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十四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剖析版).docx





《天津市十四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剖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津市十四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剖析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2023学年度天津市第十四中学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期末考试试题一、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2021年年初,河南卫视春晚上的舞蹈节目唐宫夜宴成功“出圈”,登上微博综艺榜晚会栏目类第一,该节目不仅令亿万观众_,更重要的是把国人印象中的传统文化在台上“舞”活了,它用5G、AR技术展示虚拟场景,力求将盛唐的风采和少女的灵动搬上舞台,再现盛唐时期的大国气象和以“唐三彩”为代表符号的唐韵之美,从而为大众展示出一幅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交相辉映的文化画卷。( )曾几何时,传统文化传播_,如此突然_、接二连三地破圈而出,令人振奋和欣慰。信息时代背景下,现代技术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创新亦在文化多样化的今天,
2、以更理想的荧幕呈现实现了“112”的综合效应。中华美学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讲求_、凝练节制,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强调知、情、意、行相统一。我们要力求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石,锻造现代文艺的精彩。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喜闻乐见 式微 否极泰来 简明扼要B. 耳目一新 衰败 否极泰来 简明扼要C. 耳目一新 式微 峰回路转 言简意赅D. 喜闻乐见 衰败 峰回路转 言简意赅2. 在选文括号内填入句子,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不仅舞蹈表现了赴宴宫女灵动机巧的梳妆打扮以及宫廷夜宴的厚重瑰丽,还以两幅传世名画为背景,达到了凸显作品庄严与大气。B. 舞蹈不仅表现
3、了赴宴宫女梳妆打扮的灵动机巧以及宫廷夜宴的厚重瑰丽,还以两幅传世名画为背景,达到了凸显作品庄严与大气。C. 不仅舞蹈表现了赴宴宫女灵动机巧的梳妆打扮以及宫廷夜宴的厚重瑰丽,还以两幅传世名画为背景,达到了凸显作品庄严与大气的效果。D. 舞蹈不仅表现了赴宴宫女梳妆打扮的灵动机巧以及宫廷夜宴的厚重瑰丽,还以两幅传世名画为背景,达到了凸显作品庄严与大气的效果。【答案】1. C 2. D【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第一空,“喜闻乐见”,强调经常听到或者见到。“耳目一新”,听到、看到的跟以前完全不同,使人感到新鲜。而结合语境可知此处应该重在强调节目的新颖,所以选“耳目一
4、新”。第二空,“式微”,指事物由兴盛而衰落。“衰败”,强调景象衰落和破败。语境说的是“传统文化传播”,应选“式微”。第三空,“峰回路转”,比喻事情经历挫折失败后,出现新的转机。“否极泰来”,指坏情况到了尽头,好情况就会到来。语境有“接二连三地破圈而出”,应选“峰回路转”。第四空,“简明扼要”,指说话、写文章简单明了,能抓住要点,一般形容语言。“言简意赅”,言语简明而意思完备。该句主语是“中华美学”,强调其语言简明但意思准确全面,应选“言简意赅”。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括号内的句子应当都是以“舞蹈”为话题,因此“舞蹈”应在关联词“不仅”前面,排除AC。“达到了
5、凸显作品庄严与大气”成分残缺,缺少与“达到”搭配的宾语,应在最后加“的效果”,排除B。故选D。3.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萃父子兄弟于一门,八家唐宋占三席;悟骈散诗词之特征,千变纵横识其源”这幅对联写的是北宋散文家苏洵、苏轼和苏辙。B. 茶馆通过裕泰茶馆的盛衰,表现自清末到民国近50年中国社会的种种变化。它是“人民艺术家”老舍的戏剧代表作。C. 老人与海和哈姆莱特的作者分别是海明威和莎士比亚。D. 编年体是中国史书的一种编写体制,按时间顺序记述史实。例如春秋左传史记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史书。【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D“例
