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河北省中考语文真题(解析版).pdf
《2022年河北省中考语文真题(解析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河北省中考语文真题(解析版).pdf(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 年河北省初中毕业生升学文化课考试年河北省初中毕业生升学文化课考试语文试卷语文试卷注意事项: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本试卷共 8 页,总分页,总分 120 分,考试时间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的相应位置。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的相应位置。3.所有答案均在答题卡上作答所有答案均在答题卡上作答,在本试卷或草稿纸上作答无效在本试卷或草稿纸上作答无效,答题前答题前,请仔细请仔细阅读答题卡上的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注意事项”,按照,按照“注意事项注意事项”的规定答题。的规定答题。4.答题时,请在答题卡上对
2、应题目的答题区域内答题。答题时,请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题区域内答题。5.考试结束时,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考试结束时,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一部分(第一部分(14 题题20 分)分)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最北端,这里的百万亩林海堪称目前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阻挡着南侵的风沙,是护卫京津的生态屏障。这里是“水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春天,群山抹绿,雪映杜鹃;夏天,百花烂漫,林海滴翠;秋天,赤橙黄绿,层林尽染;冬天,白雪皑皑,_,三代育林人的青春与汗水抹去了(hungm)与森林之间不可逾越的距离。塞罕坝是一座书写人力奇迹的丰碑,铸刻着
3、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密码。(1)根据文段中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给文段中加着重号的词语注音。(hungm)_逾越_(2)在上面文段横线空缺处,填入一个符合语境的四字词语。【答案】(1).荒漠.yyu(2)银装素裹(其他意思对如“山河凝脂”“玉宇澄澈”“原野藏青”也可)【解析】【小问 1 详解】荒漠(hung m):指荒凉的沙漠或原野。逾越(y yu):跨越,超越。【小问 2 详解】联系前文“冬天,白雪皑皑”可知,所填的四字词语应该体现冬天雪后的场景,如:千里冰封,粉妆玉砌,等等。2.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甲“兼葭苍苍,_。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_。”所写的是一些
4、事物、一种情境,而所表现的却是一种情致。乙李白的诗里有一种豪迈之气。他偏好那些宏大的、壮观的物象,如大鹏、沧海、长风、雪山等,构成了雄奇壮伟的诗歌意象。丙雨中登香山,水秀山青,除了密林深处间或有小鸟啁啾声外,几乎是万簇俱寂。此时此地我心中溢满了诗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实不足为外人道也。(1)请在甲段文字空缺处填上相应的诗句。(2)乙段文字中,加着重号的词语可以使我们联想到李白行路难(其一)中的诗句“_,_。”(3)丙段文字中,加着重号的句子可以让我们联想到课文中陶渊明的名篇_。【答案】(1)白露为霜宛在水中央(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3)桃花源记【解析】【小问 1 详解
5、】课文原句填空作答时,要认真审题,作答内容要准确,做到不加字、不少字、不写错字。本题中注意“霜、宛”等字词的书写。【小问 2 详解】课文原句填空作答时,一是要深刻理解诗文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的语句;三是作答内容要准确,做到不加字、不少字、不写错字。本题中注意“帆、济、沧海”等字词的书写。【小问 3 详解】通过“实不足为外人道也”可以联想到陶渊明的名篇 桃花源记 中的“不足为外人道也”。3.鲁迅先生是修改文章的典范,比较下面的原稿和改定稿,谈谈这些修改好在哪里。题号原稿改定稿出处(1)在我一生之中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奖励的一个。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他是最使
