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检测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docx
《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检测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检测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docx(2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检测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 逻辑的力量检测练习 一、选择题 1请分析例句蕴含的逻辑关系,选出与例句逻辑关系一致的选项( ) 例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惜时:奋斗) A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清醒:智慧) B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自信:豁达) C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自我:认真) D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谦虚:谨慎) 二、语言表达 2分析下列句子中是否潜藏着逻辑错误。 一个美国人问一个华侨:“你是日本人,还是韩国人?这个华侨拍着胸膛说:“我是中国人!” 3分析下列句子中是否潜藏着逻辑错误。 甲问:“该犯是否可判缓刑?
2、乙答:“对该犯判决过重了些。” 4分析下列句子中是否潜藏着逻辑错误。 说“如果一个人是年满十八岁的公民,那么他有选举权,这显然是不对的;说“有人是年满十八岁的公民,但他没有选举权”,这同样是不对的。 5分析下列句子中是否潜藏着逻辑错误。 在某小学的讨论会上,讨论某教师的行为是不是体罚学生。校长说:“说这个教师的行为是体罚学生,恐怕是不行的;说他的行为不是体罚学生,恐怕也不行。 6分析下列句子中是否潜藏着逻辑错误。 某人说:“这件事儿我没有过问,只是侧面了解了一下情况,提点意见,仅供参考。” 7分析下列句子中是否潜藏着逻辑错误。 某报纸曾登载短文,题为世界上抽烟人数最多的国家。但文中说的是:尼泊
3、尔60%以上的男人抽烟,30%以上的女人抽烟,因此,尼泊尔是世界上抽烟人数最多的国家。 8参照示例中的反驳方式,针对材料中的逻辑错误,作出两种恰当的反驳。 示例: 问题语段:老张跟别人吵架了,想不到老张是这么一个讨人嫌弃的人,他人缘肯定好不到哪里去。 反驳:老张跟别人吵架的原因有很多,不能因此就说明老张讨人嫌弃、人缘不好。 你和朋友吵架了,就能说你讨人嫌弃、人缘不好吗? 问题语段:这所大学的图书馆藏书非常丰富,可以肯定,这所大学一定是一所一流大学。 反驳: 9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2020中国书店大会发布的2019-2020中国
4、实体书店产业报告显示,2019年实体书店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图书销售网点同比增长4%,特别是连锁书店规模迅速扩张,其中位居榜首的江苏凤凰新华书店已拥有1327家门店,渔书则以275家门店在民营书店中排名第一。该报告同时显示,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以及实体书店转型和渠道下沉的不断推进,乡村书店正在全国不少省市迅速兴起,成为2019年实体书店发展的一个亮点。据介绍,河北省乡镇以下新华书店2018年不超过10家,而截至2019年10月已超100家。不过,实体书店规模不断扩张的同时,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全行业的销售收入虽有增长,利润却在下降。如果没有政府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一些书店生存都是问题。
5、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著名作家冯骥才出访法国的一次宴会上,一个西方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东西,你们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 如果你是冯骥才,该怎样回答呢? 答:_ 11下面是某校“荷韵文学社活动的框架图,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10个字。 12归谬法是指为反对错误观点,先假设这个观点是正确的,由此推论出荒谬结论的论证方法。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两个归谬论证的句子。要求:符合归谬逻辑,句式基本一致,语言简洁明了。 例句:如果流行的一定是被喜欢并接受的,那么流行感冒也就成为最受欢迎的疾病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
6、完成下面小题。 万物终归于尘埃,而尘埃最终将沉寂于一抔黄泥。化土为泥,揭泥为瓦。泥在地下,瓦在天上。一座城,无论如何都摆脱不了一方水土。这一片土地,一部分化身为一片瓦,将历史储存在过往之中;一部分顺水而逝,融为人类的一部分养分。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每一个人也是一片瓦,生前覆盖大地,生后又重归于土。如此轮回,从一片瓦再到另一片瓦。不管是辉煌的皇宫,还是简陋的民居,都得从地起,即使再高,都高不过一片瓦,高不过那片坚硬的泥,高不过蓝天之下那泛着青灰的色彩。 钢筋混凝土建筑才不过几十年光景,而瓦片发明却是古人智慧凝成。自从有了人类,便需要住所;有住所,就催生了住房。瓦片房顶未产生之前,大多是蓬草、石
