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docx
《统编版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统编版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题(-)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如何认识和把握墨家哲学的精义与根本?学者多以“兼爱”作为墨家思想的旗帜与纲领, 将“非攻”“天志”等其余诸论视作“兼爱”的延伸、落实与保障,从而凸显出了墨学重“爱” 的精神品格。有的学者则试图以墨学作为对接西方逻辑与科学传统的本土思想文化资源,力 图开出墨学所谓重科学、重逻辑、重理性的精神风尚。还有的论者试图以“义”来整合墨家 诸说,以期彰明墨学最为贵“义”的精神风貌。但也有论者给予墨学以一种彻底否定性的评 价,认定其是为专制统治乃至特务统治张目的祸人之术,不足为取。墨家向以
2、贵“义”自许。如贵义有言:“万事莫贵于义”。然墨家所论之“义”, 其实为“利”。经上说“义,利也”。但墨家所说之“利”,非一己之私利,而是天下 之公利。这种天下之公利,又具体表现为人口之众、国家之富、刑政之治等治道现实。经 说上进一步解释说:“志以天下为芬,而能能利之。”这也就是说,墨家既重视为义者要 以“兴天下之利”作为自己的本分,也强调为义者要培育自身兴利除害的才能,前者是为义 者应有的动机与德性,后者是为义者当有的资材与德行。墨家所孜孜以求的“天下之利”,归根到底是宰制天下的君主及其统治阶层之利,还是 作为士、农、工、商等阶层的人民之利呢?如若是前者,所谓“天下之利”就实为统治阶层 之私
3、利的托庇之辞,而“兴天下之利”也就成了奉天下之财用以满足统治阶层之穷奢极欲的 粉饰之言。如若是后者,所谓“天下之利”实就是对民生民利的一种维护,也就是对统治阶 层只顾自利而罔顾民利的一种抗议。若单从动机的角度来看,墨家所述的“兼爱”“天志” “节用”等说,在根本上还是为了维护民生民利。“兼爱”要求统治者应当像爱利自身、自 家、自国那样去爱利他人、他家、他国,尤其是要普遍地爱利天下民众。“天志”则悬设一 大公无私、竭诚为民、能赏善罚暴的至高无上之天,以规约君主的言行,使其能实行“兼爱” 的义政义事。“节用”则从民生基本所需的衣、食、住、行、葬、乐等角度,规劝统治者应 当力行节约之道,“去无用之费
4、”以实现对民生民利的保全。同时、墨家还为统治者树立了 能保民、爱民、利民的以大禹为典范的古时圣王形象,作为统治者爱利万民的义政义事之历 史经验。墨家所论的“天下之利”,应当还是以民生民利为主流。爱民、利民还是墨家最为根本的技术价值观念。在先秦诸家中,墨家向以重视科技而为 中国科技史家所推崇。法仪等篇记述了墨子对百工从事生产技术活动的认识。墨子认为,自然朴素之价值追求。庄子重视自然本身的规律及自然中的天然性,并以自然作为 人与人类社会的标尺。庄子明确指出了要恪守自然本性,而非进行人为的刻意追求,才 能获得至高、至善、至美的价值取向。同样,对自然朴素的追求可谓一直镶嵌在陶渊明的田 园诗中。“暧暧远
5、人村,依依墟里烟”“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等诗句直接而明确地表 达了对于由清净、简朴、纯净人心所构成的饱含天然本性、朴素美好的田园生活的赞美与热 爱。庄子与陶渊明田园诗中对自然朴素的追求是有相同甚至承继之处的。题材上,在陶 渊明的田园诗创作中,自然田园作为写作题材当然是无有争议的表现对象;其在意象上,通 过对田园自然风物的表现来表达作者的“真意”正是对庄子以天地悟道的思维方式的继 承与情思表达的发展;思想上,将自然视为官场等世俗生活之对立面,则是更深入地对庄 子崇敬自然本性思想的延伸。得意忘言之审美境界。庄子在言意之辨及其关系上,注意到了二者之别,并得出了 言不尽意、得意忘言的结论。内篇齐物
6、论中“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与杂篇外 物中“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均表达了但求言中之意而忽视言语表达的言意观。陶 渊明的田园诗中流露出了同庄子得意忘言相一致的审美情趣。其“榆柳荫后檐,桃李罗 堂前”等质朴的写作既不同于时人好谈玄说理、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玄言诗,又不同于前朝 陆机、潘岳等人造就的繁缗华美的太康之风。陶诗的自然朴素之语自带灵气,其看似未经雕 琢的语言、简单地对自然风物的呈现已是把陶之田园理想与审美旨趣尽数倾泻于纸上。此外, 诗歌言辞之外的境界的开创也可谓是得意而超脱于言的表现。如饮酒十四中“不觉知 有我,安知物为贵。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质朴地写出了醉酒后不知物我之分、飘然
