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2T 1253-2017 贵州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规范.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DB52T 1253-2017 贵州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52T 1253-2017 贵州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规范.docx(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ICS65.020.99B65DB52贵州省地方标准DB52/T12532017贵州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规范ConstructionregulationsforprovincialnaturereserveinGuizhou2017-12-08发布2018-05-08实施贵州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52/T12532017目次前言.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建设原则.14规模与项目构成.15保护工程.36科研工程.47公众教育工程.58生态恢复工程.69社区发展工程.610管理服务设施及配套工程.611人员配置.8附录A(资料性附录)贵州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技术指标.1IDB52/T
2、12532017前言本标准按照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内容,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本标准由贵州省林业厅提出。本标准由贵州省林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贵州省野生动物和森林植物管理站、贵州省林业调查规划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孙吉慧、张光辉、陈斯侃、罗凌、蒲应春、官加杰、侯伟、陈勇、顾永顺、刘晓、李明军。IIDB52/T12532017贵州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贵州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原则、规模与项目构成、保护工程、科研工程、公众教育工程、生态恢复工程、社区
3、发展工程、管理服务设施及配套工程、人员配置。本标准适用于贵州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8978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T14529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GB/T20399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技术规程HJ/T129自然保护区管护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规范JGJ67办公建筑设计规范LY/T1819珍稀濒危野生植物保护小区技术规程LY/T2016陆生野生动物廊道设计技术规范LY/T5005林区公路设计规范LY/T5216自然保护区工程
4、设计规范建标122森林防火物资储备库工程项目建设标准3建设原则3.1符合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3.2尊重自然、保护优先、科学合理、分类分期建设、突出重点、安全实用。3.3充分利用原有设施,不重复建设。3.4充分利用新技术,优化保护管理。4规模与项目构成4.1自然保护区规模自然保护区类型按照GB/T14529划分,规模按照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建设标准(试行)划分。其中,微型主要是指面积1000公顷的各类型自然保护区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及种质资源集中分布的自然保护小区、原生境保护小区(点),详见表1。1类型大型中型小型微型森林生态系统类型a)15万公顷,天然乔灌林地10万公顷或核心区面积7万公顷;
5、b)5万公顷(不含)15万公顷。1万公顷(不含)5万公顷0.1万公顷(不含)1万公顷0.1万公顷荒漠生态系统类型a)50万公顷,灌草覆盖面积15万公顷;b)20万公顷(不含)50万公顷,灌草覆盖面积6万公顷。a)20万公顷(不含)50万公顷,灌草覆盖面积6万公顷;b)5万公顷(不含)20万公顷,灌草覆盖面积1.5万公顷。a)5万公顷(不含)20万公顷,灌草覆盖面积1.5万公顷;b)0.1万公顷(不含)5万公顷。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5万公顷(不含)10万公顷,水域与常年或季节性湿地面积2.5万公顷。1万公顷(不含)5万公顷,水域与常年或季节性湿地面积0.6万公顷。0.1万公顷(不含)1万公
6、顷野生动物类型a)20万公顷,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10种或核心区面积10万公顷;b)10万公顷(不含)20万公顷,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10种或核心区面积5万公顷。a)10万公顷(不含)20万公顷,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10种或核心区面积5万公顷;b)2万公顷(不含)10万公顷,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10种或核心区面积1万公顷。a)2万公顷(不含)10万公顷,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10种或核心区面积1万公顷;b)0.1万公顷(不含)2万公顷。野生植物类型a)5万公顷;b)1万公顷(不含)5万公顷,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种5种或重点保护植物分布区面积0.3万公顷。a)1万公顷(不含)5万公顷,国
7、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种5种或重点保护植物分布区面积0.3万公顷。b)0.5万公顷(不含)1万公顷,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种5种或重点保护植物分布区面积0.15万公顷。a)0.5万公顷(不含)1万公顷,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种5种或重点保护植物分布区面积;0.15万公顷b)0.1万公顷(不含)0.5万公顷。地质遗迹类型2万公顷(不含)5万公顷0.5万公顷(不含)2万公顷0.1万公顷(不含)0.5万公顷古生物遗迹类型2万公顷(不含)5万公顷0.5万公顷(不含)2万公顷0.1万公顷(不含)0.5万公顷DB52/T12532017表1自然保护区规模划分2DB52/T125320174.2工程项目构成4.2.
