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3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时量:120分钟满分:100分一、积累与运用(15分)盛夏时节,花木葱茏,生机盎然,学校组织开展“诗意山水,人间草木”暑假研习活动。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研习任务。1.文学社的同学搜集到以下文字资料,有同学对文中加点字的读音、字形有疑问。下列选项中,解说正确的一项是()“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包含着丰富的人类生存智慧。这里的“天”可以理解为宇宙天地、自然万物。“人”是指生存于天地之间、万物之中的人类。人类把自己看作天地自然中的一部分,享受着自然的滋养,摸索着宇宙的规律,探寻着生命的智慧。在这种观
2、念浸润下,文人墨客放眼青山绿水、泉石清音。他们亲近自然,在诗歌和文章中将自然之景与精神志趣完美契合。“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在王维的眼里翠竹萋萋、明月皎皎,他将灵魂妥帖地安放于自然,将心灵升华到空明纯美的禅境。“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在经历了颠沛流离之后,归于淡泊,归于闲暇,刘禹锡借助陋室铭构建了一个恬静的“君子居之,陋室何陋”的“天人合一”的精神归宿。A.“精髓”的“髓”应读为“su”B.“妥帖”的“帖”应读为“ti”C.“颠沛流离”应写为“颠沛留离”D.“闲暇”的“暇”应写为“瑕”2.艺术社的同学查阅整理了与“国色”相关的资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
3、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2023年春晚节目满庭芳国色唱出了曼妙“秀色”。那么,颜色从何而来?其芳名又是何人所取?史料告诉我们:先人们从自然万物、天地四时中发现色彩,从植物和矿物中提取颜料,并赋予它们雅致动听的名字。比如,玄色即黎明太阳将出未出时天空的黑里透红;绿沈就是西瓜皮颜色。“国色”不直接采用“青白黄赤黑”,而从中遴选出“桃红、凝脂、缃叶、群青、沉香”,则是艺术表达“吉祥寓意和美之色相”的需要。其中,蓝色系用的群青,最早来自青金石,从丝绸之路传到中国。它们不只代表了沉淀下来的中华民族千百年的审美意趣,还是色彩符号。A.它们不只是色彩符号,还代表了千百年沉淀下来的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趣。B.它们不
4、只代表了沉淀下来的千百年的中华民族审美意趣,还是色彩符号。C.它们不只是色彩符号,还代表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沉淀下来的审美意趣。D.它们不只代表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沉淀下来的审美意趣,还是色彩符号。3.民俗社的同学重点探究了人们爱花的原因,并描述了民间的赏花胜景。请你编审、校对他们提供的材料,选出文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赏花自古被视为一种雅兴。对于大众而言,绚丽的色彩、扑鼻的香气是花卉的价值所在,但文人士大夫却不以为然。文人赏花,重在品味花所传达的精神内涵。比如菊花由于岁寒不折、做立风中的秉性,受到众多知识分子的追捧。它枯而不落,与其他花卉迥乎不同,成为保持民族气节的象征。民间赏花习俗由来已久
5、。京城人爱花,每至花期,便邀约三五好友外出赏花。明清时期,随着人工培育花卉技术的进步,京城的观赏花卉空前繁多,赏花的场所也大幅增加。当时的什刹海已是京城家喻户晓的赏荷中心,每年农历六月,大量游客慕名而至。到了秋季,京城再掀赏菊风潮,被色彩点燃的天宁寺最是耐人寻味。A.不以为然B.迥乎不同C.家喻户晓D.耐人寻味4.书法社的同学拟写了一副对联,横线处填写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山水不墨,着天然色,天地无弦,调人间情A.万古琴春夏秋冬千秋画喜怒哀乐B.千秋画喜怒哀乐万古琴春夏秋冬C.万古琴喜怒哀乐千秋画春夏秋冬D.千秋画春夏秋冬万古琴喜怒哀乐5.古诗文默写及文化常识。春早得雨宋陆游稻陂方渴雨,蚕箔却
