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综合训练 新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docx
《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综合训练 新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综合训练 新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一、单选题1、东晋初,出身高门士族的王导在朝中担任宰相,其弟王敦统重兵坐镇长江中游,内外相应。司马睿即位接受百官朝贺时,甚至请王导与他并排上坐,王导坚决推辞,时称“王与马,共天下”。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 )。A.两晋政权更迭且政体相对混乱B.王氏兄弟已有谋反之心C.东晋时期士族当权且影响巨大D.皇帝善于用人深得民心2、西晋时期“东南之人食水产,西北之人食陆畜”,北方人常常谑称南方人为“鱼鳖之徒”。至北魏时期,京城洛阳食鱼之人渐多,甚至出现了“洛鲤伊鲂,贵于牛羊”的景象。这一变化表明( )。A.南北饮食习惯趋同B.南北民族交融加强C.北方农业得到恢复D.南方经济地位上升3、北魏太和十五年(491
2、年),孝文帝派遣汉族人蒋少游出访南朝齐国,秘绘南齐宫殿形制。有齐国大臣以“蛮夷偷学天朝文物”为由建议皇帝扣留蒋少游,齐武帝未采纳。蒋少游返回后,凭记忆绘出了建康城的布局规划、建筑样式,并主持建造了北魏洛阳城。由此可见( )。A.胡汉矛盾无法缓解B.汉族文明相较而言更先进C.胡汉文明存在交流D.南北的建筑样式走向统一4、资治通鉴载:“魏主雅重门族,以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羲、太原王琼四姓,衣冠所推其穆、陆、贺、刘、楼、于、嵇、尉(鲜卑代人)八姓,自太祖以降,勋著当世,位尽王公勿充猥官,一同四姓。”由此可知,孝文帝改革( )A.参照了魏晋的门阀士族制度B.消除了汉族与鲜卑族的隔阂C.对选官制
3、度进行了重大调整D.通过缓解阶级矛盾稳定统治5、隋文帝时改宇文泰所赐蕃姓,废除宇文氏的六官制度,恢复原来汉族姓氏、汉魏以来的传统官制和华夏礼仪。此举旨在( )A.凝聚人心促进政治统一B.笼络士人扩大统治根基C.移风易俗促进民族交融D.打击门阀防范地方割据6、唐宪宗时,江南宣歙一带大旱,米价暴涨,有人建议官府强制压低粮价,时任宣歙池观察使的卢坦不同意,主张“宣、歙土狭谷少,所仰四方之米者,若价贱,则商船不复来,益困矣。既而米斗二百,商旅辐辏,民以赖生”。这反映出唐代( )A.政府限制粮食的商品化B.注意利用价值规律调节市场C.重农抑商观念悄然转变D.江南地区经济地位不断上升7、唐初,民间对吐蕃人
4、“赭面(以赤色涂脸)”、椎髻的妆容比较厌恶,认为其带有明显的夷狄特色,然而到了元和(唐宪宗年号)年间,这竟然成了民间的流行妆容;太宗之前,统治阶层很少参与源于吐蕃的马球活动,玄宗以后,沉迷于马球的帝王屡见不鲜。这种变化主要得益于( )A.唐朝军事经济实力不断增强B.唐王朝对西藏的有效治理C.民族文化间的交流融合D.文成公主强大的个人魅力8、下面是唐代639755年间户口数统计表。对表中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年度户口户数年均增长率%人口数年均增长率%太宗贞观十三年(639年)3.040.000以本年为基数12.351.681以本年为基数高宗永微元年(650年)3.800.00020.4中宗神龙元
5、年(705年)6.156.14110.737140.00016.8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7.069.5659.741.419.71214.0玄宗二十二年(734年)8,018,71010.246,285.16114.0玄宗二十八年(740年)8,412,87110.148.143,60913.5天宝十三年(754年)9,619,25411.052,88048813.9A.外贸发展提升人口增长率B.政局稳定促使人口猛增C.均田制带动农业人口增长D.城乡之间经济交流频繁9、唐朝规定受田的农民要向国家缴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称“调”;为国家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徭役,每天输绢三尺或
6、布三尺七寸五分,称“庸”。这一规定( )A.极大地促进了商业的繁荣B.客观上有利于手工业的发展C.说明国家的赋役极其沉重D.表明农民人身依附关系松弛10、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之所以被誉为前无古人的古典绘画瑰宝之一,正是由于其在表达画面内容、表现人物造型、环境渲染和笔墨形式等方面,都有着重大的突破。这种突破主要表现在( )A.把表现对象的内心与神韵作为追求目标B.追求个性,不拘法度,不强调写实与意境C.一改汉代以来绘画的婉约、轻巧之美D.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宗教画有生活气息11、唐代著名诗人施肩吾曾写过一首嘲崔嘏诗,诗云:“二十九人及第,五十七眼看花。”这句诗下特别有注云:“肩吾与嘏元和十五年(82