6、如春秋左传史记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史书”说法有误,史记是纪传体通史。故选D。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屈原的人格美林庚一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诗人,在此之前我们只有诗经一类的民谣,而且都不知道谁是作者。作者的人格既少表现,所以作者不为人所重视,也不会使人发生兴趣。屈原是第一个改变了这种趋势的人,他使得诗坛上从此有了诗人,他在诗之外争取了人的地位;人不仅是诗的材料,而且人本身就是诗这就是屈原首次带到诗坛的事件。屈原伟大崇高的人格,无疑表现在他的作品上;然而我们今日提起楚辞,或提起屈原,这诗人所唤起的印象要比那些作品更集中、更明快。历史上无数的诗人正是为这个追求而努力,陶渊明、李太白、杜子
7、美,都因此产生更大的影响。我们从那些作品里认识了诗人之后,诗人便成为一首无言的诗;我们因此感觉到一个人格的存在,一个更明快、更无尽的力量。这人格是一切诗人共同的向往,诗坛才成为一个人生的修炼所。二屈原伟大的人格,正生在一个热情求真的时代,先秦诸子思想的光芒,使人生从此成为一个崇高的醒觉;在这些光芒当中,屈原所受的影响,与其说是思想的,毋宁说更是感情的。有人以为屈原是儒家。然而孔子所最崇拜的周公,屈原却一次也没有提到过;孔子所最提倡的中庸之德,屈原更是背道而驰。屈原与孔子性格完全相反,然而屈原却与儒家的另一个思想家性格相投,那便是孟子。孟子的思想形态是“浩然之气”。而屈原所谓的“中正”,便是孟子
8、的“浩然之气”;屈原的“与天地兮比寿”,便是孟子的“塞于天地之间”。而屈原与孟子因此又都同样地具有一种感情上的诚意。孔子是生于先秦思想刚开始的时期,孟子则生于先秦思想最澎湃的时期。前者多少还有一点保守的色彩,至于孟子的时代则完全是进取的。这所谓进取,也就是对于真理的彻底的追求。这些真理的追求者,在理智上虽不见得相同,在感情上却正是一致的,那便是勇于求真的信心。庄子、孟子、韩非子,无一不是把全副的诚意放在真理的认识上,这就是屈原所受到的感染。屈原不是一个思想家,然而在历史上他却比思想家更重要。秦汉以来,中国文化曾受三种力量的支配,一是儒家而近于法家的荀子,一是道家的庄子,一是“楚辞”。荀子支配了
9、汉代,庄子支配了魏晋,楚辞则自建安以至盛唐莫不受它的支配。前二者只是固定的思想,而后者带来的却是一个真实思想的精神。只有唐代能于先秦之后,独成一个灿烂的文化时期,那正是楚辞的力量,在说明着屈原人格的启示。屈原的一生都在奋斗之中,他斗争的对象,就是当时楚国的贵族政治。他虽生活于宫廷之中,却厌恶反对那宫廷里的一群人,这就是屈原所以永远显得如此寂寞的缘故。宫廷里的那班人都不能真正了解屈原、支持屈原。在那贵族势力掌控的宫廷中,屈原就是一个先知先觉者,所以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在贵族制度行将崩溃的前夕,那些人还在醉生梦死、昏天黑地地过日子,屈原却在那里痛骂自己所属的这一阶级。我们这样了
10、解他的独清独醒,屈原才是一个真正的醒觉者。因此他与宫廷之外的人民正是站在同一个方向的,这就是伟大的屈原,当他感到孤寂的时候,其实正是他最有力量的时候。三屈原生于战国纷纭之际,一般的人生观大都趋向于随机应变的巧捷机智。在那纵横离合的漩涡中,谁都只顾到当前的利害问题,谁也不肯再放眼于更远大的方面去。这便是当时思想界普遍的苦闷。孟子力竭声嘶地喊着“舍利取义”,那便是对这同一苦闷的反映与反抗。他们在这共有的苦闷上必然要统一成一种共同的力量;这力量乃是一种任何伟大思想家必具的坚定的人格美。屈原就在这人类共同的品行上表现出一种更为典型的集中的卓越的感情。屈原厌恶巧捷机智的情绪,这在作品里时时表现着。屈原因
11、此对于这个时代寄予一种同情的怜悯。时俗虽然失去了自主的力量,但是那醒觉的认识仍然是人生高贵的品行。屈原的伟大,便在于带来那坚定清醒的情操,而诉之于一种可喜的力量。他不是一种哲理而是一种哲理的感情,他在橘颂里说:“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这可喜的便是那坚定清醒的情操。这情操在离骚里随处可见。如“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因此为那苦闷的时代,带来希望的感情,这便是那时代的苦闷对于屈原的磨炼。我们在这里乃获得生活上更长远的热力。在人生的旅程上我们本都是真理的向往者,我们都应当是一个醒觉的追求者。屈原正以这种力量唤醒了一代人的耳目。屈原用了无数华贵的诗句、纯洁的比喻,这些都流为后人辞藻的装
12、饰。然而在屈原却不是装饰,他只是一种自然的呼唤,一种生命走向真理、走向永恒去的光明与美丽。那正是真与力的合一,美与善的交织,他因此感动了无数的人们。这伟大的人格,就这样,永远成为一首解释不完的最美的诗章。(摘编自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4. 下列屈原列传中关于屈原及其作品的表述,不能直接印证本文中屈原“伟大的人格”的一项是( )A. 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B.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C.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D.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屈原是中国