6、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藤野先生(2)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采腊梅花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答案】(1)将“在我一生之中认为我师的之中”改为“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删繁就简,语言变得简洁精炼;将“给我奖励”改为“给我鼓励”悉心斟酌,务求准确严密。(2)将“但在那里也可以采腊梅花”改为“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添加具体动作,更加生动形象。【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1)藤野先生改定稿“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删去了原稿中的“一生之中”,删去了啰嗦的语句,删繁就简,使语句简单凝练流畅;将原稿中的“奖励”改
7、为“鼓励”,体现藤野先生对“我”的引导与深远影响,用词严谨斟酌,力求准确表达。(2)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原稿中的“但在那里也可以采腊梅花”改为了“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添加了折腊梅花的过程与动作,使语句更加生动可感。4.对联是汉语独特的艺术形式,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你所在的班级开展“寻找最美对联”的语文实践活动,一位同学抄录了一副对联:风调雨顺年年丰稔,国泰民安岁岁祥和。请你帮助同学解法下列问题。(1)班里有同学不认识上联中的“稔”字,你使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部首检字法检索,应先查_部,再查_画,查到这个字读“rn”。(2)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查到了“稔”字有三个义项,你认为该字在这
8、副对联中的意思是()A.庄稼成熟B.年C.熟悉(3)该同学在抄录这副对联时,没有抄录横批。结合对联内容,如果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选取一个四字词语作为这副对联的横批,你认为最恰当的是_。【答案】(1).禾.8(或:八)(2)A(3)政通人和【解析】【小问 1 详解】本题考查部首检字法。“稔”为左右结构,部首为“禾”;再查右半部分“念”的笔画数,其笔画为:撇、捺、点、横撇/横钩、点、斜钩、点、点;共八画。【小问 2 详解】本题考查字义。丰稔:丰熟;富足。“稔”在此指庄稼成熟;故选 A。【小问 3 详解】本题考查对联理解及名篇背诵。“风调雨顺年年丰稔,国泰民安岁岁祥和”指风雨适时,五谷丰登,国家安宁
9、,百姓安居乐业。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的“政通人和(政事通达,人心和顺;形容国家稳定,人民安乐)”适合作为横批,表达国泰民安的意思。第二部分(第二部分(521 题题50 分)分)一一、(5 分)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新制布裘白居易桂布白似雪,吴绵软于云。布重绵且厚,为袭有馀温。朝拥坐至暮,夜覆眠达晨。谁知严冬月,支体暖如春。中夕忽有念,抚袭起逡巡。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安得万里袭,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桂:地名。吴:地名。馀:同“余”。中夕:半夜。
10、逡巡:迟疑徘徊,欲行又止。垠:边际。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因_一事,产生联想,表达内心的愿望;新制布裘中,白居易因新制布裘这件事,产生联想,表达自己的愿望。6.杜甫和白居易都是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人。这两首诗中作者的境况不同,但抒发的情感有相同之处,都抒发了诗人_的情怀。【答案】5.茅屋为秋风所破(或“秋风破屋”)6.推己及人的博大胸襟、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和心系天下寒士的济世情怀。【解析】【5 题详解】本题考查作家作品识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
11、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6 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比阅读及情感主旨把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激情和火热希望。这种感情,咏歌不足以表达,所以诗人发出了由衷的感叹:“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新制布裘描述了作者严冬季节身穿布裘温暖如春的感受,由此推己及人,慨然以救济天下寒人为己任。其中“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是全诗