7、如 物我合一的超脱境界。清静无为之人生理想。庄子厌恶功名利禄与人为强争,提倡清心寡欲。从个人角度 来讲,庄子从不视努力追求权力荣耀为正途,而是主张内心清净,追求养生。从国家集 体角度讲,其主张施政应顺应自然本性,以“无为”为“为”而使得天下大治。陶渊明的田 园诗也明确地表现出了对努力追求仕途荣华的“世俗之路”的厌恶,且这种对浮躁人世的无 意与对自然田园的向往是一致的一一这正是其个人在理想追求上清静无为的体现。正如其 归去来兮辞中所言“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直言其本愿并非富贵通达。这种对追 求官场权力与名利行为的厌恶着实是庄子所主张的内心清净、但求无为的具体表现。随着文学自身的发展、思想的多
8、元化与时代的变革,庄子思想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影 响当然是因时而异的,甚至其在被吸收利用与改造后已趋于隐蔽。但后世田园山水诗歌的优 秀创作,若没有先秦庄子道家思想木质性的影响与注入,大概不会如我们今天所见般璀 璨动人。由此看来,庄子思想对于后世以陶渊明田园诗为代表的山水田园题材诗歌的创 作,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思想价值与文化影响。(摘编自孙百慧论庄子思想在陶渊明田园诗创作中的表现)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庄子是道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作,对后世文学创作与士人文化心态都有影响。B.陶诗在题材、意象、思想等方面均体现了庄子对自然朴素的价值追求。C.陶诗体现庄子得意忘言之审
9、美情趣的表现是言辞朴素自然、不事雕琢。D.陶渊明厌恶“世俗之路”的主要原因是受了庄子清静无为之人生理想的影响。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宗明义,点明田园诗与庄子思想的紧密关系,有提纲挈领的作用。B.文章以总分总结构论述庄子思想在以陶诗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中的表现,结构 清晰。C.文章在论述庄子得意忘言之审美境界时运用了引用论证法,增强了说服力。D.文章第四段引用归去来兮辞中的语句是为了证明陶渊明厌恶追求官场权力与名 利。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庄子认为恪守自然本性,不刻意追求,就能获得至高、至善、至美的价值取向。8. “榆柳荫后
10、檐,桃李罗堂前”等质朴诗句有同庄子得意忘言相一致的审美情趣。C.饮酒十四所写飘然如物我合一的超脱境界也是陶诗得意而超脱于言的一种表 现。D.庄子思想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因时而异,但其对后世田园山水诗的影响不可 忽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作为最贴近时代、直接反映社会现实的报告文学,其创作是建立在真实社会生活的基 础之上,是以文学的艺术手法来报告社会生活中真实的事件和人物。在报告文学创作的实践中,首要解决的问题是为什么而写?写什么?思想感情的着落 点和创作的立足点在哪里?夏衍的报告文学作品包身工树立了一个榜样。这部作品主要 反映 1932年“一 二八”事变到抗日战争爆发
11、前夕国民党统治区的社会黑暗情况。作者 的思想感情是站在同情社会弱者的立场,创作的立足点面向平民,甚至是不起眼的“小人物”。包身工充满感情、带有温度,其旋律仍然是积极向上的博爱。作者笔下散发出博 爱情怀,对女童工有着深切的同情,对她们遭遇的不公和悲惨命运进行直接揭露。夏衍的笔 像是一把锋利的手术刀,解剖着那个时代的“脓疮”,对那个社会进行“刮骨疗毒”,把他 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以形象的方式记录下来,他要告诉世人那里的世界究竟是怎样的 世界,是怎样的真相,进而呼唤善良的人起来抗争。1959年,夏衍在从包身工引起的 回忆中写道,他“感到灵魂的震动“感到愤怒” “觉得非把这个人间地狱揭发出来 不可
12、”。包身工之所以成为经典,除了作者饱含真情之外,还在于作品具有强大的艺术感 染力。文章开头有这样的内容:“拆铺啦!起来! ”穿着一身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像生气似的呼喊,“芦 柴棒,去烧火!妈的,还躺着,猪獴!”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啰”。跟着这种有威 势的喊声,在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面,她们很快地就像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骚 动起来。打呵欠,叹气,寻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叫喊这段文字,无论是语言描写、环境描写、动作描写,都注重细节的刻画,给人以身临 其境之感。包身工的艺术感染力还表现在充分运用和借鉴小说、散文、戏剧、电影等