13、文学史上第一个写诗人,他的出现标志了“诗人”这一概念的产生。B. 屈原与孟子在理智与思想上不一定相同,但是他们性格相投,都拥有真诚的情感。C. 屈原的楚辞及其伟大的人格创造了先秦之后独有的文化高潮灿烂的盛唐文化。D. 屈原对于污浊的社会现实有着清醒的认识,其哲学思考中的理性成就了他的伟大。6.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关于诗人人格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优秀的诗人本身就是一首无言的诗,读者通过作品认识诗人,感受其人格的存在。B. 无数的诗人都向往着伟大的人格,因为相较于作品,伟大人格对后世的影响更大。C. 诗人的人格具有一种明快而无尽的力量,这力量能唤醒向往真理、追求觉醒的人们。D. 诗人伟
14、大的人格焕发出一种诗意的美,于是伟大的人格本身也成为一首美丽的诗。【答案】4. A 5. B 6. B【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A.“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意思是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熟悉外交应对辞令。选项表述只涉及屈原在治学与政治上的才能,与人格无关。故选A。【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写诗的人”偷换概念。原文第一段是“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诗人”。 C.“创造了先秦之后独有的文化高潮”说法错误。原文第五段只说“楚辞则自建安以至盛唐莫不受它的支配”,楚辞“支配”(影响)了唐文化,不
15、是说“创造”了盛唐文化。D.“哲学思考中的理性成就了他的伟大”说法错误。根据原文最后一段“他不是一种哲理而是一种哲理的感情”可知,屈原的伟大不在于哲学的理性,而在于“哲理的感情”。故选B。【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因为相较于作品,伟大人格对后世的影响更大”强加因果。原文第二段为“历史上无数的诗人正是为这个追求而努力,陶渊明、李太白、杜子美,都因此产生更大的影响”,对后世影响大小没有与作品作比较。故选B。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沧浪亭记苏舜钦予以罪废,无所归。扁舟吴中,始僦舍以处。时盛夏蒸燠,土居皆褊狭,不能出气,思得高爽虚辟之地,以舒所怀,
16、不可得也。一日过郡学,东顾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杠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访诸旧老,云钱氏有国,近戚孙承右之池馆也。坳隆胜势,遗意尚存。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硫,号“沧浪”焉。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噫!人固动物耳。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寓久则
17、溺,以为当然;非胜是而易之,则悲而不开。惟仕宦溺人为至深。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于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胜之道。予既废而获斯境,安于冲旷,不与众驱,因之复能乎内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闵万古。尚未能忘其所寓目,用是以为胜焉!注:苏舜钦(10081048年),字子美,北宋时期大臣,因支持范仲淹推行的庆历革新,遭劾奏,罢职闲居苏州,修建沧浪亭。沧浪亭记归有光浮图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美沧浪亭之地也。亟求余作沧浪亭记,曰:“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余曰:昔吴越有国时,广陵王镇吴中,治南园于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孙承祐,亦治园于其偏。迨淮海纳土,此园不废。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
18、禅者居之: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夫古今之变,朝市改易。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国闾去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庵与亭何为者哉?虽然,钱镠因乱攘窃,保有吴越,国富兵强,垂及四世。诸子姻戚,乘时奢借,宫馆苑囿,极一时之盛。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所钦重如此。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不与其澌然而俱尽者,则有在矣。文瑛读书喜诗,与吾徒游,呼之为沧浪僧云。注:浮图,与下文“释子”均指和尚;钱镠:吴越国的建立者,在位有二十五年7.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扁舟吴中,始僦舍以处
