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2∕T 4519-2023 湖泊渔业资源调查技术规范(江苏省).pdf
《DB32∕T 4519-2023 湖泊渔业资源调查技术规范(江苏省).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32∕T 4519-2023 湖泊渔业资源调查技术规范(江苏省).pdf(4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7,发布出版湖泊渔业资源调查技术规范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fishery resource survey in lakes2023-07-25 发布2023-08-25 实施CCS B 52DB32/T 45192023ICS 65.150中 国 标 准.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DB32/T 45192023前言1 范围12 规范性引用文件13 术语和定义14 技术要求25 调查方法66 调查成果15附录 A(资料性)湖泊渔业资源调查常用仪器设备及主要用途17附录 B(资料性)湖泊饵料生物统计方法18附录 C(资料性)湖泊鱼类资源统计方法20附录 D(资料性)湖
2、泊渔业资源调查记录表格式21参考文献43目 次DB32/T 45192023前言本文件按照 GB/T 1.12020 标准化工作导则第 1 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 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江苏省渔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江苏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徐东坡、任泷、徐跑、谷先坤、梅肖乐、匡箴、周彦锋、张智敏、刘燕山、王媛、陈永进、俞振飞、蒋书伦、郑宇辰、王安琪。DB32/T 45192023湖泊渔业资源调查技术规范1 范围本文
3、件规定了湖泊渔业资源调查的技术要求,描述了调查方法及调查成果整理的方法。本文件适用于湖泊渔业资源调查,水库和河流渔业资源调查可参照使用。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6920 水质pH 值的测定 玻璃电极法GB/T 7493 水质亚硝酸盐氮的测定 分光光度法GB/T 7479 水质 铵的测定 纳氏试剂比色法GB/T 7480 水质 硝酸盐氮的测定 酚二磺酸分光光度法GB/T 8588 渔业资源基本术语GB/T 97
4、272007 化学试剂磷酸盐测定通用方法GB/T 11892 水质高锰酸盐指数的测定GB/T 11893 水质总磷的测定钼酸铵分光光度法GB/T 11894 水质总氮的测定 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GB/T 11913 水质溶解氧的测定电化学探头法GB/T 13195 水质 水温的测定温度计或颠倒温度计测定法GB/T 13200 水质浊度的测定GB 17378.7 海洋监测规范第 7 部分:近海污染生态调查和生物监测GB/T 27992.3 水深测量仪器第 3 部分:超声波测深仪SC/T 1101 湖泊渔业生态类型参数SC/T 9102.4 渔业生态环境监测规范第 4 部分:资料处理与报
