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湛江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
《广东省湛江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湛江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广东省湛江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学校:姓名:班级:考号: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 “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就是“落 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 点就会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见。从概念上说,“木叶” 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则无人 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的发挥创造性,创造出那千古 流传形象鲜明
2、的诗句;这形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 大可思索吗?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 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 的,要是那样,就成了 “万应锭” 了。而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 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例 如吴均的答柳,阵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 当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这也是千古 名句,可是这里的“高
3、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 叶的景况了。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 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 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 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 第一个艺术特征。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 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
4、存在。敏 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 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 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为“树” 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 “木料” “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9.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章意蕴及个性化阅读的能力。主人公切尔维亚科夫在观看歌剧时打了一个喷嚏,喷嚏溅到了一位在交通部门任职的将 军头上,然后小说就陷入了循环往复的道歉之中。将军本来不以为然,小职员却害怕得 罪了将军而反复的道歉。且对将军本不放在心上的回答耿耿于怀,妄加揣测,自
5、以为是 的继续道歉。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启示:人应该坦然面对自己的失态或者过失,不过分夸 大,亦不文过饰非,敢于消灭精神奴役。“他虽说不是我的上司,是别的部门的,不过这总不妥当。应当向他赔个不是才对”“务 请大人原谅,我的唾沫星子溅着您了我出于无心”,切尔维亚科夫的身份是庶 务官,相当于一名小公务员,在官场属于最底层的人物。切尔维亚科夫在政府部门工作, 在溜须拍马的社会风气下更是不敢得罪上级官员。他打喷嚏溅到了一位将军,所以会毫 不顾惜自己的自尊而反复道歉。这启示我们:一个人不能因为自己地位的卑微而贬低自 己的尊严,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大写的人。“滚出去”,主人公因为这句话“感到肚子里什么东西
6、碎了“,回到家中倒在长沙发上死了。 如此荒唐的死法令人忍俊不禁。作者以夸张的手法实现了讽刺效果,既让我们感到可笑, 也引发我们深思。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杀死了小公务员?答案就是当时的封建等级制 度,是不平等、不自由的社会。这启示我们:即便生活在不平等、不自由的空间中,人 应该超越现实去追求平等、自由、勇敢和心灵的纯洁,否则“没有活路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 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 *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7、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 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 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材料二二月二十七日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右谏议大夫司马光惶恐再拜,介甫参政诛议阁 下:曩者与介甫议论朝廷事,数相违戾,未知介甫之察不察,然于光向慕之心未始变移 也3窃见介甫独负天下大名三十余年,才高而学富,难进而易退。远近之士,识与不识, 咸谓介甫不起则已,起则太平可立致,生民成被其泽矣。天子用此,起介
