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行路难(其四)》《客至》《登快阁》《临安春雨初霁》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docx
《《拟行路难(其四)》《客至》《登快阁》《临安春雨初霁》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拟行路难(其四)》《客至》《登快阁》《临安春雨初霁》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docx(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客至登快阁临安春雨初霁综合检测卷一、选择题1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A鲍照,字明远,唐代著名诗人。鲍诗气骨劲健,语言精练,词采华丽,常常表现慷慨不平的思想情感。B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制造新词,流行一时。C这首“泻水置平地”是鲍照拟行路难中的第四首,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从而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D拟行路难(其四)起首两句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2对拟行路难(其四)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拟行路难(其四)抒写
2、诗人在门阀制度的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B作者运用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C诗人并没有直面人间的不平,而是首先以“人生亦有命”的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并渴望借此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之中求得解脱。D“吞声踯躅不敢言。”到了嘴边的呼喊,却突然“吞声”强忍,“踯躅”克制住了。因为诗人即使大声呼吁,也于事无补。3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清代曹雪芹说他的红楼梦:“满纸荒唐言,把辛酸泪。都云怍者痴,谁解其中味!”此后,诗人杜甫也叹息“百年歌肉
3、苦,未见有知音”。宋代的黄庭坚则慨叹“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东汉诗人曾悲叹“不惜歌者苦,但伤知荇稀”,说出了没有知音的苦闷。他们都异口同声地焦急地召唤着“知音”,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得到人们的赏识。ABCD4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老学庵笔记乃陆游晚年所作,所记内容多为其亲历或亲见、亲闻之事。难能可贵的是,此书迥异于仅记述事实或转抄他书的丛札性汇编,具有鲜明的识见。除评判性的断语外,体现了他一以贯之的立“大节”、辩邪正的思想倾向。A并无透露出陆游的思想立场和价值判断,哪怕一些条目的设置、笔法的使用等B还有一些条目的设置、笔法的使用等,无不透露着陆游的思想立场和价
4、值判断C处处透露着陆游的思想立场和价值判断,包括一些条目的设置、笔法的使用等D即使一些条目的设置、笔法的使用等,也都透露着陆游的思想立场和价值判断5我国有“四大文化名楼”,下列对联与名楼对应的一项是()祢衡洲上千年恨,崔浩楼头一首诗。高楼出云千里目,黄河入海一蓑翁。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吞得尽胸中云梦,方可对仙人吟诗。我辈复登临,目极湖山千里而外;奇文共欣赏,人在水天一色之中。A鹳雀楼 岳阳楼 黄鹤楼 滕王阁B滕王阁 黄鹤楼 鹳雀楼 岳阳楼C黄鹤楼 鹳雀楼 岳阳楼 滕王阁D岳阳楼 鹳雀楼 滕王阁 黄鹤楼6下列语句中加点处所指的文学家,依次正确的一项是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李杜已
5、远,惟有几箱新乐府;湖山之边,尚有三座旧祠堂。诗中什九从军乐,亘占男儿一放翁。A杜甫李商隐苏轼B李白白居易陆游C杜甫白居易陆游D李白李商隐苏轼7下列各项文学知识表述中有误的是()A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B史记与汉书虽都是纪传体,但二者在体裁上也有差异,史记是“通史”,而汉书是“断代史”。C鲁迅先生一生著述甚丰,他的小说作品相对集中地收集在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三册之中。D词牌是我们辨认词的格式、音韵、节奏的重要依据,词牌与词的内容往往并不相关,如“桂枝香”“登快阁”“望海潮”都是如此。8下列对陆游六十二岁时写的
