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高考1B卷):2023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卷(全解全析).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语文(新高考1B卷):2023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卷(全解全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新高考1B卷):2023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卷(全解全析).docx(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新高考IB卷【全解全析】本试卷共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的文化就是以诗歌传统为中心的文化。那么我们今天如何借鉴这 一传统呢?从艺术的角度说,我们能够借鉴的主要就是诗的语言。因为小说有人物、情节,戏剧还 有舞台、表演等,而诗歌则除了语言以外,什么都没有。语言是人类非常宝贵的创造,有了语 言,才有充分的思维,才有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使人类从本能向无限发展。可是, 艺术需要鲜明的感性,而语言中的感性却是间接的。音乐可以使用音响,绘画可以使用色彩、 线
2、条,它们都能直接诉诸听觉和视觉。而语言就不能直接被感受,而是通过许多概念的间接认 识。所以,这是一个困难,诗歌的艺术就在于能充分地发挥语言的创造性来获得最新鲜、最丰 富的感受。杜甫的名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给我们以何等深刻的印象!但诗人不过是 使用了 “落日” “大旗” “马” “风”这样一些概念。这便是语言的艺术性,证明了诗歌创作 的成功。诗歌作为语言的艺术,既不能舍弃语言,又不应被概念和逻辑性所局限,这就要有特殊的 处理办法,诗歌因此又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最起码的一点,在形式上,诗歌要分行。古典诗歌 过去是可以不必分行的,那是因为古典诗歌在形式上具有鲜明的节奏性,不分行也等于分了行。
3、分行也好,节奏也好,都是为了有利于摆脱散文与生俱来的逻辑性和连续性,使语言中感性的 因素得以自由地浮现出来,这也就是诗歌语言的飞跃性。节奏是富于跳跃感的,它有利于诗歌 语言的飞跃,从日常的语言中萌发出特殊的语言,捕捉到我们日常语言中所难以捕捉到的新鲜 感受。唐诗在诗歌语言上的发展已经达到了这样的程度,那些为语法而有的虚字都可以省略, 因为这些虚字都没有什么实感,省略了就更有利于飞跃。可是我们又不能失掉现实生活中的语 言,省略掉这些字因此要经历一个漫长的掌握过程。我们新诗的这个过程还很短,就还不容易 做到这一步。比方唐诗中可以完全不用之”字,而新诗中“的”字就还不能完全不用。古典 诗歌的语言离开
4、散文越来越远,这就是“诗化”的过程。诗化而自然天成,一点也不别扭,这 标志着古典诗歌语言的真正成熟。捡钱后结合,“行啊,也不是在这里长住过日子。,小伙子胡乱应了一句,口哨又响起来”,“小 伙子慌忙站起身,拔步却往外走:,哎,你理吧,我有点急事,得走”,概括出对话心不在焉, 内心慌乱”;了解理发师傅的家境后结合“此时,再看那小伙子,端坐椅上,双目紧闭,是在安然领受 父女二人对他尽心尽意的服务,还是在内心对自己做着谴责? ”“小伙子理完发,站起身,红头 涨脸地摸出2元钱,往师傅手里一塞,连声,谢谢,都没说,便匆匆跑出去了”可概括出“决定还 钱,内心悔悟”。9.小说题目“清风拂面”有哪些含意?请简要
5、分析。(6分)【答案】指自然界的风和小姑娘用扇子扇的风,给人带来凉爽。指理发师傅的言行让小伙子醒悟,改正错误。理发师傅对小伙子的包容、爱护,小伙子的知错能改,像清风一样使“我”舒畅。故事蕴含的人性光辉,像清风一样使读者愉悦。(每点2分,答对3点就给满分6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标题含义的能力。理解标题的含义可从表面意义与真实意义、指代意义与比喻意义、一语双关、双层含义等 角度思考。这是一道分析文章标题含义的题目,答题时注意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入手分析, 表层含义注意结合情节和内容分析。首先看浅层含义,文中写到了自然界的风,比如“起风了,杨树叶儿又轻轻地唱起来,可 小棚子里仍是闷热。姑娘站
6、在身旁,不情愿地正对着那位小伙子一下一下地扇”,因此题目表 层含义是“指自然界的风和小姑娘用扇子扇的风,给人带来凉爽”。再看深层含义,这“清风”也喻指理发师傅的一番教诲,“甭愁,临时工也照样出息人。有 句老话说,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人生就怕没个志气,对不”这番话让做错事的小伙子 醒悟,改正了错误。这是深层含义之一。再看深层含义之二,“清风拂面”也是“我”的感受,理发师傅不仅用自己的话教育、点醒了 小伙子,并且还说“唉,人哪,谁没从年轻时过过,知道错了,就中啦”,他的大度、包容、爱 护,以及小伙子的知错能改,像清风一样使“我”舒畅。最后从主题上看,这“清风”也指理发师傅的美好品格、理发师傅一家