6、忧寒。更有难知处,朱门惜牡丹。【注释】蚕箔:养蚕的器具,俗称蚕帘。这里指代蚕。杨同学:“朱门”指代_,杜甫亦有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张同学:由“稻陂方渴雨,蚕箔却忧寒”两句,可联想到白居易卖炭翁中写老翁矛盾心理的诗句“_,_”。同样是描写现实,杜甫在春望中,以“_,_”两句,表现长安春日满目凄凉情境,传达出诗人深切的忧国伤时之情。6.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不超过15个字。每年的5月20日或21日,当太阳运行到黄经60度时,就是小满节气了。关于小满节气名称的来历,主要有两种说法。_。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其二是和
7、降水有关。过了小满,降水就开始变得频繁起来,尤其是偏南方的地区,暴雨开始增加。二、阅读与理解(共39分)(一)古诗文阅读(共17分)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新城道中(其一)苏轼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注】絮帽:棉帽。钲(zhng):用同“铮”,古乐器,形如铜铎。西崦(yn):这里泛指山,诗人将要前往的地方。饷:用食物款待别人。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恰当的一项是()A.诗人“欲山行”之际,东风吹断檐头雨,可见风雨交织的天气也没能影响诗人的出行。B.颔联和颈联综合运用比拟的修辞,
8、呈现了一幅生动秀丽的乡野春景图。C.尾联诗人实写眼前西巉人家煮芹、烧笋和春耕的欢乐场景,人们的心情都很愉悦。D.这首诗写了诗人出巡途中所见所感,这些景致和人物的描写是诗人当时欢乐心情的反映。8.这首诗的诗眼是“乐”,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因何而“乐”。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选自刘禹锡陋室铭)【乙】陆子既老且病,犹不置读书,名其室曰“书巢”。客有问曰:“子幸有屋以居,牖户墙垣,而谓之巢,何
9、邪?”陆子曰:“子之辞辩矣,顾未入吾室。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藉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客去,陆子叹曰:“天下之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吾侪未造道之堂奥,自薄篱之外而妄议之,可乎?”因书以自警。(选自书巢记,有改动【注】陆子:陆游自称。牖户:指窗户和门。觌(d):相见。侪:同辈,同类人。道之堂奥:指道的精微之处。堂奥,房屋正中偏
10、前的厅堂之中,此处借指道的精微之处。9.下列选项中,对文中加点词或文本内容的理解与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此非吾所谓巢者邪”的“邪”,与孙权劝学“为博士邪”的“邪”用法不同。B.“而乱书围之”与狼一文中“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的“而”意义及用法不同。C.“信乎其似巢也”中的“信”,与“言而有信”一句中的“信”意思不同。D.乙文中,陆游的饮食起居都与书在一起。为了不被打扰,陆游不接待到访的客人,不和妻子儿女相见。10.请为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天下之事A闻者B不如C见者D知之E为详F见者不如G居者知之H为尽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耶?”12.【甲】
11、【乙】两文都是以书斋为写作对象,但其中侧重表达的人生意趣有不同,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概括。(二)非文学作品阅读(共5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随着社交平台的进一步破圈,“围炉煮茶”热潮迅速兴起,年轻人开始尝试用接地气的方式来品味茶文化,“围炉煮茶”成为年轻人社交的新方式。不久前,“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入选人类非遗,“围炉煮茶”这类渐兴的吃茶方式逐渐风靡全国,年轻人赋予传统茶文化新玩法,彰显了传统茶文化对社会生活美学产生的深刻影响。“围炉煮茶”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带来了新的消费热潮和新的生活方式,传统的茶文化被更多年轻人接受,在陶冶情操的同时,继承和发扬了非遗文化。(摘自
