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 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docx
《统编版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 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 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统编版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练习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文本一: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 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 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 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 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 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
2、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彳来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 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 动摇承之。或日,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 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 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
3、无树,而雪与人膝齐。(姚鼐登泰山记)文本二:泰山北多巨岩,而灵岩最著。余以乾隆四十年正月四日自泰安来观之。其状如垒石为 城墉高千馀雉周若环而缺其南面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自岩至溪,地有尺寸平者,皆种柏, 翳高塞深。灵岩寺在柏中,积雪林下,初日澄彻,寒光动寺壁。寺后凿岩为龛,以居佛像, 度其高,当岩之十九,峭不可上,横出斜援乃登。登则周望万山,殊鹫而诡趣,帷张而军行。*岩尻有泉,皇帝来巡,名之日“甘露之泉二僧出器,酌以饮余。回视寺左右立石,多宋以 来人刻字,有幔入壁内者,又有取石为砌者,砌上有字日“政和”云。(节选自姚鼐游灵岩记)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其状如垒石
4、/为城墉高千馀雉/周若环而缺其南面/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B.其状如垒石为/城墉高千馀雉/周若环而缺其南面/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C.其状如垒石/为城墉高千馀雉/周若环而缺其南/面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D.其状如垒石为城墉/高千馀雉/周若环而缺其南面/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D.有身,意思是有身孕,“有身”与“且以汝之有身也”(与妻书)的“有身”含义相同。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园想把他的妹妹献给没有儿子的楚考烈王,却既担心妹妹不能给楚考烈王生子,又担 心妹妹不会得到楚考烈王的宠幸,就先把妹妹献给了楚考烈王宠信的春申君。B.等到妹妹怀上了春申君的孩子,李园就和妹
5、妹商量计谋。妹妹乘机劝春申君把自己献给 楚考烈王,将来她的儿子被立为楚王,就是春申君的儿子做了楚王,春申君认可了这条计策。 C.春申君把李园的妹妹献给楚考烈王后,李园的妹妹生下的儿子被立为太子,她被立为王 后;可李园不愿与春申君分享权力,就暗中养刺客想杀死春申君。D.楚考烈王病死后,李园率先入宫布置刺客埋伏在棘门内;当春申君来到棘门时,李园的 刺客从门两边跳出来杀死了春申君,还灭了春申君的整个家族。12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春申君患之,求妇人宜子者进之,甚众,卒无子。(2)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13 .李园是怎样无所不用其极地攫取楚国权力的?
