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高坡民族中学八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卷(含答案).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高坡民族中学八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卷(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高坡民族中学八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卷(含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高坡民族中学八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卷(含答案)贵阳市花溪区高坡民族中学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二次月考 八年级语文答案 一、书写水平(5分) 1.根据作文的汉字书写水平计分。(5分) 二、倾听能力(6分) 2.请给短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2分) 答案:走进星星的世界(意思相近即可) 3.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这则材料给了你什么启迪。(50字左右)(4分) 答案:略。(言之有理即可) 三、基础积累(14分) 4.根据语境和拼音,请用楷体字写出下面横线处的词语。(4分) 现代科技r xn yu y日新月异,社会瞬息万变,我们要不断学习,永不满足,永不xi di懈怠
2、,永不疲倦,永不怯懦,始终保持着坚定意志和良好状态,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B) A.秋日的美景胜在色彩的丰富,楼下历历在目的金黄银杏,真是美轮美奂呀! B.看看这个胖乎乎的小孩子,一会儿哭一会儿笑,表情瞬息万变,好玩极了! C.一层秋雨一层凉,不错的,当秋风带着寒噤的秋雨降下,人们都裹紧了外衣。 D.在卢浮宫精美的艺术殿堂中,他眺望着眼前的画像,舍不得移开 眼睛。 导析:BA项,“历历在目指(物体或景象)一个一个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此处用来形容楼下的银杏不恰当。C项,“寒噤”指因受冷或受惊而身体颤动。用来形容秋雨不恰当。D项,“眺望指从高处往远
3、处看。用来形容看眼前的画像不恰当。 6.默写。(6分) (1)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柳宗元小石潭记) (3)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李白送友人) (4)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5)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词人借“鸿”的形象表现自己的理想坚守的句子是: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7.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A) A.梁衡,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代表作有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等。 B.马克吐温,美国作家、演说家。代表作有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等。 C.陶渊明
4、,字元亮,又名潜,东晋诗人。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D.大自然的语言的作者是竺可桢,浙江上虞人,气象学家、地理 学家。 导析:AA项,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作者是马丽华,不是梁衡。 四、阅读能力(30分) (一)名著阅读 此时此刻,郊区海滨公园的一幕又浮现在眼前,他一次又一次地问自己:“为了冲破这铁环,重返战斗行列,使你的生命变得有益于人民,你尽了一切努力了吗 ” 8.根据上面这段文字,联系整部作品,以下叙述保尔在成长过程中冲破“铁环的经历,有误的一项是(2分)(C) A.保尔在与波兰的战斗中受重伤,受英雄形象牛虻的影响,坚强面对伤痛,重返战斗。 B.筑路过程中,保尔