6、临安春雨初霁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开口就言“世味”之“薄”,并惊问“谁令骑马客京华”。写出了这位长期宦海沉浮,命途坎坷的老人的悲叹,说出了对世态炎凉的内心感受。B颔联点出“诗眼”,写诗人听了一夜的春雨,并未入眠。那远远传来的如断如续的卖花声,带给他抚慰,写出了诗人此时内心的闲适与愉悦。C颈联写陆游客居京华,无事而作草书,晴窗下品着清茗,在作书品茶中消磨时光。“细乳”即是沏茶时水面呈白色的小泡沫。“分茶”指鉴别茶的等级,这里指品茶。D陆游的众多诗篇,大多为壮怀激烈的爱国忧民之作,而该诗没有豪唱,没有愤愤不平,也没有盈盈酸泪,有的只是结肠难解的郁闷和淡然的一声轻叹,“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二、小阅
7、读-课内客至杜甫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注】客至:客指崔明府。杜甫在题后自注:“喜崔明府相过”。明府,唐人对县令的称呼。相过,即探望、相访。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先从户外的景色着笔,通过“屋舍、春水、群鸥”等意象,营造了一幅萧瑟凄凉、孤寂冷清的意境。B“但见群鸥日日来”,今日“君”来,益见两人交情之深厚,使后面的酣畅欢快有了着落。C诗人盛情款待,频频劝饮,竭诚尽意,却因力不从心,酒菜欠丰,而不免心生歉疚之情。D诗人把门前景、家常话、身边情编织成有情趣的生活场景,富有浓
8、郁的生活气和人情味。10下列关于古代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鲍照的拟行路难开篇以“泻水”比兴,以水的流向取决于地势,暗示了当时人的境遇取决于门第的社会现实。B杜甫的客至颈联选取了最能显示宾主情意的生活场景,着意描画。主人盛情招待,频频劝饮,有勉励客人安贫乐道之意。C黄庭坚的登快阁描写了自己在日出之际登阁游赏的情景。在颈联和尾联中,诗人感慨知音难觅,幸有美酒相伴,期望坐上归船,与白鸥订盟,永诀机心。D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的颔联和颈联写得细腻生动,闲适恬静,但其中的长夜不寐和日中无聊,暗示着诗人的郁闷和惆怅。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临安春雨初霁陆游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9、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开头运用比喻,感叹世态人情薄如轻纱,而“客”字点明自己的处境。B颔联点题,绵绵春雨由听觉写出,春光则在卖花声里透出,语言清新隽永。C颈联叙写诗人忙里偷闲练习草书,晴窗品茗,享受闲适、恬静、洒脱人生。D尾联诗人声称不必感慨京城风尘,赶在清明前回家,和开篇两句绾合照应。三、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在中华文明中,足以担当精神价值之任的是中、和、乐三种价值。也就是说,中华道术、道德及艺术所体现的对人的精神生命最具关切性和重要性的属性分别是
10、:道术中、道德和、艺术乐。在中华文明中,道术主要表现为对人道的探索,而“中”便是中国人人道真理观的最高体现。“中”即不偏不倚、适中、中庸。从论语尧曰篇看,早在尧舜禹时代,“中”就被当作核心价值与最重要的政治智慧代代相传:“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论语尧曰对尧、舜、禹传道过程的记述,已经充分表明儒家对“中”的重视,其提出“中庸”“中和”等观念绝非偶然。至于老子的“守中”、庄子的“养中”等学说,无疑也是对早期“中”思想的继承与弘扬。还有,佛家以中道为最高真理,大大丰富了中华中道观。“和”即和合、协同、合作、亲和,是中华文明中的最高道德理念。在先秦
11、时期,“和”的价值是在与“同”的比较中凸显出来的。“和”即不同事物和美整合,“同”是同一事物简单积累。后来,孔子进而将“和”“同”引申为道德范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所谓“和”,是指不同的事物、观念结合,并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所谓“同”,是指同一种事物或观念的相加,显得十分单调。因而,和而不同又意味着兼容并包与追求和平。周易乾卦象更是将“和”提升为宇宙法则,提出“太和”这个重要概念。“和”也是道家和佛家的基本价值范畴。老子一方面以“和”为宇宙法则,“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另一方面又以之为常道,即最高道德法则,“知和曰常,知常曰明”。“六和”观念,则体现了佛家的基本道德原则。