12、的警句,反映了白居易的思想:大丈夫贵在兼济天下,做利国利民之事,不能只顾独善一身。结尾四句“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源于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它表明两位伟大诗人的博爱情怀都是一致的,都具有推己及人的博大胸襟、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和心系天下寒士的济世情怀。二二、(13 分)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苟堪励志勤读、自能循序渐进,惟单读时文,无裨实益,宜加以看书功夫,凡经史子集,皆宜涉猎,但须看全一种,再易他种,切不可东抓西拉,任意翻阅,徒耗光阴,毫无一得。阅书时见有切于实用之句,宜随手摘录。若能分门别类,集
13、成巨册,则作文时可作材料,利益无穷也。乙读书宜勤恳勿懈,看书宜细心有恒。现看史记,颇切实用,每日规定看十页,必须自首之尾,逐句看下,有紧要处,摘录读书日记簿。有费解处,另纸摘出,求解于先生。今年若能看完史记,明年更换他书。惟无益之小说与弹词,不宜寓目。观之非徒无益,并有害处也。(均节选自郑板桥家书潍县署中谕麟儿时文:时下流行的文体。多指科举应试之文。切:切合。费解:不好理解。弹词:一种把故事编成韵语,有白有曲,以弦索乐器伴唱的说唱文学。寓目:过目,观看。高学教育。这是郑板桥在潍县官署中写给儿子的家书。谕,告诉、使人知道,瞬儿,郑板桥之子。7.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
14、苟堪励志勤读苟富贵,无相忘(陈涉世家)B.无裨实益必能裨补缺漏(出师表)C.凡经史子集,皆宜涉猎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孙权劝学)D.若能分门别类皆若空游无所依(小石潭记)8.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阅书时见有切于实用之句,宜随手摘录。(2)观之非徒无益,并有害处也。9.从选文中你学到了哪些读书的方法?请列举其中的三种。10.选文中郑板桥多次使用“宜”字,你从中感受到了怎样的情感?【答案】7.D8.(1)读书的时候看到有切合实用的句子,应当随手摘录下来。(2)看这些东西,非但徒劳没有什么益处,而且还有害处啊。9.各种书籍都应当阅读;一种书籍读透彻,再更换其他种类;读书的时候看到有切合实用
15、的句子,应当随手摘录下来;看书要从头至尾逐句去看,看到特别关键的地方,摘录到读书笔记本上;有不好理解的地方,另外拿纸摘录出来,及时求教。(任举三点即可)10.我从中感受到了郑板桥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中,语气恳切,饱含期望。【解析】【7 题详解】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相同,都是如果,假如的意思;B.相同,都是增添的意思;C.相同,都是粗略地阅读的意思;D.不同,如果/好像;故选 D。【8 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1)见,看见、看到;之,的;宜,应该、应当。(2)徒,徒劳;益,好处。【9 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由甲文“凡经
16、史子集,皆宜涉猎”可知,凡是经史子集都应当有所粗略地阅读、浏览,即各种书籍都应当阅读;由甲文“但须看全一种,再易他种”可知,一种书籍读透彻,再更换其他种类;由甲文“阅书时见有切于实用之句,宜随手摘录”可知,读书的时候看到有切合句子,应当随手摘录下来;由乙文“必须自首至尾,逐句看下。有紧要处,摘录读书日记簿”可知,看书要从头至尾逐句去看,看到特别关键的地方,摘录到读书笔记本上;由乙文“有费解处,另纸摘出,求解于先生”可知,有不好理解的地方,分拿纸摘录出来,及时求教。【10 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宜”为应当的意思,由甲文“宜加以看书功夫”“皆宜涉猎”“宜随手摘录”,乙文“读书宜
17、勤恳勿懈,看书宜细心有恒”可知,多处使用表达了郑板桥对于孩子的要求严格、真挚的教导以及对于儿子的关爱,希望他可以严于律己,认真学习,同时也表达了对儿子的期冀。【点睛】参考译文:(甲)如果确实立志勤读,自然能够循序渐进,只是如果仅仅读时下流行的文体,不能增添什么益处,应当提升自己看书的功夫,凡是经史子集都应当有所粗略地阅读、浏览。只是需要看全其中的一种,再更换其他的种类,切不可东抓西拉,随意翻看白白浪费时光,没有任何收获,读书的时候看到有切合实用的句子,应当随手摘录下来,如果能够分门别类积累成厚重的册子,那么写文章的时候可以作为材料,收获无穷啊!(乙)读书应当勤恳,不要懈怠,看书应当仔细,有恒心
18、,现在看史记特别契合实际,每天规定自己看十页,必须从头至尾逐句去看,看到特别关键的地方,摘录到读书笔记本上,有不好理解的地方,另外拿纸摘录出来,向先生求解,今年如果能看完史记,明年再换别的书。只是没有什么益处的小说和弹词,不应当过目,看这些东西,非但徒劳没有什么益处,而且还有害处啊。三三、(9 分)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略谈文章的结尾略知文章甘苦的人一定有这么一种经验:找到适当的结尾好像行路的人遇到了一处适合的休息场所,在这里他可以安心歇脚,舒舒服服地停止他的进程。若是找不到适当的结尾而勉强作结,就像行路的人歇脚在日晒风吹的路旁,总觉得不是个妥当的地方。至于这所谓“找”,当然要在计划