6、请简要概括。参考答案(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其状如垒石/为城墉高千馀雉/周若环而缺其南面/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B.其状如垒石为/城墉高千馀雉/周若环而缺其南面/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C.其状如垒石/为城墉高千馀雉/周若环而缺其南/面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D.其状如垒石为城墉/高千馀雉/周若环而缺其南面/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烛”字名词活用作动词,指照耀,与现代成语“洞烛其奸”中的“烛”意思不同。B.“半山居雾”的
7、“居”指停留,与文本二“以居佛像”的“居”意思不同。C. “度”指估算,与齐桓晋文之事“度,然后知长短”的“度”意思相同。D. “饮”指“给喝”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饮归客”的“饮”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泰山地处汶水、济水两河交汇处,人杰地灵,古迹甚多,其最高峰为日观峰,在泰 安城以南十五里。B.登泰山记描绘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的壮观场面,表达了作者对壮美 河山的赞美之情。C.姚鼐写泰山日出的盛景,用墨极少,却能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合起来,简洁生 动,富有画面感。D.两篇游记都是典型的山水游记,脉络清晰,比喻贴切,熔风景、古今
8、于一炉,创设 了独特的艺术境界。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2)灵岩寺在柏中,积雪林下,初日澄彻,寒光动寺壁。14 .文中泰山、灵岩的景物特征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15 .答案:D其状如垒石为城墉,高千馀雉,周若环而缺其南面。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16 .答案:C齐桓晋文之事“度,然后知长短”的“度”意思是用尺量。17 .答案:A“泰山地处汶水、济水两河交汇处,人杰地灵”,于文中无据;“在泰安城以南”理解错 误,原文是在“长城南十五里”。18 . (1)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都是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
9、色的像骰子似 的东西,那是山峰。(2)灵岩寺在柏树林中,林下堆积白雪,初升的太阳显得明朗清澈,深冬的阳光照在寺院 的墙壁上。19 .文本一写泰山,突出其高峻,表现其景色的壮丽;文本二写灵岩,表现其高绝,侧重渲 染其境界的幽清。(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014题。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因与由余A曲席B而坐C传器D而食E问其地F形与G其兵势H尽察。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古代指我国中原地区或在中原
10、地区建立的华夏政权,文中与“戎夷”相对而言。B.孤闻,意思是我听说,“孤为古代王侯自称,与六国论“智力孤危”的“孤”不同。C.女乐,文中指古代的歌舞伎,即经过一定的音乐文化教育后专业的音乐舞蹈表演者。D.垂法,意思是留下法度,“垂”与谏太宗十思疏“鸣琴垂拱”的“垂”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戎王派由余出使秦国,秦穆公向他展示秦国的宫室和积蓄的财富,由余认为这些东西会劳 累鬼神辛苦民众,由余的话含有讽刺意味,秦穆公因此责怪他。B.由余认为要把国家治理好,不能骄奢淫逸,不能用法度苛责下民,而需要统治者怀有淳厚 的仁爱之心对待臣民,百姓也怀有忠贞不渝的信义来
11、事奉其国君。C.秦穆公意识到由余是一个有大才能的人,于是他采纳内史的建议,盛情款待由余,留着由 余不让他回去,耽误由余的归期,以此疏远由余和戎王的关系。D.秦穆公利用戎王喜好美色享乐的弱点,让戎王沉迷享乐,由余回国后屡次劝谏戎王均不为 采纳,穆公也不断派人暗地邀请由余,由余终于离开戎王归降秦国。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今由余贤,寡人之害,将奈之何?(4分)秦用由余谋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4分)14 .作者借君子之口对秦穆公进行了怎样的评价?(3分)10 . C E、H(3 分)11 .D(3分)12.A(3分)13 . (8 分)现在由余贤能,是我的