5、告编制SC/T 94072012 河流漂流性鱼卵、仔鱼采样技术规范SL 87 透明度的测定(透明度计法、圆盘法)3 术语和定义GB/T 8588 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渔业资源 fishery resources天然水域中鱼类、虾类、蟹类、贝(螺)类及饵料生物资源等水生生物总称。3.2 饵料生物 forage organism天然水域中可供鱼类等水产动物食用的水生生物总称。1DB32/T 45192023注 1:主要包括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水生维管植物、着生藻类等。注 2:水生维管植物可简称为水草。4 技术要求4.1 技术原则根据调查任务编制调查方案,包括调查
6、内容、时间、点位、工具、方法、保存等。4.2 调查内容湖泊渔业资源调查类别、调查对象、调查内容和调查方式应符合表 1 的规定。表 1湖泊渔业资源调查对象、调查内容和调查方式类别渔业环境调查饵料生物调查渔业生物调查注:资料收集的时间跨度需涵盖目标水域变化较大的所有历史时期,重点收集文献和统计资料,并收集调查期间渔业部门、水文站、环境监测站等部门的相关资料。调查对象自然环境条件水体主要理化因子浮 游 植 物、浮 游 动物、底栖动物、水生维管植物和着生藻类等鱼 类、虾 类、蟹 类、贝(螺)类等渔业生物调查内容地形地貌、水文、气象等基本情况a)现场测定指标:包括溶解氧(DO)、酸碱度(pH)、水温(W
7、T)、浊度(Tur)、透明度(SD)、水深(WD)等;b)实验室测定指标:包括总氮(TN)、氨氮(NH4+N)、硝酸盐氮(NO3-N)、亚硝酸盐氮(NO2-N)、总磷(TP)、正磷酸盐(PO43-P)、高锰酸盐指数(CODMn)、叶绿素 a(Chla)等;种类组成、密度、生物量a)种类组成、群落结构、生态类群、时空分布、资源量等;b)鱼类资源统计主要生物学指标,包括体长、体重、年龄结构、性腺、摄食等;c)鱼卵和仔、稚鱼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等;d)虾类、蟹类、贝(螺)类等其他渔获物统计基本生物学信息;e)应符合 5.3的规定调查方式资料收集和野外观测资料收集、现场检测和实验室分析资料收集、现场检
8、测和实验室分析资料收集、渔具调查和实验室分析等4.3 调查时间4.3.1 设置原则调查时间的设置原则如下:a)综合考虑水生生物的生命周期、生活史特征、季节变化特征、监测目的等因素;b)不同监测点位宜选择同一时期内开展监测;2DB32/T 45192023c)若在规定的监测时间段内湖泊水文气象条件(如集中降水期、冰冻期)不适宜采样,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采样时间;d)水体理化因子、饵料生物调查和渔业资源调查宜同步开展。4.3.2 时间频次时间频次的具体要求如下:a)可为多年一次、一年一次、一年多次;b)年内监测,可按月监测、按季节监测,也可按径流量的年内变化周期(如丰水期、平水期和枯水期)等特殊阶段
9、监测。4.4 调查点位4.4.1 布设原则调查点位的布设应遵循以下原则。a)采样点位布设的选择,应进行详尽的预调查,在获得足够背景信息的基础上,合理地确定。b)采样点位的布设应充分考虑如下因素:1)湖泊水体的水动力条件;2)湖泊面积、湖盆形态、近岸点生境、季节变化;3)补给条件、流速、水深及进水和出水;4)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地等保护区域;5)养殖区、增殖渔业区;6)排污设施的位置和规模;7)污染物在水体中的循环及迁移转化等。4.4.2 布设方法调查点位布设方法如下。a)根据区域内湖泊形态、水文状况、水环境质量、水生生物分布等因素的差异,将湖泊分为不同的小区域,如滨岸带、湖