13、艺术样 式的表现手法。有些评论家甚至把包身工作为小说来研究。创作包身工时,夏衍把 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多种表现方法熔于一炉,交错运用,并衔接得恰如其分。尤其是小 说手法的运用。他着重描写了有一定典型意义的人物,如芦柴棒、小福子和不知姓名的小姑 娘,通过对他们的刻画,揭露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除了人物描写,值得研究的还有他对写 作对象生活场景还原式的描绘,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劳动为线索,串起一个个场景,结构严 谨,情节生动,画面具有冲击力,特别是某些镜头式的具体描绘,如包身工们早晨喝粥的情 景描写,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和写实性。无论是讴歌时代,还是记录社会,报告文学作家都要为社会的进步贡献文学力量,
14、以 有温度的作品感动读者,进而凝聚人心,激发更大的前行动力。(摘编自曾散以有温度的文字探索光明一一读夏衍的包身工有感) 1.下列有关包身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包身工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劳动为线索,反映了当时社会“小人物”的真实生活状/LtT oB.包身工强大的艺术感染力表现在饱含真情、注重细节刻画和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法上。C.有些评论家把包身工作为小说来研究,这与包身工借鉴和运用了小说手法有关。D.包身工采用电影的表现手法,一些镜头式的具体描绘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和写实性。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不只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还有关于报告文学对时代、社会
15、发展意义的思考,富 有深度。B.文章引用夏衍在从包身工引起的回忆中的话证明作者的创作饱含真情。C.包身工开头的语言、环境、动作等描写说明作品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D.本文创作的目的是从报告文学的特点入手,深入探究包身工成为经典的原因。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报告文学的创作,如果作者不是基于对社会的真情实感,不是基于发自内心深处的召唤, 那么作品就很可能是苍白无力的。B.夏衍创作的包身工站在同情弱者的立场,散发出博爱的情怀,他要揭露包身工制度 的真相,呼唤善良的人起来抗争。C.报告文学是以文学的艺术手法来表现生活的,因此,为了更好地反映社会现实,在具体 创作中可以采用小说的
16、手法虚构人物。D.报告文学或讴歌时代,或记录社会,报告文学作家应有人文情怀,以有温度的作品为社 会的进步贡献文学力量,激励后辈。参考答案(-)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虽然学者对墨家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但是他们的思维方法和价值立场是一致的。B.墨家所说的义就是利,具体表现为人口之众、国家之富、刑政之治的治道现实。C.墨家重视科技和理性思维方式,这些都可以在墨家的“三表法”中得到体现。D.墨家看来,遵循“异类不比”的基本思维原则,是正确分析和解决疑难问题的关键。2 .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
17、项是(3分)A.文章论述了墨家哲学的精义与根本,以及它贵“义”自许的价值观念和重视理性的思 维方法。B.文章例举贵义经上说中的话,是为了阐明了墨家向以贵“义”自许的观点。 C.墨家的技术价值观念以爱民、利民为本,公输削鹊的故事就体现了这种观念。D.文章在解释墨家的学说主张“类”与“故”时,将“类”与“故”进行了对比论证。3 .根据文章内容,下列有关“爱民”“利民”的思想中最接近墨家的一项是(3分)A.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老子B.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一一孟子C.重刑少赏,上爱民,民死赏;多赏轻刑,上不爱民,民不死赏。一一韩非
18、子D.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一一荀子LB【解析】A.他们的思维方法和价值立场是不一致的。C. “这些都可以在墨家的三表法, 中得到体现”不正确。“三表法”是墨学最先提出的一个用以判断言辞是非标准的方法,不 能体现出墨家重视科技。D. “异类不比的基本思维原则是关键”以偏概全。遵循“异类 不比”的基本思维原则,还要探明其背后的原因、条件和规律,才能正确地分析并解决现实 政治及其技术运用所遇到的疑难问题。2.D【解析】文章没有将“类”与“故”进行对比论证。3.B【解析】墨家所述的“兼爱”“天志”“节用”等说,在根本上还是为了维护民生民利。 以上四家观点中,老子强
