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部分地区高二上学期语文期初检测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docx





《浙江省部分地区高二上学期语文期初检测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部分地区高二上学期语文期初检测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docx(3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浙江省部分地区高二上学期语文期初检测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 浙江省七彩阳光高考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返校联考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材料一: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
2、戍之,乃还。 (节选自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材料二:(晋惠公背信弃义、和秦国交锋又丧师辱国被俘)十月,晋阴饴甥会秦伯,盟于王城。秦伯曰:“晋国和乎?”对曰:“不和。小人耻失其君而悼丧其亲,不惮征缮以立圉也。曰:必报仇,宁事戎狄。君子爱其君而知其罪,不惮征缮以待秦命。曰:必报德,有死无二。以此不和。秦伯曰:“国谓君何?”对曰:“小人戚,谓之不免;君子恕,以为必归。小人曰:我毒秦,秦岂归君?君子曰:我知罪矣,秦必归君。贰而执之,服而舍之,德莫厚焉,刑莫威焉。服者怀德,贰者畏刑,此一役也,秦可以霸。纳而不定,废而不立,以德为怨,秦不其然。秦伯曰:“是吾心也。”改馆晋侯,馈七牢焉。 (节选自左传阴饴甥对
3、秦伯) 材料三:陆贾者,楚人也。以客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 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陆生至,尉佗魋结箕倨见陆生。陆生因进说他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在真定今足下反天性弃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桀并起,唯汉王先入关,据咸阳。项羽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略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故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
4、越,屈强於此。汉诚闻之,掘烧王先人冢,夷灭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则越杀王降汉,如反覆手耳。於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 (节选自史记 郦生陆贾列传) 注名饴,甥,指他为晋侯的外甥;因封于阴(今河南陕县至陕西商县一带),故又称阴饴甥;任晋大夫。晋惠公太子的名。即赵佗,曾任秦南海郡尉,故称。当地流行的发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在真定/今足下反天性弃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 B.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在真定/今足下反天性/弃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
5、矣。 C.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在真定/今足下反天性/弃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 D.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在真定/今足下反天性/弃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材料一中的“敢与红楼梦第二十九回中王熙凤所说“老祖宗也去,敢情好,就只是我又不得受用了”中的“敢意义不同。 B.材料一中的“薄”,指(力量)削弱,“欲流之远者,必浚起泉源的“远”表示流得长远, 两者用法相同。 C.材料二中的“事,指奉事,为服务,与答司马谏议书“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中 的第一个“事词义不相
6、同。 D.材料三“将相欲移兵而诛王”中的“相与鸿门宴“未得与项羽相见”中的“相意义用 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烛之武一见秦伯就示弱,表示秦晋两国攻打郑国,郑国知道自己会失败灭亡的,告诉秦伯攻打郑国并无益处,反倒会增强晋国的力量,而晋国贪得无厌,它变强大了,一定会对秦国不利的,希望秦伯能考虑清楚。 B.阴饴甥作为战败国代表,面对秦伯,虽理屈,但并未词穷。他借答复秦伯的机会,巧妙表述了晋国国内的舆论倾向,向秦伯施压,也请秦伯权衡利弊,以博大胸怀宽恕晋侯,终使晋侯挽回颜面,得到回国祭祀宗庙的权利。 C.尉佗面对天子的使臣,行为举止极其傲慢无礼,而
7、陆贾虽出使南越,远离汉都,但并不畏惧,且直言尉佗如此慢待天子使臣,后果会很严重。这样的方式不够含蓄,但从结果来看,还是有威慑力的。 D.烛之武善于从秦国角度分析利害,并利用秦晋矛盾,最终劝退秦师;阴饴甥巧妙地将国人分为“君子”“小人两部分,一正一反,既认错请罪,又表明态度,显得不卑不亢;陆贾语言逻辑严密、含蓄有力,堪称典范。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译文: (2)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则越杀王降汉,如反覆手耳。 译文: 14.材料中的三位外交辞令高手,他们的言说目的和方式各有不同,请选择材料二、三中的一个来概述。
8、(3 分) 浙江省A9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暑假返校联考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元年,闰三月,上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命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及政事得失。 贞观四年,七月,上问房玄龄、萧瑀曰:“隋文帝何如主也?对曰:“文帝勤于为治,每临朝,或至日昃,五品已上,引坐论事,卫士传飧而食;虽性非仁厚,亦励
9、精之主也。”上曰:“公得其一,未知其二。文帝不明而喜察;不明则照有不通喜察则多疑于物事皆自决不任群臣。天下至广,一日万机,虽复劳神苦形,岂能一一中理!郡臣既知主意,唯取决受成,虽有愆违,莫敢谏争,此所以二世而亡也。朕则不然。择天下贤才,置之百官,使思天下之事,关由宰相,审熟便安,然后奏闻。有功则赏,有罪则刑,谁敢不竭心力以修职业,何忧天下之不治乎!因敕百司:“自今诏敕行下有未便者,皆应执奏,毋得阿从,不尽己意。” 贞观二十二年,正月,上作帝范十二篇以赐太子,曰君体建亲求贤审官纳谏去谗戒盈崇俭赏罚务农阅武崇文;且曰:“修身治国,备在其中。一旦不讳,更无所言矣。又曰:“汝当更求古之哲王以为师,如吾