10、心区、主要河流出入口等,宜在每个小区域内布设监测点位。b)根据监测任务的目标,确定每个区域的监测点位数量。初期监测点位布设数量见表 2,大型湖泊宜适当增加监测点位。c)将湖泊群作为整体开展监测时,可适当减少每个湖泊的监测点位。表 2不同湖泊面积监测点位数目参照表湖泊面积 Akm2A5050A500500A1 0001 000A2 000A2 000点位设置数量 Ni个3Ni1010Ni1515Ni2020Ni3030Ni503DB32/T 451920234.5 调查工具4.5.1 主要设备调查前应根据调查内容准备所需的仪器设备,常用的仪器设备主要包括水体理化因子、饵料生物、渔业生物调查工具等
11、,详见附录 A 表 A.1。4.5.2 渔具规格及使用方法针对渔业生物调查对象分别采用圆锥网、三层多网目复合刺网、定置(串联)倒须笼壶、单船表层拖网(飞机网)、拖刺网、耙刺等定制调查渔具,渔具建议规格、网目尺寸、调查对象及使用方法见表 3。表 3定制渔具规格圆锥网三层多网目复合刺网定置(串联)倒须笼壶网口为圆形,内径 50 cm100 cm,网圈由直径为 1 cm 的圆铁制成过滤网衣部分长 200 cm,前后端分别与网圈和集苗桶相连集苗桶内径 10 cm,长 15 cm。滤过式集苗桶用孔径 300 m的筛绢包裹全长 215 cm(不包含网前部牵引的绳索部分)内网外网 1外网 2骨架为正方形框架
12、,边长40 cm,由17个直径3.5 mm钢丝编制而成,各框架间使用小网笼连接,间距50 cm,小网笼两侧间隔性设置30 cm5 cm的诱鱼洞,为喇叭状的倒须口圆锥形集渔袋由 4个直径 40 cm 的圆形钢架支撑,并设有倒须口第段第段第段第段第段第段第段长 15 m,高1.5 m长 20 m,高1.5 m长 125 m,高1.5 m500 m1.2 cm2 cm4 cm6 cm8 cm10 cm14 cm20 cm1 cm鱼卵、仔稚鱼鱼类、蟹类底层小型鱼类和虾、蟹类网口逆水流方向固定于采样水层,应保证网口与水流方向垂直,网口完全沉入水面之下50 cm 处。采集时,在拖网口处设置流量计记录流量转
13、数,以此计算单位时间内的过水流量。圆锥网一次采集持续5 min30 min,具体持续时间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宜按照采集到 3000尾左右的卵苗确定采集时间。采集结果记录见附录 D表 D.1下网后网具自然沉入水中,下网时间宜设置为6 h12 h,也可根据研究目的进行调整,每个采样点宜分别布设3张网具渔具名称渔具建议规格网目尺寸调查对象使用方法4DB32/T 45192023单船表层拖网(飞机网)拖刺网耙刺注 1:圆锥网的相关术语和定义见 SC/T 9407。注 2:三层多网目复合刺网可根据湖泊水深进行适当调整。笼壶底部两边用网衣包裹石子等沉物,构成两条稳定带全长 12 m,其中骨架 8 m,圆锥形
14、集渔袋两端各 2 m网宽 3.5 m,网高为 1.5 m网高 2 m2.2 m,长 7 m8 m,网兜长度6 m7 m网口为长方形,规格为 80 cm 40 cm,由直径 2 cm3 cm 的实心圆铁制成圆锥形网袋长 80 cm,以长方形框架为平面,一面沿边角以 20 cm 间距焊接圆形铁圈穿接网衣,网衣直径为 0.1 cm 乙纶线;另一面以长方形短边向内上方向,各焊接 2根40 cm 铁条(直径 1 cm),4根铁条相交于长方形平面中心上面 40 cm 处,组成耙拖连接绳索或木质耙柄等框架长边一侧焊接 10枚15枚长度 20 cm的耙齿,耙齿前端尖锐,焊接端为方柱形1.8 cm网口网目8 c
15、m10 cm,网兜网目5 cm7 cm1 cm银鱼等游泳速度慢的小型鱼类大型中上层且游泳能力较强的鱼类河蚬、蚌等淡水贝(螺)类使用适宜的调查船只按照计划的拖捕线路进行拖捕,记录拖捕始末时间定置(串联)倒须笼壶1 cm底层小型鱼类和虾、蟹类下网后网具自然沉入水中,下网时间宜设置为6 h12 h,也可根据研究目的进行调整,每个采样点宜分别布设3张网具表 3定制渔具规格(续)渔具名称渔具建议规格网目尺寸调查对象使用方法4.5.3 常用试剂渔业资源调查中常用试剂如下:a)鲁哥氏液:称取 6 g 碘化钾溶于 20 mL 蒸馏水中,待完全溶解后,加入 4 g 碘,摇动,至碘完全溶解,移入 100 mL容量