12、心头之患,应该拿他怎么办呢?评分意见:本小题4分,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能力。关键词害”“奈何” 各1分,大意2分。秦采用了由余的计策讨伐戎王,增加了十二个附属国(或:兼并了十二个国家),开辟了方 圆千里的土地,终于称霸西戎。评分意见:本小题4分,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能力。关键词“益”“开”各1 分,大意2分。14 .作者借君子之口客观地评价了秦穆公,既肯定了他在秦国发展过程中建立的功业,也批 评了他让人殉葬的做法带来的负面影响。评分意见:本题共3分,概括1分,分析1处1分,意思相近即可。(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10.下列对文中画波
13、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吾闻能以战胜而安者/其唯圣人乎/若夫诈胜之徒/未尝不危也/吾是以忧/此得意而恐骄者也 B.吾闻能以战胜而安者/其唯圣人乎若/夫诈胜之徒/未尝不危也/吾是以忧/此得意而恐骄者也 C吾闻能以战胜而安者/其唯圣人乎若/夫诈胜之徒/未尝不危也/吾是以忧此/得意而恐骄者也 D.吾闻能以战胜而安者/其唯圣人乎/若夫诈胜之徒/未尝不危也/吾是以忧此/得意而恐骄者也 1L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故使然焉”的“然”与赤壁赋中“何为其然也”的“然”的意思相同。B.“令具太牢”的“具”与鸿门宴中“具告以事”的“具”意思不相同。C.“日
14、益骄固”的“固”与愚公移山中“汝心之固”的“固”意思相同。Df函谷举”的“举呜谏逐客书中“举地千里”的“举嗜思相同。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禹一次外出巡行,遇到一个犯了罪的人,禹问其缘由,才知道百姓都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 不与他同心同德,所以伤心哭起来。B.越王勾践当时在南面称霸,召集了亲近大臣和远方大臣,对群臣下令说,知道君主的过失 必须告知I,否则将会给予严厉处罚。C.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指出若六国能爱护自己的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国;若秦爱护六国百 姓,就可顺次传到万世都做皇帝。D.”人亦念其家”说明人人都有爱家之心,“奈何取之尽锚铢,用之如泥沙”则对秦统治者
15、搜 刮民脂只供自己享乐的行径进行了有力抨击。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自吾得听二子之言,吾目加明,耳加聪,不敢独擅,愿荐之先祖。(4分) 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4分)14 .结台二则材料,简要概括真正贤明的君主应当具备哪些品德。(3分)10.A(3分)解析:“其.乎”是固定句式、“若夫”是发语词,排除B、C。“此也”是固定 句式,排除D1LD(3分)解析:A选项中的两个“然”都是“这样”的意思。B选项中的第一个“具”是“准备工 第二个具”是详细”的意思。C选项中的两个“固”都是“顽固”。D选项中第一个 “举”是“被攻占”,第二个“举”是“
16、攻占”的含义。12.B(3分)解析:越王勾践是面向南面称霸。13(8 分)(4分)自从我能听到这两个人的忠言,我的眼睛更加明亮,听力更加敏锐,不敢独自占有 这些忠言,愿将它们进献给先王祖宗。(“加”更加,“擅”据有,“荐”进献,各1分,句意1 分)(4分)(梁柱上)光彩耀目的钉头,比谷仓里的谷物还多;长短不一的瓦缝,比全身的丝线 还多。(“于”介词结构后置,“庾”露天谷仓,“帛缕”丝线,各1分,句意1分)14.(3分)敢于承担责任(自我检讨、知错能改);虚心纳谏;戒奢戒骄(一点1分) 文言文原文翻译材料一:大禹出巡遇见一个犯罪的人,便停下车来询问那个罪人并为他哭泣。左右的人说:“那罪人 因为不
17、走正路,所以造成这样的后果,君王您为什么要为他悲痛成这个样子呢? ”大禹说:“尧、 舜时候的人民,都能把尧、舜的思想变成自己的思想。现在我作为君王,百姓各自按自己的 想法行事。因此我为他感到痛心。材料二:英明的君主有三怕:一怕居高位不知道自己的过失;二怕得意时骄傲自满;三怕听到天下的 至理名言又不能实行。凭什么知道他们会这样呢?越王勾践与吴国交战,将吴国打得大败, 兼并了九夷。当时他面向南面称霸,召集了亲近大臣和远方大臣,对群臣下令说:“知道我 的过错而不告知我的人,他的罪该被处死。”这就是身居高位而怕不知道自己过失的例子。 从前,晋文公与楚国交战,大胜楚国,焚烧了楚军营垒,大火三天三夜没有熄
18、灭,晋文公退 朝之后,脸上带有忧虑的神色,侍者问他:“君王您大胜楚军,现在却面有忧色,这是为什 么呢?”晋文公说:“我听说以战术和力量得胜并能安顿民众的。恐怕是圣人吧!至于那些以阴 谋诡计得胜的人,却很危险啊,所以我很担忧。”这就是怕在得意和顺利的时候骄傲的例子。 从前齐桓公得到管仲、照朋的辅佐,为他增长辩才,解说道义,到正月上朝,便命令准备牛、 羊、豕三牲,供奉先王祖宗。齐桓公站东向西,管仲、隰朋站西向东。齐桓公祭告说:“自 从我能听到这两个人的忠言,我的眼睛更加明亮,听力更加歙锐,不敢独自占有这些忠言, 愿将它们进献给先王祖宗。”这就是听到天下的至理名言而怕不能实行的实例。材料三:可叹呀!