12、至迟在夏、商、周三代时期,中国人就赋予了音乐以道德意义和教化功能,甚至将其与“礼”并称,因而中国早期的艺术精神主要体现在音乐之中,而音乐之“乐”与快乐之“乐”又是密不可分的。音乐的功用是让人快乐,正如礼记所说“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鉴于音乐之“乐”与快乐之“乐”的这种密切关系,对音乐的重视必然带来对快乐的追求,这从早期典籍中大量出现的“乐”字可以窥见端倪。以诗经为例,如“窈窕淑女,钟鼓乐之”“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等。由此可见,“乐”为中华最高艺术价值。“乐”也是儒家、道家、佛家的共同价值。见于论语的“孔颜乐处”一直为后儒所称颂,庄子至乐中的“至乐”“天乐”则是一种与
13、道冥合的超然之“乐”,更不用说佛教所描绘的西方极乐世界了。(摘编自光明曰报,郭沂中和乐:中华文明的精神价值)1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中、和、乐集中体现着中华文明的精神价值,对人的生命最具关切性和重要性。B早在尧舜禹时代,儒家的“中”就被当作核心价值与最重要的政治智慧代代相传。C“和”意味着和谐,“同”意味着单调,“和而不同”意味着和谐与单调应兼容并包。D音乐之“乐”和快乐之“乐”密不可分,所以对音乐的重视必然带来对快乐的追求。1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门见山地提出了中心论点,然后进行论证,采用了“先总后分”的论述思路。B文章写先秦时期“
14、和”“同”的比较以及孔子对二者的论述,旨在论证二者截然不同。C文章从儒家、道家以及佛家等三个角度,论证了“和”是中华文明中的最高道德理念。D文章在论述“中、和、乐”是中华文明精神价值的体现时,都采用了引证的方法。1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文章内容看,儒家的“中庸”“中和”思想,是对尧舜禹时代关于“中”的思想的继承与发展。B若早期音乐未被赋予道德意义和教化功能,早期的艺术精神就不会体现在音乐中。C“中”侧重人道真理观,“和”侧重道德理念,“乐”侧重艺术价值,三者一同担起中华文明的精神价值之任。D由对“道术中、道德和、艺术乐”的阐释可知,儒、道、佛三家的价值观有相同之处。四、
15、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黄庭坚幼时聪颖早慧,属于神童。他5岁就能背诵五经,宋史记载说:“坚幼警悟,读书五行俱下,数过辄忆。”他的父亲黄庶追慕古代大哲,用上古时帝颛顼高阳氏的后裔“八恺”之一“庭坚”为其命名。良好的家庭环境,让黄庭坚从小就深受文化的浸染,他的出类拔萃也就不令人感到意外了。父亲的去世使得15岁的黄庭坚不得不跟着舅舅到淮南游学。在扬州,他认识了诗人孙觉。孙觉是著名经学家胡瑗的高足,对黄庭坚极为赞赏,后来干脆把自己的女儿兰溪许配给了他。两位长辈的悉心教育,让黄庭坚受益匪浅,他们清廉的官风,也给了他很大的影响。嘉祐十一年,黄庭坚再赴乡试。考官李询击节称绝,谓“此人不惟文
16、理冠扬,异日当以诗名擅四海”。第二年终登进士榜。对黄庭坚一生影响最大的,当然是苏东坡。他以一块洮河石砚作为见面礼,登门以弟子的身份拜见了老师,正式成为苏东坡的学生。随着师徒二人聚会京城,黄庭坚也迎来了他一生最快乐的时光。在汴京三年的时间里,黄庭坚与苏东坡朝夕相伴,得以亲耳聆听老师的教诲,受益良多。他对苏东坡极为仰慕,痛惜跟老师学得太晚。苏东坡也为有黄庭坚这样的奇才弟子而十分高兴,说“又得天下才,相从百忧散”。两人在一起讲道论艺,酬唱赠答,切磋诗文,鉴书赏画,诗词唱和达百篇之多。此时,黄庭坚的诗歌创作达到一个高峰,他的声名也越来越高,并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以至于有了双星闪烁、“苏黄”并称的
17、说法。可以说,得遇恩师苏东坡,是黄庭坚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与黄庭坚过人的才华相比,他一生的仕途极为黯淡。黄庭坚为官总是坚持以民为本,“民为贵,君为轻”,把百姓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施仁政,抚黎民,建功业”。例如他在虎号南山中,对虐民的苛政就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流民叹则描述了河朔、京师一带连续地震,震后又大涝,导致数万灾民流离失所的悲惨图景。这些作品渗透出强烈的关心国运民生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仁政爱民也成为他从政的核心理念,他曾摘取“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来勒石自警,展现了感人的人道主义精神,却得罪了不少人。随之,他终因朋党之争和文字狱而遭贬。贬谪诏书下达,左右的人皆因黔州乃是蛮荒之
18、地,少有人烟而替他哭泣,而黄庭坚却说:“四海之内,皆为兄弟,浮生若梦,来去无迹,凡有日月星辰明耀之地,无处不可寄此一生,又有何忧?”或许正是在政治上屡受打击、生活上经历了太多的不如意,让黄庭坚有了更多对于人生命运的思考,反而成就了他文学艺术上的辉煌。黄庭坚“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他首先为人所推崇的就是诗词。“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曼妙诗句,皆出自他的手笔。他的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对宋代诗歌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认为“诗,乃至一切艺事,不能落于俗格”。那何为“不俗”