7、片房顶。但蓬草房顶太轻,不经风不沐雨;石片房顶太重,上不了高楼;于是才有了这瓦片房顶。瓦片来自泥土,脱胎于泥土,我们住起来才安心,才踏实。就是“居庙堂之高”的庙堂,仍然脱不了一片小小的瓦片束缚,最奢华的也不过是一片琉璃瓦而已。琉璃瓦仍然是瓦,属泥土家族,只不过地位高贵一点罢了。 13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的写作,使之“藏之名山,忍受了人间最大的侮辱。 B人类学上常把古人化石统称为尼安德特人,简称“尼人”。 C这里所谓的“文,并不是指文字,而是指文采。 D有几个“慈祥”的老板把捡来的菜叶用盐浸浸就算作工友的菜肴。 1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三句话其实是
8、一个意思,作者为什么分为三句? 1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每一个人也是一片生前覆盖大地,生后又重归于土的瓦。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墨子言曰:“譬若欲众其国之善射御之士者,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善射御之士,将可得而众也。况又有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亦必且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良士,亦将可得而众也。” 是故古者圣王之为政也,言曰:“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是以国之富贵人闻之,皆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
9、富贵也,今上举义不辟贫贱,然则我不可不为义。”亲者闻之,亦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亲也,今上举义不辟疏,然则我不可不为义。近者闻之,亦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近也,今上举义不辟远,然则我不可不为义。”远者闻之,亦退而谋曰:“我始以远为无恃,今上举义不辟远,然则我不可不为义。逮至远鄙郊外之臣,门庭庶子,国中之众、四鄙之萌人闻之,皆竞为义。是其故何也?曰:上之所以使下者,一物也,下之所以事上者,一术也。譬之富者有高墙深宫,墙立既,谨上为凿一门,有盗人入,阖其自入而求之,盗其无自出。是其故何也?则上得要也。 “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曰:爵位
10、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故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此若言之谓也。故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授之政,天下平;禹举益于阴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汤举伊尹于庖厨之中,授之政,其谋得;文王举闳夭泰颠于置罔之中,授之政,西土服。故当是时,虽在于厚禄尊位之臣,莫不敬惧而施,虽在农与工肆之人,莫不竞劝而尚意。故士者所以为辅相承嗣也。故得士则谋不困,体不劳,名立而功成,美章而恶不生,则由得士也。” (选自墨子尚贤上,有删改) 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11、,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B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C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D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亲者,指与君主关系亲密的人;近者,指在左右侍奉君主的人;远者,指关系疏远,不在君主身边的人。 B远鄙,
12、指远方边邑;郊,指都城外百里以内的地方;国,指国都;四鄙之萌人,指生活在边境的百姓。 C爵位,周代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均世袭罔替,封地均称国,各诸侯国内亦置大夫、卿、士等。 D九州,古代中国划分的九个大区,历来说法不一,有禹贡九州、尔雅九州、周礼九州等,后用作中国的代称。 18下列有关选文内容的分析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墨子所说的“贤良之士即“国之善射御之士”,墨子希望通过“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等手段来发掘人才。 B墨子认为,对国家的贤良之士要“富之,贵之,敬之,誉之”,这样以后,才能吸引更多的贤良之士参与国家的管理。 C墨子指出了富贵者、亲者、近者、远者等人不得不为义的情形
13、,突出了君主“尚贤事能的重要影响及意义。 D墨子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运用了一连串的类比,如文章第二段以修墙筑门作比,生动地阐明了治理国家的有效方法。 1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及课内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1)故当是时,虽在于厚禄尊位之臣,莫不敬惧而施,虽在农与工肆之人,莫不竞劝而尚意。 (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0第三段中,墨子举“尧”“禹“汤”等人的例子是为了论证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汲黯字长孺,濮阳人也。天子方招文学儒者,上曰吾欲云云,黯对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上默然,怒,变色而罢朝。公卿皆为黯惧。上退,谓左右曰:“甚矣,汲黯之戆也!”