7、0)同第,嘏尝失一目,以珠代之。”(施肩吾诗及注均见全唐诗卷八七一)。这一诗句( )A.侧面反映唐代科举考试录取率较高B.是唐代眼科医学发展史的珍贵旁证 C.凸显唐代医学与文学完美碰撞融合D.说明唐代中后期社会秩序渐趋稳定12、754年鉴真到达日本首都时,安宿王出城迎接,日本多名高僧相继拜谒鉴真。不久天皇任命鉴真为大僧都,并决定把过去供奉圣武天皇的米盐转供鉴真和法进二人。材料表明( )。A.中日开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B.佛教文化促使中日友好交往C.佛教通过鉴真传播到日本D.只有日本政界认同鉴真的地位13、“唐决”是古代中日文化交流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方式。日本天台宗僧人将佛教教理上存在争议、悬而未决
8、的问题称为“未决”,由入唐日僧将“未决”之文书带至中国“请决”,而中国僧人对相关问题回答被称为“唐决”。对“唐决”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佛教起源于中国,日本佛教尊中国为正宗B.日本佛教文化的发展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C.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为世界发展提供滋养D.中日两国因交流互鉴而促进彼此文化繁荣14、陈寅恪先生认为,“盖进士之科虽创于隋代,然当日人民致身通显之途径并不必由此”,据统计,唐早期的科举入仕官员有245名,在整个唐早期的899名官员中占比仅为27.8%。由此可知,隋代至唐早期( )A.地方割据势力潜滋暗长B.科举制度不受帝王重视C.选官制度改革流于形式D.士族门阀政治影响较大15、唐
9、玄宗前期,西北、北方地区各民族活动频繁,边地州府防务渐重,朝廷组织军事行动也多跨地域,从内地和边地各州县抽调包括府兵在内的人力、物力集中于边疆重镇。如何协调边地各州、府防务,统一军事管理,成为当务之急。节度使制就是在此形势下建立的。据此可知,节度使的设置( )A.削弱了内地的军事力量B.保障了边境地区的安定C.导致外重内轻局面逐渐凸显D.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二、材料题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鲜卑旧墟石室嘎仙洞及祝文”(如图),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拓跋鲜卑旧墟石室,很早就见于古代文献。但因没有明确记载和实证,石室的具体位置久无定论。1980年,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
10、市鄂伦春自治旗一个山洞嘎仙洞石室内的石刻祝文。其文字内容不仅与魏书礼志中记载的北魏皇帝此次祭祖的祝文文字基本相同,且多出78字。由此得以确证嘎仙洞即传世文献记载中的北魏拓跋鲜卑族石室祖庙,由此证实了大兴安岭、呼伦贝尔草原就是拓跋族鲜卑部的发祥地。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9页材料二 公元485年,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基本解决了土地兼并所造成的土地和劳动者之间的分离,保证了每个劳动者都拥有了运用其劳动力所必需的土地。在此基础上,北魏变旧的以户计征的租调制为新的以丁计征的租调制,具体规定是:一夫一妇每年缴纳帛一匹,粟二石。15岁以上未结婚的男子四人,奴婢八人,耕牛20头,也分别
11、出一夫一妇的租调。出产麻布的地区,可以布代帛缴纳。以丁夫计征的租调制具有一定的均赋意义。虽然奴婢和耕牛的租调大大低于一般丁男丁女,但大地主占有大量奴婢和耕牛毕竟必须承担纳税义务,那些百室合户、千丁共籍的大地主家族前占的大批劳动力也必须承担赋税,从而比较有效地解决了户调制的弊端。摘编自张守军魏晋南北朝的租调制(1)根据材料一,分析嘎仙洞石室祝文的史料价值,并说明材料中用到的历史研究方法有何特点。(2)根据材料二,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中赋税制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及北魏孝文帝赋税制度改革的意义。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古代高昌地处吐鲁番盆地,是古时西域交通枢纽。高昌的东南
12、面,大部分是汉族居住的农业区;其西北面则是我国历史上游牧民族活动的地区。贞观十四年八月,唐朝平定高昌,以其地为西州,州内设置了三郡、五县、二十二城,辖地户约八千、人口约三万七千。唐朝还在该地区采取了修建水利、设置官市、管理交通等一系列措施。到天宝年间,西州地区居民增至一万九千多户,人口增加至约四万九千,货物四至,客商云集。据旧唐书西戎传等整理材料二近年,吐鲁番出土了大量从东晋到元代的古代文书,引起了学者注意。其中一份为民众自报的户籍文书,记载了某家庭的成员、授田等情况,文书后署“贞观十四年九月”。另一份是卜天寿所写的文本残卷,该文书大部分是其抄写的汉代经学大家郑玄注释的论语,卷后还附有绝句六首
13、,另抄有千字文开头五句。抄本中有题记“(唐)景龙四年三月一日私学生卜天寿(抄)”“西州高昌县宁昌乡淳风里义学生卜天寿年十二”。摘编自马克章西域汉语通行史等(1)利用材料一和材料二进行互证得出结论,并说明理由。(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唐代在高昌地区采取一系列措施的历史意义。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从历史的整体看,治世少而乱世多,即使如汉、唐、清这样持续时间较长的朝代,盛世也不过是整个王朝的一个短暂时期。材料一 汉高祖刘邦进入咸阳的那一天起,就在谋士张良的策划下宣布了安定社会的基本方略,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待到战争结束后,刘邦采取了