10、,不足法也。”夫取法于上,仅得其中,取法于中,不免为下。吾居位已来,不善多矣,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烦劳,此皆吾之深过,勿以为是而法之。顾我弘济苍生,其益多;肇造区夏,其功大。益多损少,故人不怨;功大过微,故业不堕。然比之尽美尽善,固多愧矣。汝无我之功勤,而承我之富贵,竭力为善,则国家仅安;骄惰奢纵,则一身不保。且成迟败速者,国也;失易得难者,位也。可不惜哉!可不惜哉!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超过三处不得分)需加句读,请将正确答案填涂在答题纸对应的方框内。(3分) 不A明B则C照D有E不F通G喜H察I则J多K疑L于M物
11、N事O皆P自Q决R不S任T群U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贞观元年,帝王年号纪年法,由汉武帝首创,一般帝王即位第一年称为元年。 B更,文中指更换,与庖丁解牛中“良疱岁更刀的“更”字意思相同。 C刑,文中指处罚,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刑于寡妻的“刑”字意思不同。 D致,文中是罗致、招致之意,与过秦论中“以致天下之士的“致”字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太宗从自己对良弓认识的不足,推想到对国家事务认识的不足,从而加大了问政于臣的力度。 B房玄龄、萧瑀认为隋文帝虽本性不仁厚,但是勤勉为政,是位振励精神、以图平治的君主。
12、唐太宗则表示不赞同。 C唐太宗汲取隋王朝灭亡的教训,于是知人善任,并奖惩分明,对阿谀奉承、不让自己满意的人,都要求上奏朝廷。 D唐太宗完成帝范十二篇赐给太子,告诫太子要以古代先哲圣王为师,戒奢为善,谨慎治国。至于自己,则不足为效。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虽有愆违,莫敢谏争,此所以二世而亡也。(4分) (2)谁敢不竭心力以修职业,何忧天下之不治乎?(4分) 14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说:“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唐太宗是否达到这一标准?请简要分析。(3分) 浙江省嘉兴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二返校测试语文试卷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6小题,20分)
1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材料一: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材料二: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
14、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B.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C.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D.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11.下列对文
15、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有道”,字面的意思是有学问有道德,在文中活用作名词,指有学问、有道德的人。 B“文质,“文”指道德品质,“质指外在表现,后来也指语言风格的华美和质朴。 C.“本末”,“本指树根,代表事物的根本,“末”指树梢,代表事物的细枝末节。 D.“庶人,泛指没有官爵的平民百姓,地位比较低,在中国古代社会属于下层阶级。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敏于事而慎于言 知止而后有定 B君子喻于义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C欲正其心者 假舆马者 D就有道而正焉 盘盘焉,囷囷焉 1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
16、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所说的君子“喻于义”而小人“喻于利的观点,强调见义忘利。 B孔子认为如果君子能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这样可称为好学之人。 C大学之道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D选文大学之道中使用了顶针、排比等修辞,使得道理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增强了说服力。 1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4分) _ _ _ (2)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4分) _ _ _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初考试语文试卷
17、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
18、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二) 孔子曰君子求诸已介甫亦当自思所以致其然者不可专罪天下之人也。夫侵官,乱政也,介甫更以为治术而称施之;贷息钱,鄙事也,介甫更以为王政而力行之;徭役自古皆从民出,介甫更欲敛民钱雇市佣而使之。此三者常人皆知其不可,而介甫独以为可,非介甫之智不
19、及常人也,直欲求非常之功而忽常人之所知耳。夫皇极之道,施之于天地,人皆不可须臾离,故孔子曰:“道之不明也,我知之也,智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介甫之智与贤皆过人,及其失也,乃与不及之患均,此光所谓用心太过者也。 (宋司马光与王介甫书) 8. 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而议事每不合 每:每次。 B.于反覆不宜卤莽 反覆:(书信)往来。 C.贷息钱,鄙事也 鄙:卑鄙。 D.乃与不及之患均 均:平均。 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孔子曰君子/求诸己/介甫亦当自思/所以致其然者/不可专罪天下之
20、人也 B. 孔子曰君子求诸己/介甫亦当自思/所以致其然者不可/专罪天下之人也 C. 孔子曰/君子求诸己/介甫亦当自思所以致其然者/不可专罪天下之人也 D. 孔子曰/君子求诸己/介甫亦当自思/所以致其然者不可专罪/天下之人也 10. 下列对文中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王安石信中“区区“某”“窃,都是表自称的谦辞,运用它们能体现写信者的教养。 B. “终必不蒙见察”“百姓之不见保的“见”字表被动,与“冀君实或见恕的“见”不同。 C. “与王介甫书意为“写给王安石的信”,古人还常用“鸿雁“尺素”“锦书代指书信。 D. “此光所谓用心太过者也”的“用心有费心、专心之意
21、,与劝学中“用心一也”相同。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王安石明知会遭受众人怨恨非议,依然力行改革,体现了他作为政治家的魄力和改革家的远见卓识。 B. 面对以司马光为代表的反对派的汹汹言论,王安石借用盘庚迁都的史实表明自己不怕非议坚持改革的决心。 C. 司马光认为王安石的智慧和德行超出了一般人,使得世人无法理解和接受他,最终必然导致变法失败。 D. 王安石与司马光所持政见不同,以书信往来展开辩驳,但言辞恳切,只谈公事,不泄私愤,展现两人坦荡的胸襟。 12. 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浙江省 部分 地区 上学 语文 检测 试卷 汇编 文言文 阅读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