19、全篇的时候做,结尾和开头和中部都得在动笔之前有了成竹。如果待临时再找,也不免有盲人骑瞎马的危险。结尾是文章完了的地方,但结尾最忌的是真个完了。要文字虽完了而意义还没有尽,使读者好像嚼橄榄,已经咽了下去而嘴里还有余味,又好像听音乐,已经到了末拍而耳朵里还有余音,那次啊是最好的结尾。归有光项脊轩志的补记既已叙述了他的妻子与项脊轩的因缘,又说了修葺该轩的事,末了说:“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个结尾很好。骤然看去,也只是记叙庭中那株枇杷树罢了,但是仔细吟味起来,这里头有物在人亡的感慨,有对亡妻的追忆,虽则不过一句话,可是含蓄的意义根多,所谓“余味”“余音”就指这样的情形而言
20、。结尾有回顾开头的一式,往往使读者起一种快感:好像登山涉水之后,重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坐定下来,得以转过头去温习一番刚才经历的山水一般。极端的例子是开头用的什么话结尾也用同样的话,如林嗣环的口技,开头说:“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结尾说:“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前后同用“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用设备的简单冷落反村口技表演的繁杂热闹,使人读罢了还得凝神去想。如果只写到“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虽没有什么不通,然而总觉得这样还不是结束呢。(选自夏丏尊叶圣陶文章
21、讲话,有改动)11.结合语境,说说选文第段中“盲人骑瞎马”是指什么。12.选文第段举林嗣环口技中的例子,有什么作用?13.选文提出了最好的结尾要有“余味”“余音”。请从下面提供的两篇课文结尾中任选其一,简要分析其“余味”“余音”。甲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紫藤萝瀑布)乙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答案】11.“盲人骑瞎马”的意思是作者没有在计划全篇的时候谋划好结尾,而是写到哪里就在那里结尾。12.第段列举了林嗣环口技中的例子是举例论证,通过列举这一实例,充分有力地证明了“结尾有回顾开头的一式,往往使读者起一种快感”这一分论点,进而证明了全文的中心论点。13.示例
22、一:我选【甲】。紫藤萝瀑布的结尾“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是作者在欣赏了生命力旺盛的藤萝花之后,感悟到了生命的美好和无止境,内心受到了鼓舞,“不觉加快了脚步”照应了开头的“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并且在感悟了藤萝花的生命力之后“加快脚步”去做什么?让读者品味起来会产生无数的联想,这就是“余味”和“余音”。示例二:我选【乙】。这样的结尾以一句问句做结,让读者进入思考境地,达到了言已尽而意未了的效果。【解析】【11 题详解】本题考查对重要语句含义的理解。第段讲述了“略知文章甘苦的人”的写作经验:为文章“找到合适的结尾”和“找不到合适的结尾”的不同心理,进而指出了两种不同
23、的“找”结尾对找到合适结尾的作用。本题所考查的“盲人骑瞎马”即在第段段落的最后,也就是“临时再找”结尾对文章的负面效果。“盲人骑瞎马”本来是一个歇后语:盲人骑瞎马乱闯乱碰。在文段中的意思就是“如果临时再找(结尾),也不免有乱碰乱撞的危险”。也就是说“没有谋篇布局,文章随意结尾”的意思。据此回答即可。【12 题详解】本题考查举例论证的作用分析。第段的分论点是“结尾有回顾开头的一式,往往使读者起一种快感”。接着列举了其中的一种“极端的例子是开头用什么话结尾也用同样的话”。然后列举了林嗣环的口技一篇的开头和结尾及其好处,这是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具体形象地来证明本段分论点,进而证明中心论点,显得很有说
24、服力。【13 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拓展运用。作答时,任选其一,运用文段中的观点分析具体篇目中的结尾的“余味”“余音”。言之有理即可。示例一:我选【甲】。紫藤萝瀑布的结尾“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是作者在欣赏了生命力旺盛的藤萝花之后,感悟到了生命的关好和无止境,内心受到了鼓舞,“不觉加快了脚步”照应了开头的“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并且在感悟了藤萝花的生命力之后“加快脚步”去做什么?让读者品味起来会产生无数的联想,这就是“余味”和“余音”。示例二:我选【乙】。“何陋之有?”这样的结尾以一句问句作结,有什么简陋的呢?这一反问语气强调没有什么简陋的,让读者进入
25、思考境地,去思考品味,达到了言已尽而意未了的效果。四四、(15 分)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寻找“红衣姐”李春雷吃完早饭,她去缴纳社保金。出门时,特意穿上了那件崭新的红上衣。镇上的社保所,就在她居住的小巷口。小巷里挤满了一棵棵粗大的芒果树,蓊蓊郁郁的。小榄,是广东省中山市的一个镇,以盛产菊花闻名,是珠三角的工商重镇,这里是一个财富的世界。但是她啊,却是一个经历坎坷的女人,她生于一个偏远农村。后来,经人介绍,她嫁到了小榄镇上。缴纳社保金的人太多了,队伍排得长长的。她叹一口气,先回去吧,反正还有时间。婚后,她和丈夫挤在一间逼仄的小屋内,几年后,两个儿子相继出生,丈夫也下岗了。生活,变得愈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河北省 中考 语文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