14、一系列措施,“约法省禁,轻田赋,十五而税一”,稳定政局,恢复秩序。高祖死后的惠帝和吕后执政时期,继续执行修养生息政策,社会状况逐步好转。汉文帝和景帝时期,在稳定政局的前提下,坚持与民休息的黄老之术,使经济逐渐恢复,财力不断上升,国库开始充裕,开了文景之治的先声。材料二 反隋斗争的亲身经历,使唐高祖和唐太宗对治理国家有比较清醒的认识。贞观十八年,太宗告诫太子李治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尔方为人主,可不畏惧!”贞观年间的大臣进谏,也多以亡隋为例,如王珪曾对太宗说“昔秦皇汉武,外则穷极兵戈,内则崇奢宫室,人力既竭,祸难遂兴。彼岂不安人乎?失所以安人之道也。亡隋之辙,殷鉴不
15、远。陛下亲承其弊,知所以易之。”以上材料均出自中国历史十五讲(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汉、唐两朝出现治世的历史条件和产生的影响。(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衡量一个时代出现治世或者盛世的标准有哪些,这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哪些借鉴。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仕”与“隐”是自士阶层出现便困扰士人身心的两难选择。孔孟二人都有过看似机变,通达的仕隐观念,实际上“隐”不过是一种暂时的退避策略,最终目的还是“仕”。汉代大一统确立后,由于国家的强大,士人深受鼓舞,投身庙堂成为自然选择。但东汉中后期一直到南北朝,由于时局动荡,士人或归隐山林放浪形骸,或欲隐却仕苟且偷生,在生存和内心
16、自由之间痛苦挣扎。唐朝科举兴盛,思想开放,仗进之风大起,乐于高卧山林者凤毛麟角。安史之乱后,国势由盛转衰,时令人生存状态和心灵世界的关注催生了白居易的“中隐”思想。他更愿意选择远离朝廷政治权力中心,到州郡做地方官或闲职散官,似官似隐,同享世俗享乐与精神自由。白居易以儒修身以佛道修形成了更为成熟、圆融的处世心态和行为。引用自微博作者传统心态与行为(1)根据材料概括儒家仕隐观念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其发展的因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白居易的“中隐”思想。20、赋税是国家凭据政治权力取得财政收入的重要形式和调控手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唐承隋制,前期赋役上实行租
17、庸调。所谓“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它以民户授田为基础和前提。为确保租庸调的顺利实施,政府规定每户编造手实,再根据手实编成户籍;按每户丁男、中男数均田、定赋役。手实、户籍、均田、租庸调之间互为依据,便于监督管理,有效地组织赋役征调。国家职能有效实施,政权稳固,治理秩序良好。摘编自朱红琼唐朝财政制度演变对国家治理能力的影响材料二 两税法是在计丁征税无法进行的情况下的合理的财政税收法。自北朝以来,历代朝廷都实行均田制,因而社会上有大批自耕农存在。这批有田产的自耕农是国家租庸调的主要承担者。但自安史之乱后,地主庄园无限制的发展,使大批自耕农成为依附农民,计丁征税的租庸调制就无法再进行下
18、去。生产和所有制的这种显著变化自然会制约分配机制相应的变化,所以按田亩、资产收税的方法便愈来愈流行。两税法的施行实际上是封建政权在土地日益集中的形势下,对社会产品再分配所进行的一次全面调整,是社会经济急剧发展变化在财政制度上的必然反映。它将过去的按丁征税,基本上改变为按资产、田地征税,是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生产关系的某些变革而产生的新税法。摘编自齐勇锋等盛衰交替之际的冲突与奋起(1)根据材料,概括唐政府为保障租庸调制实施的具体措施,并结合所学评价其历史作用。(2)根据上述材料,从唯物史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视角分析唐代社会赋税制度演变的主要趋势。参考答案1、答案:C解析:“出身高门士族的王
19、导在朝中担任宰相,其弟王敦统重兵坐镇长江中游”说明当时高门士族既能在中央做高官,又可以在地方掌实权,而且“司马睿即位接受百官朝贺时,甚至请王导与他并排上坐”说明士族当权且影响巨大,故选C项;题干体现当时高门士族当权的现象,并不是政权更迭和政体混乱的问题,排除A项;由“司马睿即位接受百官朝贺时,甚至请王导与他并排上坐,王导坚决推辞”可知,王氏兄弟并无谋反之心,排除B项;题干强调的主旨是高门士族权势大,而不是皇帝是否善于用人和深得民心,排除D项。2、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北方人常常谑称南方人为鱼鳖之徒。至北魏时期,京城洛阳食鱼之人渐多”可知,北方人对南方人的食鱼习俗从讥讽到接纳,说明南北民族交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精品资料 新高考历史精品专题 统编版高中历史资料 高中历史课件 高中历史学案 高中历史设计 高中历史试卷 高考历史指导 高中历史练习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96246382.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