、能轻易飞越大峡谷的鸟类物种能进行基因交流,一般不会在大峡谷两侧形成为两个物种,B 正确;C、由题意可知,某高山两侧间存在“通道”是有限的,陆地蜗牛利用“通道”不能进行充分的基因交流,C 错误;D、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在“通道”处形成的新物种与原物种存在生殖隔离,D 正确。故选 C。17.用果胶酶处理草莓,可以得到比较澄清的草莓汁;而利用稀盐酸处理草莓可以制得糊状的草莓酱。果胶酶和盐酸催化果胶水解的不同点在于()A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新高 浙江省 生物 高考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