12、“围炉煮茶”热潮的非遗文化逐渐走红,有删改)【材料二】围炉煮茶“出圈”背后,是“茶文化”逐渐被年轻人认同、喜爱。茶馆在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发展至今,茶馆已兼具商务属性与休闲属性。以沪上违锁的隐溪茶馆为例,作为传统中式茶馆,这里已成为商务人群洽谈、办公以及团建开会的好去处。另一类茶馆,则跳脱传统类型,更追求接地气和烟火气,例如新中式奶茶店“茶颜悦色”,对标咖啡馆和新式茶饮店,让喝茶像喝咖啡一样简单、方便。而围炉煮茶,就属于后者。“市场看准围炉煮茶这一中式饮茶方式中蕴含的情绪价值。”关田新兴玩乐项目负责人分析。她认为,一是这个产品足够新奇,炭炉、茶壶和烤物,简简单单就能营造出中式传统生活的氛围感和
13、仪式感,满足年轻人打卡的需求;另一方面,它提供了一种舒适温暖的社交方式,体验慢生活成为其核心要义,更寄托了消费者对“岁月静好”的向往。围炉煮茶火爆,某种程度上是对传统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吸引了众多“95后”甚至“00后”走进茶馆,学习和体验茶文化,带动茶馆业态“出圈”。“围炉煮茶改变了年轻人对喝茶的认知,而且,这类全新的饮茶文化,对于年轻人来说消费压力不会很大,大家也更愿意去尝试。也许未来,年轻人会因这份体验喜欢上茶文化,那围炉煮茶的意义就达到了。”田媛媛说。(摘自“围炉煮茶”火出圈,年轻人热捧的是什么?,有删改)【材料三】日前,上海一男子报警称自己的两名朋友吃饭时突然昏迷。民警到场后发现,房
14、间内正燃烧着“围炉煮茶”的炭火炉,遂立即将炭火炉拎至天台并开窗通风。所幸三人得到及时救治,脱离生命危险。围炉煮茶本是美事一桩,但如在封闭的室内进行,极易造成一氧化碳中毒。“一氧化碳无色无味,不易被察觉,浓度超过0.05%就会对人体造成伤害。”上海市黄浦区消防救援支队火调技术处工程师袁晨说,“轻度一氧化碳中毒表现为剧烈头痛、头晕、四肢无力、恶心、呕吐、轻度意识障碍、嗜睡,有冠心病的患者可能出现心绞痛。若不及时救治,会危及生命。”由于产生明火、持续高温、烤炉质量参差等问题,消防专家还重点提示了围炉煮茶背后的火灾风险。“点燃时有火星溅出来,尤其不能扇风,越扇火星越多。幸亏桌子上没有容易燃烧的东西,不
15、然真担心着火。”在体验围炉煮茶时,差点引起火灾的张女士接受采访时说。(摘自透视“网红项目”围炉煮茶背后的安全风险,有删改)13.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围炉煮茶”简单、方便,追求接地气和烟火气,成为当前茶馆业态的主流。B.与传统中式茶馆相比,“围炉煮茶”跳脱传统类型,其休闲属性表现更突出。C.“围炉煮茶”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传统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D.“围炉煮茶”热潮迅速兴起,已成为年轻人社交的新宠,但安全隐患也不容小觑。14.小婷同学了解“围炉煮茶”后,想在家庭聚会时进行尝试。请你结合材料三对其提出建议。(三)文学作品阅读(共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
16、,完成下面小题。芦芽山记梁衡山西多山,令人骄傲。太行、吕梁纵贯南北,分卧东西,全省境内几乎没有平地。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历代皇帝封禅祭祀的北岳恒山,有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死身的首阳山,有介子推不受晋文公之封而焚身的介休绵山。但因这些名山历史掌故太多,倒常常使游人忘记了它们本身的美。所以,如果真要游山,还是选择没有名气的好。于是,在山西,我们便选中了吕梁山北梢自然保护区的主峰芦芽山。十一日晨,天微阴。我们备足干粮、水,出了五寨县城,乘车向东南方向走了十多分钟。便没入大峡谷中。谷底乱石如斗,两侧峰崖急扑而下,遮天蔽日。车在谷底颠簸前行,似浪中行舟,又紧贴山根爬行。缓缓如一豆甲虫。离县城才十数里,便顿如