19、一个人的意愿,也就是千万人的意愿啊。秦皇喜欢繁华奢侈,人民也顾念他们自己 的家。为什么掠取珍宝时连一镭一铢都搜刮干净,耗费起珍宝来竟像对待泥沙一样?秦皇如 此奢侈浪费,)致使承担栋梁的柱子,比田地里的农夫还多;架在梁上的橡子,比织机上的 女工还多;梁柱上光彩耀目的钉头,比粮仓里的粟粒还多;长短不一的瓦楞,比全身的丝缕 还多;或直或横的栏杆,比九州的城郭还多;声音嘈杂的音乐,比市民的言语还多。使天下 的人民,口里不敢说,心里却敢愤怒;(可是)失尽人心的秦始皇的思想,一天天更加骄傲顽 固。(结果)戍边的陈涉、吴广一声呼喊,函谷关被攻下,楚项羽放一把火,可惜(华丽的阿房 宫)化为了一片焦土。唉!灭亡
20、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啊。灭族秦王朝的,是秦王朝 自己,不是天下的人啊。可叹呀!假使六国各自爱护它的人民,就完全可以依靠人民来抵抗 秦国。假使秦王朝又爱护六国的人民,那就顺次传到三世还可以传到万世做皇帝,谁能够族 灭它呢?(秦王朝灭亡得太迅速)秦人来不及为自己哀叹,而后人为他们哀叹;如果后人只是 为他们哀叹,却不引以为戒,那也只会让更后来的人为这些后人哀叹啊。(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014题。10.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赵襄子曰/彼义士也/吾谨避之耳/且知伯已死/无后而其臣/至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 释之/B
21、.赵襄子曰/彼义士也/吾谨避之/耳且知伯已死/无后而其臣/至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 卒释之/C.赵襄子曰/彼义士也/吾谨避之/耳且知伯已死/无后/而其臣至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 释之/D.赵襄子曰/彼义士也/吾谨避之耳/且知伯已死/无后/而其臣至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 卒释之/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就”的意思是接近,靠近,“就”与促织“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的“就”字含义 不同。B. “刑”的意思是割,杀,“刑”与齐桓晋文之事“刑于寡妻,至于兄弟”的“刑”字含 义相同。C. “数”的意思是指责,列举,与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的“
22、数”字含义不同。D. “尝”的意思是曾经,与烛之武退秦师“君尝为晋君赐矣”的“尝”字含义相同。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得知智伯被赵襄子杀害之后,豫让下决心报仇,他认为义士应当为赏识自己、了解自 己的人献出生命。B.豫让改名换姓,装扮成服劳役的犯人来到宫中,想借机刺杀赵襄子,但被机警的赵襄子 发现,致使首次刺杀行动失败。C.豫让用漆涂身生癫,剃掉须眉毁伤面容,装扮成乞丐去讨饭,在友人的建议下,他又吞 炭使嗓子变哑以改变自己的声音。D.赵襄子在与豫让交谈之后,认为他非常有义气,就让人把自己的衣服交给豫让,豫让挥 剑击刺衣服,以示报答智伯。13 .把文中画横
23、线的句子及课内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以子之才,而善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4分)(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4分)14 .如从赵襄子、豫让二人中选一人写人物评论,请列出你的选择和评论要点。(3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10. D11. B12. C13. (1)凭您的才干,去好好地事奉赵襄子,赵襄子一定会接近并宠爱您。(2)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自降身份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14. 赵襄子:胸怀大度;敬重有义之人;善解人意。豫让:坚持感恩之心;深明君臣之义;坚韧不拔,敢于牺牲。附【参考译文】最初,晋国侠客毕阳的孙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统编版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 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 统编 一下 学期 语文期末 复习 文言文 阅读 练习题 Word 答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