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教案4.3 聚落.doc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教案4.3 聚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教案4.3 聚落.doc(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人教版七上地理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聚落的分类,对比分析两类聚落的差异。2、了解聚落的形态、形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讨论城市和乡村的差异,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分析和对比的方法学习地理知识。2、通过了解聚落的形态、形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聚落的发展与保护,使学生明确保护传统聚落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并要把这种责任和义务落实到实际行动中。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城市和乡村的差异。2、聚落的形态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难点:利用所学知识综合的分析聚落的形态、形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三
2、、教学方法讲授法,读图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合作法四、教学媒体PPT,板书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导:你生活在哪个城市,你对你生活的地方了解吗?找一找下列哪几副图片是你生活的城市。生:略。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人类的聚居地聚落。设计意图:通过身边实例,自然而然的进入本节课的主题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板书:4.3 聚落问:什么是聚落?生:略。师引导讲述:咱们可以把聚落两个字拆字解释,聚指的是人聚集,落指的是落脚的地方场所,人们在这个场所里工作,生活进行各种社会活动,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问:聚落分为哪几类?生:城市和乡村。师:之所以分成这两类,主要原因是人们从事的职业不同。问:我
3、们乌鲁木齐属于哪一类?想想身边人们从事什么工作?生:城市,人们从事老师,医生,司机,银行职员,公司职员,工人等等。设计意图用身边的例子来解释地理知识,让地理知识走进生活,贯彻新课标。师:概括说,城市人们从事的工作大多和工业或者服务员有关系。那生活在乡村的人们主要从事什么工作呢?生:务农。(图片展示)师:我们一起看看乡村人们从事的工作。引导讲述:根据从事农业活动的不同,将乡村分为农村,牧村,渔村,林村。问:你喜欢生活在乡村还是城市呢?活动1:我的生活我做主。四人一组:讨论你喜欢生活在乡村还是城市呢?(小组分工安排:1个组长,1个记录员,1个发言人,1个后备发言人)板书:一、分类生展示:乡村空气清
4、新、绿色饮食、自然风光优美、民风淳朴城市生活交通便利、教育水平高、医疗水平高、就业机会多、工资收入高设计意图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主选择“你喜欢生活在乡村还是城市”,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通过活动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同时使学生对城市和乡村的差别有一定的理性认识,为后面学习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做铺垫。过渡:先有城市还是先有乡村?生:先有乡村。读图问:A、B、C三个乡村聚落中,哪个更有可能演变为城市?为什么?生:略。师:答案先不公布。我们一起来分析分析人们早先在选择落脚地时会考虑哪些自然因素。问:你会选择在什么地形居住?(图片展示高山、高原、平原等地形)生:平原,因为地形平坦,交通便利。你会选择在
5、什么样的土壤条件下居住?(图片展示沙漠、荒漠、黑土地等土壤)生:选择黑土地定居,因为土壤肥沃,便于发展农业生产。你会选择在什么气候条件居住?(图片对比展示热带雨林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寒带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等气候类型)生:选择温带海洋气候或者亚热带季风气候生活,因为气候湿润,降水比较丰富,适合人居住。你会选择在什么样的水源条件下居住?(图片对比河湖与沙漠戈壁)生:有河流或者有湖泊的地方居住,饮水便利。师:是选择河流的上游还是下游呢?生:下游,河道更宽,水量更大,不仅饮水便利,还可以航运,发展渔业等。问:除了这些影响因素外,有没有其他因素影响聚落的形成?生:有,比如矿产资源,如果
6、哪个地方发现的大量的石油或者煤炭,即使外界自然环境差些,也有可能发展为城市。问:除了自然因素影响聚落形成,人文因素会不会影响聚落的形成?生:会。比如古时候统治首领的意愿等。还有宗教对城市的发展也会有影响。社会的发展历史也会影响聚落的形成。师:同学们讲的太棒了。可见,聚落的形成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早期聚落的形成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更大。师:那你再判断A、B、C三个乡村聚落中,哪个更有可能演变为城市?为什么?生:B处最有可能演变为城市,因为相对于其他两处,这里地形更加开阔平坦,两河交汇水源充足,交通便利,环境优越,更有可能演变为城市。师补充:如果A、C中,哪处发现了大量矿产资源,它也会
7、迅速发展起来成为城市的。设计意图通过实例选择让学生明白聚落与环境的关系,例子选择看似简单,却内容丰富,体现了地理知识的综合性。师总结:一般自然条件优越的地方比较容易形成聚落,纵观人类发展历史,我们也会发现,最早出现城市的地方有共同特点多分布在河流附近,因为饮水便利,土壤肥沃。我们中华文明也是如此,起源于黄河流域,我们老祖先在造聚落两个字时也体现了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展示篆书的聚落二字。二、板书下列二字讲述:聚:四面八方的人聚在一起。落:聚在一个有草有树气候优越的地方,这个地方有河流,水源充足,地形平坦,道路阡陌交通,方便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饮水,在这样一个自然环境优越的地方,人们安居下来,种地生活
8、,逐渐形成了聚落。设计意图初中地理课堂中引入“说文解字”,将中华文明的汉字精髓与地理知识联系起来,不仅使地理课上的诗情画意,增强地理课的文学气息,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地理素养。过渡:环境千差万别,聚落形态也就各不相同,如平原聚落呈团块状,沿河流山麓、谷地聚落呈条带状(多媒体课件展示平原地区沿河、沿山麓、沿铁路分布的聚落形态)。所以,每处聚落的形成都深深的打上了自然的烙印,一些特色民居往往能反映出一个地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连连看下列地区的民居是哪个,想一想为什么。活动2:连连看。同桌之间交流1分钟后展示。生:西亚热带沙漠地区厚墙小窗房,原因:热带沙漠地区,白天炎热
9、,昼夜温差大,厚墙可以减少传入的太阳热量,小窗可以减少吹进的热风。寒带地区冰屋。原因:气候终年寒冷,就地取材,冰屋无窗,抵御寒冷的气候。黄土高原窑洞,原因:黄土层深厚,直立性强,不易坍塌,就地取材,居住起来冬暖夏凉。东南亚热带地区两层竹楼,原因:东南亚地区气温高,湿季降水多,乡村聚落中常见双层木楼或竹楼,上层可以通风透气,还可以避免潮湿,故上层住人,下层空着或放杂物,养牲畜。设计意图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聚落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直观的感受不同地区间的聚落形态,拓宽知识面。过渡:在人类数千年的历史长河里,世界各地人们利用他们勤劳智慧与自然环境长期融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聚落文化,这些聚落从不同的角度
10、记录了当时的历史,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简直就是了解当时人们生活情况的一部活的“百科全书”。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世界文化遗产,聚落。音乐图片欣赏:世界文化遗产聚落(内容包括:丽江古城、平遥古城、皖南古村落、澳门大三巴牌坊、丝绸之路沿线)。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美的意境中感受世界文化遗产的无穷魅力。激发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怀。师: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这些特色鲜明的乡村聚落正在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千篇一律的钢筋水泥,高楼大厦,难道这就是文明进步所希望看到的吗?这里有两个声音,你更倾向于哪个呢?讲述:A 社会在进步,经济在发展,传统聚落设施陈旧,有些甚至妨碍城市的发展,应该拆除。B 传统聚落承载着民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教案4.3 聚落 2023 2024 学年 人教部编版 初中 地理 年级 上册 第四 教案 4.3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