8、1自然保护区工程建设项目构成为保护工程、科研工程、公众教育工程、生态恢复工程、社区发展工程、管理服务设施及配套工程。4.2.2保护工程建设项目包括确界立标、管护站、管护点、巡护工程、林火防控、有害生物防治、生态恢复及相关设施、设备。4.2.3科研工程建设项目包括科学研究、科学实验、资源调查、生态监测、资料保存等及相关设施、设备。4.2.4公众教育工程建设项目包括科普教育、展示解说、游客体验等及相关设施、设备等。4.2.5生态恢复工程建设项目包括栖息地与生境改善,人工辅助自然恢复等。4.2.6社区发展工程建设项目包括为社区发展管理服务的设施、设备等。4.2.7管理服务设施及配套工程建设项目包括管
9、理局(处、所)、道路系统、门禁系统、信息系统、生态旅游服务、安全、卫生、给排水、供电、通讯等管理服务设施及配套工程等。5保护工程5.1确标立界在自然保护区入口及边界、各功能区边界及人为活动频繁区域,设立界碑、界桩和标示牌,其设置应符合HJ/T129和LY/T5216的要求。5.2管护站、点根据自然保护区行政区划范围、自然地理单元(小流域、山系等)及自然资源属性,可将自然保护区划为若干管理区域,每片管理区域设置1个管理站,微型自然保护区和管理站直接管理难度大的区域宜设置管护点,其设置应符合以下要求:a)选址应无潜在地质灾害,水、电、通讯、交通条件较为便利,避开特殊地貌景观或历史文化遗迹邻近区域;
10、b)管护站、点建设以管理办公用房为主,其它配套设施可以从简;c)各保护站、点的管护面积根据保护管理任务、自然地理条件和交通条件确定;d)管护点设置应与生态旅游管理站、气象、水文、科研监测等设施统筹安排。5.3巡护工程巡护工程包括巡护站点、巡护交通工具、巡护通讯工具等设施、设备的建设和配备,应符合下列要求:a)野外巡护时间长,1天不能往返的巡护路段可在中途建设巡护站点,配备必要食宿和休息等设施;b)交通工具可配备巡护车、巡护船、摩托车等;c)通讯工具可配备有线电话、移动电话、对讲机、卫星电话等;d)巡护队员个人野外装备可配备专业户外衣裤、登山鞋、防雨用具、背囊、帐篷、简易生活用具、户外急救包等。
11、3保护区规模大型中型小型微型科研站点数量211按需要设置保护区,可建设科研中心(站),单体建筑工程量不宜超过1000m,宜与较大型、相对处于中心的管DB52/T125320175.4林火防控林火防控应符合下列要求:a)自然保护区内林火防控建设应纳入当地森林防火体系,统筹考虑生态系统和景观的完整性。重点建设火情瞭望监测系统和防火阻隔系统;b)应在区内火灾隐患大的地段设置防火隔离带、生物防火林带或防火道路,禁止引入外来物种;c)应在区内适宜位置建设视频监控系统、瞭望塔、防火物资储备库(房)等设施,并配备必要防火设备,防火物资储备库(房)应符合森林防火物资储备库工程项目建设标准。5.5有害生物防治有
12、害生物包括虫害、病害、鼠害以及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等,其防治应符合下列要求:a)自然保护区应尽量保存原生植被,对确实遭到毁灭性威胁的有害生物入侵,可以人工清除,不得引入新的外来物种用于防治,也不可大规模施用农药干预;b)受到检疫性有害生物威胁的自然保护区应建立有害生物检疫制度和检疫站,检疫站可结合门禁哨卡项目建设,配备检疫设备,开展监测和防控;c)有害生物防治措施应经过充分论证,以物理措施、生物措施为主,并配备必要防控设备。6科研工程6.1科研中心(站)有一定科学研究基础、稳定的科研人员或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研究单位有长期合作关系的自然2理站集中建设,可包括样品初处理实验室、样品储藏室、设备储存
13、室、学术研讨室、教室、监测中心实验室、数据分析实验室、资料室等,并配备相应的科研设备,其建设数量应符合表2规定。表2科研站点建筑工程量6.2生态监测体系生态监测体系建立符合下列要求:a)宜选择区内典型生态系统、群落、生境,设置大型固定样地进行长期监测,固定样地面积根据监测对象、目的和立地条件而定,数量、形状符合国家相关技术标准要求,类型选择应突出本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特色;b)应加强对区内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特有物种的监测,可设置野生动物固定监测样线、大型动物固定监测样点、植物监测样方、候鸟及水生生物固定监测区;c)应根据自然保护区类型和研究目的选择性地将区内水文、土壤、温度、光照、大气、风、水
14、质、植被等生态环境因子作为监测对象,设置监测站点,进行长期定位监测;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站、环志站建设应符合国家、地方相关专项规划建设要求;d)根据科研监测需要可购置相应监测设备(表3)。4项目清单通用调查设备海拔仪、罗盘仪、距测仪、水准仪、定位仪、无人机、调查勘测工具等监测设备自动气象仪、自动观测记录器、双筒望远镜、高倍望远镜、摄像机、照相机、红外照相机、土壤测试箱、种子速测仪、无人机等试验设备化学分析仪器、显微镜、解剖镜、分析天平、电子秤、冰箱、烘干箱、冷藏柜、恒温箱、离心机、夹层锅、澄清罐、灭菌器、分光光度仪、野外pH计、酸度计、液相色谱仪、化验设备、标本架、消毒柜等科研辅助设备计算机、服务
15、器、打印机、扫描仪、绘图仪、资料架、网络设备、数码照相机、投影仪、档案柜等鸟类调查专用工具粘网、网杆、活动帐篷、鸟笼、鸟环、麻醉枪、野外测量用具等水生生物调查专用工具网具、标本箱(瓶)、鱼类生物学测量设备、充氧设备、潜水设备、浮游生物网、底栖生物网、采水器、底泥沙采集器、水循环处理系统等支撑平台基础系统软件、操作软件、软件研发DB52/T12532017表3科研监测基本设备7公众教育工程7.1宣教中心宣教中心以宣传教育和服务游客为主要功能,具有展示、宣传、教育、培训、引导、服务、集散等功能,其建设应符合下列要求:a)选址应考虑安全性、便利性以及未来发展的可行性,应选择地质稳定、地势平坦、交通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52T 1253-2017 贵州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规范 1253 2017 贵州 省级 自然保护区 建设 规范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