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含答案).docx
《《陈情表》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陈情表》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含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9.1陈情表测试卷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散文的情感王冰在散文写作中,情感被无端强调得厉害,甚至有人直接告诉年轻一辈散文写作者,说只要写出了你心中的真情实感就是散文了,情感越强烈,越是好散文。情感人人都有,作家的情感不一定比一般人更强烈,比别人更为强烈的情感也并不会使一个作家在写作中更加出类拔萃。况且,如果艺术包括文学不是首先以技艺比高下,而是以情感强弱为标准,那么艺术家和一般读者之间又有什么差别?在散文写作中,情感当然很重要。庄子说“不精不诚,不能动人”,陆机文赋中有“缘情而绮靡”的话,白居易也提到“感人心者,莫先于情”。一个作家如果能把情感写好了,确实可以写出好作品。比如
2、李斯的谏逐客书、诸葛亮的出师表、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李密的陈情表、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袁枚的祭妹文、林觉民的与妻书等,都是因为文章中的真实情感才流传下来的。前几日又读平凹先生的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觉得也是这样的文章。但问题是,当散文的抒情性慢慢被确定,并成为散文写作的圭臬之后,情感就在散文创作中成为怎么也逃不脱的东西了,成为散文家最为熟悉的一个概念,也成为被前辈作家一遍遍谆淳教导的散文写作的要素。这个教导确实有好处,可以促使我们写出情感浓厚、感人至深的作品来;同时它也有害处,会导致散文也就只能在情感这个圈子里跑来跑去了,脱不出去,然后就沉浸在情感的海洋里,直到溺毙。一个正常人的情感肯定是自发的,
3、不会那么理性,那么文字中的情感是吗?并且我们写出的散文是要表现这些自发的情感吗?现实情感并非艺术情感,现实情感的真实也并非艺术情感的真实。比如一个散文家在写高兴的时候,我们并不要求他一定高兴,这个散文家也没有必要一定高兴。我们对他的要求不是对他的情感要求,而是对他写出的作品有所要求。这就牵扯到另外一个话题,就是描述情感与表现情感是不一样的。比如在文章中直接写“我愤怒”这句话,就是描述,但作为一个成熟的作家,在文章中要表现“我愤怒”的意思,应该基本不会直接用这三个字来表达。就是在现实中,人悲伤了,几乎也没有人大呼“我悲伤”,只是愁容满面、流泪满面、啜泣或者号啕大哭吧。因此,在文学创作中,情感表现
4、是要有载体的,古诗词中就有很多,如“柳”和“留”就是典型的一种,于是也才有了“灞桥折柳”的千古吟唱,也就是说这个载体是可以将情感呈现为表象的东西,空喊绝对不是散文写作中所说的情感。宋人魏泰曾在临汉隐居诗话中说道:“诗者述事以寄情,事贵详,情贵隐,及乎感会于心,则情见于词,此所以入人深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在写作中,有了理智把控的情感,才能让读者在阅读的时候,体验到具有审美价值的情感。一般说来,情感具有家族相似性这样的特点,而且大多数被我们贴上了“喜怒哀乐愁”的标签,由此导致的结果是,我们表达出的有限的感情往往不过是其外在的表现罢了,我们能抓住的所谓的情感,不过是它与人相同的部分,又是被定义好
5、的一面,而且必须是言语能够加以表达的那一部分。也就是说,人与人的情感类型基本是一致的,如果以此作为衡量文章高下的标准,是有很大的问题和难度的。而且情感是没有高低优劣之分的,情感背后的道德取向才使之具有了高尚与龌龊之分。比如人的悲伤高兴是一样的,只是为了什么事情悲伤高兴才具有了道德的判断。在文学创作中,作品中的情感首先是作为审美的情感,而不是作为道德的情感。善良可以造就一个诚实的人,却不能造就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当然,艺术对于道德是有所要求的,没有什么豁免权,但是,文学作品包括散文,肯定首先不会是在道德上论上下、比高低。进入作品和在作品中完成的情感首先都是作为审美的而不是作为道德的情感不可否认的是
6、,一个作家在作品中所写的情感,原则上要经得起任何人去体验它,因此它是有组织的、可以塑造出来的具体化的情感,或者说是理性化的情感。理论上说情感都是可以来表现的,但是真正的写作实践中,情感又确实是有适于被作家表现和不适于表现的。而且如果说散文家的写作就是将情感表达出来,这对于谁来说都很困难,因为这首先要求他必须绝对坦诚和坦率。如果要求一个作家在绝对坦诚的时候才进入写作的状态,我想他是无法完成对于情感写作的选择和抒写的,这既在理论上说不通,又在实际中行不通,不可能实现,所以一个作家能找到一种能够进入审美的情感,并有能力把这种情感放进自己的文字中,就已经是很大的奢望了。(选自散文的传统,有删改)1第段