5、患病濒临死亡,在烈士公墓思考生命价值,树立了革命理想信念,重返战斗行列。 C.保尔双腿瘫痪,双目失明,坚持学习,开始艰难创作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D.保尔的书稿丢失,在战友的鼓励和邻居的帮助下,重新开始并完成了创作。 导析:CC项,保尔这一人物出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而保尔创作的小说是暴风雨所诞生的,选项表述错误。 (二)现代文阅读 像雪山一样高峻 马力 长江,从青藏高原南下,流入横断山区,在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境,忽然被峭绝的山崖拦阻,猛地掉头,折向东北。急转之际,江身旋出一个宽展的弧形,缎带般缠绕着山脚的繁茂林麓、平缓的冲积河谷。“万里长江第一湾”,是人们给它的命名。 这段大江,叫金沙江。水色
6、净蓝,不见沙金的灿黄。眼底的莹澈江流,正与明翠的群峰相映。 玉龙雪山西麓的石鼓镇,深偎于半月似的江湾。 水浪激溅的渡口,一座碑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渡江纪念碑,将人们的视线引向高处。毛主席的题词“英勇奋斗的红军万岁,镌于坚挺的碑身,像霞光一样明亮。 纪念碑是一棵意志的树,朝蓝天生长着希望。战士心中也有这样的树:主干是信仰,花叶是梦想,迎着太阳升起的方向,挺立着,摇动着,要在解放的天空下歌唱,欢庆人民世纪的诞生。他们坚信,第一缕曙光把寥廓天宇染红的时候,阳光会穿破雨霾风障,将人间照得一派明耀。 勇毅的先驱,高擎理想的火炬,朝着光明疾行,燃烧的炽焰,红透大江之滨,英雄的形象,也永远留在石鼓渡口
7、,勋章般壮美。 此时的我,在雕塑前凝眸:一个是红军,一个是船工。他们,眼睛对着眼睛,手握手,心碰心,在怒涛的吼声中立下战斗的誓愿。蓦地,我读懂了目光深处的一切。 八十多年前的暮春,山风裹着峭寒,扑向金沙江畔。红军来了,开进石鼓镇,是贺龙、任弼时、关向应带的队伍红二方面军第二、六军团。离开湘鄂川黔苏区开始战略转移后,这支部队穿过乌蒙山区的莽莽深林,踏入云岭山脉的巍巍峦嶂,转战于黔西和滇西北。 薄暮时分,江水在夕照中闪动粼粼波光,渡江先锋团抢占对岸。紧跟着,东起石鼓镇,西至巨甸镇的百里江面上,大部队的夜渡开始了。人们记住了这一天1936年4月25日。 船橹在江中飞快摇动,满载战士的船只破浪疾进,火
8、把的亮光在染黑的江天灼灼闪耀,浩荡大江,掀舞着红色的波涛。血液在周身沸腾,全体战士一条心:渡过江去,北上抗日!四天三夜,一万八千名将士登上大江彼岸。摆渡这浩荡人马的,是七条船和几十只木筏。横在征途上的天险,被刚勇的红军征服。长长的江岸上,到处都是报捷的欢腾。 渡江成功,站在金沙江北岸的红六军团军团长萧克望着滔滔江水、熊熊篝火,吟出了战斗诗篇: 盘江三月燧峰飏,铁马西驰调敌忙。 炮火横飞普渡水,红旗直指金沙江。 后闻金鼓诚为虑,前得轻舟喜欲狂。 遥望玉龙舒鳞甲,会师康藏向北方。 这首北渡金沙江折射出将军诗人的浪漫情怀。 壮阔的涛声中,穿着草鞋的战士又迈开坚实的步伐,朝着绝险的雅哈雷山攀越。他们像
9、勇敢的苍鹰,扬起强健的翅翼,乘着迅烈的风,高翔于崖壑之上,冲向远天。 踏过万里山川,红二方面军披着征尘,在烽火中一路向北。红旗指处,出现了西北高原的墚峁沟壑。10月22日,在宁夏西吉县将台堡,队伍与红一方面军会师。陕西吴起镇会师、甘肃会宁会师、宁夏将台堡会师,红一、二、四方面军在与敌人的激斗中,赢得长征的胜利,书写了宏壮的史诗。 长征的奇迹,留下永远的烙印。热血锻造的丰碑,矗立在战斗的途程上。 熔铸红军生命的,是铁一般的信念。这信念,深蕴着中华民族的抗争意志和必胜决心。填海的精卫、追日的夸父、移山的愚公、舞干戚的刑天远古神话富含的精神基因,植入革命者的生命。他们不是神,却比神具有更坚忍的性格,
10、更强大的力量。这性格,这力量,扭转了乾坤。 这样的战士,为了劳苦同胞的翻身,为了灿如朝花的明天,为了创造崭新的世界,迎向枪弹尖厉的啸声。鲜血和死亡,无法阻止战火中的前进。年轻的生命,那么绚烂地放射着光辉,驱散现实的黑暗。和大山站在一起,他们是最高的峰;和大江流在一处,他们是最急的浪。高峰在天空昂屹,姿态奇伟;急浪在大地激涌,志向宏远。 一座纪念馆,建在傍江的冈峦上。我轻步走着,看着。静态的老照片保留着历史影像,用视觉记忆作无声的讲述。我的眼前耳旁,有咆哮的风,有急骤的雨,有驰逐的云,有砰訇的迅雷,有闪光的炮火,有弥漫的战烟。情感的狂澜撞击着时间的巨壁,激起的深沉回响,传向苍茫天野。 红军走过的
11、铁索桥铁虹桥,悬跨河上。铁链上的木板厚实,铺得平,日光照来,桥面一片白亮。缠着头帕的乡人,挑担背篓,足音落在桥上,又叫流水声掩去。随身闪过的团团鲜翠、簇簇金黄,恰是秋日里的好颜色。田间农事、市集生意,他们打理得妙。 天风吹荡,阵阵江流声朝前方响去,犹如茶马古道上的铃音那般悠远。 远处,一幅宏阔的画卷在我的心目铺展:奇峻的雪峰,遥入云天。 (选自光明日报2021年 6月27日第12版,有删改) 注峁(mo):我国西北地区称顶部浑圆、斜坡较陡的黄土小丘为峁。訇(hng):拟声词,形容大声。 9. 阅读选文,填写下面表格。(4分) 画面 感受 (1) _ 感受到它明亮,生长着希望 (2) _ 感受到
12、军民情深,彼此信任,相互鼓励 萧克将军望着江水、篝火吟诗的画面 (3)_ 红军战士穿着草鞋攀越雅哈雪山的画面 (4)_ 答案:(1)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渡江纪念碑碑身的画面(或“长征渡江纪念碑碑身的画面”,或“纪念碑碑身的画面,或“纪念碑题词画面”) (2)雕塑上红军与船工相望的画面(或“雕塑画面) (3)感受到将军诗人的浪漫情怀(或“感受到革命者的浪漫情怀”,或“感受到将军的浪漫情怀) (4)感受到红军战士像苍鹰一般勇无畏的精神(或“感受到红军的勇敢、坚强和向困难挑战的决心和毅力”) 10.选文第段描写现在石鼓镇人们幸福美好生活的用意是什么 (4分) 答案:与第段内容相照应;通过今昔对