16、瓶,加蒸馏水定容至 100 mL,贮存于磨口的棕色试剂瓶中;b)甲醛溶液:体积分数为 37%40%,根据研究目的可稀释配制;c)75%乙醇溶液:体积分数为 75%;d)布因固定液:苦味酸饱和液(1.22%)、甲醛和冰醋酸按 15:5:1的比例混合而成;e)二甲苯;f)普氏胶:由 8 g阿拉伯胶、10 mL蒸馏水、30 mL水合氯醛、7 mL甘油、3 mL冰醋酸配制而成。4.6 调查方法按第 5 章的规定执行。5DB32/T 451920234.7 样品及资料保存4.7.1 样品备份样品备份的要求如下。a)在野外采集的所有样品都要进行备份,备份样品单独入样品库,以备核查,标签标注“备”字样,编号
17、与用于实验的样品编号相同。b)鱼、虾、蟹、贝(螺)类样品可使用 75%乙醇溶液、4%10%的甲醛溶液保存样品。保存样品按照水域区分,每个种类尽可能保存 30尾(只)以上,少于 30尾(只)的全部保存。c)浮游生物应分别按照 5.2.1.2和 5.2.2.2的规定执行。d)底栖动物应按照 5.2.3.2的规定执行。e)水生维管植物应按照 5.2.4.2的规定执行。f)着生藻类应按照 5.2.5.2的规定执行。4.7.2 影像资料采集影像资料采集的要求如下:a)在调查过程中,对调查站位的生境、调查过程、采集样品等,留存有效图片存档;b)图片备注拍摄地点、拍摄日期、拍摄人;c)各类型图片分类存档。5
18、 调查方法5.1 湖泊渔业环境调查5.1.1 区域生境区域生境相关指标调查的要求如下:a)湖泊形态与自然环境调查的主要内容见表 D.2;b)附表中各项目的资料、数据,可从湖泊主要管理部门和当地渔业、水利、林业、气象等部门获取,亦可通过实地调研和野外观测等方式获取。5.1.2 水体理化因子调查5.1.2.1 采样层次一般情况下,采样层次可按照如下方法确定:a)水深小于 3 m时,在表层取样,即在距离水表面 0.5 m采样;b)水深为 3 m6 m时,在表层和距水底 0.5 m处的水深层采样;c)水深为 6 m10 m时,在表层、中层和距水底 0.5 m处的水深层采样;d)水深大于 10 m时,在
19、表层、5 m、10 m及距水底 0.5 m处的水深层采样。5.1.2.2 调查方法水样用采水器采集,每个采样点采水 1 L;分层采样时,将各层水样等量混合后取 1 L。水体理化因子调查的要求如下:a)溶解氧(DO)、酸碱度(pH)、水温(WT)、浊度(Tur)、水深(WD)和透明度(SD)等指标应现场测定,具体分析方法应符合表 4的规定,监测结果记录见表 D.3;6DB32/T 45192023b)总氮(TN)、氨氮(NH4+N)、硝酸盐氮(NO3-N)亚硝酸盐氮(NO2-N)、总磷(TP)、正磷酸盐(PO43-P)、高锰酸盐指数(COD Mn)、叶绿素 a(Chla)等水质指标在实验室按相关
20、规定执行,具体分析方法应符合表 4的规定,结果记录见表 D.4。表 4水体理化因子分析方法类别现场测定指标实验室测定指标基本项目溶解氧(DO)酸碱度(pH)水温(WT)浊度(Tur)水深(WD)透明度(SD)总氮(TN)氨氮(NH4+N)硝酸盐氮(NO3-N)亚硝酸盐氮(NO2-N)总磷(TP)正磷酸盐(PO43-P)高锰酸盐指数(CODMn)叶绿素 a(Chla)分析方法电化学探头法玻璃电极法温度计法分光光度法超声波法透明度计法圆盘法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纳氏试剂比色法紫外分光光度法分光光度法钼酸铵分光光度法萃取-磷钼蓝比色法高锰酸盐滴定法荧光光度法分光光度法方法来源GB/T 119
