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读写任务示范与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docx
《《论语》十二章+读写任务示范与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十二章+读写任务示范与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docx(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论语十二章读写任务示范与设计第一部分:教师示范胡解论语中的“君子”其一孔子的立场查找全篇,发现论语中一共提到“君子”这个词107次,本文试对这些“君子”进行完全个人化的解读,因胡氏所言,所以总而言之曰:胡解论语中的“君子”。翻阅、思考、理解这些“君子”的内涵,实在发现了一个有立场、有趣味、有坚持、有故事、有德行的孔子形象,阐释这些理解,或许也能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首先发现的是孔子的立场。论语的很多句子历代译家一定要和个人道德联系起来理解,有一些我个人觉得是不妥当的,我觉得这是把孔子作为道德楷模无限拔高之后的僵化理解。看论语全书,是充斥着个人品德修养上的各类建议,但是要知道这本书记载的是老师与
2、学生的对话,孔子作为传道者,当然会就学生生活中、做人上的疑惑进行引导,而学生记忆最深刻的也是给自己以巨大启发的这部分内容。实际上孔子教导的学生有很多是从政者,透过很多语言,我们不难发现孔子作为“士”这一阶级的成员,他的立场是很鲜明的,就是教导学生如何管理百姓,如何应对上级权贵,如何让百姓服从管理不叛乱,如何让上级喜欢自己,又如何保持自己的相对独立的人格所以,我以为,对现代人来说我们把论语当作管理学或者职场学著作来读,也是很贴切的。所以,论语中的君子,其内涵首先是从政者。且看这则: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
3、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宪问42)它的理解大致应该是:子路问:怎么做君子?孔子说:“约束自己,保持严肃恭敬的态度。”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约束自己,使人们安乐。”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约束自己,使所有百姓都安乐。约束自己使所有百姓都安乐,尧舜还怕难以做到呢?”这一则中,无论是孔子的立场,还是“君子”的内涵都是非常明显的:子路问老师我要怎么做官,孔子就告诉他你应该节制自己的欲望,不能随心所欲,要给百姓一口安稳饭吃。在这里,修己的目的是为了安“人”,这个“人”就是百姓,而让百姓安稳的目的则是维护统治。再看这则: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
4、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公冶长16)它的大致意思是:孔子评价子产,说:“子产的君子之道体现在四个方面:他的行为举止很谦恭;他对待上级很恭敬;他用恩惠来牧养百姓,让百姓得到实际好处;他役使百姓很恰当,符合道义。”这一则的理解也很明确:其实质就是指导学生官场的生存哲学,包含三个方面:如何自处?(其实质是如何处理与同僚的关系)如何侍上?如何待下?那些在职场中煎熬的游鱼们,要想提高自己的生存水平?还是来看一看论语吧?出自尧曰另一则对话,可以更进一步让我们清晰地看出孔子教授学生的这种核心思想。子张问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
5、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大小,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尧曰2)其大意如下:子张问孔子说:“怎样才可以治理政事呢?”孔子说:“尊重五种美德,排除四种恶政,这样就可以治理政事了。”子张问:“五种美德是什么?”孔子说:“君子要给百姓以恩惠而自已却无所耗费;使百姓劳作而不使他们怨恨
6、;要追求仁德而不贪图财利;庄重而不傲慢;威严而不凶猛。”子张说:“怎样叫要给百姓以恩惠而自己却无所耗费呢?”孔子说:“让百姓们去做对他们有利的事,这不就是对百姓有利而不掏自己的腰包嘛!选择可以让百姓劳作的时间和事情让百姓去做,这又有谁会怨恨呢?自己要追求仁德便得到了仁,又还有什么可贪的呢?君子对人,无论多少,势力大小,都不怠慢他们,这不就是庄重而不傲慢吗?君子衣冠整齐,目不邪视,使人见了就让人生敬畏之心,这不也是威严而不凶猛吗?”子张问:“什么叫四种恶政呢?”孔子说:“不经教化便加以杀戮叫做虐;不加告诫便要求成功叫做暴;不加监督而突然限期叫做贼;给人财物,却出手吝啬,叫做小气。”这一则里,孔子
7、特别强调的“君子”之德必须照顾到百姓的生活,不要随意打乱他们的农业生产,让他们能够活下去,但是孔子在强调这个我们通常所熟知的“仁政”思想外,同时还强调了其他的方面,譬如“欲仁而得仁,又焉贪”显然是对从政者的品行要求;“君子无众寡,无大小,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此句显然是御下的策略,就是无论势力大小,要做到一视同仁,一碗水端平;“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这句则强调要注意个人形象,不可随意散漫,要时刻注意维护自己威严。在论语的其他条目里,我们可以知道孔子特别强调个人形象,认为这是“礼”的一部分,我觉得这实际上就是要求注意自己在所谓的“小人”(也就是百姓)面