19、调无为让百姓无知无欲,韩非子强调赏罚,荀子强调遵循自然规律, 孟子的观点最接近,它强调施仁政、重教化,从根本上使百姓获利,从而民心归顺。(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L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逸”不仅仅体现出古代文人的一种审美标准,还以其丰富的诗学内涵建构出古诗词的独 特质素。B. “逸”从一种情怀与心境,发展为对人格修养、艺术追求和作品品鉴的评价标准,成为古 代文人追求的一种审美趣味。C. “逸”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便已被纳入诗歌评论视角,到了唐朝,“逸被界定为一种独 立的高等级诗品。D.随着“逸”在古典诗学中的发展,“
20、逸”渐渐确立了其在诗学中的位置, 并呈现出对诗论与诗歌创作的重要影响。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宗明义,按照历史时代顺序介绍了 “逸”在古典诗学中的位置及其对诗论与诗歌创 作的影响。B.选文引用曹丕的评语,说明“逸”已由人物品藻领域拓展到文艺评论领域,作为一个独立 的文艺审美范畴得到确立。C.选文第5段分述了从唐朝至宋元时期,不同朝代“逸”在诗论与诗歌创作中得到继续发展. 和高扬的情况。D.选文大量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来介绍“逸”的诗学内涵和价值, 论证充分,说理透彻。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庄子首次在逍遥
21、游中阐发了 “奔逸绝尘”的逍遥姿态和放逸精神,因而被认为是第一 个大力倡导并发扬“逸”的古代文人。B.在先秦时期,“逸”主要指不与浊世同流合污的人格品貌与生活态度,还没有被纳入到社 会文化审美领域用以评价人之美。C.东汉班固认为,因为周道衰落,一批学诗之士被放逐于野而隐逸为布衣,才使得“逸”第 一次被纳作诗赋评价维度。D.李白的“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呈现出旷逸之韵;而苏轼的“人生如梦,一 尊还酹江月”则折射出其飘逸之态。(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1.C2. D3.B(-)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 .下列关于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
22、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宋代重视文治、器重文人,包括宰相在内的枢密使等职多由文人担当,他们待遇优渥。B.“轻歌曼舞”的字形有误,应写作“轻歌嫂舞、在文中指宋代官员娱乐方式的一种。C.“不拘于形”,在文中指宋代歌女的装扮都不是浓妆艳抹,而是一派清雅娴静的气质。D.以歌妓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宋词,不全是宫体、花间风格,还写歇妓与文人的情感联系。2 .下列对文章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篇未直接谈宋词,而从宋代文人地位、官员娱乐方式等方面分析词兴盛的原因。B.文章思路清晰,既有对词产生、兴盛的原因阐述,又有对宋词内容、风格特点的分析。C.从张先所作醉垂鞭的内容来看,这一首赠
23、妓词并不能证明张先是以写影而闻名的。D.从晏几道的鹏鹃天临江仙这两首词来看,艳词并非只是表现情深意长的感伤。3 .关于黄庭坚对晏几道“四痴”的评价,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痴:虽然官做得不好,可他也不愿意求达官显贵们帮忙,意在表现晏几道的傲骨。B.第二痴:文章自成一体,不愿为中进士而改变文章风格,重在批判他执而不化的性格。C.第三痴:虽然家里很有钱,可是他的家人却饥寒交迫,表明他从来不关心家人的生活。D.第四痴:虽然别人毫不迟疑欺负他或背信于他,可是他不以为意,意在表现他的大度。l.Do (A项,“包括宰相在内的枢密使等职多由文人担当”错误,根据原文,“枢密使”与“宰 相”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统编版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 统编 版高二 下学 语文期末 复习 论述 文本 阅读 练习题 Word 答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