21、13GB/T 6920GB/T 13195GB/T 13200GB/T 27992.3SL 87SL 87GB/T 11894GB/T 7479GB/T 7480GB/T 7493GB/T 11893GB/T 97272007GB/T 11892GB/T 17378.7GB/T 17378.75.2 饵料生物调查5.2.1 浮游植物调查5.2.1.1 样品采集浮游植物样品采集主要分为定性样品采集和定量样品采集:a)定性样品采集:用 25#浮游生物网(网目直径为 0.064 mm)在水下 0.5m 处绕“”缓慢拖曳 5 min采集;b)定量样品采集:用 1 L有机玻璃采水器采取水样 1 000
22、mL,分层采样时,可将各层水样等量混合后取 1 000 mL。5.2.1.2 样品处理与保存样品固定参照 SC/T 94022010 中 4.2.1 的规定执行,样品沉淀和浓缩参照 SC/T 94022010 中4.3 的规定执行。5.2.1.3 样品鉴定与计数样品鉴定与计数的要求如下。7DB32/T 45192023a)优势种类鉴定到种,其他种类至少鉴定到属。b)充分摇匀定量样品,然后立即取 0.1 mL样品放入计数框中,盖上盖玻片,计数框内无气泡,无水样溢出。观察视野数目 100个300个;每个样品计数两片,取其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若两片计数结果相差 15%以上,则进行第三片计数,取其中个
23、数相近的两片的平均值。计数单位用细胞个数表示;c)具体计数方法见 B.1,结果记录见表 D.5和表 D.6。5.2.2 浮游动物调查5.2.2.1 样品采集浮游动物样品采集主要分为定性样品采集和定量样品采集:a)定性样品采集:枝角类和桡足类用 13#浮游生物网在水下 0.5 m 处绕“”缓慢拖曳 5 min采集;原生动物、轮虫和无节幼体定性样品用 25#浮游生物网在水下 0.5 m 处绕“”缓慢拖曳 5 min采集;b)定量样品采集:每个采样点采集水样 20 L,再用 13#浮游生物网过滤浓缩,收集网内物质。5.2.2.2 样品处理与保存样品固定参照 SC/T 94022010 中 4.2.2
24、 的规定执行,样品浓缩参照 SC/T 94022010 中 4.4 的规定执行。5.2.2.3 样品鉴定与计数样品鉴定与计数的要求如下。a)优势种类鉴定到种,其他种类至少鉴定到属。b)计数前样品充分摇匀,吸取定量样品至计数框内,每个样品重复计数 2次,取其平均值作为定量结果,若两片计数结果相差 15%以上,则进行第三片计数,取其中个数相近的两片的平均值。c)不同类别鉴定方法如下:原生动物:吸取 0.1 mL 溶液注入 0.1 mL 的计数框中;全片计数,每个样品计数两片;轮虫:吸取 1 mL 定溶液注入 1 mL 计数框中;全片计数,每个样品计数两片;枝角类、桡足类:吸取 5 mL 定溶液注入
25、 5 mL 计数框中,将样品分若干次全部计数;若样品中个体数量太多,将样品稀释至 30 mL,用 5 mL 计数框全片计数,每个样品计数两片;具体计数方法见 B.2,结果记录见表 D.5 和表 D.7。5.2.3 底栖动物调查5.2.3.1 样品采集底栖动物样品采集主要分为定性样品采集和定量样品采集:a)定性样品采集:采用定性工具,如手抄网、三角拖网等或检视法,多生境采集并记录大型底栖动物样品;宜在湖滨带的不同生境中(卵石或砾石底质、沙和淤泥底质、水生植物区等)进行采集;b)定量样品采集:采用定量工具,如改良彼得逊采泥器,每个采样点采集两个平行样,采集面积可为 1/16 m2或 1/20 m2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32T 4519-2023 湖泊渔业资源调查技术规范江苏省 DB32 4519 2023 湖泊 渔业资源 调查 技术规范 江苏省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