7、的相亲相爱、小伙子 的知错能改等,喻指美好的人性光辉,像清风一样使读者愉悦。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修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 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覆观之,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日:“以荒 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自尔,遇事不敢忽也。学者求见,所与言,未尝及文章,推 谈吏事,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凡历数那,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故 所至民便之。或问:“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日:“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 弛废,而民受其弊。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
8、者,不为繁碎耳。”修幼失父,母尝谓日:“汝 父为吏,常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日: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日:生可求乎?日: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 其死也。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修闻而服之终身。好古嗜学凡周汉以降 金石遗文断编残简一切报拾研稽异同立说于左的的可表证谓之集古录奉诏修唐书,自 摸五代史记,法严词约,多取春秋遗旨。中子柴字叔弼,广览强记,能文辞,年十三 时,见修著鸣蝉贼,侍侧不去。修抚之日:“儿异日能为吾此贼否? ”因书以遗之。修卒, 代草遗表,神宗读而爱之,意修自作也。服除,知襄州。曾布执政,其妇兄魏泰倚声势来居襄,
9、 规占公私田园,强市民货,郡县莫敢谁何。至是,指州门东偏官邸废址为天荒,请之。吏具成 犊至,柴日:“孰谓州门之东偏而有天荒乎? “却之。众共白日:“泰横于汉南久,今求地而 缓与之,且不可,而又可却邪? ”某竟持不与。泰怒,谐于布,徙知潞州。(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好古嗜学/凡周/汉以降/金石遣文断编/残简一切/掇拾/研稽异同/立说于左/的的可表证/ 谓之集古录/B.好古嗜学/凡周/汉以降/金石遗文/断编残简一切/报拾/研稽异同/立说于左/的的可表证/ 谓之集古录/C.好古嗜学/凡周/汉以降金石/遗文断/编残简/一切掇拾/研稽异同/立说
10、于左/的的可表证/ 谓之集古录/D.好古嗜学/凡周/汉以降金石遣文/断编残简/一切掇拾/研稽异同/立说于左/的的可表证/谓之集古录/【答案】D【解析】好古嗜学,凡周、汉以降金石遗文、断编残简,一切掇拾,研稽异同,立说于左, 的的可表证,谓之集古录。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学者,指的是有学问的人,与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的“学者”含义相同。B.服除,即脱去了丧服,意为守丧结束,文中指的是欧阳菜为其父欧阳修守丧期满。C.谁何,盘诘、查问,与过秦论“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的“谁何”含义相同。D.牍,写字用木片,文中指公文,与陋室铭“无案牍之劳形”的“牍
11、”含义相同。【答案】A【解析】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的“学者”含义是“求学的人”。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欧阳修贬至夷陵初,反复阅读自己往日处理的案卷,发现许多是非颠倒、错误判决的案 例。B.欧阳修为政力求宽简,不炫耀治理政绩,不追求名声荣誉,所任职的地方百姓都感到安 适。C.欧阳修深受其父生前断治狱讼事迹的影响,一生重视以仁厚之心处理与民休戚的狱讼案 件。D.醉翁亭记的山水之乐、伶官传序的盛衰之叹,体现了欧阳修文章滋养身心的观 念。【答案】A【解析】欧阳修初到夷陵,反复阅读夷陵县往日已办结的案卷,发现许多错误判决案例, 而非阅读自己旧日处理的案卷。13 .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汝父为吏,常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答案】你父亲做官的时候,常常在夜间点着蜡烛审理(处理)官府公文,多次停下来叹息。【解析】“烛、治、废”,各1分,大意1分,共4分。烛,点着蜡烛;治,审理、处理、 研读;废,停下。(2)今求地而缓与之,且不可,而又可却邪?【答案】如今(魏泰)素要土地,给慢了尚且不行,又怎么可以拒绝呢?【解析】“缓、且、却”,各1分,大意1分,共4分。缓,迟缓、慢;且,尚且;去1,拒绝。14 .欧阳修的一生不仅福泽民众,也“惠”及子孙。请结合选文概述欧阳柒哪些方面受到其父欧 阳修的影响? (3分)【答案】为文之道上深受欧阳修影响:
13、代父所拟奏表,神宗读后喜爱,误认是欧阳修所作;为政之德上深受欧阳修影响:坚持正义,性格刚强,明知魏泰朝中有人,得罪不起,毅 然拒绝其无理要求;【解析】根据原文“修卒,代草遗表,神宗读而爱之,意修自作也。”得出答案;根据 原文“曾布执政,其妇兄魏泰倚声势来居襄,规占公私田园,强市民货,郡县莫敢谁何。至是, 指州门东偏官邸废址为天荒,请之。吏具成牍至,柴日:“孰谓州门之东偏而有天荒乎?”却之。 众共白日:“泰横于汉南久,今求地而缓与之,且不可,而又可却邪? ”某竟持不与。泰怒,谐 于布,徙知潞州。”得出答案。(答出1点即可得2分,2点3分,其他答案酌情给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吴中书事杨乘十万人家天堑东,管弦台榭满春风。名归范蠡五湖上,国破西施一笑中。香径自生兰叶小,响廊深映月华空。尊前多暇但怀古,尽日愁吟谁与同。(注)杨乘:晚唐诗人,同州冯翊(今陕西大荔)人。宣宗大中元年登进士第,官终殿中侍 御史。香径:苏州香山旁小溪,传说吴王种香于香山,使美人泛舟于溪以采香。响廊:用 于跳舞的木板长廊。相传是吴王夫差为西施而造。15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及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以“天堑东”交代了吴中的地理环境,“十万人家”写出吴中的繁华,而“管弦台 榭“写出了作者于亭台楼阁之中,欣赏着莺歌漫舞,如同春风拂面。B.颔联“国破西施一笑
15、中”指范蠡用美人计助越灭吴,名归范蠡五湖上”指范蠡功成退隐后,泛舟五湖。但因为韵律要求,这一联上下句语序颠倒了过来。C.颈联描写现实之景,特别是“自”“空”二字,意蕴丰富。“自”独自之意,表现了香径荒凉冷落之景;“空”徒劳之意,渲染了响廊空寂无人之境。D.这首七言律诗,以景起笔,以愁收结,感情深沉,语言含蓄;颔、颈两联对仗工整, 韵律和谐。【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手法的能力。A项”写出了作者于 亭台楼阁之中,欣赏着莺歌漫舞,如同春风拂面”错,这是作者的想象,虚写当年吴国的繁华。 故选Ao16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的哪些“愁”?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6、答案】(1)愁:诗人孤独寂寞,无人理解的伤感;对国运渐衰、世事难测的感叹。(2分)(2)表现:对比。通过当年的繁华和眼前的凄清冷落对比,借古伤今,感叹晚唐国运渐 衰。直抒胸臆。通过写尊前多暇,只能独自借酒消愁,表达无人理解的惆怅。用典。以范 蠡和西施颠覆吴国的典故,感叹历史兴衰,寄寓了对唐朝衰落的感慨。(如果学生分析典故从范蠡帮助勾践灭吴,最终名成归隐的角度,点出作者的羡慕之情或 回答诗人对自己的命运不能自主的悲叹,分析合理,也可酌情给分)(手法任答两点,每点2 分)【解析】题目“吴中书事”,吴中,地名,现位于江苏苏州,“书事”,说明这是一首即景抒怀诗或 怀古咏史诗。作者为晚唐诗人,因此诗歌中
17、可能含有国势衰颓之叹。首联中“天堑”指长江,“天堑东”交代吴中的地理位置。“十万人家”极写吴中的繁华, 柳永望海潮有“参差十万人家语。“管弦”为借代,指音乐;“台榭”为泛指,意为亭台楼 阁;“满春风”满面春风之意,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宋陈与义寓居刘仓廨有“纱巾竹杖过 荒坡,满面春风二月时”语。因此,第二句意为在这美好的春天,于这亭台楼阁之上,欣赏音 乐歌舞。首联为以景写古,写出当年吴国歌舞升平,一片繁华景象。颔联用典,用范蠡助越灭吴,后携西施归隐的典故。范蠡历来被中国的知识分子所推崇, 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是功成名就又激流勇退的典范。因此, 运用范蠡的典故,蕴含
18、有诗人对他的羡慕之情,同时也有自身不能自主的无奈。颈联赏析:颈联写景。怀古咏史诗多为怀古事,写现景”,景色应为诗人眼前所见。本联着 重于咱空二字,咱独自,空”徒劳的,杜甫蜀相有“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 音“语,“自“空二字写尽景色虽好,可无人赏识之意。本联应同此意。香径自生,回廊空响, 当年的繁华已成往事,让人陡生世事变迁、物是人非之感。尾联中,“尊”为樽,酒器;“暇“,空闲;但“,只,只能。前句意为现在多有空闲时间,只能 喝喝酒,怀怀古,空闲苦闷、无人赏识、无可奈何之感油然而生。后句卒章显志,直抒胸臆, 点出”愁字,谁与同“意为与谁同,这份悲愁有谁能够理解呢?虽无人理解,但看不出有”欲