14、群臣或数黯,黯曰:“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且已在其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张汤方以更定律令为廷尉,黯数质责汤于上前,曰:“公为正卿,上不能褒先帝之功业,下不能抑天下之邪心,安国富民,使囹圄空虚,二者无一焉。非苦就行,放析就功,何乃取高皇帝约束纷更之为?公以此无种矣。”黯时与汤论议,汤辩常在文深小苛,黯伉厉守高不能屈,忿发骂曰:“天下谓刀笔吏不可以为公卿,果然。必汤也,令天下重足而立,侧目而视矣!居数年,会更五铢钱,民多盗铸钱,楚地尤甚。上以为淮阳,楚地之郊,乃召拜黯为淮阳太守。黯伏谢不受印,诏数强予,然后奉诏。诏召见黯,黯为上泣曰:“臣自以为填沟壑,不复见陛下,不意陛
15、下复收用之。臣常有狗马病,力不能任郡事,臣愿为中郎,出入禁闼,补过拾遗,臣之愿也。”上曰:“君薄淮阳邪?吾今召君矣。顾淮阳吏民不相得,吾徒得君之重,卧而治之。黯既辞行,过大行李息,曰:“黯弃居郡不得与朝廷议也然御史大夫张汤智足以拒谏诈足以饰非务巧佞之语辩数之辞非肯正为天下言专阿主意主意所不欲,因而毁之;主意所欲,因而誉之。好兴事,舞文法,内怀诈以御主心,外挟贼吏以为威重。公列九卿,不早言之,公与之俱受其僇矣。”息畏汤,终不敢言。黯居郡如故治,淮阳政清。后张汤果败,上闻黯与息言,抵息罪。令黯以诸侯相秩居淮阳。 (节选自史记汲黯列传) 【注】大行:官名。 2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
16、项是( ) A黯弃居郡/不得与朝廷议也/然御史大夫张汤智足以拒/谏诈足以饰非/务巧佞之语/辩数之辞/非肯正为天下/言专阿主意/ B黯弃居郡/不得与朝廷议也/然御史大夫张汤智足以拒谏/诈足以饰非/务巧佞之语/辩数之辞/非肯正为天下/言专阿主意/ C黯弃居郡/不得与朝廷议也/然御史大夫张汤智足以拒/谏诈足以饰非/务巧佞之语/辩数之辞/非肯正为天下言/专阿主意/ D黯弃居郡/不得与朝廷议也/然御史大夫张汤智足以拒谏/诈足以饰非/务巧佞之语/辩数之辞/非肯正为天下言/专阿主意/ 2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虞即唐尧与虞舜的并称,指尧与舜的时代,古人称之为太平盛世。
17、 B廷尉是古代官职名,西汉时也称大理,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的长官。 C五铢即汉朝统一的基础流通货币,其得名源于它的重量,一枚重五铢。 D楚地,是指古楚国所辖的地方,后来引申为湖南、湖北附近的区域。 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汲黯不畏权贵,喜欢直言劝谏。汲黯曾经当面质问汉武帝,气得汉武帝罢朝而去,其他的大臣们为汲黯担心不已,他却自有主张。 B汲黯性情戆直,廷争不假辞色。汲黯多次指摘张汤,面对张汤故意深究条文、苛求细节的反驳,他回击刚直,甚至有点怒不可遏。 C汲黯忠于职守,不愿外任为官。汲黯只愿担任中郎,希望能出入宫禁之门,为汉武帝纠正过失,汉武帝却找借口调汲黯赴任
18、外地。 D汲黯为政清明,获得皇帝褒奖。汲黯治理淮阳郡务,一如往昔作风,治理效果明显,朝廷让他享受诸侯国相的待遇继续治理淮阳。 2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必汤也,令天下重足而立,侧目而视矣! (2)顾淮阳吏民不相得,吾徒得君之重,卧而治之。 25外任前,汲黯劝说李息要向汉武帝揭露张汤其人其事,李息却没有这样做,后来李息因之被汉武帝治了罪。请分析李息被治罪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韦世康,京兆杜陵人也,有器度。年十岁,州辟主簿。在魏,弱冠为直寝,封汉安县公,尚魏文帝女襄乐公主,授仪同三司。后仕周,自典祠下大夫历沔、硖二州刺史。从武帝平齐,授司州总管长史。于时东夏初