8、前保持自己的威严。用现代心理学或者管理学的角度来看,就是对下官对百姓要保持距离,但是这种距离又要有个度,孔子特别强调这个“度”,这也符合儒家中庸的策略。另有两则或许都可以来为这个观点作注解。“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14)“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卫灵公22)这两则大意是:君子会保持自己的严正姿态,不为自己谋私利,对人普遍厚待而不会和某些人特别亲密,小人只会和某些趣味相投的人亲近而不会厚待所有人。这两则论语一般注家都作为有德君子与无德小人的行为差异来看,而在我看来,它也完全可以是从政者御下的策略,对待手下要一碗水端平,不可任用私人;从职场生存策略来看,此则也具有启发
9、意义,那就是对待同僚、同事要做到“周而不比、群而不党”,它对我们的启发是:当你与一棵小草蝇营苟苟时,意味着你失去了整片森林!综上所诉,我们不难发现孔子教导学生的内容除了射、御等“技术”的层面的东西,还有个人修养方面的“德育”的东西,更有从政的策略与智慧,正是在这些从政的策略与智慧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孔子的立场,他的所谓“仁政”的思想,只是统治者维护统治的手段罢了。由此,我们今人如何读经典?我以为应该有自己独立的眼光,要有冷静客观的评价,不必膜拜,不必盲从,而要吸收对我有用的东西,汲取对我有益的营养,鲁迅所谓“拿来主义”也!那么,本章还需明确一个概念,那就是:“小人”。作为与“君子”相对的存在
10、,一般而言,我们理解的“君子”是指品德高尚的人,那么“小人”就是品行低劣之辈。同样道理,如果“君子”是指从政者,那么“小人”就不具备贬义色彩,而是指普通百姓。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颜渊篇19)这一则也是教学生为政之道。其大意是说: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说:“如果杀掉无道的人来成全有道的人,怎么样?”孔子说:“您治理政事,哪里用得着杀戮的手段呢?您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会跟着行善。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老百姓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这一则里孔子强调了上位者、管理者
11、以身作则的效用,所谓上有所好,下必行焉!这里的“君子”和“小人”就是从政者与老百姓。最后,让我们来看一则历来很有争议的句子: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这则被认为是孔子轻视女子的名言,句中有没有流露对女子的轻视,我以为在那个时代下,这是必然的,但是这里的女子是和小人并列的,这个小人的内涵是什么呢?是品行败坏的人吗?“近之不逊,远之则怨”似乎是对行为的阐述,而不是对品德的论定。所以,我以为这句话中的“小人”应该指的是百姓,这句话从统治者的角度来看,也是很合理的。老百姓是很难牧养的,太靠近了,失去了距离,他们或许会蹬鼻子上脸,对你不够尊敬,离他们远了吧,他们又会产生怨气,
12、说你不关心百姓疾苦。而百姓的这种特质和女性的某些特性还是相当贴合的。对她们亲密,她们有时就过分随便,任意笑骂打闹。而稍一疏远,便埋怨不已。这种心理特征本身并无所谓好坏,只是由于性别差异产生的不同而已,应该说它是心理学的某种事实。这句话如果只截取前半句,对它的理解十有八九要离题万里,我以为这句话里恰恰反映的是孔子的一贯立场,那就是对老百姓要保持距离,所谓“俨然人望而畏之”也,只有这样,才能更有利于维护自己在百姓面前的威严形象,从而顺利地开展治民的工作。胡解论语中的“君子”其二君子内涵总述论语中的“君子”概念最清晰的就是从政者,所以胡解论语中的“君子”先从这个方面说起,其余的“君子”则多是我们通常
13、所说的“品德高尚的人”或者是“努力想要成为的人”。由于对话体的论语都是只言片语,所以各句话中阐述的“君子”内涵各有侧重,涉及立身的方方面面,有关于立身职业的,有关于说话与做事的,有关于修养的,有关于存身的智慧的,还有至少五条是专门谈对待错误的态度的,后面会一一谈及。我不知道,今天我们的人们心目中的“君子”是什么样的,表里如一的,谦逊踏实的或许每个人心目中的标准都不一样。那么,我们可以看一看,论语中的君子究竟是怎样的?或许对我们做人与育人能够有所裨益。什么样的人可称为“君子”?如果一定要在论语中找出最全面的“君子之道”,那么一定是这两则,它们可以作为论语“君子之道”的总述。第一:宪问第十四28条
14、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其大意如下: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都未能做到:仁德的人真诚待人,对待他人就像对待自己,所以不再为个人的得失而忧愁;聪明的人不断求取未知,以减少自己对世界的困惑;勇敢的人努力践行自己的想法,不会害怕任何困难。”子贡说:“这是老师在说自己啊!”其中的“不忧、不惑、不惧”,不是简单的“没有”的意思,而是代表一种努力与发展的方向,我们一定要搞清说话的对象,“不忧”不是没有忧虑,而是不担忧自己的得失;“不惑”不是没有疑惑,而是努力追求,减少疑惑,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所以这里的意思更准确一点说就是:不怕疑
