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指引学生走向深度学习的作业设计策略.docx
《新课标背景下:指引学生走向深度学习的作业设计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背景下:指引学生走向深度学习的作业设计策略.docx(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新课标背景下:指引学生走向深度学习的作业设计策略作业作为占据学生不少课余时间的学习任务,对学生学业质量、诊断改进教学、家校关系、学生素养发展等至关重要。好的作业和好的课堂教学一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能实现学生在做中学,在自主探究中发展素养。本文从素养培养、综合学习、实践探究等多个视角出发,解析好作业是如何设计出来的,为一线教师提供参考。01好作业以核心素养为导向,遵循5大设计步骤在“双减”和新课标背景下,作业设计,无论是作为学习任务的作业,还是作为评价任务的作业,都要改变过去过分注重知识和技能的状况,着力强化核心素养立意。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强化核心素养立意的作业设计,一般要经过以下几个
2、步骤。第一,明确作业设计所针对的核心素养。每一种核心素养都有其独特的内涵、构成与质量要求。作业设计要更为具体地明确所针对的是这一素养的哪一种或哪几种成分。例如,语文学科中的语言运用核心素养具体表现在识字写字、阅读、书面表达、口语交际等活动中。进行作业设计时要明确作业指向的是阅读能力还是书面表达,抑或是口语交际,要有清晰的界定。此外,作业设计还要基于跨学科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要求,重视跨学科核心素养。例如,问题解决、沟通合作、批判性思考等。第二,将作业设计所针对的核心素养目标具体化。一线教师需要做的是在核心素养概念框架下,基于课程标准中列举的学科总目标、分阶段目标、学业质量标准等相关表述,结合教
3、材、教学进度及学情实际,由概括到具体,明确作业针对的具体核心素养目标是什么与不是什么,要有操作化的表达。例如,六年级语文教师针对语文学科“语言运用”这一核心素养中的口语交际,提出作业设计所针对的具体目标是:敢于在小组中发表自己的意见,主动与同学文明得体地交流;认真倾听,不打断他人发言,能在抓住他人发言要点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观点。经此具体化过程,课程标准中的核心素养从文本走进教学活动,转变为作业活动的具体目标,成为作业设计的指引,核心素养目标变得操作化,素养落地成为可能。第三,设置作业情境与任务。希望学生学到有用的知识与技能,具备一些重要品格与关键能力,就要关心学生应该在哪些情境与何种任务中展现
4、核心素养,在作业设计中创设适当的情境和任务,以唤起他们凭借核心素养应对问题的行为。情境创设得好不好,任务设计是否有效,归根结底要看它们是否激活、强化了学生在情境中运用特定核心素养和具体目标行为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制定评价办法或评分规则。无论是作为学习任务的作业,还是作为评价任务的作业,都需要有配套的评价办法,有的还需要量化的评分规则。制定评价办法是将作业目标进一步操作化的过程,因而作业评价标准必须紧密围绕其所针对的目标,不能脱离目标设置标准。以历史学科为例,12年级教师为培养学生“历史解释”核心素养,布置这样一道思考题作业:象棋是中国人发明的,围棋也是中国人发明的,那么,在历史上象棋出现得早
5、,还是围棋出现得早?请不要查阅教材以外的材料,结合所学进行分析。在评分时,学生即使正确回答围棋产生得早,但若不能以史料为依据进行合理分析,也不给分;如果学生指出围棋产生的早,理由是象棋在楚汉之争后出现,而更早文献有记载说古人也下棋,下的应该是围棋,给一半分数;如果学生透过两种棋上有没有文字,或者两种棋所反映的生产关系和社会结构差异进行分析,指出围棋产生得更早,给满分。这种评分规则围绕和支持了作业目标,引导学生用历史的观点分析问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第五,审查与改进。作业设计初步完成后,教师要尝试从学生视角进行自我审查,设想学生会如何理解和完成这份作业,预见学生完成作业过程
6、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条件允许时,教师还可以找少数学生进行认知性访谈,让学生说说自己完成作业的基本认知过程及其对作业的看法和建议。如果自我审查或认知性访谈发现作业不能有效激活特定的核心素养目标行为,或者难度不适合,教师就需要对作业设计予以完善后,才能投入使用。要在作业设计中体现深入推动核心素养落地,教师还需要在核心素养框架内进一步明确最关键、对学生未来发展影响最深远的核心素养。问题解决能力应成为作业设计中重点关注的核心素养,理由有三。其一,问题解决能力是21世纪全球普遍提倡的重要核心素养。重要的核心素养通常是跨学科的,具有领域共通性。其二,问题解决能力是我国评价与考试政策关注的重点。其三,问题解决