19、定,百姓未安,世康绥抚之,士民胥悦。 尉迟迥之作乱也,高祖忧之,谓世康曰:“汾、绛旧是周、齐分界,因此乱阶,恐生摇动。今以委公,善为吾守。因授绛州刺史,以雅望镇之,阖境清肃。世康性恬素好古,不以得丧干怀。在州尝慨然有止足之志,与子弟书曰:“今耄虽未及,壮年已谢,眼暗更剧,不见细书,足疾弥增,非可趋走。况娘春秋已高,温清宜奉,晨昏有阙,罪在我躬。意欲上闻,乞遵养礼,未访汝等,故遣此及。兴言远慕,感咽难胜。”诸弟报以事恐难遂,于是乃止。 在任数年,有惠政,奏课连最,擢为礼部尚书。世康寡嗜欲,不慕贵势,未尝以位望矜物。闻人之善,若己有之,亦不显人过咎,以求名誉。寻进爵上庸郡公,加邑至二千五百户,其年
20、转吏部尚书,余官如故。四年,丁忧去职。未期,起令视事。世康固请,乞终私制,上不准。世康之在吏部,选用平允,请托不行。开皇七年,将事江南,议重方镇,拜襄州刺史。坐事免。未几,授安州总管,寻迁为信州总管。十三年,入朝,复拜吏部尚书。前后十余年间,多所进拔,朝廷称为廉平。尝因休暇,谓子弟曰:“吾闻功遂身退,古人常道。今年将耳顺,志在悬车,汝辈以为云何?子福嗣答曰:“大人澡身浴德,名立官成,盈满之戒,先哲所重。欲追踪二疏,伏奉尊命。”后因侍宴,世康再拜陈让曰:“臣无尺寸之功,位亚台铉。今犬马齿濆,不益明时,恐先朝露,无以塞责。愿乞骸骨,退避贤能。上曰:“朕夙夜庶几,求贤若渴,冀与公共治天下,以致太平。
21、今之所请,深乖本望,纵令筋骨衰谢,犹屈公卧治一隅。”于是出拜荆州总管。时天下唯置四大总管,并、扬、益三州,并亲王临统,唯荆州委于世康,时论以为美。世康为政简静,百姓爱悦,合境无讼。十七年,卒于州,时年六十七。上闻而痛惜之,赠赙甚厚。赠大将军,谥曰文。 (隋书卷四七) 注直寝:在皇宫值班。二疏:指汉朝两位主动辞官的权侄疏广与疏受。台铉:宰辅重臣。 2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以委公,普为吾守 委:交托 B若己有之,亦不显人过咎 过:责备 C冀与公共治天下,以致太平 致: 达到 D今之所请,深乖本望 乖:违背 2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2、) A丁忧,指遇到父母或祖父母等直系尊长的丧事,官员必须停职守丧的制度。 B坐,连坐,定罪。连坐是指人犯法,其家属亲友邻里等连带受处罚的制度。 C耳顺,六十岁,意指个人修行成熟,没有不顺耳之事,也称“花甲。 D谥,指古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为表彰其生平功业所给予的称号。 2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韦世康德隆望重,性情恬淡。尉迟迥兴兵作乱,世康受任绛州刺史,凭着素来的德望使全境安宁整肃:他崇尚古人质朴之风,不因得失扰乱心志。 B韦世康自幼慧敏,谦进平和。世康从小沉稳敏捷,年纪轻轻就被官府任用。任吏部尚书后也未曾以官位名望傲视别人,仍像原先一样对待其他官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逻辑的力量 第四 单元 逻辑 力量 检测 练习 答案 统编 高中语文 选择性 必修 上册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