7、加点词“圭臬”在文中的意思是 。2能够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A理性有助于散文写作的情感表达。B抒情性成为散文发展的最大桎梏。C表现情感失去了描述情感的真诚。D散文情感不需要经受道德的评判。3下列表述与作者观点一致的一项是( )。A情感越强烈,越是好散文。B情感类型无高低优劣之分。C人与人的情感类型各不相同。D作家表达情感时要绝对坦诚。4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5从第段画线部分所举文章中任选一篇,运用本文的相关观点分析其情感处理。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陈情与感动罗伟章(1)我读的第一篇古文,是陈情表。(2)那时候,我还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我二哥念初中,好读书,
8、在乡上买了本古文观止。寒假里,大雪盈野,土地被雪盖了,农活也被雪盖了,二哥便拿着书,钻进院坝边新修的空房里,不喊吃饭就不出来,出来时必冻得躬肩缩背,脸色青紫。如此十余天后,书变重了满本都是红色的批注。腊月三十那天,父亲和兄弟姐妹上邻院看灯去了,我和二哥都不爱热闹,兄弟俩坐在火塘边,他把书取来,挑一篇念给我听。念的是陈情表。我听不懂内容,但闻到了旧香。语言的美,是美到嗅觉里的。念了,二哥又背诵,很是自得。当他逐句讲解,自得的心淡了。那是一个没下雪却打着黑霜的冬日。(3)“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这句话给予我的宽慰,至今想来,还心生颤栗。我五岁多,母亲就去世了。家里的天,是母亲顶着的,父亲也要听母亲
9、的,母亲去世,天就塌了。在对未来的惊恐中,我常躲到屋后的林子里,窥视村里小孩跟在各自的母亲身后,从田间地头走过,一声一声地叫“妈”。为啥他们都有妈,唯独我没有?我的妈是一个土堆,冰冷而臃肿,摸上去是粗糙的颗粒。再摸,还是。找不到答案,疑惑就凝结为痛楚。我认为自己是世上最悲苦的人。然而,李密,陈情表的作者,半岁就死了父亲,到四岁,母亲改嫁。死别和生离,小小年纪,他就尝透了。那是我第一次受到关于痛苦的教育。(4)痛苦不是你一个人的。(5)当痛苦降临,无力除去,便逃脱,不能逃脱,便忍受岂止忍受,还要担荷。如此,胸襟就撑出别样天地。后读杜诗:“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那门,那窗,是打开的,打
10、开后就看到万千气象:众生之苦里,蕴含着无限生机。杜诗让我更深地理解了陈情表对我的意义。(6)在我心里,李密始终是个孩子。到他写陈情表时,已44岁,可依然是个孩子。这感觉真没有错。李密以孝闻名,陈情表以孝动人,“孝”字在甲骨文里就有,是汉字的母字,“老”之下一“子”,“子”紧贴“老”,代表晚辈对老人的扶持。李密对祖母,侍奉汤药,“未曾废离”,是一辈子的孩子。(7)李密是哪里人,我并不关心。人情相类,普天同理。但如果突然撞到他的家乡去了呢?那便是故人重逢。认识作家,无须相见,读了他的作品,就算认识了。作品是作家的内在星空,读过,就不仅认识,还是熟识。我和李密认识的年头,该和他写陈情表时的岁数差不多
11、吧?这是货真价实的老友了。因此,来到川西彭山,得知他是彭山保胜乡人,欢喜心如风拂柳。也不是激动,只是心里一亮。是烛光的那种亮,外面的世界退去,只照见两人和两人的秘密。(8)彭山县属眉山市,眉山有苏东坡,这奠定了一种美,也奠定了一种温度和好整以暇的气质。东坡的厉害,在于个性强却又通达人情,活得诗性,且能用细节之绚烂抵抗人生之大灾。比较起来,李密就过得太苦了。身苦,心也苦。不过,一国一族,总有些人是要受苦的,他们在贫苦、辛苦和苦厄中,参悟生命,自觉承担,缔造出源头性的文化因子。自汉武帝始,孝由家庭伦理延伸至社会和政治伦理,到李密写陈情表时的晋武帝,更是强力推行这种伦理,以孝命名的村社山水,由此遍布
12、国中。当孝成为准则,就成了孝道。孝道是个延展概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从一家,到两家,到三家,到千万家,如此升华为价值观和对共同体的认同。在这方面,李密是作了很大贡献的。(9)仲秋时节,雨气蒙蒙,而眼前身后,光影婆娑,整个彭山,如起伏的园林,低处大河奔流,高处竹木葱翠。李密故居在保胜乡龙安村,倾斜的坡地上,村道、房子错落有致,干净整洁,左面崖壁,刻满字画,都与李密有关。我并不十分在意这些,只悉心察看当地百姓的脸,都安宁祥和。从他们脸上,我看到两个字:充实。人只有在对他人的同情、理解和关照中,才能内心丰盈,从而迈过自我隔绝和自我枯萎的“现代化陷阱”。由此扩展,家庭伦理便成为家国伦理、万物伦理,
13、人也因此走出小我,成为大写的人。(10)彭山是个孕育传说的地方,远近闻名的彭祖,活了将近800岁,真假不重要,重要的是对突破局限的表达。传说还是一种想象力,是深具可能性的预言,比如张献忠沉银地,多年来也是传说,但考古将传说变成了历史曾经的事实:沉银处就在彭山江口镇河段,而今已发掘出5万多件文物。一个生长传说的地方,定有传奇的精神在,这传奇的精神,既是勇猛精进,也是笃定持守。在我看来,李密是彭山最大的传奇。他用真实书写了传奇。在李密的时代,孝已可归为传统文化,他以对传统的尊重和身体力行,以一篇陈情表,既感动了晋武帝,也感动了苏东坡,还感动了后世的我以及亿万国人。从文学角度,陈情与感动,是文学的根