13、比,突显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表达作者的欣喜之情。 11.将文题改为参观石鼓镇纪念馆好不好 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4分) 答案:不好。文题像雪山一样高峻耐人寻味,设置悬念,吸引读者,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突显主题对红军长征精神的赞美;用雪山烘托红军将士高大的形象,高度赞美红军将士坚韧顽强的意志品质,以及不怕牺牲、坚定乐观的革命精神,表达了作者的崇敬(或敬仰)之情。参观石鼓镇纪念馆只交代了地点和事件,不能突显主题对红军长征精神的赞美,不能达到原文文题的表达效果。 (三)古代诗文阅读 新城游北山记 晁补之 去新城之北三十里,山渐深,草木泉石渐幽。稍西,一峰高绝,有蹊介然,仅可步。如四五里,乃闻鸡
14、声。有僧布袍蹑履来迎,与之语,愕而顾,如麋鹿不可接。顶有屋数十间,曲折依崖壁为栏楯,如蜗鼠缭 绕,乃得出。既坐,山风飒然而至,堂殿铃铎皆鸣。二三子相顾而惊,不知身之在何境也。且暮,皆宿。 于时九月,天高露清,山空月明,仰视星斗,皆光大,如适在人上。窗间竹数十竿,相摩戛,声切切不已。二三子不得寐。迟明,皆去。 既还家数日,犹恍惚若有遇,因追记之。后不复到,然往往想见其事也。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有删改) 注介然:界线分明的样子。楯(shn):栏杆的横木。缭绕:迂回,回环。摩戛:摩擦。 12.北山景色优美,下列不属于北山景色的一是(2分)(A) A.北山之雨 B.北山夜色 C.北山之风 D.北山之
15、庙 1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C) A.与之语,愕而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B.如蜗鼠缭绕,乃得出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C.山风飒然而至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D.因追记之未若柳絮因风起(咏雪) 导析:CA项,代词,他/动词,往、到;B项,副词,才/副词,竟然;C项,两个“而都是“连词,表修饰,不译”;D项,连词,于是/介词, 趁、乘。 14.本文结尾作者“往往想见其事和桃花源记中刘子骥“欣然规往”原因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链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桃花源记) 答案:本文中作者“往往
16、想见其事,是在体验过北山美景之后的回味无穷,这种“想见其事”,更是为了表达自己对此处美景的赞美与怀念之情。而桃花源记中刘子骥的“欣然规往,则更多的是身处恶劣的社会环境中,对没有战乱、安居乐业、幸福和谐的理想社会的向往与追求。 参考译文:距离新城的北面三十里处,(越往里走)山就越深了,(全都是)野草树木和泉水岩石,(环境)越来越幽静。稍稍往西走,有一座很高的山峰,(山下)有一条界线分明的小路,(窄得)只可容人行走。走了四五里,才听到鸡叫声。有僧人穿着布袍、趿着鞋子前来相迎,与他交谈,(他)惊愕地与你对视着,像麋鹿一样不可接近。山顶有数十间房屋,曲折回旋依着崖壁而建并筑有栏杆,要像蜗牛一样爬行、老
17、鼠一样攀缘,迂回(着走)才能够出来。坐定之后,一阵山风吹来,堂殿上的铃铎都响了起来。大家惊慌相视,不知道身在何处。已近黄昏,(大家)都睡(在山上)。 此时正是九月,天空高旷露水清莹,山间空寂月光明亮。仰看星斗,都大而光亮,好像正在人头顶上。窗间有数十竿竹子,(被风吹动)互相摩擦,不停地发出急促的声响。大家(惊恐不安而)不能入睡。等到天亮,就都离开了。 回家几天之后,(脑海中)还是恍恍惚惚地浮现出山上的情景,于是追记了这些。后来(我)没有再到北山去,然而常常想起这次游山 的事。 题金陵渡 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注金陵渡:渡口名,在今江苏省镇江市
18、附近,非指南京。小山楼:渡口附近小楼,诗人当时寄居之地。行人:旅客,指诗人自己。斜月:下半夜偏西的月亮。瓜洲:长江北岸,今江苏省邗江区南部,与镇江市隔江相对,向来是长江南北水运的交通要冲。 15.本诗抒发的情感是(2分)(A) A.羁旅之愁 B.惜别不舍 C.感慨时运 D.怀古伤今 导析:A这是诗人漫游江南时写的一首小诗。诗人夜宿镇江渡口时,面对长江夜景,以此诗抒写了在旅途中的愁思,表现了自己心中的寂寞凄凉。故选A。 16.诗句“潮落夜江斜月里”中的“斜字能否换成其他的字 为什么 (6分) 答案:不能。“斜”字形象地描绘出了天边残月西下的景象,暗喻了诗人的无限愁思,换成其他的字就没有这样的表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贵州省 贵阳 市花 高坡 民族 中学 年级 下学 第二次 月考 语文 答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