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梅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doc
《广东省梅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梅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doc(3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广东省梅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天人合一”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的十大理念之一,是贯通中国传统哲学的根本思想,也是中西文化差异的木本水源。从春耕、夏长、秋收、冬藏“不违农时”的日常劳作,到修齐治平“以德配天”的治国理政,“天人合一”都悄无声息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日用伦常。同时,天人是否合一也是中西哲学差异化的逻辑起点。在中国传统思想史上“天”和“人”的意蕴都十分丰富,“天”既指自然世界还指伦常义理,“人”对天的主动性既指自然主动也指道德主动。“自然之天”视角下的天人关系属于宇宙论范畴,主要探讨人与自然如何相处,
2、是二十大报告中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来源。无论是老子所言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还是孔子所说的“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或是庄子提出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都是指人与天地万物是相互联系的、始于同一宇宙本源的有机整体,倡导顺应自然、清静无为、人合于天的“天人合一”。而且这些保护自然的理念在传统社会也都得到了实践。要回答中国传统社会为什么会产生如此超前的“天人合一”绿色环保思想,需要还原到历史的客观情境中寻找答案。“民以食为天”的中国是典型的农业社会,古代的圣人正是在观察天地之道的基础上发现、总结、掌握自然时令的变化规律,所以与农业生产相关
3、的天文历法在中国古代格外先进,河南安阳出土的殷墟甲骨文中,就发现了大量天文现象记载。当下仍广泛使用的二十四节气也是农业文明的产物。因此,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理念不仅对应着当代的绿色发展观,还是实现传统文化创新的必然选择,对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义理之天”视角下的天人关系属于伦理学范畴,主要探讨人与社会如何相处,与象征社会文明的伦理道德共同发展。传统天人合一理念的伦理化经历了萌芽、发展以及成熟的过程。夏商时期,“义理之天”的伦理道德内涵已开始发徽。春秋时期,儒家明确表达了人能通天的观点。西汉时期,董仲舒进一步将“天人感应”理论化,通过阴阳、五行的中介将人与天相连。“天人合一”四字首次在
4、宋明时期被张载提出:“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至此,天道与人道并行不悖、合二为一的天人合一理念以成熟的理论体系与可实践的修养路径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特质。二十大报告定义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其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与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是从天人合一的自然宇宙层面与社会伦理交往层面衍化而来的具体指向。作为“自然之天”,天人合一的要求就是走绿色持续可协调的发展道路,确保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义理之天”,天人合一又演变为人与人之间的
5、道德和伦理要求,体现在国际关系上就明确为中国的外交方针,即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这都是对传统天人合一观念的继承及发展。(摘编自徐佳佳天人合一)材料二:在当今21世纪开始之际,人类在享受现代工业革命带来的文明发展的同时,也切身感受到现代工业革命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特别是生态的急剧恶化和环境的严重破坏给我们带来深重灾难。因此,改变我们的生存方式,从现代的工业文明迅速过渡到后工业的生态文明已经成为全世界绝大多数人的共识。而要实现这种文明形态的过渡,最重要的是要改变我们的文化观念。这样的转变当然应主要立足于当代,并从各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但与此同时,要实现人与自然、生态观与人文观的真正统一,建设当代形态
6、的生态人文主义,借鉴我国古代文化资源,从中汲取营养,建设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当代中国生态理论也十分必要。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早就引起国际哲学界与生态学界的重视。美国研究环境问题的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布朗指出:“我们只应当追求维持生活的最低限度的财富,我们的主要目标应当是精神文化的。如果我们把追求物质财富作为我们的最高目标,那就会导致灾难。老子提倡无私和博爱,并认为这是在人类事业中取得幸福和成功的关键。”罗马俱乐部中国分部对此评价道:“这恰与老子几千年前所提的无欲天人合一相对应,这正是人类正道的基本前提。并且老子的思想提供的价值观念真正切中了以西方文化为主体的现代文明异化的种种问题与要害,正
7、是医治现代文明病的良方。”当然,还有包括海德格尔等已经为大家熟悉的理论家都从我国“天人合一”思想中吸取诸多精华,说明我国古代这一理论所具有的当代普世性价值,值得我们重视并加以研究。(摘编自曾繁仁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与当代生态文化建设)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人合一”是贯通中国传统哲学的根本思想,是中西文化差异的根源,影响着中国人的日用伦常。B中国是典型的农业社会,这是中国传统社会产生超前的“天人合一”绿色环保思想的客观情境。C“天人合一”包括自然与社会两个层面,是当代中国走绿色发展道路与和平发展道路的重要思想来源。D罗马俱乐部中国分部认为老子提出的“无欲”