19、呢?“不俗”有两种:“语言高妙,似非吃烟火食”“笔下无一点尘俗气”,是为诗品不俗;“临大节不可夺”“与天地相终始”,则为人品不俗。在二者的关系上,他提出“文章者,道之器也;言者,行之枝叶也”。说到底,在他眼中,没有人品的高洁,诗品必然俗不可耐。黄庭坚说得好,做得更好。他的一生,屡受恩师苏东坡的牵连,但他从未因为避免被贬谪而与老师划清界限,更不会暗施冷箭。这种人生境界,保证了他诗歌的骨力,读来不仅意境悠远,而且荡气回肠。与诗歌相比,黄庭坚的书法更为有名。黄庭坚书法最早师从周越,周字“落笔刚劲沉着,字字不妄作”,他一学就是二十年,他行笔中一波三折之势即受益于此。尽管黄庭坚练字刻苦,但作品却难入高手
20、法眼。有一次黄庭坚应宝梵寺住持之请作草书数纸,苏东坡甚是赞赏,但钱勰认为他的草字太俗。黄庭坚很不解,钱勰说:“你如果见过怀素自叙帖,就明白其中的原因了。”黄庭坚自此不肯为人作草书。不过黄庭坚并没有就此止步,他一边从苏东坡、王羲之等大家的书法中汲取营养,一边师法:自然,苦思突破的路径。一次,他在游黄龙山时,船工划桨的整齐动作激发了他的灵感,得以初悟草书真谛。他被贬为涪州别驾,意外地见到了怀素自叙帖真迹,将自叙帖借回家,废寝忘食地临摹和研究,草书技法由此突飞猛进。通过兼收并蓄,大胆创新,黄庭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终得自立门户,与苏东坡、米芾、蔡襄被时人并称“宋四家”。“诗品、书品、人品”,黄
21、庭坚的艺术品格,是留给我们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他“世道之颓,吾心如砥柱”的风骨,更是值得我们永远追求的精神境界。(摘自文史天地,略有删改)1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孙觉对黄庭坚极为赞赏,并给予其悉心教育,让黄庭坚受益匪浅。孙觉清廉的官风也对黄庭坚影响很大。B黄庭坚聆听恩师苏东坡的教诲,受益良多,以至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并得以在文学史上以“苏黄”并称。C黄庭坚为官总是坚持以民为本,把百姓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展现了感人的人道主义精神。D黄庭坚的“诗品、书品、人品”是留给我们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他傲然的风骨,更是值得我们永远追求的精神境界。16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
22、的一项是()A黄庭坚的父亲用高阳氏后裔“八恺”之一的“庭坚”为黄庭坚命名,不单反映出父亲对他个人的期待,也直接反映出这个黄氏家族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B黄庭坚成为苏轼的学生后,黄庭坚有相见恨晚之感,而苏东坡对黄庭坚亦是十分满意,认为是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百忧可散,欣喜有加。C黄庭坚的虎号南山流民叹等众多作品中流露出的是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这种强烈的国运民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成为他仕途发展的助推剂。D黄庭坚对于他人生仕途的遭遇比较淡然,这种淡然是他屡受打击、饱经坎坷的结果,也是他对人生和社会思考的结果。17作者在结尾为什么说黄庭坚“世道之颓,吾心如砥柱的风骨,更是值得我们永远追求的精神境界”?请结合全
23、文进行分析。五、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文段一】“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无名氏古诗里也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萧纲折杨柳)“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陶渊明拟古)这当然还可以说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高中语文精品资料 新高考语文精品专题 高考作文指导 统编版高中语文课件 高考语文解题指导 高中语文学案 高考语文拓展资料 高中语文模拟试卷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96246581.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