15、惑,君子面对疑惑的时候会去努力求知,不会不懂装懂;“不惧”也不是没有恐惧,而是不怕前行路上的困难。仁、智、勇三者是君子必备品德,这三者概括起来说就是:以己度人,将心比心的仁厚;面对未知的坦荡与追求;定下目标后,不怕困难,努力践行的勇气。第二:季氏篇第十六10条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其大意如下:孔子说:“君子有九件用心思虑的事,看要想着看明白,不能被蒙蔽;听要想着听清楚,不能只听一家之言;神态要想着温和;容貌要想着恭敬;言谈要想着诚实;做事要想着认真;疑难要想着求教;愤怒时要要想着后患;见到利益要想着道义。”这“九思”归根结
16、底就是从道德和行为上本着对自己和他人负责的态度进行自我约束,从而避免行差踏错。其中的“疑思问”与上文的“知者不惑”内涵基本相同,而“仁者不忧”又与“见得思义”一脉相通,仁者不担心自己个人的得失,不是丝毫不考虑自己的利益,而是在利益面前要思考:是否符合道义?今天的政府官员尤其需要考虑这一点。伸手的时候需要考虑一下:是否符合道义?既然伸了手就得履行诺言。现实中那么多贪官被揭露,很多都是因为丧失了最基本的原则,拿了钱却不办事,总有人会不甘心,何况是信息社会的今天,要披露一个东西实在是太简单。所以说:做一个符合道义的“君子”,才能获得百姓的拥护,才能坐稳自己的位置。什么是论语中的君子之道?总的来说就是
17、“三不”与“九思”,你做到了吗?对你有启发吗?胡解论语中的“君子”其三君子的个性阳光坦荡“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好好先生”、“老实本分”、“文弱书生”、“君子可欺”今天的人谈到君子,似乎总和这样的词联系在一起,甚至我们立刻想到了“岳不群”,甚至有人公开叫嚣“宁为真小人,不做伪君子”。这一方面是当今社会价值观扭曲的体现,另一方面我以为也是对论语这样的经典研究不够,今人总是根据以讹传讹的片言只语来认识经典,实际上理解和传播的只是一些零碎化的东西。通读了这107个“君子”之后,我发现好像不是那么回事,我甚至想到用“可爱”来形容孔子及其弟子心目中的君子形象。那么,论语中的“君子”最大的特质是什么呢?
18、君子,一言以蔽之,曰:个性。君子个性中最重要的品质是阳光坦荡。且看“颜渊篇第十二8”: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椁,犹犬羊之椁。”大意如下:卫国大夫棘子成说:“君子只要老老实实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用伶俐的口才或华美的文采去显露呢?”子贡解释说:“很遗憾呀,原来你是这样认识君子啊。你要知道: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所以,说话的方式和内容是很重要的,话是不能随便说的。如果文采斐然就是质朴老实,质朴老实就是文采斐然的话,那么,虎豹的皮毛和犬羊的皮毛还有区别吗?”当我真正理解了这则对话的内涵(当然此处所谓的理解也只是我的一
19、家之言),真的是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此处子贡的话里涉及到一个概念,就是“文”。我在上文的翻译里把它译作“伶俐的口才或华美的文采”,用现代概念准确一点讲,它应该叫:突出的语言表达能力。子贡真的是一位“可爱的直爽人”!子贡回答棘子成的话至少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君子的话不能随便说,讲过的话要承认,要去实现,要去履行,所谓言不轻出也。“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也就是说,孔子向往的古代君子具有这样的特质:不轻易说话,害怕说出的话自己做不到。关于此条,孔子特别特别有强调,后文会有专章讨论。今之“君子”最让人不齿的地方也在这里,说过的话、允过的诺全当放屁,为达目的,轻夸海口。而今天的年轻人,
20、也多不注意此条,譬如:几位约好某日某点到某地聚会,准点到达的人微乎其微,所以,不由得就想起三国里面的甘兴霸来!第二,君子是要有突出的语言表达能力的。突出的语言表达能力,可能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这是君子必不可少的能力。我想,具备这种能力的人,怎么可能是一个可以被随随便便欺骗的“老实人”呢?这个突出的表达表达能力用来干什么?我想到了史记中描绘屈原的一段话:“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候。”在大庭广众之下侃侃而谈,展现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的抱负,这就是君子。此处的君子分明就是一个以实力与能力为底气,以阳光自信为外显的卓尔不群的形象。所以,我以为论语里的
21、儒家君子绝不是一味唯唯诺诺、老老实实的所谓谦谦君子,而应该是有担当、能负责的意气风发、个性张扬、阳光大气的伟男子!所以,子贡,也就成了一代儒商,也成了后人膜拜的财神!如果,要进一步去考虑这个“文”的概念。或许另一则专门讨论“文”的对话,可以让我们理解的更多一点。这一则恰恰也是子贡的对话。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其大意是说:子贡问老师说:孔文子凭什么谥号被称为“文”?孔子说:“勤奋并且爱好学习,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也不觉得羞耻,因此被称为文”。此则里的君子分明就是前文“君子不惑”里提到的:面对疑惑的坦荡与追求的君子。面对自己不懂的疑惑,不会模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语文精品资料 新高考语文精品专题 高考作文指导 统编版高中语文课件 高考语文解题指导 高中语文学案 高考语文拓展资料 高中语文模拟试卷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