8、“天人合一”,是医治西方现代文明病的良方。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引用老子、孔子和庄子的言论,是为了探寻绿色发展理念的历史来源。B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对“天人合一”进行了论述,但二者的论述重点并不相同。C转变文化观念,实现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过渡是全世界绝大多数人的共识。D尽管西方哲学的逻辑起点是天人分离,但“天人合一”还是得到了国际哲学界的认可。3下列最能体现材料中“自然之天”视角下的天人关系的一项是()A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B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荀子王制)C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D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
9、年初照人?(春江花月夜)4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仍面临着气候变暖、文明冲突等全球性问题。你认为我们该如何应对?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回答。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挂在墙上的弦子刘庆邦高新月家里的墙上挂的弦子是一把曲胡。曲胡没有被装进琴盒,也没有被装进布袋,就那么无遮无盖地挂在床边的北墙上。弦子属于高新月的丈夫潘明华,全家只有潘明华一个人会拉。如今潘明华外出打工去了,高新月不会拉,女儿更不会拉,弦子便上了墙,闲置下来。当年潘明华要出去打工时,对他的弦子看了又看,摸了又摸,似乎有些不舍。高新月看出了他的不舍,问他:“怎么,你想带着你的弦子吗?”潘明华明白妻子的意思,承诺说:
10、“你在哪里,弦子就在哪里,弦子我只拉给你一个人听,一辈子都是这样。”潘明华在外面打工没有固定的地方,每年只有在过中秋节或过春节的时候,才回来一次或两次。潘明华每次回家,都会主动把弦子从墙上取下来,转一转轴子,调一调弦,为妻子拉上一曲两曲。这年离中秋节还有三天,老天爷下起了雨。雨是秋雨,也是连阴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雨下得没黑没白,到处都湿漉漉的。地是湿的,天仿佛也变成了湿的。石榴树的叶子是湿的,连院子里那根晾晒衣服的铁丝,都挂满了晶亮透明的水珠。高新月转脸看见了挂在墙上的弦子,翻身起来,拿起鸡毛掸子,着手清理弦子。其实弦子干净得很,称得上一尘不染。因为她过一两天就用鸡毛掸子上上下下掸一遍,决不
11、允许灰尘在弦子上停留。鸡毛掸子不是弓子,但高新月仿佛产生了幻觉,竟然听到弦子悠悠地响起来,一响就响得很远回过眼来,高新月看了一眼挂在墙上的弦子。琴码是用高粱莛子做成的,那么响在她脑子里的乐曲就是高粱曲。油绿的高粱苗子一天一个样,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满地嗞嗞作响,都是高粱拔节的声音。风来了,演奏正式开始。风小的一阵,它们的演奏嘈嘈切切,如同爱的低吟浅唱。风大的一阵,整块地里的高粱叶子哗哗作响,如千众欢呼,万众鼓掌。更大的一阵风来了,高粱叶子一路翻卷着向远方涌去,把乐曲带到了天边。雨来了,当密集的、珍珠般的大雨点子打在高粱叶子上时,每片高粱叶子无不欢快得浑身哆嗦,好哇,好哇,痛快,太痛快了!在大雨中
12、,它们全身的每一个细胞似乎都跳起了舞蹈。随着夏天过去,秋天到来,高粱的穗头逐渐变红。当高粱的面孔红得像饱经风霜的老农,它便沉静下来,低下了头。至此,高新月脑子里响起的高粱曲就接近了尾声。过了八月十五,月亮一天比一天升起得晚,到了八月十九这一天,高新月和女儿都吃过了晚饭,女儿都睡着了,月亮才慢慢地从东边升起来。月亮照得院子里白花花的,像撒了一地碎银。人间月亮共一轮,乡下有月光,城里也会有月光,她猜不着潘明华这会儿在月光下干什么。入冬下第一场雪的时候,高新月收到了潘明华的一封信,说等他回家过年的时候,一定要好好地拉弦子给她和女儿听。高新月把信读了两遍,到墙边把琴杆摸了摸。琴杆十分光滑,比琢玉还要滑
13、手。琴杆除了光滑温润如玉,还有些发红。高新月知道,琴杆如此光滑,都是潘明华的师傅和潘明华用手磨出来的。琴杆有些发红,那是因为琴杆里渗进了他们师徒的汗水和血液。看到梨木琴杆,高新月脑子里响起了梨花曲。因窗外下着雪,梨花曲自然而然地就过渡到了雪花曲。雪花不开则已,一开就是天也白,地也白,房也白,树也白,白得混混沌沌、苍苍茫茫。潘明华说了,过年要回来,雪花曲没让高新月觉得冷,反而让她感到了融融的暖意。潘明华到家的时间是腊月二十八的晚上,他放下行李,拉开拉杆箱,从箱子里取出给妻子和女儿买的新衣,还有过年用的烟、酒、糖等,就去里间屋看那只挂在墙上的弦子。林高新月注意到,潘明华进家时,手上戴着一双黑色的皮
14、手套。直到他用右手从墙上取下弦子,仍没有脱下手套。“你的手怎么啦,没事吧?”“没事儿,不耽误拉弦子。”潘明华这才把手套摘下来了。高新月一看见潘明华的手,顿时打了一个寒战,原来潘明华的右手残了,五个指头中,小拇指没了,无名指没了,中指只剩下半根。“我的老天爷,你的手咋成了这样子!”“没事儿,右手在工地上受了点儿伤,不耽误给你拉弦子听。幸亏没伤到左手,要是伤到左手就坏了,就拉不成弦子了。”潘明华在床边坐下,为拉弦子移了码子,转了轴子,调准了弦音,右手两根半手指捏住弓子,左手在琴杆上下移动,就拉了起来。他拉了一会儿,眼泪从眼角涌出,顺着两边的鼻凹流了下来。高新月的鼻子一酸,也禁不住流下了眼泪。她对潘
15、明华说:“明华,咱不拉了好吗?不拉了好吗”潘明华没有中断拉弦子,他把弦子一直拉下去,拉下去。(选自小说月报2022年第3期,有删改)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高新月清扫一尘不染的弦子,一方面是因为勤劳,另一方面是因为她百无聊赖,以此打发时间。B“没有被装进琴盒,也没有被装进布袋”“无遮无盖”等细节为下文睹物思人的情节作铺垫。C小说通过描写高粱的情状,生动地表现了高粱曲张弛有度的美,侧面塑造了高新月热爱音乐的形象。D小说开头交代了潘明华打工的相关情况,表现了他谋生的艰难,为下文手指因工折断埋下伏笔。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通过对雨、石榴叶、铁丝