8、甫于不可起之 中,引参大政,岂非欲望众人之所望于介甫邪。今介甫从政始期年,而士大夫在朝廷及 自四方来者,莫不非议介甫,如出一口;下至闾阎细民、小吏走卒,亦窃窃怨叹,人人 归咎于介甫,不知介甫亦尝闻其言而知其故乎?窃意门下之士,方日誉盛德而赞功业, 未始有一人敢以此闻达于左右者也。非门下之士则皆曰:“彼方得君而专政,无为触之 以取祸,不若坐而待之,不过二三年,彼将自败。”若是者不唯不忠于介甫亦不忠于朝 廷若介甫果信此志推而行之及二三年则朝廷之患已深矣安可救乎?如光则不然,忝备交 游之末,不敢苟避谴怒、不为介甫一一陈之。(选自司马光与王介甫书)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9、A.若是者/不唯不忠/于介甫亦不忠于朝廷/若介甫果信此志/推而行之/及二三年/则 朝廷之患已深矣/安可救乎?B.若是者/不唯不忠于介甫/亦不忠于朝廷/若介甫果信此志/推而行之及二三年/则朝 廷之患已深矣/安可救乎?C.若是者/不唯不忠于介甫/亦不忠于朝廷/若介甫果信此志/推而行之/及二三年/则朝 廷之患已深矣/安可救乎?D.若是者/不唯不忠/于介甫亦不忠于朝廷/若介甫果信此志/推而行之及二三年/则朝 廷之患已深矣/安可救乎?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操,本文意为持有。与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中的“操”词义不同。B.材料一“终必不蒙见察”和“冀君
10、实或见恕”两句中都有“见”字,词义相同。C.所以,本文意为用来。与鸿门宴中“所以遣将守关者的“所以”词义不同。D.期年,本文意为一年。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期年之后”的“期年”词义相同。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安石针对司马光提出的种种指责,引出“名实”这一根本问题,高屋建令瓦,意 在深刻揭示出事情的本质,为变法正名。B.王安石与司马光两人政见不同,但是在书信往来中始终抱着互相尊重的态度委 婉地表达个人的观点,并坚持自己的政见。C.司马光充分认可王安石的个人能力和学识,并且支持皇帝对王安石的重用,但 他对王安石坚持变法可能产生的后果深感忧虑。D.司马光既不对王安石
11、歌功颂德,也不坐观成败,而是客观地指出社会各阶层对 变法的态度,并鲜明的表达出自己的看法。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2)数相违戾,未知介甫之察不察,然于光向慕之心未始变移也。14 .清人刘熙载说:“半山(即王安石)文善用揭过法,只下一二语,便可扫却他人数 大段,是何简贵! ”刘熙载评论王安石的文章“只下一二语”“简贵”,请结合材料一第一 段分析这一评价。【答案】10.C 11. B 12. B 13. (1)批驳错误言论,排斥奸佞小人,这不 是拒绝接受他人的意见。至于那么多的怨恨和诽谤,那我本来预先知道它会这样
12、的。(2)意见屡有不合,对此,不知道您已经察觉到了或是没有察觉到,然而对于我来说,对您的向往、敬慕之心始终没有改变。 14.第一句直接点明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 原因所在是政见不同,非常简洁。第二句王安石简炼地表明自己知司马光见解坚定, 不会轻易改变政治观点,因此只作简单答复,不再一一自辩。第三句笔锋一转,表示 还是会详细说明这样做的道理,希望予以谅解,表意清晰简洁。【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像这样的人,不仅是对您不忠,也是对朝廷不忠。如果您真的坚信变法主张,推 广实行,等到二三年之后,则朝廷所受的祸害已经很深重了,怎么能够挽救呢? “不唯不忠于介甫”和“亦不忠于朝廷”结构
13、一致,都是状语后置句,“于介甫”“于朝廷”都 是后置状语,与前面的谓语“不忠”不可断开,排除AD。“推而行之呻的“之”是代词,指代这个变法主张,作“推而行”的宾语,意思完整,宾语“之” 后断开;“及“,等到,后接时间名词“二三年”,意思是等到二三年之后,作下一句的时 间状语,独立成句,排除B。故选C。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正确。“操”,持有;从事。句意:(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 的缘故啊/乡邑里有个叫成名的人,正在读书,准备应考。B. “词义相同”错误。见”,表被动,被;代指“我”,两者词义不同。句意:最终也一定 不会被您理解/希望
14、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C正确。“所以、用来;.的原因。句意:现在您用来教导我的/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 的原因。D.正确。句意:到现在您执政才一周年/一年之后。故选Bo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 “委婉地表达个人的观点”错误,两人表达观点都不委婉,都在文中直截了当地表明自 己的主张。如文(一)“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 怨谤也。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不为侵官;不为生事;不为征利;不 为拒谏”和文(二)”今介甫从政始期年,而士大夫在朝廷及自四方来者,莫不非议介甫, 如出一口“,两人都是直接表明自己的观点。故选Bo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
15、能力。(1) “辟”,批驳;“难”,排斥;“怨诽之多”,定语后置句,“多怨诽”;“固二本来。 “数”,屡次;“违戾。不合;“向慕”,向往、敬慕;“移、改变。14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语言,分析说理特色的能力。由题干可知,首先要理解刘熙载评价之语的内容,然后结合材料一第一段分析这一评价。 刘熙载认为王安石可用“一二语”“扫却”他人“数大段”,极为“简贵”,这是说王安石的文 章言简意赅,反驳的时候针锋相对,虽行文简洁,但结构严谨,没有枝蔓。从第一段来看,这一段共三句话,第一句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 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意思是“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 实
16、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 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的缘故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亮出了分歧的焦点 所在,直接点明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第二句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 报,不复一一自辨”意思是“虽然想要勉强劝说几句,最终也必定不被您所谅解,所以只 简单的给您回信,不再逐一替自己辩护“,简洁的语言表明两层意思,一是司马光见解 坚定,并不肯轻易改变,所以“虽欲强聒”多讲几句,一定得不到见察;二是对于洋洋洒 洒三千余字的来信,只作简单答复,不再一一自辨。第三句“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 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意思是“后
