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古诗词诵读《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docx
《课外古诗词诵读《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外古诗词诵读《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docx(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寻找精神上的第二故乡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疏通词意,品析比喻、视听结合、以动写静等写景手法的妙处,领悟颍州西湖景色之美。2. 知人论世,感受欧阳修晚年远离政治斗争、退居颍州后纵情自然、淡泊名利的恬淡闲适之情,理解“精神上的第二故乡”意义在于“心安”。教学重点:1.品析比喻、视听结合、以动写静等写景手法的妙处。2. 知人论世,感受欧阳修人生屡遭贬谪却保持热爱自然、淡泊名利的积极乐观心态。教学难点:理解“精神上的第二故乡”意义在于“心安”,培养面对人生困境的乐观积极心态。教学过程一、课前导入:寻找精神上的第二故乡2023年暑假热播电影长安三万里以壮阔的诗意书写不朽的长安。李
2、白、杜甫、高适等唐朝诗人们对长安的执着追求,其实是对建功立业、报国济民理想抱负的热切渴望,更是对精神上的第二故乡的不舍眷念。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采桑子作者北宋词人欧阳修又在何处寻找他精神上的第二故乡呢?二、作者简介:仕途崎岖,宦海浮沉欧阳修,籍贯江西庐陵,生于四川绵阳,成长于湖北随州,他因为替范仲淹辩护、支持庆历新政、卷入濮议之争,饱受非议造谣,并屡遭贬谪,足迹遍布全国各地,但晚年他却选择以太子少师身份辞职,退居颍州,并于翌年逝世。三、创作背景:欧阳修与颍州的不解之缘“予自广陵得请来颍,爱其民淳讼简而物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于时慨然已有终焉之意也。尔来俯仰二十年间,历事三朝,窍位二府,宠荣已
3、至而忧患随之,心志索然而筋骸惫矣。其思颍之念未尝少忘于心,而意之所存亦时时见于文字也。”思颖诗后序问题1:欧阳修为什么选择退居终老于颍州?请通过老师所给的思颖诗后序这则资料说说他与颍州有何不解之缘?明确1:自43岁初次贬谪来颍州,欧阳修就对颍州的民风淳朴、物产丰厚情有独钟,65岁晚年多病、身心俱疲的欧阳修离开了政治斗争的冬天,来到颍州寻找他人生的春天,寻找他精神上的第二故乡。问题2:颍州何处才是他心灵最终的诗意栖居地呢?出示一组数据:“8次来颖州,留下160多篇诗词10首关于颍州西湖组词 采桑子”明确:这10首采桑子首句都以“西湖好”结尾,足可见欧阳修对颍州西湖不遗余力的赞美和喜爱。颍州西湖正
4、是他心灵最终的诗意栖居地。四、精读赏析,反复品味1.小组合作探究任务:请同学们借助课下注释初步理解词意,反复朗读,在脑海中想象诗人所处的画面,赏析这首词的写景手法,并体味词人所表达的情感。2.教师出示图片,学生反复朗读诗词明确: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老师为大家找来一幅词中画面图,请同学们再深情朗诵一遍诗歌,并在画中找找诗词中的元素吧,看看是否符合你的想象。3. 逐句翻译并赏读词上阙原句:“轻舟短棹西湖好”译文: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西湖的景色真美。(1) 思考:“轻舟短棹”有何妙处?明确:轻舟”说明船重量轻体积小,此处“轻”字与李白“轻舟已过万重山”有异曲同功之妙,不仅指船轻,更指心轻。
5、词人辞官退居颍州,远离政治斗争中心,“无案牍之劳形”,又有如此美景作伴,这正所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心情自然是轻松愉悦的。而短小的船桨也是划不快,这也就注定了这次西湖泛舟之旅节奏是缓慢而悠闲的。船上的人可以有足够的时间来欣赏沿途的春景。那么作者看到了西湖哪些美景呢?我们一起来继续往下看。原句:“绿水逶迤”“芳草长堤”译文: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2) 思考:这两句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词人从什么角度写景?按照什么顺序写景?明确:湖水澄澈碧绿,流转绵延;绵绵长堤倒映湖中,堤上,芳草萋萋,又与绿水相映相连,融成一色。这是一幅清新淡远、静谧悠闲的春日泛舟图。词人从视觉角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语文精品资料 新中考语文精品专题 初中语文课件 初中语文学案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试卷 中考作文指导 名著阅读精品资料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