7、能力的培养与评价具有良好的实践基础与技术支持。基于问题的学习以及项目式学习随着课程改革的推动,在实践中都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评价方面,我国近些年来在中考、高考及平时测验中探索表现性评价,已经取得一些积极的进展,积累了很多优秀的案例和成功的经验,可以为作业设计提供有益参考。当然,其他学科核心素养与跨学科核心素养,甚至课程目标中的非核心素养如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也必须通过作业提高学生的掌握程度与精熟水平。教师在作业设计中既要抓住重点,又要以全面为基础,在重点与全面之间把握平衡,促进学习目标的达成度。02好作业嵌入真实情境,具备趣味性、综合性与实践性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8、,是本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其重要抓手是促进课程内容情境化,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创设与生活关联的、任务导向的真实情境。好的作业设计要加强情境性,将任务嵌入生产生活情境之中。1.增加作业情境性,引发三种层次综合学习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一直是一个基本的教学原则。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受认知科学、生态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的影响,学习的研究取向逐渐从认知转向情境。学习的情境理论关注情境与个体的交互作用,认为学习不可能脱离具体的情境而产生,情境是整个学习中的重要而有意义的组成部分。只有让学生在有意义的情境中学习,亲身考虑问题的种种条件,寻求
9、问题的解决方法时,才能激发真正的思维,才会引发有意义的学习,才能培养出在生活场景中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作业的情境性具有多种优点。首先,它提高作业的趣味性,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为有效学习创造有利的心理条件。以初中物理“电阻原理”学习为例,如果课后作业让学生思考、探究教室里的电风扇如何调节风力大小,以及如何运用电阻原理,或者让学生思考并动手试一试将家里的普通台灯改装成可以调节灯光明暗程度的台灯。有了这样的联系,学生不再是简单背诵或机械练习有关物理知识,其主体性和创造性可以得到更大程度上的调动。将作业与生动、新奇的情境联系起来,任务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会增加,学习就转变成有意义的学习
10、,学生做作业的兴趣会提高,主动性也会增强。其次,情境创设可以提高作业的综合性,促进综合性学习。传统作业多指向零散、割裂、碎片化的知识,所引发的认知活动通常只停留在记忆水平,没有激活高阶思维与深度学习。而作业一旦嵌入真实情境中,因为情境是鲜活、动态和复杂的,完成作业通常需要激活目标以外的知识,也就使知识整合与综合学习成为可能。嵌套情境后的作业可以引发三种层次的综合学习。第一层次是将目标知识与本学科其他知识综合,这与当前义务教育阶段新课标倡导单元作业的理念不谋而合。希望教师设计的作业克服知识碎片化倾向,让学生综合运用一个单元所学习的核心知识与方法解决嵌套在情境中的实际问题。第二层次是将某学科知识点
11、与其他学科知识综合起来,引导学生跨学科学习。基于跨学科学习理念设计综合性作业是加强综合课程建设的重要手段,可以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例如,数学作业要求学生解决食品营养成分表中的百分数问题,就可以引导学生整合生物的营养学知识,而不是孤立地学习百分数。第三层次是将学科知识点与课外知识,与广阔的生产生活实践相整合,引导学生从“走近”生活到“走进”生活,调动所有的知识、观念与经验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是最广泛意义上的综合性学习,是最高水平的综合,它使纯粹的知识学习转变成综合实践活动,使学习向真实的“生活世界”回归。这样的作业引发的学习更真实、更有深度,也更有用。最后,情境创设可以增加作业的实践性,有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课 背景 指引 学生 走向 深度 学习 作业 设计 策略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