19、 辞官归隐”之意。范仲淹岳阳楼记亦有“微斯人,吾谁与归”之语,但范文意为找不到志同 道合的朋友,我能和谁一道归去呢?蕴含归隐之意。(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将进酒中气势惊人,以时间空间范畴夸张,以比喻来表现人生易逝,用黄河的永 恒伟大反衬生命短暂渺小脆弱的诗句是:“,(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诗人在惊悸中苏醒后的所见,颇能表现诗人心中的无限惆怅 的诗句是:“,(3) “扁舟”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意象,古代诗文中也常出现“扁舟”这一意象,如:,o【答案】(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2)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3
20、)示例一: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示例二: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解析】易错点(1)中容易漏掉“君不见”三个字。易错字:“惟”、“匏尊”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发动机的轰鸣震动大地,耀眼的尾焰辉映海天,长征七号火箭成功发射,将天舟五号货运 飞船精准送入预定轨道。此时,距地球400公里外的中国“天宫”,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正 ,迎接空间站形成“T”字构型后首枚航天器的到来。作为我国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长七火箭总体技术状态逐渐趋于稳定,但研制团队以“打 一发进步一发”的目标,不断向着更高效、更精准、更可靠的方向
21、奋力迈进。设计师张博戎表示,长七火箭要达到的入轨精度偏差不能超过4秒。“以前要求精准投 篮,现在还要空心入网。”经过不懈努力,长七火箭入轨精度再搜t二个数量级/绕 天舟五号以优异的性能投出了一个漂亮的“空心球”。“从质量到流程,我们都 要鱼。长七火箭总体主任设计师邵业涛说。本次任务是长征七号前序多枚火 箭任务的归纳和总结,在前序任务“精雕细琢”的基础上,又进行了 10项技术改进,火箭操 作的可靠性进一步提升。长期以来,高密度发射对中国航天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而长七系 列火箭2021年成功发射4次,今年已成功发射3次,迎来了的“高密度发射”,向 世界展示了中国精度、中国速度、中国高度。18 .
22、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答案】翘首以待 精益求精 名副其实【解析】翘首以待:形容殷切盼望。前面提到“长征七号火箭成功发射”,后面也提到“迎 接的到来”,可推断得出答案;精益求精:比喻已经很好还求更好。从后面提到的“创 造了世界最快纪录”“进 行了 10项技术改进”等信息可以推断得出;名副其实:名声或名 称与实际完全一致。前面提到高密度发射对中国航天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而事实证明了 中国已完成了挑战,具备了相对应的实力。(评分标准:对一个空1分,共3分,如有其他答案,符合语段情境,且为成语,均可 酌情赋分)19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连贯准确,可少量增
23、删词语,不得改 变原意。(4分)【答案】但研制团队以“打一发进步一发”为目标,不断向着更精准、更高效、更可靠的 方向奋力迈进。【解析】原文第一处错误是搭配不当,应该是“以为目标;第二处错误是语序不当, 导致语意不 连贯。根据下文的内容顺序,应该是“更精准、更高效、更可靠”。(评分标准:改对一处2分,共4分,考生作答时可以写修改后的句子,也可类似答案 解析之处之处错误进行针对性修改)20 .请指出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修辞手法,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答案】拟人。赋予“长七火箭”人格化特征,使语言表达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比喻。把“长征七号火箭将天舟五号精准送入预定轨道”比作为“投出漂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 新高 2023 年高 第一次 模拟 考试卷 全解全析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