17、来又考虑到蒙您一向看重和厚 待我,在书信往来上不宜马虎草率,所以我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原因,希望您看 后或许能谅解我吧”,话锋一转,表明自己的态度,语言简洁却表意清晰,确实简贵 参考译文:材料一:鄙人王安石请启: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 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 方法大多不同。虽然想要(向您)硬啰嗦几句,(但)终究一定(是)不能蒙受(您) 考虑(我的意见),所以(我)只是简单地给您写了封回信,不再一一为自己辩解了。 再三考虑君实对我的重视厚遇,在书信往来上不应该粗疏草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 这样做的理由,
18、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有学问的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特别注重于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如果名义和 实际的关系已经明确了,那么天下的大道理也就清晰了。现在君实您用来指教我的,是 认为我(推行新法)侵夺了官吏们的职权,制造了事端,争夺了百姓的财利,拒绝接受 不同的意见,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订法令 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决定),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这)不能算是 侵夺官权;实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策,用它来兴办(对天下)有利的事业、消除(种种) 弊病,(这)不能算是制造事端;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这)不能算是(与百姓)争夺 财利;抨击不正确的言论,驳斥
19、巧辩的坏人,(这)不能算是拒绝接受(他人的)规劝。 至于(社会上对我的)那么多怨恨和诽谤,那是我本来早就料到它会这样的。(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材料二:二月二十七日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右谏议大夫司马光惶恐再拜,介甫参政谏议阁 下:从前,跟您议论起朝廷的政事,意见屡有不合,对此,不知道您已经察觉到了或是 没有察觉到,然而对于我来说,对您的向往、敬慕之心始终没有改变。私下观察您独享 天下的大名已经有三十多年,才能出众,学识丰富,难于起用,易于引退,远近的士人, 认识的或不认识的,都说介甫不起用便罢了,一起用就会立即求得天下太平,黎民百姓 都会受到他的恩泽。天子因此起用您于不可起之中,任用您参与国
20、家大政,岂不是把希 望寄托在众人所厚望的您身上吗?到现在您执政才一周年,在朝廷的及来自各个地方的 士大夫,没有一个不责备您,就像是从一个人的嘴里说出来的;下至平民百姓、小吏差 役,也都窃窃私语,埋怨叹息,所有的人都把罪责推给您,不知道您可曾听到过这些议 论并且知道是什么原因吧?我私下认为您的门下之士,正在天天称誉您的盛德,赞颂您 的功业,没有一个人敢把这些情况通报给您。而不是您的门下之士就都说:“他正受到 君王的信任而专断朝政,不要触犯他而自取其祸,不如坐着等待,不出二三年,他将自 己遭到失败。”像这样的人不仅是不忠于您,也是不忠于朝廷的。如果您真的坚信变法 主张,推广实行,等到二三年之后,则
21、朝廷所受的祸害已经很深重了,怎么能够挽救呢? 像我就跟门下之士和非门下之士的态度不同,有愧作为你的朋友中的一员,不敢只求目 前免于您的谴责、愤怒,而不向您一一陈述自己的恳诚。(选自司马光与王介甫书)四、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诉,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首联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用“昔闻”为“今上”蓄势。B.诗的颔联运用夸张的手法,实在地描写了洞庭湖水势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和宏 伟壮丽的形象。C. “老病有孤舟”诗人
22、既老”且“病”,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 感。D.本诗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身世之悲、国家之忧形成开阔 宏伟的意境。16 .有人评论杜甫登岳阳楼“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请结合诗句谈谈你对这一评论的理解。【答案】15. B 16.“虽悲伤、沉郁”体现在颈联和尾联,颈联表现自己举目无亲 的孤苦,年老多病,以孤舟为伴的凄凉,尾联对自己空有一腔热忱却报国无门的悲伤。 “不消沉、不压抑”体现在颔联和尾联,颔联描写了江山的壮阔、浩瀚无边,尾联反映 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具有博大的胸襟,这些都不会令人觉得消沉压抑。【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23、。B,实在地描写了“错误,颔联有夸张和想象,应是虚实结合。故选B。16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虽悲伤、沉郁”体现在颈联和尾联。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这两句是写诗人自 己的处境。“亲朋无一字”写出了诗人的孤苦,但主要是音信断绝,自己不了解朝里和地 方上的情况,即整个国家的情况。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从诗人来说,从洞 庭湖向长安望去,隔着一道道关,一座座山,而战火就在北面燃烧。具体指的是当时吐 蕃入侵,威胁长安,战争不息,国家不得安宁。杜甫倚靠岳阳楼的窗户,向北眺望,虽 然隔着道道关山,他看不到长安,也看不到战火,但在他心中却呈现出吐蕃入侵,长安 危急,
24、人民遭难的情景,于是他就禁不住伤心的老泪纵横了。“凭轩涕泗流”一句中, 则凝聚着诗人对国家时局、自己孤苦处境比照后,感到无可奈何,感到万分压抑的感情, 非常形象而深刻地显示出杜甫晚年的精神痛苦。“不消沉、不压抑”体现在颔联和尾联。颔联写诗人站在岳阳楼上,向东南方向极目眺望, 只见洞庭湖水茫茫一片,一眼望不到头,而吴地则被挤向了远远的东边,楚地则被远远 地挤向了西边、南边。这景象,就好像洞庭湖水向东南伸展,把本来连在一起的吴地和 楚地,一下子分裂成为两块。这两句都是写洞庭水,境界宏阔。尾联反映了诗人关心民 生疾苦,具有博大的胸襟。五、情景默写17 .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广东省 湛江市 2022 2023 学年 一下 学期 期末 语文试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