17、隔世。放眼窗外,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人惊叹。那山有的整石以为峰,拔地而起,节节如笋;有的斜卧如虎豹,周身斑驳有纹;更有其大如房的卵石,以一细尖立于山巅,成危卵之势,仿佛一推即可滚落。山少树,石青黑,多水痕。可以想见,史前时期,这里曾是洪水浩荡,这些巨石被飘举如豆丸,山谷被切割如腐乳。后来水退石出,山高谷深,奇石林立,悄然至今。再走,山坡多灌木绿草,葱郁如棕毡,一些松树散立其间。以后松杉渐渐增多,密密匝匝,不得深视。这山正如其名,峰多峭拔如出土芦芽,这时一律为绿树所覆,你前我后,纷沓相迭,正是旧县志上说的“芦芽迭翠”。举目越过层峦望开去,满山满野的林子,近处墨绿,稍远深绿,再远浅绿,最后只剩下一层
18、朦胧的绿意溶入天穹。绿意怡悦心神,让人看到蓬勃的生命演绎出的绝妙风景。车子像一叶扁舟,在这片绿海的波峰浪谷中穿行。约九时半,我们来到主峰下,这时云已阴得沉沉欲坠了。头上云来云往,林中忽明忽暗,落叶积地盈尺,一踏一个虚坑。这里本少人迹,现在又下着细雨,四周淅淅沥沥,唯闻雨打松枝与风弄树叶之声,林中越发寂静。脚下不时横着倒地的枯木,庞然身躯,用杖一捅就是一个窟窿。两边立着被雷劈死的大树,或中心炸裂,或齐眉削去,皆断躯残肢。然而朽黑的树身上又生出寸厚的绿苔,仿佛喻示着生命在静寂的时光中悄然地完结与更生。领路的老杨说,他上这山已有十一次了,倒有九次走错了路,但愿今天不再犯第十次错误。爬了约一小时,我们
19、将近峰顶。偶尔驻足,俯视脚下,则山川无形,天地不分。白云一片,滚滚如大海波涛,风强林梢,又隐隐传来千军万马之声;接着前行,路过两山谷口,则浓雾滚滚,喷涌而出,若山下激战,硝烟冲天却又寒气逼人。云雾雄奇,激发出心灵深处跃动的生命力量,促使我们向峰顶攀登。将凌绝顶时要过一个短峡,仅仅容一人单行,曰束身峡;要过一梯,横杠九节,梯担两峰间,下临深渊,曰九杠梯。这是全峰最险之处,虽然两边加了护栏,但仍叫人目眩。过了九杠梯便是芦芽绝顶了。这是一块巨大的孤石,下细上大,状如蘑菇,探伸在半空之中。石上有一座小庙,曰太子殿,是过去求雨人表示虔诚的所在。这时云蒸雾裹,飘渺空灵,使人不辨天上人间。殿宇的檐角时隐时现
20、,云中探出几林古松,使我确信自己还未离地而去。雨还在下,我们拄杖下山了,当钻出密林时衣服早已湿透,鞋上满是星星点点的野花瓣,早已成为绣鞋一双。看林人笑道,还从未见过你们这般有兴致的人,忙招呼我们回屋烤火。这时我们心头贮满了愉快,哪管什么鞋湿衣凉,连忙辞谢,驱车下山。山下雨小。回看林间已挂上了无数条细亮的瀑布,轻柔柔的,从水绿的林梢垂下来,跌在石上汇入谷底。谷底的水比来时已大了很多,只是不见半点泥沙,还是原来的清,不禁感慨,今天真的领略到了大自然本真的美。在别人不愿出门的时候,去游人迹少至的地方,让我们的心中泛起一丝莫名的骄傲。15.作者通过记叙游览点的变化,描写了不同的奇景,请根据文章内容完成
21、表格。作者游踪山坡上主峰下将近峰顶至峰顶景物特征山高谷深,奇石林立云雾雄奇,峡梯险要16.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分别写到两个“骄傲”,有何用意?17.在欣赏芦芽山美景的同时,文章第段写了作者的哪几种感受?(四)名著阅读(共6分)阅读名著语段和相关内容,完成下面小题。【语段一】朱赫来望着飞舞的铁锹,望着那些在紧张的劳动中弯着的脊梁,低声对阿基姆说:“用不着开群众大会,这儿没有人需要宣传鼓动。托卡列夫,你说得对,他们真是无价之宝。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节选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语段二】后来有元稹、白居易二人在政治上都升沉了一番,他们却继承杜甫写实的表现人生的态度。他们开始将这种态度理论化,主张诗要“上
22、以补察时政,下以泄导人情”,“嘲风雪,弄花草”是没有意义的。他们反对雕琢字句,主张诚实自然。他们将自己的诗分为“讽谕”的和“非讽谕”的两类。他们的诗却容易懂,又能道出人人心中的话,所以雅俗共赏,一时风行。当时最流传的是他们新创的谐调的七言叙事诗,所谓“长庆体”的,还有社会问题诗。(节选自经典常谈)【语段三】序曰:凡九千二百五十二言,断为五十篇。篇无定句,句无定字,系于意,不系于文。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诗三百之义也。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诚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湖南省 长沙 市长 中学 2023 2024 学年 上学 入学 检测 语文试题 解析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