16、等的描写,突出了环境的“湿”,既表现了秋雨的连绵,也烘托了高新月孤独落寞的心境。B小说以潘明华“把弦子一直拉下去,拉下去”作结,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和思考空间,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C小说的语言通俗又不失细腻隽永,对月光、冬雪的描写富有诗意,主人公的名字“新月”“明华”彼此呼应,美好且有寓意。D小说意蕴丰富,既有对以潘明华为代表的农民工命运的同情,还通过潘明华及其师傅对弦子的珍爱引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思考。7请简要分析“弦子”在小说中的作用。8你认为潘明华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一)(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
17、,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贏滕履踽,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然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于是乃摩燕乌集阙,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镒,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
18、之权,皆欲决苏秦之策。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当秦之隆,黄金万镒为用,转毂连骑,炫横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选自战国策秦策一)(二)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选自荀子劝学)9下列对文
19、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不行:没有得到施行B受相印受:接受C未烦一兵烦:劳烦D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神明:非凡的智慧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B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C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D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B约从:邀约合纵。战国时齐楚赵等
20、国联合抗秦称“合纵”,可引申为缔结盟约。C廊庙:廊,指殿下屋;庙,指太庙。文中的“廊庙”指供奉君王先祖的太庙。D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文中用于形容极短的距离。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秦游说秦国失败,资财耗尽,狼狈回家,回家后被家人轻视,从此发奋苦读。B苏秦苦读阴符,一年后学有所成,认为自己堪称当世的君子,后来成功游说了赵王。C苏秦受到赵王重用,行合纵离横的策略,团结了“山东之国”,也大大提高了赵国的地位。D苏秦苦读乃至以锥刺股,终有所成,印证了劝学中“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观点。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贤人在而天下服,
21、一人用而天下从。(2)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四、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夏日三首(其一)张耒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注】张耒:北宋文学家,擅长诗词,为苏门四学士之一。此诗是张耒罢官闲居乡里之作。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起题,总写乡村夏日的特点,夏日昼长,风清日丽,屋檐下的燕雀羽翼长成。B颔联承接对夏日的描写,蝴蝶哂粉、蜘蛛添丝,照应首联“风日清”的特点。C颈联转写
22、夏夜,“疏帘”“虚枕”写消夏生活,也隐含着诗人寂寞的心境。D尾联直抒胸臆,回扣主题,诗人年华老去,只愿在乡村隐居,终了余生。15你认为诗中哪一句与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鸡鸣桑树颠”的表达效果最相似?请列出该句诗,并结合诗句说明理由。五、情景默写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表达诗人脱离官场、回归田园后的喜悦心情的句子是“_,_”。(2)赤壁赋中,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生命短暂和渺小的句子是“_,_”。(3)人们常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比喻师生之间的关系,这与韩愈师说中的“_,_”相似。(4)登泰山记中写天气恶劣、山路危险难行的句子是“_,_”。(
23、5)短歌行中,“_,_”出自诗经,原写姑娘思念情人,这里用来比喻渴望得到贤才。六、选择简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从整体看,大众的图书消费增多了。如此说来,是不是就可以作出所谓“好书更多了”或“人们更愿意买书、读书了”这样的判断呢?现实的情况是:好书未必有人买,有人买的未必是好书。一些在畅销书排行榜上的书,内容虽不足观,但在书名、封面上做足了文章,凭借一系列营销策略激起了读者的购买欲望。好书为什么没人买呢?原因有很多。比如,很多人在当代社会生活节奏快的情况下无法静下心来读那些深刻、厚重的好书而去找一些轻松、平庸的书来消遣。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现在每年出版图书50多万种,即便其中不乏一定数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广东省 梅州市 2022 2023 学年 高一上 学期 期末 语文试题 答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