19、僦:租赁B. 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鄙:卑鄙C. 亟求余作沧浪亭记 亟:屡次D. 迨淮海纳土,此园不废。迨:等到8.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B. 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C. 是未知所以自胜之道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D. 文瑛读书喜诗,与吾徒游 失其所与,不知9. 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 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B. 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
20、/经营今皆无有矣C. 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D. 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10. 下列句子全都是苏子美修建沧浪亭原因的一组是( )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 坳隆胜势,遗意尚存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野老不至,鱼鸟共乐A. B. C. D. 1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苏舜钦在沧浪亭反思官场生涯,感叹很多有才之士找不到突破困境的办法。B. 归有光将吴越
21、的宫馆苑囿与沧浪亭对比,突出沧浪亭在士人心中的地位。C. 苏文运用记叙、描写和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而归文主要采用记叙手法。D. 文瑛和尚在原址上重修沧浪亭并请人记录,包含着对苏舜钦的敬佩之意。12.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2)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不与其澌然而俱尽者,则有在矣。13. 请比较两篇“记”的写作目的有什么不同。【答案】7. B 8. C 9. D 10. B 11. C 12. (1)形体已然安适,神思中就没有了烦恼:所见所闻都是至纯的,那么人生的道理就明了了。(2)可见士人要想垂名千载,不与吴越一起迅速消失,是
22、有原因的。 13. 苏文主要写作者在沧浪亭居住获得的人生认识,表现出超越人生的自得之意;归文主要写重建沧浪亭的过程,通过与吴越等时期的比较,赞美文瑛和尚积极的处事心态。【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B.“不亦鄙哉”中“鄙”应为“鄙俗、低俗”之意。句意为不也是很低俗的吗。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介词,与/介词,比;B.修饰连词,而/连词,因为;C.都是指用来的意思;D.介词,和/动词,跟结交、结盟。故选C。【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本题是选择题,找准切入点,注意各选项间的不同之处。“姑苏之
23、台”指姑苏台,是一个地名,偏正短语,中间不宜断开,排除AB。“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三句构成并列句式,分别在它们之间断开,排除C。画波浪线部分意思是:我曾经登上姑苏台,远眺浩渺的五湖,苍翠的群山,那太伯、虞仲建立的国家,阖闾、夫差争夺的对象,子胥、文种、范蠡筹划的事业,如今都已消失殆尽了。故选D。【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是建好沧浪亭之后所享受到的快乐生活,排除ACD。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归文主要采用记叙手法”说法不当。归文采用了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手法。故选C。【12题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天津市 十四 2022 2023 学年 高三上 学期 期末 语文试题 剖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