14、,陈情表根深而叶茂,因此成为千古名篇。(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文章开篇回忆“我”听哥哥念陈情表的往事,用“闻到了旧香”,形象生动的表现陈情表的语言带给“我”强烈的美的感受。B第(3)节中作者说:“至今想来,还心生颤栗。”“颤栗”是作者由李密的悲苦触发了自己自幼丧母的内心痛苦、恐惧的复杂感受。C眉山苏东坡与彭山李密,虽都命途多舛,但一个豁达洒脱,活得诗性;一个困厄悲苦,以孝动人。必须有苦难,才能使人参悟生命,自觉承担,缔造出源头性的文化因子。D文章第9段对李密家乡彭山的描写,运用了比喻、对偶的修辞,句式整齐,语言简洁,画面清新质朴。E最后一节中引
15、入了彭祖的传说,又引入了张献忠沉银的传说,一虚一实,有力地印证了“彭山是个孕育传说的地方”这个观点,同时也增添了文章的文化韵味。7请赏析文章最后一节中画横线句子。8作者说:“李密是哪里人,我并不关心。”但却用了大量笔墨写李密的故乡川西彭山,为什么?9综观全文,说说陈情表对“我”有哪些意义?10结合你学过的苏轼作品,举例分析你对第(8)节中划波浪线句子的深刻理解。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陈情表(节选)(甲)李密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16、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与山巨源绝交书(节选)(乙)嵇康吾新失母兄之欢,意常凄切。女年十三,男年八岁,未及成人,况复多病。顾此悢悢,如何可言!今但愿守陋巷,教养子孙,时与亲旧叙离阔,陈说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足下若嬲之不置,不
17、过欲为官得人,以益时用耳。足下旧知吾潦倒粗疏,不切事情,自惟亦皆不如今日之贤能也。若以俗人皆喜荣华,独能离之,以此为快;此最近之,可得言耳。然使长才广度,无所不淹,而能不营,乃可贵耳。若吾多病困,欲离事自全,以保余年,此真所乏耳,岂可见黄门而称贞哉!若趣欲共登王途,期于相致,时为欢益,一旦迫之,必发狂疾。自非重怨,不至于此也。野人有快炙背而美芹子者欲献之至尊虽有区区之意亦已矣。愿足下勿似之。其意如此,既以解足下,并以为别。嵇康白。【注】嵇康,魏晋著名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山巨源,名涛,嵇康的朋友,后投靠朝廷。二人均为“竹林七贤”之一。悢悢:悲恨。嬲(nio):纠缠。黄门:宦官。趣(c):急于
18、。疏:不切合事理。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野人有快/炙背而美芹子者/欲献之至/尊虽有区区之意/亦已矣B野人有快/炙背而美芹子者/欲献之至/尊虽有区区/之意亦已矣C野人有快炙背而美芹子者/欲献之至尊/虽有区区之意/亦已矣D野人有快炙背而美芹子者/欲献之至尊/虽有区区/之意亦已矣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有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郎署,郎官的衙署。李密在蜀汉曾任郎中和尚书郎。B擢,调动官职。右擢是升官,但左擢则是贬官。C病,比疾更加严重。说文解字:“病,疾加也。”D足下,古时交际用于,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辞。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19、)A陈情表是三国两晋时期文学家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章,辞意恳切,真情流露,语言简洁,委婉畅达。B李密在表中写出了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真挚感情,委婉地说明了辞不就辞的原因,表达出自己希望供养祖母的决心。C嵇康称像他这样经常生病犯困,想远离世事以求保全自己余年的人,常出于对政事疲乏的状态。D嵇康在信中拒绝了朋友山涛的荐引,指出人的秉性各有所好,申明他自己放任散漫,不通事理,不可加以勉强。14把文中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2)然使长才广度,无所不淹,而能不营,乃可贵耳。15甲、乙两段材料写作背景、写作时间接近,写作目的也有相似之处,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高中语文精品资料 新高考语文精品专题 高考作文指导 统编版高中语文课件 高考语文解题指导 高中语文学案 高考语文拓展资料 高中语文模拟试卷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